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几分,四月余温。
(一)
“我太幸运,幸运到一想起悲伤的故事,就只能寒酸地拿出一个来。”
四月里有清明和谷雨相连,但四月绝不只是雨水欢脱的季节。四月雨后初霁的阳光,透过茸茸的云朵,初到一切娇嫩的枝和芽,再折射进铁骨生了红锈的透明的玻璃窗子,一股新鲜味道的温流便吻遍了我的每一寸发肤。
在那个遥远四月的十一日下午,正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光景,我趴在罩着深蓝色桌布的课桌上,一晌贪欢。
我听到馨的轻促的呼吸声和她在呼吸声中极力隐藏的笑意,就在我耳边,很近很近,于是我不情愿地从梦中抽离。
果然,就在我紧密交互的睫毛刚刚被眼皮用力地拉扯着,撑开了一条细小的缝隙的时候,馨就忍不住笑了。
等到我完全睁开眼的时候,遮住她半张脸的漫画书封面上,一朵叶青花白的马蹄莲开得正好。
她歪过头,冲我努努嘴,就带着那朵盛开的马蹄莲和她的脸上盛开的笑跑开,在教室的一角,找到一个空位,坐下了。只留下两只骨碌碌转动的眼睛,看着茫然的我,和茫然的他。
我和他面对面地端坐在一张课桌的两边,谁也没有说话。我看着他的眼睛,并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欲说还休的话,然后思绪就回到了在镜子前纠结红领巾怎样打结最好看的时候。
(二)
“开始啊,我在一个杂货市场前的台阶上看到他的脸。”
在我对红领巾打结的手法还相当熟练的时候,我是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也是一个称职的小姐姐。
那时我留着一个假小子头,做事雷厉风行,从爬下床到拉着我的小妹妹出门大概只需要25分钟左右。
我和我的小妹妹在上学的时候喜欢绕去一个杂货市场,在市场前的台阶上以“s”形蹦跳的方式向着学校前进。但或许只是我一个人喜欢。因为我是姐姐,优先权和主动权掌握在我的手中,所以对于我的要求她必须无条件服从。
杂货市场里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家居用品、日杂五金……什么都有,正是这些东西吸引着一个六年级小学生的心。
六年级小学生的感官还处于特别活泼,特别容易被外物吸引的阶段,于是在我日日重复的上学路上,我从没停止过发现。
我发现阳光晴好的时候,市场的入口处卖野菜的老婆婆和卖烤红薯的大爷你接着我,我接着你的叫卖声,和他们把野菜或是红薯递给行人时,年岁沧桑的脸上溢出来的笑。
我发现阴雨连绵的时候,市场前的台阶上锃亮的铝制的盆在雨水不断地敲击下发出的滴滴答答的响声,和在盆中的雨水聚集成的半月形天然的镜里会映出的生意人匆匆忙忙地往铺子里收货物的身影。
当然,我还发现了他和他的小弟弟。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从来都没有牵过他的小弟弟的手,而是以一个“大”哥哥的样子,一言不发地走在前面,他的小弟弟则跟屁虫似的跟在他的身后。他们也从来不像我们一样地走路,他们直走,选择一级台阶或者干脆在平地上走。
哦,这也许就是男生和女生的不同吧。男生总是以男子汉自居,即使是装,也要比女生看起来更独立和坚定些。
后来啊,我就想要看清这个有点“独立和坚定”的男同学到底是什么模样了。
在夏日里,阳光的触角不那么炽热的时候,他摘掉了短檐的帽子。我看到了一个北方男孩儿的脸,却让我想起了故事里的南方。
然后,我就喜欢上了看他的脸,喜欢上了看到他的脸时那种微妙的、 新奇的感觉,像妹妹的手在挠我的手心,痒痒的。
于是,我有时在两个班级相接的楼道里睁着眼睛往前看,有时在同一节体育活动课上歪着脑袋看,更多的时候是在杂货市场前的台阶上斜着身子向下看。
(三)
“然后啊,我们的生活没有了阶,平行地走在了一起。”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已经有很久没有绕道杂货市场前的台阶了,并且我清楚地知道以后可能也很少会有机会,很少会有机会看到那个男孩儿了。
因为我的初中离我家不过只有10分钟的路程,没有市场,也没有台阶。所以我必须像他一样一言不语地径直往前走。
当我以一个初中生的姿态,将沙宣的碎发撩到耳后,昂首挺胸地挤进家长和学生组成的令人气闷的人群堆里时,我踮起脚,看到了红色的纸上用工整的小楷誊写的分班名单,名单上我的名字以及我的名字下两行——他的名字。
我又可以边看他的脸,边想着一个南方的故事了,而且只隔着一个铁制文具盒的距离。
最初,和所有在十字开头的年纪成为同桌的男女同学一样,我们以为可以在各种公式符号和词汇文章的堆叠中,嬉笑打闹着度过三个无忧无虑的四月。
可是,过分美好的年纪和过分接近的距离总是不经我们的同意,就让一种暗自滋长的情愫布满了我们的神经末梢,惬意地蔓延着它的枝桠,只等着有一天水分刚刚好,阳光刚刚好的时候,在我们的心上绽成一朵好看的花儿。
嗯,我想今天就是一个适合万物生长的日子。
没有其他人叽叽喳喳的碎语,刚刚打扫过的教室弥漫着水和灰尘亲吻过得味道,校园广播一如往日,绵绵地唱着一首《童年》。
而我们已经在为着一些童年没有的东西而脸红,而心跳了。
具体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我敢肯定,没有多少情话。我们用令旁人费解的理智的言语,互相交换了对于交往的看法,然后做了要一直在一起的约定。
他说,他肯定做得到。我说,嗯。
我看到他飞扬的嘴角和白白的牙齿,阳光在他黑色的头发上行云流水般的泻下。他的笑容明亮干净,干净得把广播曲夹杂着灰尘都一并给过滤掉了。
在那之后,我们开始了一次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初恋。
我们应该还算得上是很乖的孩子,知道这个年纪的恋爱被视为是一种禁忌的事,所以我们从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甚至连一次牵手、一次拥抱、一次亲吻都没有。
我们的爱情的芽在一件件细碎的小事里被小心呵护着,安然地享受着来自一对懵懂恋人心灵深处的阳光和雨露。
他是个称职的男友,即使没什么人可以拿来作为参照,我仍然这样认为。
在那些不用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的日子里,他是我早起的最大动力。我知道他就站在前面那栋楼的拐角,背着一个深蓝色的书包,带着一份简简单单的早餐,以一种等多久都不会生气的温和的样子,随时准备迎接我的到来。
我们肩并肩地走,并不说太多的话。这样安静地走路,会使得10分钟的路程变得漫长。
我们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注意着对方,却并不总是黏在一起。从上午6点30分到下午6点10分可以见面的时间里,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彼此联系在一起。
放学后,我们隐在人群的里面,又像是上学时的重现,只不过一天的时间让我们多了一些可以谈论的话题。
即使是这样波澜不惊地度日,我们的爱情也曾出现过一些波折。还好,那时候的我们还足够懂得珍惜,懂得及时反省。所以,在每次的波折之后总会有人主动去给它培土施肥,它也就那么坚强地长过了又一个四月。
初三的时候,我对黑夜和雨天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感。有时我不喜欢它们,有时又过分贪恋。这大概全是因为他吧。
不想因为要陪我回家而让他在人迹寥寥的路上多做停留,不想因为要照顾到我而让雨水打湿了他的肩。却喜欢他在每一个夜晚的离别时刻,在楼道口昏黄的灯光下注视着我上楼的目光和共撑一把伞时,很少可以感受到的他的体温。
我们还在每一个有课外补习的周末,一起路过一片矮松林;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不是很默契地对唱过一首情歌;在初升高的志愿单上,报考了同一所高中。
(四)
“后来啊,我在梦里梦到他,我们分别站在反方向的梯上,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交集。”
出人意料的是,我以低空掠过的成绩勉强进入了市重点高中的实验班,而他则被一家二流的民办高中录取。
我们当然难过了一阵子,为中考的结果,也为即将面对的分离。
难过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想不透当时两个羽翼未丰的孩子是哪里来的勇气,执拗地选择将一段前景并不明朗的爱情维持下去。
没有时间见面的时候,我们养成了临睡前互道晚安的习惯。
有时间见面的时候,即使再急再紧,总会有人去到对方的学校,带着一种一眼即可明了的心意。有时是我,有时是他,有时是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一场偶然的相遇。
这种间隔性的联系可以带来小别重逢后的欣喜,也可能带来遮掩渐渐积累的陌生感。
终于,没有任何征兆的,我们分手了。原因有关时间,有关距离,现在看来也许真正有关年纪。
没能完整遵守我们的约定,我感到很是抱歉。我想到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让他听我讲,他像最初的印象里一样话很少,仅有的几句里带着难掩的敏感和尖锐。
我不懂为何他如此决绝,对我们的爱情毫不留恋。但当时的我也很负气,想着如果他先放弃,我也绝对不会因为一段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爱情而伤心难过。
事实可以想得到,我们的以为都太以自己为中心。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要离婚,无休止的争吵中忘了照顾他的起居,只有年迈的奶奶为他准备一日三餐;他不知道我在另一所学校很想念他,希望见面时听到的不是三言两语、看到的不是面无表情。还有,我从没想过真正要放弃。
后来,一对曾深爱过对方的恋人,住在一座城市里,却再也没有什么交集。
几年间,原来上学路上的市政大楼已经被重新翻修,不合理的选址让四月的阳光难以完全地照进铁骨生了红锈的玻璃窗子;矮松林也已经浇了水泥盖成了小区,安放了很多的小家,却在它坚实的地基之下深埋了我们曾经对于未来的一切幻想。
我想象过很多终于要放弃他时的场景。我以为我会在某个清晨醒过来之后发现我突然不再爱他,然后开始我崭新的生活,可是我错了,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里,在某一个平凡的时刻里,我乍然发现,他的影子已不甚清晰。这种乍然是悲哀的,我总以为我和他的感情是伟大的,那它的消失也该是一件轰动的事情,然而它的消失是悄无声息的。
在即将奔二的时候,为着心里残存的一丝不甘,我不计后果地再次输入了那串烂熟于心的数字,很短的等待时间,他居然同意了我的请求,再次出现在我的联系人里。
我说,我很意外。他说,他很开心。一番简单的交谈。
我很想向他表示我依然对他十分关心,主动地示好于他,却没想到是以一罐茉莉花茶和一瓶洋槐花蜜的平等交换作为结果。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又是四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故友会提起他的名字的时候,常常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曾经是那样真实地爱过他,这种爱我想此生大概不会有第二次,他的一下微小的情绪波动,就会造成我的泪流成河。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跟他说过的话,跟他聊过的事,我还记得他对我的评价,记得他说的玩笑话或者是真心话,记得他跟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记得他跟我说过的好听的话,也记得那些残忍的话。这么多的话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记多久,我知道我回忆这些的时候还会有一点开心或者是难过,但是我想我再也不会那样入戏了,我已经不了解他最近的生活了,我也不再那样感兴趣,不再期望自己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什么美好的印象或是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了。
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希望我能清晰地发觉,我不爱他了,真的不爱了。
这听起来很让人悲伤,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释然。
“我太幸运,幸运到一想起悲伤的故事,就只能寒酸地拿出一个来。”
四月里有清明和谷雨相连,但四月绝不只是雨水欢脱的季节。四月雨后初霁的阳光,透过茸茸的云朵,初到一切娇嫩的枝和芽,再折射进铁骨生了红锈的透明的玻璃窗子,一股新鲜味道的温流便吻遍了我的每一寸发肤。
在那个遥远四月的十一日下午,正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光景,我趴在罩着深蓝色桌布的课桌上,一晌贪欢。
我听到馨的轻促的呼吸声和她在呼吸声中极力隐藏的笑意,就在我耳边,很近很近,于是我不情愿地从梦中抽离。
果然,就在我紧密交互的睫毛刚刚被眼皮用力地拉扯着,撑开了一条细小的缝隙的时候,馨就忍不住笑了。
等到我完全睁开眼的时候,遮住她半张脸的漫画书封面上,一朵叶青花白的马蹄莲开得正好。
她歪过头,冲我努努嘴,就带着那朵盛开的马蹄莲和她的脸上盛开的笑跑开,在教室的一角,找到一个空位,坐下了。只留下两只骨碌碌转动的眼睛,看着茫然的我,和茫然的他。
我和他面对面地端坐在一张课桌的两边,谁也没有说话。我看着他的眼睛,并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欲说还休的话,然后思绪就回到了在镜子前纠结红领巾怎样打结最好看的时候。
(二)
“开始啊,我在一个杂货市场前的台阶上看到他的脸。”
在我对红领巾打结的手法还相当熟练的时候,我是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也是一个称职的小姐姐。
那时我留着一个假小子头,做事雷厉风行,从爬下床到拉着我的小妹妹出门大概只需要25分钟左右。
我和我的小妹妹在上学的时候喜欢绕去一个杂货市场,在市场前的台阶上以“s”形蹦跳的方式向着学校前进。但或许只是我一个人喜欢。因为我是姐姐,优先权和主动权掌握在我的手中,所以对于我的要求她必须无条件服从。
杂货市场里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家居用品、日杂五金……什么都有,正是这些东西吸引着一个六年级小学生的心。
六年级小学生的感官还处于特别活泼,特别容易被外物吸引的阶段,于是在我日日重复的上学路上,我从没停止过发现。
我发现阳光晴好的时候,市场的入口处卖野菜的老婆婆和卖烤红薯的大爷你接着我,我接着你的叫卖声,和他们把野菜或是红薯递给行人时,年岁沧桑的脸上溢出来的笑。
我发现阴雨连绵的时候,市场前的台阶上锃亮的铝制的盆在雨水不断地敲击下发出的滴滴答答的响声,和在盆中的雨水聚集成的半月形天然的镜里会映出的生意人匆匆忙忙地往铺子里收货物的身影。
当然,我还发现了他和他的小弟弟。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从来都没有牵过他的小弟弟的手,而是以一个“大”哥哥的样子,一言不发地走在前面,他的小弟弟则跟屁虫似的跟在他的身后。他们也从来不像我们一样地走路,他们直走,选择一级台阶或者干脆在平地上走。
哦,这也许就是男生和女生的不同吧。男生总是以男子汉自居,即使是装,也要比女生看起来更独立和坚定些。
后来啊,我就想要看清这个有点“独立和坚定”的男同学到底是什么模样了。
在夏日里,阳光的触角不那么炽热的时候,他摘掉了短檐的帽子。我看到了一个北方男孩儿的脸,却让我想起了故事里的南方。
然后,我就喜欢上了看他的脸,喜欢上了看到他的脸时那种微妙的、 新奇的感觉,像妹妹的手在挠我的手心,痒痒的。
于是,我有时在两个班级相接的楼道里睁着眼睛往前看,有时在同一节体育活动课上歪着脑袋看,更多的时候是在杂货市场前的台阶上斜着身子向下看。
(三)
“然后啊,我们的生活没有了阶,平行地走在了一起。”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已经有很久没有绕道杂货市场前的台阶了,并且我清楚地知道以后可能也很少会有机会,很少会有机会看到那个男孩儿了。
因为我的初中离我家不过只有10分钟的路程,没有市场,也没有台阶。所以我必须像他一样一言不语地径直往前走。
当我以一个初中生的姿态,将沙宣的碎发撩到耳后,昂首挺胸地挤进家长和学生组成的令人气闷的人群堆里时,我踮起脚,看到了红色的纸上用工整的小楷誊写的分班名单,名单上我的名字以及我的名字下两行——他的名字。
我又可以边看他的脸,边想着一个南方的故事了,而且只隔着一个铁制文具盒的距离。
最初,和所有在十字开头的年纪成为同桌的男女同学一样,我们以为可以在各种公式符号和词汇文章的堆叠中,嬉笑打闹着度过三个无忧无虑的四月。
可是,过分美好的年纪和过分接近的距离总是不经我们的同意,就让一种暗自滋长的情愫布满了我们的神经末梢,惬意地蔓延着它的枝桠,只等着有一天水分刚刚好,阳光刚刚好的时候,在我们的心上绽成一朵好看的花儿。
嗯,我想今天就是一个适合万物生长的日子。
没有其他人叽叽喳喳的碎语,刚刚打扫过的教室弥漫着水和灰尘亲吻过得味道,校园广播一如往日,绵绵地唱着一首《童年》。
而我们已经在为着一些童年没有的东西而脸红,而心跳了。
具体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我敢肯定,没有多少情话。我们用令旁人费解的理智的言语,互相交换了对于交往的看法,然后做了要一直在一起的约定。
他说,他肯定做得到。我说,嗯。
我看到他飞扬的嘴角和白白的牙齿,阳光在他黑色的头发上行云流水般的泻下。他的笑容明亮干净,干净得把广播曲夹杂着灰尘都一并给过滤掉了。
在那之后,我们开始了一次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初恋。
我们应该还算得上是很乖的孩子,知道这个年纪的恋爱被视为是一种禁忌的事,所以我们从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甚至连一次牵手、一次拥抱、一次亲吻都没有。
我们的爱情的芽在一件件细碎的小事里被小心呵护着,安然地享受着来自一对懵懂恋人心灵深处的阳光和雨露。
他是个称职的男友,即使没什么人可以拿来作为参照,我仍然这样认为。
在那些不用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的日子里,他是我早起的最大动力。我知道他就站在前面那栋楼的拐角,背着一个深蓝色的书包,带着一份简简单单的早餐,以一种等多久都不会生气的温和的样子,随时准备迎接我的到来。
我们肩并肩地走,并不说太多的话。这样安静地走路,会使得10分钟的路程变得漫长。
我们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注意着对方,却并不总是黏在一起。从上午6点30分到下午6点10分可以见面的时间里,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彼此联系在一起。
放学后,我们隐在人群的里面,又像是上学时的重现,只不过一天的时间让我们多了一些可以谈论的话题。
即使是这样波澜不惊地度日,我们的爱情也曾出现过一些波折。还好,那时候的我们还足够懂得珍惜,懂得及时反省。所以,在每次的波折之后总会有人主动去给它培土施肥,它也就那么坚强地长过了又一个四月。
初三的时候,我对黑夜和雨天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感。有时我不喜欢它们,有时又过分贪恋。这大概全是因为他吧。
不想因为要陪我回家而让他在人迹寥寥的路上多做停留,不想因为要照顾到我而让雨水打湿了他的肩。却喜欢他在每一个夜晚的离别时刻,在楼道口昏黄的灯光下注视着我上楼的目光和共撑一把伞时,很少可以感受到的他的体温。
我们还在每一个有课外补习的周末,一起路过一片矮松林;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不是很默契地对唱过一首情歌;在初升高的志愿单上,报考了同一所高中。
(四)
“后来啊,我在梦里梦到他,我们分别站在反方向的梯上,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交集。”
出人意料的是,我以低空掠过的成绩勉强进入了市重点高中的实验班,而他则被一家二流的民办高中录取。
我们当然难过了一阵子,为中考的结果,也为即将面对的分离。
难过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想不透当时两个羽翼未丰的孩子是哪里来的勇气,执拗地选择将一段前景并不明朗的爱情维持下去。
没有时间见面的时候,我们养成了临睡前互道晚安的习惯。
有时间见面的时候,即使再急再紧,总会有人去到对方的学校,带着一种一眼即可明了的心意。有时是我,有时是他,有时是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一场偶然的相遇。
这种间隔性的联系可以带来小别重逢后的欣喜,也可能带来遮掩渐渐积累的陌生感。
终于,没有任何征兆的,我们分手了。原因有关时间,有关距离,现在看来也许真正有关年纪。
没能完整遵守我们的约定,我感到很是抱歉。我想到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让他听我讲,他像最初的印象里一样话很少,仅有的几句里带着难掩的敏感和尖锐。
我不懂为何他如此决绝,对我们的爱情毫不留恋。但当时的我也很负气,想着如果他先放弃,我也绝对不会因为一段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爱情而伤心难过。
事实可以想得到,我们的以为都太以自己为中心。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要离婚,无休止的争吵中忘了照顾他的起居,只有年迈的奶奶为他准备一日三餐;他不知道我在另一所学校很想念他,希望见面时听到的不是三言两语、看到的不是面无表情。还有,我从没想过真正要放弃。
后来,一对曾深爱过对方的恋人,住在一座城市里,却再也没有什么交集。
几年间,原来上学路上的市政大楼已经被重新翻修,不合理的选址让四月的阳光难以完全地照进铁骨生了红锈的玻璃窗子;矮松林也已经浇了水泥盖成了小区,安放了很多的小家,却在它坚实的地基之下深埋了我们曾经对于未来的一切幻想。
我想象过很多终于要放弃他时的场景。我以为我会在某个清晨醒过来之后发现我突然不再爱他,然后开始我崭新的生活,可是我错了,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里,在某一个平凡的时刻里,我乍然发现,他的影子已不甚清晰。这种乍然是悲哀的,我总以为我和他的感情是伟大的,那它的消失也该是一件轰动的事情,然而它的消失是悄无声息的。
在即将奔二的时候,为着心里残存的一丝不甘,我不计后果地再次输入了那串烂熟于心的数字,很短的等待时间,他居然同意了我的请求,再次出现在我的联系人里。
我说,我很意外。他说,他很开心。一番简单的交谈。
我很想向他表示我依然对他十分关心,主动地示好于他,却没想到是以一罐茉莉花茶和一瓶洋槐花蜜的平等交换作为结果。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又是四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故友会提起他的名字的时候,常常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曾经是那样真实地爱过他,这种爱我想此生大概不会有第二次,他的一下微小的情绪波动,就会造成我的泪流成河。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跟他说过的话,跟他聊过的事,我还记得他对我的评价,记得他说的玩笑话或者是真心话,记得他跟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记得他跟我说过的好听的话,也记得那些残忍的话。这么多的话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记多久,我知道我回忆这些的时候还会有一点开心或者是难过,但是我想我再也不会那样入戏了,我已经不了解他最近的生活了,我也不再那样感兴趣,不再期望自己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什么美好的印象或是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了。
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希望我能清晰地发觉,我不爱他了,真的不爱了。
这听起来很让人悲伤,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释然。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