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彩虹眷村”之名
【臺灣眷村】
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在國共內戰中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因此有人說,臺灣眷村是離亂歷史的產物。60年後,這裏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隱沒在喧嚣臺中的一隅,有一片平房,一個年過九旬的老人,一個七彩斑斕的世界。
雙手撫上彩色牆壁,我觸摸到一只頑皮的猴子和一只慵懶的貓,緊接著,雙腳邁進了一個七彩童話——彩虹眷村。眷村內的畫色調明豔、熱烈,地上用油漆塗成了紅底、上面用白色和黃色等勾勒出小鳥、小雞、兔子等造型,牆上則分區塊時而以藍色為背景,時而以白色或黃色為背景,畫了數百卡通造型的猴子、貓、卡通人物、外星人和孩童。
這是素人“彩虹爺爺”黃永阜自發性的藝術創作行為,他曾向到訪的媒體秀出沾染上油漆的雙手,笑著說:“我會一直畫下去。”
“彩虹眷村”可以歸類爲城市的文化地景,是臺中珍貴的觀光資源,不僅有助於臺中旅遊文化內涵的提升,也增加了觀光資源的多元性。
那是午後三四點鐘的光景,我們穿越過寬闊的大馬路,七拐八拐地跌進了童話裏。王安憶曾在《長恨歌》裡寫道:“午後是一日裡正過到中途,是一日之希望接近尾聲的等待,不耐和消沉相繼而來,希望也是掙扎的希望。”我直視這時候的太陽,人意闌珊,風貼著地吹,吹起少女的裙襬,不是她口中的不耐和消沉,相較於掙扎的希望,我分明感到這溢滿生機的希望。
狹窄的巷子間遊人如織,那樣一個時刻,我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篤信他們和我一樣,都是來自異次元的人。彼此對視之間眼睛含笑,充滿默契。走到巷子的拐角處,忽而蹿出三兩在眷村長大的孩子,睜著圓鼓的眼睛東張西望,若是沖他/她燦然
一笑,他/她會羞澀地躲開你的眼神,不知所措地跑開……這個地方,湧動著脈脈人情。
身後背光處是一排鱗次櫛比的房屋,挨挨擠擠,夕陽慢慢向屋頂靠近、落下,那光成了打折的光,坎坷卻果敢,打在房屋上,是黃熟的顔色。
背光的牆面是一群人的狂歡,我看不清帽檐下他們的表情,只看見他們的四肢呈現一個大大的“自在”:A在胸前駕著一把精緻的吉他慵懶地彈,B席地而坐在彩色地板有節奏地敲打著手鼓,C身披霞光爬上房頂,空手握成話筒的形狀忘我歌唱……我看到他們的頭髮有節制地在風中飛揚,而肢體卻旁若無人地狂舞;我聽見他們的嘶吼在人群中狂野不羈,而人群移不開關注的目光。
我站在距離他們不遠不近的位置,聽他們一首接一首地唱,直到天灰,看著他們莊重地把樂器放回樂器盒,悠閒走出人群。那個樣子,像沒了魂魄,跟剛才簡直判若兩人。
等到聚攏的人群散去,我們繼續穿行在街巷間,突然看到了傳說中的“彩虹爺爺”——他坐在某間屋子前的小板凳上,面前的空地上鋪了一整排彩虹周邊紀念品,旁邊站著他的“彩虹助手”(?),買一份明信片可以跟彩虹爺爺合影一張。我站在他面前,在人群後面踮起腳尖窺探這個老人家,突然酸了鼻尖。
彩虹爺爺,原籍香港九龍,年輕時入臺當飛行員,後負傷獨居眷村,晚年生活苦悶。在86歲的時候,因“無聊”拿起水彩筆和水泥漆,以眷村內的房屋和巷弄街道爲天然畫布,在上面彩繪了各式美麗的彩虹線條和可愛的動物,創造了一段色彩繽紛的傳奇。
我知道,彩虹爺爺回不去故土,只好紮根在眷村。每日,他端坐在小板凳上看人群在衰落的眷村裡來來去去,沖他們微笑。我想,如果偶爾有個人停下來聽他說說他的故事,或者,跟他說他所陌生的外面的故事,該多好。
那天,我在人群外望了他好久。
黃永阜和生活在臺灣眷村裏的“外省人”一樣,對隔海相望的大陸故土有著一份厚重難言的傾慕和懷念,但他走不出眷村了。
彩虹爺爺彩繪了一個童話,為眷村帶來了人氣、送來了海峽對岸的親人,但也只是眾聲喧嘩而已——沒人熱鬧他那顆伶仃的心。
三年過去了,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麼樣,我希望他健康喜樂,活得比100歲還要久。
這是不該被遺忘的一代。
就算終將消逝,也應該“被知道”。
我於是將這一個不說就很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以“彩虹眷村”之名和盤托出。
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在國共內戰中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因此有人說,臺灣眷村是離亂歷史的產物。60年後,這裏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隱沒在喧嚣臺中的一隅,有一片平房,一個年過九旬的老人,一個七彩斑斕的世界。
雙手撫上彩色牆壁,我觸摸到一只頑皮的猴子和一只慵懶的貓,緊接著,雙腳邁進了一個七彩童話——彩虹眷村。眷村內的畫色調明豔、熱烈,地上用油漆塗成了紅底、上面用白色和黃色等勾勒出小鳥、小雞、兔子等造型,牆上則分區塊時而以藍色為背景,時而以白色或黃色為背景,畫了數百卡通造型的猴子、貓、卡通人物、外星人和孩童。
這是素人“彩虹爺爺”黃永阜自發性的藝術創作行為,他曾向到訪的媒體秀出沾染上油漆的雙手,笑著說:“我會一直畫下去。”
“彩虹眷村”可以歸類爲城市的文化地景,是臺中珍貴的觀光資源,不僅有助於臺中旅遊文化內涵的提升,也增加了觀光資源的多元性。
![]() |
那是午後三四點鐘的光景,我們穿越過寬闊的大馬路,七拐八拐地跌進了童話裏。王安憶曾在《長恨歌》裡寫道:“午後是一日裡正過到中途,是一日之希望接近尾聲的等待,不耐和消沉相繼而來,希望也是掙扎的希望。”我直視這時候的太陽,人意闌珊,風貼著地吹,吹起少女的裙襬,不是她口中的不耐和消沉,相較於掙扎的希望,我分明感到這溢滿生機的希望。
狹窄的巷子間遊人如織,那樣一個時刻,我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篤信他們和我一樣,都是來自異次元的人。彼此對視之間眼睛含笑,充滿默契。走到巷子的拐角處,忽而蹿出三兩在眷村長大的孩子,睜著圓鼓的眼睛東張西望,若是沖他/她燦然
一笑,他/她會羞澀地躲開你的眼神,不知所措地跑開……這個地方,湧動著脈脈人情。
身後背光處是一排鱗次櫛比的房屋,挨挨擠擠,夕陽慢慢向屋頂靠近、落下,那光成了打折的光,坎坷卻果敢,打在房屋上,是黃熟的顔色。
背光的牆面是一群人的狂歡,我看不清帽檐下他們的表情,只看見他們的四肢呈現一個大大的“自在”:A在胸前駕著一把精緻的吉他慵懶地彈,B席地而坐在彩色地板有節奏地敲打著手鼓,C身披霞光爬上房頂,空手握成話筒的形狀忘我歌唱……我看到他們的頭髮有節制地在風中飛揚,而肢體卻旁若無人地狂舞;我聽見他們的嘶吼在人群中狂野不羈,而人群移不開關注的目光。
我站在距離他們不遠不近的位置,聽他們一首接一首地唱,直到天灰,看著他們莊重地把樂器放回樂器盒,悠閒走出人群。那個樣子,像沒了魂魄,跟剛才簡直判若兩人。
![]() |
等到聚攏的人群散去,我們繼續穿行在街巷間,突然看到了傳說中的“彩虹爺爺”——他坐在某間屋子前的小板凳上,面前的空地上鋪了一整排彩虹周邊紀念品,旁邊站著他的“彩虹助手”(?),買一份明信片可以跟彩虹爺爺合影一張。我站在他面前,在人群後面踮起腳尖窺探這個老人家,突然酸了鼻尖。
彩虹爺爺,原籍香港九龍,年輕時入臺當飛行員,後負傷獨居眷村,晚年生活苦悶。在86歲的時候,因“無聊”拿起水彩筆和水泥漆,以眷村內的房屋和巷弄街道爲天然畫布,在上面彩繪了各式美麗的彩虹線條和可愛的動物,創造了一段色彩繽紛的傳奇。
我知道,彩虹爺爺回不去故土,只好紮根在眷村。每日,他端坐在小板凳上看人群在衰落的眷村裡來來去去,沖他們微笑。我想,如果偶爾有個人停下來聽他說說他的故事,或者,跟他說他所陌生的外面的故事,該多好。
那天,我在人群外望了他好久。
![]() |
黃永阜和生活在臺灣眷村裏的“外省人”一樣,對隔海相望的大陸故土有著一份厚重難言的傾慕和懷念,但他走不出眷村了。
彩虹爺爺彩繪了一個童話,為眷村帶來了人氣、送來了海峽對岸的親人,但也只是眾聲喧嘩而已——沒人熱鬧他那顆伶仃的心。
三年過去了,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麼樣,我希望他健康喜樂,活得比100歲還要久。
這是不該被遺忘的一代。
就算終將消逝,也應該“被知道”。
我於是將這一個不說就很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以“彩虹眷村”之名和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