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003-从“刻意练习”说起
当考试车稳稳的停在终止线上,按照次序挂空挡、拉手刹,副驾驶的安全员一句“通过”犹如上帝之音在耳边响起,广州市驾考考试科目二第二次补考通过了。第一次科目二考试的失败犹如昨日电影般重现,信心满满的来到B考场,连续在倒车入库环节失败,第一次倒进库压边,第二次由于紧张挂错档,将倒车档挂错为1档,立马停车重新挂挡却被电脑判定为中途停车失败,回到驾校被教练埋怨练习过少,狼狈之极。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作为培训讲师的我们一直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孰能手巧,百步穿杨,卖油翁的倒油入铜钱,均说明一个道理,无它,手熟尔。但是成为领域内的高手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几乎每个学车的人都是在职的,抽时间来练车,时间资源不足,并不足以支撑。有没有什么快速的方法能让我们快速成才呢?
刻意练习
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快速成才的关键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在科目二的继续练习中,按照教练的指示,这一次我并没有练习全部的项目,而是重新回到最开始的项目倒车入库,不停的练习倒车,提前倒,延迟倒,快速倒,还有离合器的控制,稳定的车速等,在了解刻意练习的特点之后,才发现任何练习都有刻意练习的理论契合。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药店门店中的新员工带教也是如此,按照学习项目,由训练师带教,不停地增加难度。背完医药知识,考核完毕之后,一定要运用到销售中(学完清热解毒的知识,立即带着新员工进行感冒清热解毒顾客销售接待,旁观新员工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思考
1.当发现自己很久没有进步,觉得遇到能力瓶颈的时候,想一下“舒适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做熟练了,一旦做熟练了就不要停留马上进入学习区。
2.我们一直用错了一个词叫“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不等于工作历史,一个工作历史3年甚至10年的人,他的工作经验可能才100小时,相反一个职场新人工作历史一年,也许工作经验有1000小时。所以面试的时候,不要问应聘者什么时候出来工作,只问做这件事做了多久学到什么。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门店店长的培养不是上几堂课就可以合格的,上岗前训练要进行大量重复训练,将本企业的门店实际案例拿出来,面对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储备店长们首先小组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训练导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门店运营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门店店长做运营,而是上岗前做多次模拟门店案例的解决(亏损门店如何提升业绩、顾客异议如何处理、如何超额完成会员卡开发、社区活动组织与策划等)。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医院的实习生在手术台做小手术的经验积累等,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门店销售训练也是如此,将从顾客进店到离店,销售流程切分为客单价位评判、顾客需求探询、提问与倾听、病症的望闻问切、专业知识的问诊、产品的关联技巧、产品呈现技巧、顾客异议处理、成交技巧、用药解释技巧、顾客满意度提升技巧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反复练习,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了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肌肉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条件反射);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
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门店的员工将产品销售,当成是一份工作,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也不可能去尝试挑战困难。面对顾客,产品能推荐出去就好,实在是推荐不出去,也无所谓,原因都可以归纳为顾客因素。
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门店培训练习中。作为企业培训管理者,在设计学习项目时,要将刻意练习设计到培训练习中,从低到高的设计练习难度,并且有效控制练习时间,在学员练习手册与训练督导手册中均需要明确练习反馈的标准。门店销售高手来自刻意练习。
拓展阅读
《异类》 作者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 (美)丹尼尔·科伊尔
《哪来的天才》 作者 (美)杰夫·科尔文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刻意练习》百度百科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作为培训讲师的我们一直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孰能手巧,百步穿杨,卖油翁的倒油入铜钱,均说明一个道理,无它,手熟尔。但是成为领域内的高手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几乎每个学车的人都是在职的,抽时间来练车,时间资源不足,并不足以支撑。有没有什么快速的方法能让我们快速成才呢?
![]() |
刻意练习
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快速成才的关键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在科目二的继续练习中,按照教练的指示,这一次我并没有练习全部的项目,而是重新回到最开始的项目倒车入库,不停的练习倒车,提前倒,延迟倒,快速倒,还有离合器的控制,稳定的车速等,在了解刻意练习的特点之后,才发现任何练习都有刻意练习的理论契合。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 |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药店门店中的新员工带教也是如此,按照学习项目,由训练师带教,不停地增加难度。背完医药知识,考核完毕之后,一定要运用到销售中(学完清热解毒的知识,立即带着新员工进行感冒清热解毒顾客销售接待,旁观新员工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思考
1.当发现自己很久没有进步,觉得遇到能力瓶颈的时候,想一下“舒适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做熟练了,一旦做熟练了就不要停留马上进入学习区。
2.我们一直用错了一个词叫“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不等于工作历史,一个工作历史3年甚至10年的人,他的工作经验可能才100小时,相反一个职场新人工作历史一年,也许工作经验有1000小时。所以面试的时候,不要问应聘者什么时候出来工作,只问做这件事做了多久学到什么。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门店店长的培养不是上几堂课就可以合格的,上岗前训练要进行大量重复训练,将本企业的门店实际案例拿出来,面对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储备店长们首先小组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训练导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门店运营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门店店长做运营,而是上岗前做多次模拟门店案例的解决(亏损门店如何提升业绩、顾客异议如何处理、如何超额完成会员卡开发、社区活动组织与策划等)。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医院的实习生在手术台做小手术的经验积累等,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门店销售训练也是如此,将从顾客进店到离店,销售流程切分为客单价位评判、顾客需求探询、提问与倾听、病症的望闻问切、专业知识的问诊、产品的关联技巧、产品呈现技巧、顾客异议处理、成交技巧、用药解释技巧、顾客满意度提升技巧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反复练习,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了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肌肉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条件反射);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
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门店的员工将产品销售,当成是一份工作,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也不可能去尝试挑战困难。面对顾客,产品能推荐出去就好,实在是推荐不出去,也无所谓,原因都可以归纳为顾客因素。
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门店培训练习中。作为企业培训管理者,在设计学习项目时,要将刻意练习设计到培训练习中,从低到高的设计练习难度,并且有效控制练习时间,在学员练习手册与训练督导手册中均需要明确练习反馈的标准。门店销售高手来自刻意练习。
拓展阅读
《异类》 作者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 (美)丹尼尔·科伊尔
《哪来的天才》 作者 (美)杰夫·科尔文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刻意练习》百度百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