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悲风起,世上再无陈忠实
在我印象中,陈忠实是一个干硬的人,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背后倚靠着关中平原肥厚的土地,会一直倔强的生存下去。然而生命并没有给他格外的关照,就在今天他去世了,享年73岁。在卫生保健比较发达的当下,七十三岁只算是老年人中的青年,但换个角度,在诸多夺天地造化的伟大作家中,七十三岁的寿命又属于长的,它已经足够保证作家看到自己的小说影响无数人,甚至能看到最中意的作品被影像化搬上银幕,合格也罢,不合格也罢。更何况,在这个年龄去世,无形中又给作家的死亡笼罩上了某种光环,中国人习惯说七十三八十四,孔子就是七十三岁去世的。
我在高二的时候读到了《白鹿原》。当时我最热爱的是余华,先锋派独特的话语风格带给我颠覆性的阅读快感,他对我影响至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写东西都尝试模仿他的语言风格。故此对先锋派之外的其他当代作家,带上了一种天然的排斥,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与茅盾、巴金是一脉相承,到了二十一世纪却依然传统而保守。那时真是年少啊,有股子天朝上国般的闭塞的傲慢。这时《白鹿原》裹挟着传统甚至原始的强大力量,侵略而来。
一堂自习课上,同桌一脸淫邪地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本书好看的很!高中男生心意相通,“好看”两个字背后的牵连着与生殖相关的意义。那是最常见的盗版,没有封面,空白的粗粝书皮,内容纸张纤薄,字迹很小,密密麻麻排得很满。看来书已经在很多人手中传过了,书页松散,侧边已经有些发黑。特别是有几个地方,明显比别的地方更黑。我随手一翻,书很自然地敞开到了某个章节,我只觉得血有点向头上涌。
那是黑娃初次和田小娥偷情。未经世事的黑娃在田小娥的勾引下,吮吸她的舌头,抚弄她的乳房,被牵引进一个“渴盼想往已久却又含混陌生的福地”,一次次地炸裂。
有些口干舌燥,我瞬间置换到了黑娃的身份,却无处寻找那“陌生的福地”,只能干咽唾沫。不是没看过黄色小说,那些小说赤裸坦诚,满纸性器官,上来就是活塞运动,可过了最初的阅读刺激,再看便索然无味。这部小说不一样,它用比喻和想象把性爱修饰成一场华丽又不失诱惑的表演,妥妥帖帖地勾住读者的心,那一刻我似乎变成了黑娃。
再往后翻,白孝文新婚懵懂,媳妇手把手地指引他办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天一黑就窜到屋里脱了裤子,跟媳妇说:“快,我要日你!”
我简直要晕,在我崇尚的先锋派写作中,作家们尝试无拘无束的语言,但从未见过有如此奔放赤裸的表述。任谁在日常听到或看到这样一句话,都绝对视对方低俗不堪,可在这本书里,这五个字却变了面目,似乎有股远古洪荒的生命力在涌动。接下来我看到尻子、卵蛋、肏等等只留下在下里巴人中的字眼,这时我才产生疑惑,这是本什么书,这是位什么样的作者?
翻回扉页,我才看到白鹿原三个字,以及作者陈忠实。
我是个热爱粗俗的人,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的末尾写了一句:“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就让我充满兴奋的认同感,却不知道这种认同感是从何而来。但仅仅扫了几眼,《白鹿原》就让我隐隐发现,在这本书里,情色和低俗不再是贬义词,它们只是覆盖在底层群体身上的自我宣泄和自我保护的一层外壳,是凡人真实生活的标志。作者大胆地追求情色描写,记录俚语脏话,是对标榜崇高的假大空的反抗。这种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比先锋派作家们对文本构成形式上的反抗更加彻底,更加有力量。
当然这些话都是现在我一边回忆一边拼凑出来的,在那时我并没有想这么多,心里只是在不同的感叹:卧槽,这么流氓!这么低俗!这么暴力!这么令人喜欢!
然后,我努力摒弃猎奇的眼光,认认真真从头,看白嘉轩娶七个老婆,拉开了白鹿原的历史。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最厚重的一本书,甚至要超过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如果《白鹿原》诞生在国产电影甫获生机的八十年代,经由一位张艺谋式导演的剪辑拍摄,影史上定然会多一部不亚于《红高粱》的经典。2012年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选角应该是非常到位的,画面色彩也张扬得很有味道,但掣肘于当下价值观的多元以及审查制度,或许还有导演功力的问题,电影没能像《红高粱》那样展现出原作的精华。《白鹿原》的精华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在时代社会面前的渺小以及被压榨时澎湃出的力量。田小娥那样一个卑微的女子,却成为如此经典的文学符号,她渴望情感,又不得不顺从命运,在诸多男人间挣扎徘徊,陈忠实却几乎从未正面写她内心的痛苦独白,只让读者看她在一片风波中沉没起伏。直到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用梭镖刺透了她的身体,她一回头,惊异而又凄婉地喊到:“大(大伯)啊……”这是这个女人的最终遗言,喊得人心疼至极,她知道鹿三痛恨自己,白鹿原上所有标榜正直的男人和女人都痛恨自己,可她自忖用自己的身体吃饭,从未做过任何坏事,怎么就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了呢?
她眼中的光慢慢散了,赤身裸体倒在了床边。没有人知道、理会窑洞中这个死掉的女人,就算知道,除了觊觎她的男人会略感惋惜,其他人也都会拍手叫好。她的尸体发胀,腐烂,就像她活着时一样悄无声息。
可是死亡却给她提供了爆发的契机。她的魂灵引来了瘟疫,在白鹿原上肆虐;她附在鹿三身上,跟刚直不阿的族长叫板;她让白鹿原人跪倒在她的魂灵面前,享受生前想也不敢想的香火。
这种无尽屈辱之后的报复,却并不让人畅快,而是奇诡的压抑和恐惧。田小娥这个女人自始至终都是悲剧的结合体,陈忠实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像她那样的人,被践踏,被侮辱,甚至连发出声音的机会都没有。他把田小娥塑造地如此传神,完美地呈现了悲剧这种撕裂式的美感和力量。
2012年《白鹿原》电影上映时,我买了一套正版小说,却没有勇气再仔细地重读一遍,不只田小娥,书中角色有太多深挚的悲剧感,黑娃、百灵、白嘉轩,甚至杀死田小娥的鹿三,都被命运裹挟着杀不出生路。书中唯独朱先生一人,始终超脱在时代之外,像一个圣人,悲悯地俯视芸芸众生,在他身上,陈忠实倾注了所有对理想国的想象。他淡泊名利,博古通今,总是能巧妙地化解危难。死后几十年,他的墓室被红卫兵挖开,里面有一块砖,正反面都刻字,一面是“天作孽犹可违”。另一面是“人作孽不可活”,摔开后,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
抛出掉朱先生身上未卜先知的神秘色彩,他应该是陈忠实的寄托,就像白嘉轩所说: “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轶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世上肯定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喽!”
而他的关门弟子黑娃奉上的挽联则概括地更加精确: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这或许也是献给陈忠实先生最妥帖的挽联。
我在高二的时候读到了《白鹿原》。当时我最热爱的是余华,先锋派独特的话语风格带给我颠覆性的阅读快感,他对我影响至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写东西都尝试模仿他的语言风格。故此对先锋派之外的其他当代作家,带上了一种天然的排斥,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与茅盾、巴金是一脉相承,到了二十一世纪却依然传统而保守。那时真是年少啊,有股子天朝上国般的闭塞的傲慢。这时《白鹿原》裹挟着传统甚至原始的强大力量,侵略而来。
一堂自习课上,同桌一脸淫邪地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本书好看的很!高中男生心意相通,“好看”两个字背后的牵连着与生殖相关的意义。那是最常见的盗版,没有封面,空白的粗粝书皮,内容纸张纤薄,字迹很小,密密麻麻排得很满。看来书已经在很多人手中传过了,书页松散,侧边已经有些发黑。特别是有几个地方,明显比别的地方更黑。我随手一翻,书很自然地敞开到了某个章节,我只觉得血有点向头上涌。
那是黑娃初次和田小娥偷情。未经世事的黑娃在田小娥的勾引下,吮吸她的舌头,抚弄她的乳房,被牵引进一个“渴盼想往已久却又含混陌生的福地”,一次次地炸裂。
有些口干舌燥,我瞬间置换到了黑娃的身份,却无处寻找那“陌生的福地”,只能干咽唾沫。不是没看过黄色小说,那些小说赤裸坦诚,满纸性器官,上来就是活塞运动,可过了最初的阅读刺激,再看便索然无味。这部小说不一样,它用比喻和想象把性爱修饰成一场华丽又不失诱惑的表演,妥妥帖帖地勾住读者的心,那一刻我似乎变成了黑娃。
再往后翻,白孝文新婚懵懂,媳妇手把手地指引他办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天一黑就窜到屋里脱了裤子,跟媳妇说:“快,我要日你!”
我简直要晕,在我崇尚的先锋派写作中,作家们尝试无拘无束的语言,但从未见过有如此奔放赤裸的表述。任谁在日常听到或看到这样一句话,都绝对视对方低俗不堪,可在这本书里,这五个字却变了面目,似乎有股远古洪荒的生命力在涌动。接下来我看到尻子、卵蛋、肏等等只留下在下里巴人中的字眼,这时我才产生疑惑,这是本什么书,这是位什么样的作者?
翻回扉页,我才看到白鹿原三个字,以及作者陈忠实。
我是个热爱粗俗的人,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的末尾写了一句:“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就让我充满兴奋的认同感,却不知道这种认同感是从何而来。但仅仅扫了几眼,《白鹿原》就让我隐隐发现,在这本书里,情色和低俗不再是贬义词,它们只是覆盖在底层群体身上的自我宣泄和自我保护的一层外壳,是凡人真实生活的标志。作者大胆地追求情色描写,记录俚语脏话,是对标榜崇高的假大空的反抗。这种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比先锋派作家们对文本构成形式上的反抗更加彻底,更加有力量。
当然这些话都是现在我一边回忆一边拼凑出来的,在那时我并没有想这么多,心里只是在不同的感叹:卧槽,这么流氓!这么低俗!这么暴力!这么令人喜欢!
然后,我努力摒弃猎奇的眼光,认认真真从头,看白嘉轩娶七个老婆,拉开了白鹿原的历史。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最厚重的一本书,甚至要超过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如果《白鹿原》诞生在国产电影甫获生机的八十年代,经由一位张艺谋式导演的剪辑拍摄,影史上定然会多一部不亚于《红高粱》的经典。2012年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选角应该是非常到位的,画面色彩也张扬得很有味道,但掣肘于当下价值观的多元以及审查制度,或许还有导演功力的问题,电影没能像《红高粱》那样展现出原作的精华。《白鹿原》的精华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在时代社会面前的渺小以及被压榨时澎湃出的力量。田小娥那样一个卑微的女子,却成为如此经典的文学符号,她渴望情感,又不得不顺从命运,在诸多男人间挣扎徘徊,陈忠实却几乎从未正面写她内心的痛苦独白,只让读者看她在一片风波中沉没起伏。直到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用梭镖刺透了她的身体,她一回头,惊异而又凄婉地喊到:“大(大伯)啊……”这是这个女人的最终遗言,喊得人心疼至极,她知道鹿三痛恨自己,白鹿原上所有标榜正直的男人和女人都痛恨自己,可她自忖用自己的身体吃饭,从未做过任何坏事,怎么就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了呢?
她眼中的光慢慢散了,赤身裸体倒在了床边。没有人知道、理会窑洞中这个死掉的女人,就算知道,除了觊觎她的男人会略感惋惜,其他人也都会拍手叫好。她的尸体发胀,腐烂,就像她活着时一样悄无声息。
可是死亡却给她提供了爆发的契机。她的魂灵引来了瘟疫,在白鹿原上肆虐;她附在鹿三身上,跟刚直不阿的族长叫板;她让白鹿原人跪倒在她的魂灵面前,享受生前想也不敢想的香火。
这种无尽屈辱之后的报复,却并不让人畅快,而是奇诡的压抑和恐惧。田小娥这个女人自始至终都是悲剧的结合体,陈忠实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像她那样的人,被践踏,被侮辱,甚至连发出声音的机会都没有。他把田小娥塑造地如此传神,完美地呈现了悲剧这种撕裂式的美感和力量。
2012年《白鹿原》电影上映时,我买了一套正版小说,却没有勇气再仔细地重读一遍,不只田小娥,书中角色有太多深挚的悲剧感,黑娃、百灵、白嘉轩,甚至杀死田小娥的鹿三,都被命运裹挟着杀不出生路。书中唯独朱先生一人,始终超脱在时代之外,像一个圣人,悲悯地俯视芸芸众生,在他身上,陈忠实倾注了所有对理想国的想象。他淡泊名利,博古通今,总是能巧妙地化解危难。死后几十年,他的墓室被红卫兵挖开,里面有一块砖,正反面都刻字,一面是“天作孽犹可违”。另一面是“人作孽不可活”,摔开后,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
抛出掉朱先生身上未卜先知的神秘色彩,他应该是陈忠实的寄托,就像白嘉轩所说: “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轶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世上肯定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喽!”
而他的关门弟子黑娃奉上的挽联则概括地更加精确: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这或许也是献给陈忠实先生最妥帖的挽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