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彭海棠
在我的老家广东南海,曾有一位名声很广的怪人,大家都叫他“彭海棠”。其实他本名叫彭渊材,原是我们彭村的五保户,我小时候见过他,印象中他只是一个满嘴胡话的疯老头子,而且老得吓人——他一动不动坐在自家小屋前,不出声的时候形同一具干尸。听长辈说他是前清的秀才,民国没几年时“痴线”的。
“彭海棠”的出名,多半靠一首童谣的传唱:“彭海棠养仙鹤;生只蛋,唔见壳;壳去边?变竹箩;竹箩走,游车河;咕噜噜……一直游到日头落!”小孩子们唱到“咕噜噜”,会没完没了似的“噜噜”下去,比比看谁的气更长。
童谣的原创者已不可考,创作素材却是真实取自彭渊材养鹤的事。说是彭渊材早年不知从哪弄了两只鹤雏,他喂养得精心,两只鹤也争气,长大出落得像一对仙鹤。彭渊材说那就是仙鹤!家里每来客人,他都会露出秘珍不轻易示人的神情,领客人参观他的鹤苑,仿佛不给你开开眼你这辈子真就白活了。有一次村里几个好事的闲人又去看彭渊材的鹤,彭渊材照例自得地说:“你们看,我这是如假包换的仙鹤。”有人故意表示何以见得?彭渊材照例大讲《相鹤经》,最后不容置辩说:“凡是禽类都是卵生,而我这两只鹤是胎生!”话音未落,园丁从外面走进来向彭渊材汇报说:“这只母鹤昨天夜间生了一只蛋,像北方鸭梨那么大。”彭渊材闹了个面红耳赤,喝斥园丁:“你竟敢诽谤仙鹤!”弯腰捡起半截竹竿把园丁赶到外面罚站。才返身,见那只鹤忽然屈胫卧伏在地面,彭渊材大感奇怪,挥动半截竹竿惊起那只鹤,地上赫然一卵,大如鸭梨——那只鹤当众下了一只蛋!
事后彭渊材叹气道:“想不到看上去如此仙风仙骨的鹤居然也不上道!看来《相鹤经》不足为信,从今以后除了佛陀、老子、孔子的话,我都要实际勘验一番才稳妥。”
.
这件事被乡里传为笑话,一直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关于彭渊材的其他故事反而少人提及。渐渐地,现在连那支童谣也几乎被人淡忘了。
据说彭渊材薄有家产,对科举功名并不十分上心,也不热衷生财,喜交雅士墨客,同康有为小有交情。他曾游京师五年多,他父亲以家门生活日渐拮据且病重为由,写信嘱咐他回乡。回到家的那一日,沾亲带故的和看新鲜的几乎全村人都聚到村口围观,只见彭渊材胯下一驴,肩挂巨型布袋一只,众亲友急忙上迎,引他到本宗祠堂摆酒相庆。有人私下猜测彭渊材的那只大布袋里装的定是金银财宝,于是试探说:“你游历京城五载有余,虽未谋得一官半职,也应当发了大财吧?”彭渊材立即眉飞色舞,说:“我确实得着不少宝贝,可称无价之宝!”说完打开布袋,一一出示给大家看,有胡文虎的老墨一枚,康有为的对联一副,自己手抄整理的唱和诗集二十余卷,再没别的东西了。众人见状哄笑,他的老父却顿时唏嘘泪下。
我的十一叔公是彭渊材的表弟,两人关系比一般人亲近许多,在同辈中算是知己之交。十一叔公向我们说起过“彭海棠”这一别号的由来。
有一年,邻村的一位回乡丁忧守丧的京官即将服满起复,朝廷给他的新职是二选一:重庆知府和绍兴知府。那人最终打算去绍兴。彭渊材听闻这一传言时正吃着午饭,急得他一口饭吐回碗里,一路小跑到十一叔公家,进门伸手拉起十一叔公,边走边说:“快点!跟我去邻村帮忙劝劝一个同年!”却又不向十一叔公说明何事何由,只伸着脖子赶路。十一叔公明白,他越是不说话,越是在表明他态度凝重。十一叔公也就配合着不多嘴。
满头大汗赶到同年家,分宾主落座,不等主人开口,彭渊材劈头问道:“今天听闻足下打算接受绍兴知府一职,有无这回事?”
同年点头道:“有。”
彭渊材怅然一叹,追问:“是谁帮足下做这个决定的?要知道,重庆府乃古昌州,一个那么好的地方,就让你轻率给丢掉了。”
同年惊问:“难道那里的物产更丰饶吗?”
“不是。”
“要么是民风淳厚,讼事不多,政务不那么繁难?”
“不是。”
“那你凭什么说那里是好地方?”
彭渊材盯紧同年,带着无限惋惜,一字一顿答道:“天下海棠皆无香,昌州海棠独有香,就凭这一点,还不是个好地方么?”
虽说都晓得他彭渊材为人迂阔怪诞,那位同年还是忍俊不禁。不过毕竟是大官,笑了两笑立刻忍住,但几乎要憋成内伤。此事后来在乡里传开,又给乡人添了一大乐子,从此背地里称他为“彭海棠”,彭渊材知道后不以为嗔,反倒干脆以“彭海棠”自号。
十一叔公说那天彭渊材劝说同年无望,又极认真地与将上任的知府大人探讨浙江海防大计,侃侃而谈他对防务用兵的建议。那同年听着只是点头。
谈到日头偏西,彭渊材携十一叔公告辞。出得门,两人注意到邻村街头新开一茶肆,彭渊材说肚子饿了。入内,叫了茶和茶点,滋味上佳。准备结账时,彭渊材说:“我没带钱,你付吧。”十一叔公说:“我也没带钱,如何是好?”彭渊材窘住了。十一叔公逗他说:“这时候你能拿出什么解困之计?”彭渊材手捋胡须,闭目想了半天,起身往后门走。一边走,一边回头朝十一叔公使眼色。出了后门,彭渊材做出起跑的架势,十一叔公恍然醒悟,急忙抓起帽子和大褂,追出门去。彭渊材前头跑,十一叔公后头追,一直跑出村外上了官路,看看后无追兵,两人才立定喘气。彭渊材面无人色,说:“万幸!万幸!差一点就让人揍一顿饱的。”十一叔公又逗他说:“这在兵法上有何说道?”彭渊材说:“当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彭渊材曾娶有一妻,生有一女,妻子在他疯了之后带女儿改了嫁。彭渊材为什么疯,没人知道所以然,我也从没听十一叔公说过。我对彭渊材最深的记忆就是他坐在门前哇哇叫,有人说他是在骂人,但我听不出来他骂的什么。
疯子彭渊材倒很长寿,活到快一百岁。
彭渊材死时,他侄子向村里人报丧,我听到十一叔公说了一声:“可惜。”当时年少懵懂的我问十一叔公:“可惜什么?”
“世间再无彭海棠。”十一叔公说。
(本故事改编自【宋】惠洪《冷斋夜话》“昌州海棠独香为佳郡”、“鹤生卵”、“三十六计走为上”等条。)
“彭海棠”的出名,多半靠一首童谣的传唱:“彭海棠养仙鹤;生只蛋,唔见壳;壳去边?变竹箩;竹箩走,游车河;咕噜噜……一直游到日头落!”小孩子们唱到“咕噜噜”,会没完没了似的“噜噜”下去,比比看谁的气更长。
童谣的原创者已不可考,创作素材却是真实取自彭渊材养鹤的事。说是彭渊材早年不知从哪弄了两只鹤雏,他喂养得精心,两只鹤也争气,长大出落得像一对仙鹤。彭渊材说那就是仙鹤!家里每来客人,他都会露出秘珍不轻易示人的神情,领客人参观他的鹤苑,仿佛不给你开开眼你这辈子真就白活了。有一次村里几个好事的闲人又去看彭渊材的鹤,彭渊材照例自得地说:“你们看,我这是如假包换的仙鹤。”有人故意表示何以见得?彭渊材照例大讲《相鹤经》,最后不容置辩说:“凡是禽类都是卵生,而我这两只鹤是胎生!”话音未落,园丁从外面走进来向彭渊材汇报说:“这只母鹤昨天夜间生了一只蛋,像北方鸭梨那么大。”彭渊材闹了个面红耳赤,喝斥园丁:“你竟敢诽谤仙鹤!”弯腰捡起半截竹竿把园丁赶到外面罚站。才返身,见那只鹤忽然屈胫卧伏在地面,彭渊材大感奇怪,挥动半截竹竿惊起那只鹤,地上赫然一卵,大如鸭梨——那只鹤当众下了一只蛋!
事后彭渊材叹气道:“想不到看上去如此仙风仙骨的鹤居然也不上道!看来《相鹤经》不足为信,从今以后除了佛陀、老子、孔子的话,我都要实际勘验一番才稳妥。”
.
这件事被乡里传为笑话,一直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关于彭渊材的其他故事反而少人提及。渐渐地,现在连那支童谣也几乎被人淡忘了。
据说彭渊材薄有家产,对科举功名并不十分上心,也不热衷生财,喜交雅士墨客,同康有为小有交情。他曾游京师五年多,他父亲以家门生活日渐拮据且病重为由,写信嘱咐他回乡。回到家的那一日,沾亲带故的和看新鲜的几乎全村人都聚到村口围观,只见彭渊材胯下一驴,肩挂巨型布袋一只,众亲友急忙上迎,引他到本宗祠堂摆酒相庆。有人私下猜测彭渊材的那只大布袋里装的定是金银财宝,于是试探说:“你游历京城五载有余,虽未谋得一官半职,也应当发了大财吧?”彭渊材立即眉飞色舞,说:“我确实得着不少宝贝,可称无价之宝!”说完打开布袋,一一出示给大家看,有胡文虎的老墨一枚,康有为的对联一副,自己手抄整理的唱和诗集二十余卷,再没别的东西了。众人见状哄笑,他的老父却顿时唏嘘泪下。
我的十一叔公是彭渊材的表弟,两人关系比一般人亲近许多,在同辈中算是知己之交。十一叔公向我们说起过“彭海棠”这一别号的由来。
有一年,邻村的一位回乡丁忧守丧的京官即将服满起复,朝廷给他的新职是二选一:重庆知府和绍兴知府。那人最终打算去绍兴。彭渊材听闻这一传言时正吃着午饭,急得他一口饭吐回碗里,一路小跑到十一叔公家,进门伸手拉起十一叔公,边走边说:“快点!跟我去邻村帮忙劝劝一个同年!”却又不向十一叔公说明何事何由,只伸着脖子赶路。十一叔公明白,他越是不说话,越是在表明他态度凝重。十一叔公也就配合着不多嘴。
满头大汗赶到同年家,分宾主落座,不等主人开口,彭渊材劈头问道:“今天听闻足下打算接受绍兴知府一职,有无这回事?”
同年点头道:“有。”
彭渊材怅然一叹,追问:“是谁帮足下做这个决定的?要知道,重庆府乃古昌州,一个那么好的地方,就让你轻率给丢掉了。”
同年惊问:“难道那里的物产更丰饶吗?”
“不是。”
“要么是民风淳厚,讼事不多,政务不那么繁难?”
“不是。”
“那你凭什么说那里是好地方?”
彭渊材盯紧同年,带着无限惋惜,一字一顿答道:“天下海棠皆无香,昌州海棠独有香,就凭这一点,还不是个好地方么?”
虽说都晓得他彭渊材为人迂阔怪诞,那位同年还是忍俊不禁。不过毕竟是大官,笑了两笑立刻忍住,但几乎要憋成内伤。此事后来在乡里传开,又给乡人添了一大乐子,从此背地里称他为“彭海棠”,彭渊材知道后不以为嗔,反倒干脆以“彭海棠”自号。
十一叔公说那天彭渊材劝说同年无望,又极认真地与将上任的知府大人探讨浙江海防大计,侃侃而谈他对防务用兵的建议。那同年听着只是点头。
谈到日头偏西,彭渊材携十一叔公告辞。出得门,两人注意到邻村街头新开一茶肆,彭渊材说肚子饿了。入内,叫了茶和茶点,滋味上佳。准备结账时,彭渊材说:“我没带钱,你付吧。”十一叔公说:“我也没带钱,如何是好?”彭渊材窘住了。十一叔公逗他说:“这时候你能拿出什么解困之计?”彭渊材手捋胡须,闭目想了半天,起身往后门走。一边走,一边回头朝十一叔公使眼色。出了后门,彭渊材做出起跑的架势,十一叔公恍然醒悟,急忙抓起帽子和大褂,追出门去。彭渊材前头跑,十一叔公后头追,一直跑出村外上了官路,看看后无追兵,两人才立定喘气。彭渊材面无人色,说:“万幸!万幸!差一点就让人揍一顿饱的。”十一叔公又逗他说:“这在兵法上有何说道?”彭渊材说:“当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彭渊材曾娶有一妻,生有一女,妻子在他疯了之后带女儿改了嫁。彭渊材为什么疯,没人知道所以然,我也从没听十一叔公说过。我对彭渊材最深的记忆就是他坐在门前哇哇叫,有人说他是在骂人,但我听不出来他骂的什么。
疯子彭渊材倒很长寿,活到快一百岁。
彭渊材死时,他侄子向村里人报丧,我听到十一叔公说了一声:“可惜。”当时年少懵懂的我问十一叔公:“可惜什么?”
“世间再无彭海棠。”十一叔公说。
(本故事改编自【宋】惠洪《冷斋夜话》“昌州海棠独香为佳郡”、“鹤生卵”、“三十六计走为上”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