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前,世界很小
昨天晚上参加了做书和中信大方举办的世界读书日上海地区活动,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文盲,我早已积极报名。
地点是在衡山合集,徐家汇公园对面一家非常文艺的三层楼书店。在徐家汇住了两年,无数次穿过公园,都没有注意到这家书店。想来我也真是太宅且太不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了。
第一个环节是:读书之前,世界很小。请来了蔡骏、周嘉宁、btr和维舟四位嘉宾来聊聊他们的作家之路和读书之道。
蔡骏声音很好听,他慢声细语地诉说着自己是如果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因为一个非常投缘的网友以及对《午夜凶铃》这本严重被低估的小说原著的致敬。
末尾,他总结道,悬疑在他眼里的定义是,“你在不经意之间,改变了他人的命运,或是被他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周嘉宁真人比照片好看很多,身材修长,讲起话来却有一点害羞,面红耳热,但反而因此显得很可爱。她谈到自己昨天在当当网上参加读书日的满200减100活动,却因为一些问题来回折腾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浪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买书,为的只是区区300元,自感有些本末倒置。
btr长的很喜感很友善,看到他的时候就在想“这个人应该就是btr吧,感觉跟他写的有趣故事的气质很相像”。
他先是谈到了电子书的优点,便于检索,易于查到。后又讲述了一段有趣的经历“荷兰书店和卷眉毛老爷爷”来谈及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每一本在世界各地不同书店买的书,都同当时的心情和情景一起,变为记忆的载体,成为了那本书的一部分。
他推荐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上海书店,复旦大学的旧书店,山西路福州路的一家二手外文书店,犀牛书店,新文化服务社等。
正好带了他的一本《迷走神经》的书,会后拿到了签名,btr的自画像好形象好可爱😊
维舟,这位想学中文系结果误入新闻系的广告人,估计是职业的关系,是这四位嘉宾里最能说的一位。
他谈到自己为什么能“一年能读200多本书”时说,读书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成为习惯后,书是越读越快的。
“中国的读书文化并不普及,到清末的时候全民识字率才是区区15%,所以,现在的社会,真正把读书编织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估计只有10%。”
“但是,不用把读书当成负担,如果不喜欢读书也不用勉强自己,这只是一个个人爱好,既不是高雅也不是装逼,就跟别人喜欢踢足球喜欢料理一样,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已。”
“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千万别等到40多岁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诶呀,真后悔自己书读少了。”
他看书的第一遍会用便签贴出有用的部分,第二遍看的时候会在电脑上记录下那些标注的部分,进行保存和分类。以后写作中需要写到相关题材的内容时,可以信手拈来。(这个方法和李欣频提出的“知识抽屉”是同一个道理。李敖也采用的是书籍知识分类法,不过他是通过撕书来直接分类。)
(在网上看到的李敖家的书房,满眼的分类夹)
维舟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目标和喜好明确,除了旅行就是阅读。休息的时候不是在旅行就是在阅读。拒绝时间浪费和拖延症。
第二个环节是阅读10X10,十位读书人分享自己喜欢的十本书。为了得到蔡骏的签名新书,我也是扔掉羞涩大胆举手推荐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活动很有意义,有些听起来很有趣的书也都记下来方便以后购买。从嘉宾身上学到的关于阅读、关于写作的心得也会整理出来,改善自己的现有习惯。
#世界读书日#,喜欢阅读,无关其他。
![]() |
地点是在衡山合集,徐家汇公园对面一家非常文艺的三层楼书店。在徐家汇住了两年,无数次穿过公园,都没有注意到这家书店。想来我也真是太宅且太不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了。
第一个环节是:读书之前,世界很小。请来了蔡骏、周嘉宁、btr和维舟四位嘉宾来聊聊他们的作家之路和读书之道。
![]() |
蔡骏声音很好听,他慢声细语地诉说着自己是如果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因为一个非常投缘的网友以及对《午夜凶铃》这本严重被低估的小说原著的致敬。
末尾,他总结道,悬疑在他眼里的定义是,“你在不经意之间,改变了他人的命运,或是被他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
周嘉宁真人比照片好看很多,身材修长,讲起话来却有一点害羞,面红耳热,但反而因此显得很可爱。她谈到自己昨天在当当网上参加读书日的满200减100活动,却因为一些问题来回折腾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浪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买书,为的只是区区300元,自感有些本末倒置。
![]() |
btr长的很喜感很友善,看到他的时候就在想“这个人应该就是btr吧,感觉跟他写的有趣故事的气质很相像”。
他先是谈到了电子书的优点,便于检索,易于查到。后又讲述了一段有趣的经历“荷兰书店和卷眉毛老爷爷”来谈及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每一本在世界各地不同书店买的书,都同当时的心情和情景一起,变为记忆的载体,成为了那本书的一部分。
他推荐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上海书店,复旦大学的旧书店,山西路福州路的一家二手外文书店,犀牛书店,新文化服务社等。
![]() |
正好带了他的一本《迷走神经》的书,会后拿到了签名,btr的自画像好形象好可爱😊
![]() |
维舟,这位想学中文系结果误入新闻系的广告人,估计是职业的关系,是这四位嘉宾里最能说的一位。
他谈到自己为什么能“一年能读200多本书”时说,读书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成为习惯后,书是越读越快的。
“中国的读书文化并不普及,到清末的时候全民识字率才是区区15%,所以,现在的社会,真正把读书编织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估计只有10%。”
“但是,不用把读书当成负担,如果不喜欢读书也不用勉强自己,这只是一个个人爱好,既不是高雅也不是装逼,就跟别人喜欢踢足球喜欢料理一样,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已。”
“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千万别等到40多岁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诶呀,真后悔自己书读少了。”
他看书的第一遍会用便签贴出有用的部分,第二遍看的时候会在电脑上记录下那些标注的部分,进行保存和分类。以后写作中需要写到相关题材的内容时,可以信手拈来。(这个方法和李欣频提出的“知识抽屉”是同一个道理。李敖也采用的是书籍知识分类法,不过他是通过撕书来直接分类。)
(在网上看到的李敖家的书房,满眼的分类夹)
![]() |
维舟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目标和喜好明确,除了旅行就是阅读。休息的时候不是在旅行就是在阅读。拒绝时间浪费和拖延症。
![]() |
第二个环节是阅读10X10,十位读书人分享自己喜欢的十本书。为了得到蔡骏的签名新书,我也是扔掉羞涩大胆举手推荐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 |
活动很有意义,有些听起来很有趣的书也都记下来方便以后购买。从嘉宾身上学到的关于阅读、关于写作的心得也会整理出来,改善自己的现有习惯。
#世界读书日#,喜欢阅读,无关其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