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高明和有趣,以及其他
在王小波最红的时候,有很多人自称是“王小波门下走狗”,能被那么多人喜欢、崇拜,到达甘愿放弃做“人”的资格,从侧面反映了王小波对当时国人思想的震动:披了这么久的人皮,原来从思想上判断,我们不过是些狗狗。
当时我还不到20岁,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三好”青年(“三好”到底是指什么来着),我也跟风买了两本王小波的书,一本是杂文《沉默的大多数》,另一本是小说《白银时代》。
说实话,看完之后既没觉得好,也没觉得糟:因为没看懂,或者说没看进去。对他的杂文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印象来自两方面:那只猪确实很潇洒,这是其一,其二,这样一只猪真的存在吗?
至于他的杂文风格,绕来绕去,不大喜欢;这也是之前我说没看进去的原因。
对《白银时代》,当时的感觉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傻子,脑子里充满了淫邪的意淫。
那次糟糕的阅读体验之后,我就把王小波扔下,没再拿起,即使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褒扬他,我也实在没勇气再试一遍。
这一扔,十多年就没了。
十多年之后,年近而立,机缘巧合之下,我又捧起了王小波,还是那本《沉默的大多数》。
人还是那个人,书还是那本书,但心情已远非当年那般困惑,截然相反,每一篇杂文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很多地方读着总是忍俊不禁,而当年认为“绕来绕去”让我五迷三道的行文风格,我甚至觉得有趣极了,而且,不仅有趣,突然之间似乎变得简洁并且高明。
举例如下:
1、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就容易这样瞎浪漫。
2、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3、人可以令驴和马交配,这是违背这两种动物的天性的,结果生出骡子来,但骡子没有生殖力,这说明违背天性的事不能长久。
4、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学习本身很痛苦,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和调教牲口没有本质的区别。
5、瞎浪漫的解救,是一种意淫。
6、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
7、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8、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冲高。
9、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当然,年近而立的我,经历的多了,读书也比较多,他书中很多思想,放在十多年前确实新鲜,但是放到现在看,也多成为一些“普通的高明”,更“石破天惊”的东西越来越多流入大众,比如王小波在写《沉默的大多数》时关于“同性恋”问题的探讨,当时还是禁忌,现在虽然还远没到包容的程度,至少可以正视了。
因此,对我而言,读他的杂文,让我感受到的是“语言风格的有趣,以及绕来绕去就把思想表达得清楚且形象生动的高明”,高明的并不是“思想”本身。
这让我想起梁文道在推介王小波时的一段话: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跟“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那怎么个不一样法呢?梁文道接着说: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多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这段话让我意识到,十多年前,我是多么蠢笨,竟然没有看出王小波的“高明”,当时可是有很多人觉得王小波是一个启蒙者,是一个思想“很高明”的作家,但与此同时,梁文道看到的可能只有王小波的“有趣”,如果有“高明”那也绝非思想本身,而是像我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所感受到的“思想表达的高明”,即“技巧的高明”。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王小波在杂文中表达的思想,梁文道早就接触过了,见识过了,思考过了,批判地接受过了,所以他在面对“王小波热”的时候,能保持着清醒,能有“隔岸观火的态度”,当然也不会盲目加入“走狗”行列。
我这样说并不是看不起“王小波门下的走狗”,也没有一点对王小波的不敬,相反我特别喜欢王小波,喜欢他的杂文,也特别能懂得那些“走狗”们对王小波的热爱——我们心意相通。我只是借由梁文道的话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观点:
想让一个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误入歧途——尤其是青少年——最好的办法不是把他/她保护起来,而是让他/她不断接触各种思想,好的、坏的,对的、错的,甚至很多让人感觉最糟糕、最烂的,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慢慢学会判断,学会辨别,学会选择,从而找到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担心:他们能判断吗?他们会辨别吗?他们能在众多歧途中找到正确的道路
吗?万一陷入深渊呢?
于是,我们只会用自己所谓的正确和制订好的坦途把他们包围起来,企图营造一个单纯的环境,开辟出一条捷径,希望他们在最小的风险之下茁壮成长,不入歧路,甚至不走弯路,一路狂奔到美好的明天。
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单纯的头脑是最容易被好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最容易被邪恶诱惑的。那么,扪心自问: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谁能保证让他一辈子杜绝和一切邪恶接触?
所以,对于年近而立以及过了而立之年的朋友们,我们曾经欣赏王小波的“高明和有趣”,并自愿做“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没什么不好,只不过我希望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能有这样的进步:
他们仍然会欣赏“王小波们”以及他的“走狗们”,但是他们不会被震撼,不会狂热崇拜,也从来不会想着也做“某某的走狗”。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当时我还不到20岁,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三好”青年(“三好”到底是指什么来着),我也跟风买了两本王小波的书,一本是杂文《沉默的大多数》,另一本是小说《白银时代》。
说实话,看完之后既没觉得好,也没觉得糟:因为没看懂,或者说没看进去。对他的杂文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印象来自两方面:那只猪确实很潇洒,这是其一,其二,这样一只猪真的存在吗?
至于他的杂文风格,绕来绕去,不大喜欢;这也是之前我说没看进去的原因。
对《白银时代》,当时的感觉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傻子,脑子里充满了淫邪的意淫。
那次糟糕的阅读体验之后,我就把王小波扔下,没再拿起,即使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褒扬他,我也实在没勇气再试一遍。
这一扔,十多年就没了。
十多年之后,年近而立,机缘巧合之下,我又捧起了王小波,还是那本《沉默的大多数》。
人还是那个人,书还是那本书,但心情已远非当年那般困惑,截然相反,每一篇杂文我都看得津津有味,很多地方读着总是忍俊不禁,而当年认为“绕来绕去”让我五迷三道的行文风格,我甚至觉得有趣极了,而且,不仅有趣,突然之间似乎变得简洁并且高明。
举例如下:
1、一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就容易这样瞎浪漫。
2、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3、人可以令驴和马交配,这是违背这两种动物的天性的,结果生出骡子来,但骡子没有生殖力,这说明违背天性的事不能长久。
4、中国人还认为,求学是痛苦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童不仅要背四书五经,还要挨戒尺板子,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承受力,才没有动用老虎凳。学习本身很痛苦,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和调教牲口没有本质的区别。
5、瞎浪漫的解救,是一种意淫。
6、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
7、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8、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冲高。
9、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当然,年近而立的我,经历的多了,读书也比较多,他书中很多思想,放在十多年前确实新鲜,但是放到现在看,也多成为一些“普通的高明”,更“石破天惊”的东西越来越多流入大众,比如王小波在写《沉默的大多数》时关于“同性恋”问题的探讨,当时还是禁忌,现在虽然还远没到包容的程度,至少可以正视了。
因此,对我而言,读他的杂文,让我感受到的是“语言风格的有趣,以及绕来绕去就把思想表达得清楚且形象生动的高明”,高明的并不是“思想”本身。
这让我想起梁文道在推介王小波时的一段话: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跟“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那怎么个不一样法呢?梁文道接着说: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多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这段话让我意识到,十多年前,我是多么蠢笨,竟然没有看出王小波的“高明”,当时可是有很多人觉得王小波是一个启蒙者,是一个思想“很高明”的作家,但与此同时,梁文道看到的可能只有王小波的“有趣”,如果有“高明”那也绝非思想本身,而是像我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所感受到的“思想表达的高明”,即“技巧的高明”。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王小波在杂文中表达的思想,梁文道早就接触过了,见识过了,思考过了,批判地接受过了,所以他在面对“王小波热”的时候,能保持着清醒,能有“隔岸观火的态度”,当然也不会盲目加入“走狗”行列。
我这样说并不是看不起“王小波门下的走狗”,也没有一点对王小波的不敬,相反我特别喜欢王小波,喜欢他的杂文,也特别能懂得那些“走狗”们对王小波的热爱——我们心意相通。我只是借由梁文道的话想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观点:
想让一个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误入歧途——尤其是青少年——最好的办法不是把他/她保护起来,而是让他/她不断接触各种思想,好的、坏的,对的、错的,甚至很多让人感觉最糟糕、最烂的,只有这样,他/她才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慢慢学会判断,学会辨别,学会选择,从而找到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担心:他们能判断吗?他们会辨别吗?他们能在众多歧途中找到正确的道路
吗?万一陷入深渊呢?
于是,我们只会用自己所谓的正确和制订好的坦途把他们包围起来,企图营造一个单纯的环境,开辟出一条捷径,希望他们在最小的风险之下茁壮成长,不入歧路,甚至不走弯路,一路狂奔到美好的明天。
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单纯的头脑是最容易被好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最容易被邪恶诱惑的。那么,扪心自问:在一个人漫长的一生中,谁能保证让他一辈子杜绝和一切邪恶接触?
所以,对于年近而立以及过了而立之年的朋友们,我们曾经欣赏王小波的“高明和有趣”,并自愿做“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没什么不好,只不过我希望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能有这样的进步:
他们仍然会欣赏“王小波们”以及他的“走狗们”,但是他们不会被震撼,不会狂热崇拜,也从来不会想着也做“某某的走狗”。他们就是他们自己。
![]() |
张氏兄弟的地盘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