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肺部——我们为什么需要城市花园
![]() |
1
做为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对花园并没有多少执念,有与没有似乎区别不大。直到十年前去法国才体会到城市花园的妙处——某个傍晚,朋友提议在巴黎罗浮宫后面的街心花园“躺会儿”。
眼前的草皮很薄,不少地方草叶已经枯萎,露出一块块裸地。本以为这样躺下去没什么意思,但很快,我们被周围人的安详感染,慢慢融入整个花园放松疏懒的气氛中去。草地的微凉反衬出阳光的珍贵,那些法国人无论男女长幼,以各种姿势躺卧着,读书,喝酒,看天或周围事物,小声讲大声笑。
我躺在草地上,感慨原来聊天要比在塞纳河边漫步来得有趣。
2
香港艺术家何倩彤曾做过一个录像作品,请不同的朋友读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地点任选。
其中一个女孩站在林中树下朗读,何倩彤问我,大哥你看出来这是哪里么?
我问是九龙公园还是大屿山?
她笑,说都不是,是旺角闹市区里的街心公园。
香港在人们的误会中认为是个没有自然的地方,石屎森林,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香港只有三成的地方是市区,七成的土地由湿地公园,丘陵,绿地和海滩组成。而各种大小不一的街心花园分布在城市角落里。那些花园大一点的有数百平米,小一点的只有客厅大小。我曾在半山电梯的终点附近见过一个只有两三颗树,两张长椅的蚊型公园。我进去坐下,身后就是别人家的窗户,近得能听见炒菜洗碗声,深呼吸之后,眼前一点绿意已足够都市人喘息,放松。
在这样的小公园短憩,是向周围路人展示忙碌以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3
在城市生活,“有地方可去”是工作之余大伙儿用心最多的问题。
可怜的是,现代人的聚集已经从办公室转去快餐店,咖啡馆的长条桌上——我们需要其他选择,而城市花园提供了一种延展性,修补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关系。
可惜的是,现在国内多数公园从功能到外观都显得过于与城市区分开,去公园成了老年人的专利。
城市公园要求公园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以北京做例子,公园多数非常正式,古迹为主,不能任意撒欢。虽然也有吹拉弹唱,做健身运动的出现,但休闲的功能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城市花园可以起到象征意义,为日益庞大的城市增加一点人性,打造出一个发展人文色彩的平台。纽约中央公园的休憩和音乐,香港九龙公园的功夫角,天鹅湖,伦敦海德公园的辩论角等,都是与本地人的生活挂钩的——城市特色如果能在公园里彰显出来,是最好的名片。
4
深圳蛇口的一处建筑用地,在等候开工的三年里地貌发生了变化,填海区变成小树林,空地成了自然绿地。周围几个社区的人都跑来放风筝,遛狗,晒太阳,哪怕这里离周边公交站和地铁还有蛮长一段距离。城市花园是粘着剂,是社交重地,可以把有意思的人集合起来,并产生衍生品,比如小吃摊,卖艺人,活动书店等等。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鸟类,昆虫,猫狗,都有机会在城市花园中找到栖身之所,让人与自然有机会和谐相处——如此一来,我们有机会依靠自然的力量找到发泄口,而不是靠酒精,烟草,派对填补生活空白。
以前民众是以市集为交际中心,而城市发展壮大,居住密度增加会导致花园这种私有需求变成公共需求。
消极的说,我们需要城市花园是因为……我们自己家没有花园,最多在阳台上养几盆芦荟或多肉植物。花园是需要维护,发展,分享的。一座精心打理的花园需要欣赏,没人看,没人赏玩则与荒园无异。城市花园更不是自然产物,而是人们根据个体审美打造出来的“自然”。作为自然中的一份子,人类聚居,不应让生活沙漠化。我们可以将城市花园当作城市的“肺部”,有了它,再拥挤的城市生活也能显得不那么窒息,可怕。
原文刊登在2016年4月《精品购物指南》
-
72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15 23:24:49
-
sil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02 01:28:55
-
ab000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01 21:44:14
-
唠唠叨叨刘知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01 15:55:09
-
汪啊我是虎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01 13:13:38
-
大大腔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30 16:20:53
-
黎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30 02:18:00
-
yizhou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29 12:40:24
-
熊小袭(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28 23: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