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旭医生个人简介【综合篇】
赵连旭的基本介绍:
医学百事通平台网络会诊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主任医师。
赵连旭医生专业特长:
脑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及神经心理疾病。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神经心理疾病功能磁共振诊断;神经再生康复治疗,特别是物理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
赵连旭医生教育经历:
1990年6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1995年6月安徽中医学院获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进修。
赵连旭医生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1999年7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1年11月至2004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干细胞研究工作。
赵连旭医生参与发表专著:
赵连旭,裴雪涛,干细胞生物学 第三篇 干细胞治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12 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系统损伤,科学出版社,712千字,2003
赵连旭医生的授权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裴雪涛,徐小虎,赵连旭,张杰,南雪,基因修饰诱导脑内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方法,中国,03109262.4
实用新型专利:邓立平,赵连旭,赵迎春,医用混和氧治疗设备,中国,200320113873.4
赵连旭医生获得的学术奖励:
赵连旭(8/10),脑干损伤致死机理及法医学鉴定新方法的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0
赵连旭医生代表性研究成果和学术奖励情况:
一、期刊论文
1.第一作者论文
1) Lian-Xu Zhao, Jie Zhang, Feng Cao, Ling Meng, Dong-Mei Wang, Yan-Hua Li, Xue Nan, Wen-Cang Jiao, Min Zheng, Xiao-Hu Xu, and Xue-Tao Pei. Modification of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 A Portal to Transfor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Advantageous Engineering Cells for Neuroregeneration and Neuroprotection. Experimental Neurolgy. 2004; 190:396-6(SCI 3.6)
2) 赵连旭,张杰,孟玲,曹丰,王冬梅,南雪,李艳华,王韫芳,徐小虎,裴雪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24):2115-7.
3) Zhao LX, Zhang J, Xu XH, Pei XT. Stem cell and gene therapy: theory,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Stem Cell and Cellular Therapy. 2003; 1(2):10-17.
4) Zhao LX, Xu XH, Liu C, Pan SY, Zhu JZ, Zhang C. Correlation between heat shock protein 70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stem and sudden death after experimen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2001(3):161-164
5) 赵连旭,徐小虎,刘超,潘速跃,祝家镇,张成.脑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与实验性脑损伤猝死的相关性.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1):5-7
6) 赵连旭,杨任民,胡纪原,林莲初.女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6):349-351
7) 赵连旭,杨任民,林莲初.男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功能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1):25-27
2.通讯作者论文
8) 涂加善,刘振华,黄凡衡,陈爱敏,蔡卫卫,祝淑贞,赵连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梗死后抑郁状况的评估.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8):590-594
9) 陈爱敏,刘振华,赵连旭.5羟色胺1A受体、G蛋白β3亚基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8):544-549
10) 陈翠,刘振华,陈爱敏,赵连旭.5-羟色胺2A受体T102C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关联研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1):1119-1121
11)郭阳,陈爱敏,林浩春,赵连旭.“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7):1114-1116,1122
12)唐劭年,刘振华,赵连旭,邹志浩,杜谋选.靶向性脂质体P-MMA-DOSPER介导pEGFP-C2脑内转染.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5):1170-1174.
13)唐劭年,刘振华,赵连旭,邹志浩,杜谋选.侧脑室注射免疫脂质体介导GFP基因脑内表达时程.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2):220-222.
3.既非第一作者又非通讯作者论文
14)蔡卫卫,赵连旭,刘振华,陈爱敏,谢惠芳,辛悾,曹琳,贺丽敏,贺荣霓. 卒中后抑郁患者多巴胺代谢系统COMT和DAT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10(4): 351-355
15)曹琳,刘振华,赵连旭.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MTHFR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广东医学. 2010.31(22):2946-2948.
赵连旭的基本介绍:
医学百事通平台网络会诊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主任医师。
医学百事通平台网络会诊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主任医师。
赵连旭医生专业特长:
脑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及神经心理疾病。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神经心理疾病功能磁共振诊断;神经再生康复治疗,特别是物理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
赵连旭医生教育经历:
1990年6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1995年6月安徽中医学院获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进修。
赵连旭医生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1999年7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1年11月至2004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干细胞研究工作。
赵连旭医生参与发表专著:
赵连旭,裴雪涛,干细胞生物学 第三篇 干细胞治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12 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系统损伤,科学出版社,712千字,2003
赵连旭医生的授权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裴雪涛,徐小虎,赵连旭,张杰,南雪,基因修饰诱导脑内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方法,中国,03109262.4
实用新型专利:邓立平,赵连旭,赵迎春,医用混和氧治疗设备,中国,200320113873.4
赵连旭医生获得的学术奖励:
赵连旭(8/10),脑干损伤致死机理及法医学鉴定新方法的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0
赵连旭医生代表性研究成果和学术奖励情况:
一、期刊论文
1.第一作者论文
1) Lian-Xu Zhao, Jie Zhang, Feng Cao, Ling Meng, Dong-Mei Wang, Yan-Hua Li, Xue Nan, Wen-Cang Jiao, Min Zheng, Xiao-Hu Xu, and Xue-Tao Pei. Modification of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 A Portal to Transfor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Advantageous Engineering Cells for Neuroregeneration and Neuroprotection. Experimental Neurolgy. 2004; 190:396-6(SCI 3.6)
2) 赵连旭,张杰,孟玲,曹丰,王冬梅,南雪,李艳华,王韫芳,徐小虎,裴雪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24):2115-7.
3) Zhao LX, Zhang J, Xu XH, Pei XT. Stem cell and gene therapy: theory,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Stem Cell and Cellular Therapy. 2003; 1(2):10-17.
4) Zhao LX, Xu XH, Liu C, Pan SY, Zhu JZ, Zhang C. Correlation between heat shock protein 70 expression in the brain stem and sudden death after experimen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2001(3):161-164
5) 赵连旭,徐小虎,刘超,潘速跃,祝家镇,张成.脑干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与实验性脑损伤猝死的相关性.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1):5-7
6) 赵连旭,杨任民,胡纪原,林莲初.女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6):349-351
7) 赵连旭,杨任民,林莲初.男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功能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1):25-27
2.通讯作者论文
8) 涂加善,刘振华,黄凡衡,陈爱敏,蔡卫卫,祝淑贞,赵连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梗死后抑郁状况的评估.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8):590-594
9) 陈爱敏,刘振华,赵连旭.5羟色胺1A受体、G蛋白β3亚基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8):544-549
10) 陈翠,刘振华,陈爱敏,赵连旭.5-羟色胺2A受体T102C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关联研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1):1119-1121
11)郭阳,陈爱敏,林浩春,赵连旭.“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7):1114-1116,1122
12)唐劭年,刘振华,赵连旭,邹志浩,杜谋选.靶向性脂质体P-MMA-DOSPER介导pEGFP-C2脑内转染.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5):1170-1174.
13)唐劭年,刘振华,赵连旭,邹志浩,杜谋选.侧脑室注射免疫脂质体介导GFP基因脑内表达时程.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2):220-222.
3.既非第一作者又非通讯作者论文
14)蔡卫卫,赵连旭,刘振华,陈爱敏,谢惠芳,辛悾,曹琳,贺丽敏,贺荣霓. 卒中后抑郁患者多巴胺代谢系统COMT和DAT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10(4): 351-355
15)曹琳,刘振华,赵连旭.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MTHFR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广东医学. 2010.31(22):2946-2948.
赵连旭的基本介绍:
医学百事通平台网络会诊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主任医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