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体I》
《三体I》是地球往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全名为《地球往事: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常被称为三体“三部曲”,它的另外两部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都比第一部要厚得多,我在kindle上看的电子书,看完发现进度条上显示的是21%,也就是说第《三体I》才占全集的1/5。看完了第一本我没有急于往后看,毕竟我还有需要记录的感受,下面我尽量把自己真实的读书感受展现出来。
《三体》名气之大,简直可以说到了以理科生不读为耻,文科生读过为耀的程度,当然理科生文科生这种说法很快就全面成为历史了,接受全面教育的他们是幸运的了,毕竟在精力充沛、渴求知识,同时又叛逆的年纪,需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乐于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下工夫,那是属于学生时代的资本。而我想要读《三体》,也正是因为应该读一读,毕竟我是有物理背景的啊!而这种“应该”仅仅是“我太应该读一读了”。而对它种种评价也成为了看书的阻力,那些评价毁誉参半,高超的科技,渣文笔,有的言辞暧昧大概是出于一种敬畏的态度吧。
在想读《三体》到真正拿起来读,经过了很长时间,刷美剧,刷动漫,泛读名著,倾心布袋戏以及古风……千帆过后,我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了,原先幻想的世界开始崩塌,我需要从里面走出来才有活路。科幻小说正是以大量科学知识为基础,加上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又不不过分脱离现实,让人觉得合理又有趣味。凡尔纳科幻经典就是这样,科学和现实相结合为作品赋予了永久的生命力。与科幻小说的契合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开始读《三体》了。
初读《三体I》,立即忍不了浅白的直描对话,不加修饰的情节,令在下屡屡出戏,简直就是故事框架加读者辅助脑补啊!难道稿费不是按字数算的吗?好吧,我操心真是太多了。但是作者工程师背景,增加了我对小说中科学知识正确性的信任感,而文中物理知识含量之大,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边告诫自己要多关注科学前沿知识一边脑补情节一边看,逐渐进入了关注事态发展的“陷阱”。
叶文洁对准太阳发射信息让我感到震惊,而收到外星文明发来的信息让我尤为震撼!甚至感到了惊悚,因为我——信——了!那种渺小感和毁灭感让我有种被窥探的感觉,就像文字所说,你现在做什么,做与不做都不重要了,吓得我缓了两天才继续看。
“古筝计划”没有伤及更多无辜是作者的仁慈,而通过文中第一主人公汪淼的眼睛,看到运河上的巨轮被纳米“琴弦”割成片、船上那个在干活的人被割成段时,我的眼睛随着他一起目不转睛,我的心随着他一起颤抖,那由文字产生的画面,仍无法磨灭。
真正让我完全滤掉文笔的是小说最后三章。对三体世界的展现,有关“微观宇宙”“智子工程”的解释,这估计是发挥了作者工程师的特长,对那些什么都不懂的领导,要怎样用直白浅近的话能让他们对高科技一听就明白呢?尤其是“智子工程”在试验过程中,对质子由高维度向低维度展开的阐释,宏观的一维线、二维面、三维体的直观体验,加上恰到好处的语言解说,读起来引人入胜,禁不住一口气读完。而对质子由十一维度先展开成二维,再由二维缩小至六维,从而成为可以执行微观任务的“智子”,这种想象力简直绝妙,令在下佩服。
小说最后揭开谜底,对开头汪淼眼前的倒计时,以及回旋加速器屡次出错做了微观解释,对科学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也做了合理解释。但仍然留有希望,因为三体文明认为人类文明是虫子,而在人类社会,人类却从未真正战胜过虫子!揭穿这一真相的正是常常出奇制胜的特警史强!史强这个人,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坚毅的个性和不畏强权的品质。
另外,从三体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现实的世界不满,寄希望于更高层次的文明,这背叛,也背叛了自身,这背叛,建立在绝望和复仇之上。但引进新的文明,须防范反噬的威胁。就像叶文洁在最后说的:我点燃了火,却无法控制它。从三体世界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世界恒纪元和乱纪元交替进行,未来无从预知,文明在生存和毁灭之间缓慢进步。他们想要征服新的适于生存的星球,以谋求自身稳固发展。战争不可避免,地球的面临的灾难是全人类毁灭,三体世界面临的灾难是有去无回,可见,寄希望于他处,需冒生死大险,改变自己容易,逆天改变世界,需非凡之力。
【以下为笔者从作品延伸出的观点,经思考,却不确定对。】
但科技将被推动,文明将向前发展。
从宏观角度切入,放眼整个宇宙,两个星球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文明进步的体现,生存和毁灭,这是残忍的自然法则,科技进步使文明和自然法则在更宏大的世界观内统一了。
从微观角度切入,几个“智子”产生的量子效应就能使整个人类科学界处于瘫痪状态,这是微观宇宙在宏观世界的体现,而作者所提微观文明也引人警醒,从拥有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便是微观和宏观的统一了。
《三体》名气之大,简直可以说到了以理科生不读为耻,文科生读过为耀的程度,当然理科生文科生这种说法很快就全面成为历史了,接受全面教育的他们是幸运的了,毕竟在精力充沛、渴求知识,同时又叛逆的年纪,需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乐于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下工夫,那是属于学生时代的资本。而我想要读《三体》,也正是因为应该读一读,毕竟我是有物理背景的啊!而这种“应该”仅仅是“我太应该读一读了”。而对它种种评价也成为了看书的阻力,那些评价毁誉参半,高超的科技,渣文笔,有的言辞暧昧大概是出于一种敬畏的态度吧。
在想读《三体》到真正拿起来读,经过了很长时间,刷美剧,刷动漫,泛读名著,倾心布袋戏以及古风……千帆过后,我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了,原先幻想的世界开始崩塌,我需要从里面走出来才有活路。科幻小说正是以大量科学知识为基础,加上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又不不过分脱离现实,让人觉得合理又有趣味。凡尔纳科幻经典就是这样,科学和现实相结合为作品赋予了永久的生命力。与科幻小说的契合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开始读《三体》了。
初读《三体I》,立即忍不了浅白的直描对话,不加修饰的情节,令在下屡屡出戏,简直就是故事框架加读者辅助脑补啊!难道稿费不是按字数算的吗?好吧,我操心真是太多了。但是作者工程师背景,增加了我对小说中科学知识正确性的信任感,而文中物理知识含量之大,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边告诫自己要多关注科学前沿知识一边脑补情节一边看,逐渐进入了关注事态发展的“陷阱”。
叶文洁对准太阳发射信息让我感到震惊,而收到外星文明发来的信息让我尤为震撼!甚至感到了惊悚,因为我——信——了!那种渺小感和毁灭感让我有种被窥探的感觉,就像文字所说,你现在做什么,做与不做都不重要了,吓得我缓了两天才继续看。
“古筝计划”没有伤及更多无辜是作者的仁慈,而通过文中第一主人公汪淼的眼睛,看到运河上的巨轮被纳米“琴弦”割成片、船上那个在干活的人被割成段时,我的眼睛随着他一起目不转睛,我的心随着他一起颤抖,那由文字产生的画面,仍无法磨灭。
真正让我完全滤掉文笔的是小说最后三章。对三体世界的展现,有关“微观宇宙”“智子工程”的解释,这估计是发挥了作者工程师的特长,对那些什么都不懂的领导,要怎样用直白浅近的话能让他们对高科技一听就明白呢?尤其是“智子工程”在试验过程中,对质子由高维度向低维度展开的阐释,宏观的一维线、二维面、三维体的直观体验,加上恰到好处的语言解说,读起来引人入胜,禁不住一口气读完。而对质子由十一维度先展开成二维,再由二维缩小至六维,从而成为可以执行微观任务的“智子”,这种想象力简直绝妙,令在下佩服。
小说最后揭开谜底,对开头汪淼眼前的倒计时,以及回旋加速器屡次出错做了微观解释,对科学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也做了合理解释。但仍然留有希望,因为三体文明认为人类文明是虫子,而在人类社会,人类却从未真正战胜过虫子!揭穿这一真相的正是常常出奇制胜的特警史强!史强这个人,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坚毅的个性和不畏强权的品质。
另外,从三体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于现实的世界不满,寄希望于更高层次的文明,这背叛,也背叛了自身,这背叛,建立在绝望和复仇之上。但引进新的文明,须防范反噬的威胁。就像叶文洁在最后说的:我点燃了火,却无法控制它。从三体世界的视角来看,他们的世界恒纪元和乱纪元交替进行,未来无从预知,文明在生存和毁灭之间缓慢进步。他们想要征服新的适于生存的星球,以谋求自身稳固发展。战争不可避免,地球的面临的灾难是全人类毁灭,三体世界面临的灾难是有去无回,可见,寄希望于他处,需冒生死大险,改变自己容易,逆天改变世界,需非凡之力。
【以下为笔者从作品延伸出的观点,经思考,却不确定对。】
但科技将被推动,文明将向前发展。
从宏观角度切入,放眼整个宇宙,两个星球之间建立联系,这是文明进步的体现,生存和毁灭,这是残忍的自然法则,科技进步使文明和自然法则在更宏大的世界观内统一了。
从微观角度切入,几个“智子”产生的量子效应就能使整个人类科学界处于瘫痪状态,这是微观宇宙在宏观世界的体现,而作者所提微观文明也引人警醒,从拥有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便是微观和宏观的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