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图馆藏康德《人心能力论》
康德第一篇被译为中文的作品,就目前所知,可能是他晚年所写关于医学的一封长信,原名直译是《论心灵通过单纯的决心克服其病感的能力》。此文由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后改为“卫礼贤”)和周暹——也就是周叔弢先生合作译出,名为《人心能力论》。由商务印书馆编入《哲学丛书》,于1914年初版,到1916年已印行三版。
拙译康德《论教育学》中,包括《系科之争》一书,而此书第三部分《哲学系与医学系的争执》即由《论心灵通过单纯的决心克服其病感的能力》编成。早在翻译《论教育学》时,我就检知国图古籍部藏有《人心能力论》,但未意识到此书即为《系科之争》第三部分。后看其他介绍康德翻译的资料,方知同为一文。今日抽空往国图古籍部借阅此书,首次得见原貌。
国图所藏《人心能力论》,为一复印本,系周叔弢先生幼子周景良先生所赠。此复印本最后有周珏良先生跋文,介绍了书的翻译经过和后来得书经过。原来,周叔弢先生当年在青岛随尉礼贤学习德文,有志翻译康德黑格尔著作。其计划为先翻《人心能力论》,再翻一部康德传,然后翻三大批判。之所以先翻《人心能力论》,我猜可能是因为此文在康德著作中相对难度最低,相当于一份德语学习练习。此书出版时标注尉礼贤、周暹合译,珏良先生跋文中说是尉氏口译,周氏笔述。想必是周先生在随尉礼贤学德语过程中,以此为教材,尉氏讲解大意,周先生再完整书面译出。但遗憾的是,完成《人心能力论》后不久,尉礼贤即因一战事起返德,周先生则赴天津经商,后续译事即不了了之。但周先生一直藏有康德黑格尔著作,为其诸子幼时所习见,见于一良、景良等先生回忆。解放后珏良先生曾长期寻访此书不得,直到87年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寻得,随即买下,并复印送一良、景良等兄弟以致纪念。国图所藏此书复印本,即为景良先生所赠。
最后,不能不吐槽一下国图的服务。这是我第一次去古籍部,本来怀着景仰之心,先在阅览室外面翻目录盒查了书号,兴冲冲跑进去借阅。结果遇到一年轻女馆员,先问我借什么书,我说我告诉你书名书号,她说外面目录盒的编号作废了,要上国图网站查索书号,又说“你有没有专业研究项目,我们这是专业阅览室”,总之是不让你借的意思。我忍着气到楼下转了一圈没找到电脑,再回二楼,幸好此人已走,另一中年男馆员倒比较和善,让我登记后用阅览室的电脑检索,这才把书借到。关于国图服务之恶劣,原来已有耳闻。亲身经历之后,感觉比原来想象的还要恶劣。我打算以后常去,再遇到这个人一定要和她好好理论理论。
拙译康德《论教育学》中,包括《系科之争》一书,而此书第三部分《哲学系与医学系的争执》即由《论心灵通过单纯的决心克服其病感的能力》编成。早在翻译《论教育学》时,我就检知国图古籍部藏有《人心能力论》,但未意识到此书即为《系科之争》第三部分。后看其他介绍康德翻译的资料,方知同为一文。今日抽空往国图古籍部借阅此书,首次得见原貌。
国图所藏《人心能力论》,为一复印本,系周叔弢先生幼子周景良先生所赠。此复印本最后有周珏良先生跋文,介绍了书的翻译经过和后来得书经过。原来,周叔弢先生当年在青岛随尉礼贤学习德文,有志翻译康德黑格尔著作。其计划为先翻《人心能力论》,再翻一部康德传,然后翻三大批判。之所以先翻《人心能力论》,我猜可能是因为此文在康德著作中相对难度最低,相当于一份德语学习练习。此书出版时标注尉礼贤、周暹合译,珏良先生跋文中说是尉氏口译,周氏笔述。想必是周先生在随尉礼贤学德语过程中,以此为教材,尉氏讲解大意,周先生再完整书面译出。但遗憾的是,完成《人心能力论》后不久,尉礼贤即因一战事起返德,周先生则赴天津经商,后续译事即不了了之。但周先生一直藏有康德黑格尔著作,为其诸子幼时所习见,见于一良、景良等先生回忆。解放后珏良先生曾长期寻访此书不得,直到87年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寻得,随即买下,并复印送一良、景良等兄弟以致纪念。国图所藏此书复印本,即为景良先生所赠。
最后,不能不吐槽一下国图的服务。这是我第一次去古籍部,本来怀着景仰之心,先在阅览室外面翻目录盒查了书号,兴冲冲跑进去借阅。结果遇到一年轻女馆员,先问我借什么书,我说我告诉你书名书号,她说外面目录盒的编号作废了,要上国图网站查索书号,又说“你有没有专业研究项目,我们这是专业阅览室”,总之是不让你借的意思。我忍着气到楼下转了一圈没找到电脑,再回二楼,幸好此人已走,另一中年男馆员倒比较和善,让我登记后用阅览室的电脑检索,这才把书借到。关于国图服务之恶劣,原来已有耳闻。亲身经历之后,感觉比原来想象的还要恶劣。我打算以后常去,再遇到这个人一定要和她好好理论理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