断魂草乱考
【神农百草的传说】
古之《神农尝百草》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古人生活自古既有毒,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解毒方法,虽「得荼而解之」中的「荼」到底是何有多种解释,主要将「荼」解释为「茶」,出自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至于为何「闻于鲁周公」,陆羽没有给予太多的解释。
在《尔雅》中:「槚,苦荼。」 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復知荼矣。」。
自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宋·罗泌《路史·外记》说:「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
宋·郑樵《通志》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
清·袁了氏《增补资治纲鉴》云:「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断肠草】
《中国古代毒物概述》: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毒性为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
「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医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藤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又,清·沉涛《瑟榭丛谈》卷下:「今口外有断肠草,人马误食之,立毙。」
关于「钩吻」: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钩吻》:「﹝钩吻)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李时珍将「断肠草」作为「钩吻」的别称。
又,在《太平御览》卷九九零引汉代桓谭《新论》:「鉤吻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
又,葛洪《抱朴子·疾谬》:「斯诚委夷路而陷丛棘,舍嘉旨而咽鉤吻者也」。皆指此。
在《神农本草经·草部·钩吻》中,将「钩吻」别称为「钩肠」。引《太平御览》;「《吴普》曰:秦钩肠一名毒根,一名野葛,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
又,在《神农本草经·草部·钩吻》中将「钩吻」别称为「毛莨」。文曰「案《广雅》云:莨钩吻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高诱云:和堇,野葛,毒药。《博物志》云:钩吻毒,桂心葱叶沸解之。陶宏景云:或云钩吻是毛莨。」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
「钩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余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毒人及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经官司勘鞫者极多,灼然如此。余尝令人完取一株观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节粗,似鹤膝;叶圆有尖,如杏叶,而光厚似柿叶;三叶为一枝,如廕豆之类,如生节间,皆相对;花黄细,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于节叶之间。《酉阳杂俎》言“花似栀子稍大”,谬说也。根皮亦赤。闽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余见《千金》、《外台》药方中,时有用野葛者,特宜仔细,不可取其名而误用。」
如宋朝冯山《效皮陆体药名诗寄李献甫》一诗:「险语尝钩吻,昏瞳屡决明。」
又,宋朝朱元升《采药径》一诗:「黄精与钩吻,貌同性相反。寄诗径中人,采时高著眼。」诗中「黄精」实为姜,山中野姜,可能姜之枝叶与钩吻相同。
又,宋朝李吕《清友堂为吕宾峰题》:「草中有钩吻,入口裂其胸。」
又,元末明初刘基《二鬼》诗文中有句:「勿生钩吻含毒断人肠,」
以上诗作中,钩吻皆是断肠草也。
关于「胡蔓草」或「胡蔓」: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野葛,毒草也,俗呼胡蔓草。误食之,则用羊血浆解之。」
关于「野葛」:
《论衡·言毒》:「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凑懣,颇多杀人。」
唐代罗隐《宿纪南驿》一诗:「不知无忌姦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其五中有二句:「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宋朝孔平仲《常父寄半夏》一诗中有二句:「春草善杀鱼,野葛挽人肠。……奈何蕴毒性,入口有所伤。」
陆游《拟古四首》其三:「宁忍千日饥,野葛不可烹。」
明朝陆深《野葛篇》诗:「野葛不入口,生啖一尺长。一尺长,何如一寸良。我不毒人,人谁毒我。
毒我我有命,毒人其又可。于乎啖葛郎,空使葛挂肠。」
明朝陈琏《掘甘草》一诗:「寸茎入口致身毙,此物谁知能误人。君不见黄精野葛产同穴,采者还须要精别。」
又,宋朝郑刚中有一诗题《封州大率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蓼亦谓之辣蓼误食往往杀人又春水肥时河豚鱼极贱二物郡人所酷嗜也作诗自戒河豚本草》中,诗题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蓼亦谓之辣蓼,误食往往杀人」。
断肠草,别名甚多,如「钩吻」、「钩肠」、「雷公藤」、「神农辛」、「野葛」、「胡蔓草」、「辣蓼」、「尖头蓼」等等。参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的「钩吻」一文,将「野葛」与《本草纲目》中「钩吻」,别是一物。可古人与今人药物处理步骤不同,今之断肠草经过处理全株皆可入药。
似疑,故妄议之在古代人们往往把服用以后能对人体产生胃肠道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都似乎叫做断肠草。
古之《神农尝百草》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古人生活自古既有毒,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解毒方法,虽「得荼而解之」中的「荼」到底是何有多种解释,主要将「荼」解释为「茶」,出自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至于为何「闻于鲁周公」,陆羽没有给予太多的解释。
在《尔雅》中:「槚,苦荼。」 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復知荼矣。」。
自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羸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或炎帝)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
宋·罗泌《路史·外记》说:「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
宋·郑樵《通志》记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
清·袁了氏《增补资治纲鉴》云:「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遇十二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断肠草】
《中国古代毒物概述》: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毒性为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
「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医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藤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又,清·沉涛《瑟榭丛谈》卷下:「今口外有断肠草,人马误食之,立毙。」
关于「钩吻」: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钩吻》:「﹝钩吻)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李时珍将「断肠草」作为「钩吻」的别称。
又,在《太平御览》卷九九零引汉代桓谭《新论》:「鉤吻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
又,葛洪《抱朴子·疾谬》:「斯诚委夷路而陷丛棘,舍嘉旨而咽鉤吻者也」。皆指此。
在《神农本草经·草部·钩吻》中,将「钩吻」别称为「钩肠」。引《太平御览》;「《吴普》曰:秦钩肠一名毒根,一名野葛,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
又,在《神农本草经·草部·钩吻》中将「钩吻」别称为「毛莨」。文曰「案《广雅》云:莨钩吻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高诱云:和堇,野葛,毒药。《博物志》云:钩吻毒,桂心葱叶沸解之。陶宏景云:或云钩吻是毛莨。」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
「钩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余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毒人及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经官司勘鞫者极多,灼然如此。余尝令人完取一株观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节粗,似鹤膝;叶圆有尖,如杏叶,而光厚似柿叶;三叶为一枝,如廕豆之类,如生节间,皆相对;花黄细,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于节叶之间。《酉阳杂俎》言“花似栀子稍大”,谬说也。根皮亦赤。闽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余见《千金》、《外台》药方中,时有用野葛者,特宜仔细,不可取其名而误用。」
如宋朝冯山《效皮陆体药名诗寄李献甫》一诗:「险语尝钩吻,昏瞳屡决明。」
又,宋朝朱元升《采药径》一诗:「黄精与钩吻,貌同性相反。寄诗径中人,采时高著眼。」诗中「黄精」实为姜,山中野姜,可能姜之枝叶与钩吻相同。
又,宋朝李吕《清友堂为吕宾峰题》:「草中有钩吻,入口裂其胸。」
又,元末明初刘基《二鬼》诗文中有句:「勿生钩吻含毒断人肠,」
以上诗作中,钩吻皆是断肠草也。
关于「胡蔓草」或「胡蔓」: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野葛,毒草也,俗呼胡蔓草。误食之,则用羊血浆解之。」
关于「野葛」:
《论衡·言毒》:「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凑懣,颇多杀人。」
唐代罗隐《宿纪南驿》一诗:「不知无忌姦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 其五中有二句:「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宋朝孔平仲《常父寄半夏》一诗中有二句:「春草善杀鱼,野葛挽人肠。……奈何蕴毒性,入口有所伤。」
陆游《拟古四首》其三:「宁忍千日饥,野葛不可烹。」
明朝陆深《野葛篇》诗:「野葛不入口,生啖一尺长。一尺长,何如一寸良。我不毒人,人谁毒我。
毒我我有命,毒人其又可。于乎啖葛郎,空使葛挂肠。」
明朝陈琏《掘甘草》一诗:「寸茎入口致身毙,此物谁知能误人。君不见黄精野葛产同穴,采者还须要精别。」
又,宋朝郑刚中有一诗题《封州大率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蓼亦谓之辣蓼误食往往杀人又春水肥时河豚鱼极贱二物郡人所酷嗜也作诗自戒河豚本草》中,诗题中「不蔬人,采小蓼食之,叶尖而细,号尖头蓼亦谓之辣蓼,误食往往杀人」。
断肠草,别名甚多,如「钩吻」、「钩肠」、「雷公藤」、「神农辛」、「野葛」、「胡蔓草」、「辣蓼」、「尖头蓼」等等。参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的「钩吻」一文,将「野葛」与《本草纲目》中「钩吻」,别是一物。可古人与今人药物处理步骤不同,今之断肠草经过处理全株皆可入药。
似疑,故妄议之在古代人们往往把服用以后能对人体产生胃肠道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都似乎叫做断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