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的教育问题
书里面,凤姐是不识字的。 这一点被反复渲染,而且王家女孩儿好像都不识字。 王夫人不识字,抄《金刚经》要贾环来抄写。薛姨妈虽然没说,但是她的品味是听女先儿弹词上寿,从来也没听她流露过诗词方面的兴趣。 而介绍王熙凤的时候呢,第三回林妹妹进京时,借林妹妹口说家里人是这么说王熙凤的“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这里说到王熙凤假充男儿教养。那么她的教养里,为什么不包括“读书”呢? 结合王家的背景,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王家有一个著名的舅舅,就是王子腾。王子腾官运亨通,在曹雪芹的原书里,贾雨村做了兵部尚书,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按照“殿前督检点”这个职位来推断,曹雪芹应该是暗示王子腾升了一个很大的官。 但是,有意思的是,代表王家和贾家走动的,一直都是王子腾。从来没有提到过凤姐的父亲。王夫人是二小姐,周瑞家在介绍凤姐的时候说过“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叫凤哥的。”,也可以看出,凤姐父亲肯定是比王夫人大的。至于王子腾的大小,倒是难以横向推移出来。但是,凤姐肯定不是王子腾的亲生女儿,王子腾女儿嫁人,凤姐去帮忙打点,并未提“发嫁妹妹”一语,而且凤姐提王子腾夫人都说是“舅母请看戏”等语,这里就能看出,王子腾不是凤姐亲父。而且应该比凤姐父亲小。 当然,这种细节有错漏不对榫的。比如贾宝玉过生日,谈及大家生辰,贾母明明和宝钗一样,是“过了灯节”,但是在七十一回马上有说,八月初三贾母生辰,因此有版本就把“老太太和宝姐姐”,改成了“大太太和宝姐姐”。 高的续书里面,给凤姐儿的父亲取名王子胜,还写出了身世,但是不足取信,我们只以前八十回为本讨论。 能看出来,王家姊妹兄弟关系亲厚,王夫人对凤姐是挺护着的,而王子腾救下薛蟠,王子腾夫人在宝玉生日时每年送礼、宝玉回拜、以及凤姐替王子腾夫人张罗女儿婚事等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史湘云和她叔叔、婶婶之间的关系要亲厚不少。 凤姐没有归宁的描写,那不妨做个假设。 凤姐在林黛玉进府的时候,很有可能父母都双亡了。但是王子腾夫妻对她一定不错,要知道,凤姐嫁妆丰厚,并常常以此来歪派贾琏、挤兑贾琏显示自己“腰杆子”硬。“把我和太太的嫁妆拿出来比比,还辱没了谁不曾?” 按照古人的一般情况,父亲早死,母亲后亡的可能性比较大。假设王熙凤父亲先死,王熙凤比她弟弟又要年长、聪明,她母亲在府里地位比照李纨,那么很可能给年幼的女儿教授一些知识,甚至把女儿当作顶门立户的男儿来教导。顶门立户的男儿不读书是少的,但是如果家里有练武的传统,不读书也就正常了。女儿不能真正习武,但是其他的才能都是要有的。比如争强好胜,比如对金钱的敏感,对家计的谋划。贾芸对未来的钻营为何能赢得凤姐的喜欢,因为他们总体是一路人。 王家女性的女德和理家的才能是比较齐全的,薛宝钗也是理家的一把好手。但是因为时势和眼光所限,母亲给王熙凤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经管、财务方面的教育,而不是所谓的学识学养方面的。王熙凤在王家也许过得并不糟糕,但是也因父亲早亡,一定有比较强烈的不安全感,自然对金钱也有执念。 如果这个假设可以说得通,那么我们就顺利成章能解释一个很多人都没想通的问题————为什么王熙凤这么贪财? 因为她没有父亲,她的母亲和她一样,对未来的日子有着深重的危机感,只有钱和权是她们能为自己获得保障的武器和支柱。凤姐对钱财和权力的贪欲,的确是整本《红楼梦》中最典型最强烈的,她身体不断变差但是依旧“逞强羞说病”就是害怕自己失去了理家的权力。 只有权才能带来钱,只有钱才能给她安全感。她的钱,就是要从所有的细节里面,一分一厘地抠出来,因为她知道,她的丈夫这一支未必拿得住贾家大权,她的丈夫本人现在的风光也不一定能长久————文也不成,武也不能,只是个“舍人”的虚名,官场上毫无进益。而自己,在“宝二奶奶”嫁进来之后,也未必就能继续当管家奶奶。 凤姐的贪是明面儿的,另一位大奶奶李纨的贪是暗面的,一明一暗,曹公都没有给予她们怜惜,但是那些并不贪的女孩子们,比如迎春,比如惜春,比如湘云,却也并没有摆脱薄命。 总之,做人,是难的。
-
风吹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5 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