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药成分是曼陀罗华?开什么玩笑……
“我们知道,并非有了一个极好的idea就能有一部极好的作品,哪怕再玄再幻的作品,落下笔去,仍然不折不扣的体现了作者真正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对作品中整个世界的全部安排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全部理解与思考高度。”——马悦兰 《人类会被拯救OR人类不会被拯救》
躺在床上半梦半醒中经历三场地震,其中穿插着跟一群人干架。本该关注梦中群殴结果的当口,梦中的自己突然想起一个情节:一个写言情小说的年轻女作家,赌气也好渴望也好,为了在自己下一部小说中让男女主角突破清水交往而四处寻找优秀的男人,甚至以恋爱为名爬上男主的床。
醒来倒还记得,于是又想起有类似情节的其实是两部作品。一部,还记得名字,是漫画。漫画中的那个情色小说作家会问每一个到她家做客的邻居奥さん夫妻房中事,具体到令人难堪。不过那部漫画主旨所限,作家又是个配角,漫画作者便没有花多少笔墨,只略略地表达出没有一手或来自一手的体验无法写出那样的情节的意思。
另一部,女主确确实实是爬上床了,当然教男主嫌弃。然而终究是言情小说,男女主角最后自然以爱为名不可抗拒地在一起了。看这部的时候年纪尚小,只知道感慨写作者的不易,便没将这本书放在心上。今日回想起来,真是心惊肉跳:这是怎样的偏执在驱使着女主,又是怎样的偏执令那个当时并不出名的写手写下这个故事。
我一直很低俗。有段时间只看言情小说,还有段时间只看冒险小说,上大学以后稍好一些,但看的多数还是推理小说。刚有点小名气尚需为读者群和版面挣扎奋斗的新人们,在我脑海中却渐渐鲜明了起来。贴标签是很要不得的,我偏偏喜欢将记忆贴上标签分类储存。新人们得到最多的,便是“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yy”和“分明自以为有了这个体验而暗喜着呻吟不已”。
之前有一篇日志里,我写道“机械制品以外的人造物都会泄露制造者的心情,文字尤其如此。偏又有人喜欢刻意地写与自己当前生活截然相反的幸福,让看的人心疼。而我,觉得眼睛疼……”让我和其他读者一样“为作者对生活不满肆意yy或故作坚强”而心疼,这样的文终归还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我还是会会心一笑,低语一句“其实这只是你的向往吧”,或者“不管用词怎样地堆砌,这一段还真老套”。而让我觉得眼睛疼的,目前大概一个巴掌能数出来。
那一天,一个网上的朋友发了所谓新锐作家、新xx派写手(终究还是逃不过“写手”二字)的一篇小文来逗乐。看着那些用词细腻讲究、情节老套梦幻、故作娇柔的大段文字,我难得地觉得眼睛疼。我一向不善于表达,这一点从我写日志经常出现抢人体内氧气的长句可以看出。因为自己不能,便常常仰慕精巧的短句,尤其余韵不绝的那种。看那篇小文,虽能读出文字背后未阐明的怨恨与不甘,却被仿佛跟“了”“的”“我”有仇的短句弄的疲乏不堪。想到友说的这位写手被评为“温婉小气正是特色”“十分之江南”,不得不自我安慰:也许自诩古韵也是优点。二十来岁的人(大约还是女性),偏要扮纯情豆蔻少女,说上个世纪初江浙一带传统乡绅家新时代文化女青年的话,表三十五岁女人的意,显看尽世事的大家族老奶奶之见识,还真是支离破碎得很啊!不过说到底,我还是没能明白“温婉”和“小气”是怎样捏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写手作品的优点的。
不擅写文,这一点早就发现,也因此早早地发现编故事新手的通病。没有体验就凭空写,往往不自觉地将过去阅读留下的印象周围那灰蒙蒙的虚影当作自己创造的实体,有些人甚至会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创造力。即便有了体验,心力没有用足、觉悟有些偏差、认识未到火候甚至稍有私心,写出的主人公也不过是自己的分身。背负着为写手而活这样子命运的角色,矫揉造作地言语动作之时反而让人窥见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在渴望,这也就不奇怪了啊。
话说回来,随心驾驭着文字交织出耐人寻味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以好好地隐藏自己的小说家又能有多少呢。
躺在床上半梦半醒中经历三场地震,其中穿插着跟一群人干架。本该关注梦中群殴结果的当口,梦中的自己突然想起一个情节:一个写言情小说的年轻女作家,赌气也好渴望也好,为了在自己下一部小说中让男女主角突破清水交往而四处寻找优秀的男人,甚至以恋爱为名爬上男主的床。
醒来倒还记得,于是又想起有类似情节的其实是两部作品。一部,还记得名字,是漫画。漫画中的那个情色小说作家会问每一个到她家做客的邻居奥さん夫妻房中事,具体到令人难堪。不过那部漫画主旨所限,作家又是个配角,漫画作者便没有花多少笔墨,只略略地表达出没有一手或来自一手的体验无法写出那样的情节的意思。
另一部,女主确确实实是爬上床了,当然教男主嫌弃。然而终究是言情小说,男女主角最后自然以爱为名不可抗拒地在一起了。看这部的时候年纪尚小,只知道感慨写作者的不易,便没将这本书放在心上。今日回想起来,真是心惊肉跳:这是怎样的偏执在驱使着女主,又是怎样的偏执令那个当时并不出名的写手写下这个故事。
我一直很低俗。有段时间只看言情小说,还有段时间只看冒险小说,上大学以后稍好一些,但看的多数还是推理小说。刚有点小名气尚需为读者群和版面挣扎奋斗的新人们,在我脑海中却渐渐鲜明了起来。贴标签是很要不得的,我偏偏喜欢将记忆贴上标签分类储存。新人们得到最多的,便是“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yy”和“分明自以为有了这个体验而暗喜着呻吟不已”。
之前有一篇日志里,我写道“机械制品以外的人造物都会泄露制造者的心情,文字尤其如此。偏又有人喜欢刻意地写与自己当前生活截然相反的幸福,让看的人心疼。而我,觉得眼睛疼……”让我和其他读者一样“为作者对生活不满肆意yy或故作坚强”而心疼,这样的文终归还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我还是会会心一笑,低语一句“其实这只是你的向往吧”,或者“不管用词怎样地堆砌,这一段还真老套”。而让我觉得眼睛疼的,目前大概一个巴掌能数出来。
那一天,一个网上的朋友发了所谓新锐作家、新xx派写手(终究还是逃不过“写手”二字)的一篇小文来逗乐。看着那些用词细腻讲究、情节老套梦幻、故作娇柔的大段文字,我难得地觉得眼睛疼。我一向不善于表达,这一点从我写日志经常出现抢人体内氧气的长句可以看出。因为自己不能,便常常仰慕精巧的短句,尤其余韵不绝的那种。看那篇小文,虽能读出文字背后未阐明的怨恨与不甘,却被仿佛跟“了”“的”“我”有仇的短句弄的疲乏不堪。想到友说的这位写手被评为“温婉小气正是特色”“十分之江南”,不得不自我安慰:也许自诩古韵也是优点。二十来岁的人(大约还是女性),偏要扮纯情豆蔻少女,说上个世纪初江浙一带传统乡绅家新时代文化女青年的话,表三十五岁女人的意,显看尽世事的大家族老奶奶之见识,还真是支离破碎得很啊!不过说到底,我还是没能明白“温婉”和“小气”是怎样捏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写手作品的优点的。
不擅写文,这一点早就发现,也因此早早地发现编故事新手的通病。没有体验就凭空写,往往不自觉地将过去阅读留下的印象周围那灰蒙蒙的虚影当作自己创造的实体,有些人甚至会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创造力。即便有了体验,心力没有用足、觉悟有些偏差、认识未到火候甚至稍有私心,写出的主人公也不过是自己的分身。背负着为写手而活这样子命运的角色,矫揉造作地言语动作之时反而让人窥见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在渴望,这也就不奇怪了啊。
话说回来,随心驾驭着文字交织出耐人寻味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以好好地隐藏自己的小说家又能有多少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