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90后,有兄弟姐妹是一种什么体验
今早在朋友圈看姐姐晒出一张三明治的照片,配着文字“给儿子准备的早餐”。那是前几天她来北京玩我做给她吃的早餐。她就现学现卖了。\(^o^)/
明明是很平常的照片很平常的话语,我却在拥挤的早高峰地铁里抱着手机默默哭了一路。(真是,哪来这么多眼泪。)
就是想起了小的时候,妈妈做过的一顿早餐,牛奶面包配煎鸡蛋,我们姐弟三个围在饭桌前举着手吃完了还嚷着要。妈妈乐呵呵的说,不用举着手了,一个个来吧。然后就突然很想家,很想三个人还挤在一起打架、抢电视、抢零食的小时候。
我们家是中国最常见的不幸福家庭的类型------缺失的爸爸和焦虑的妈妈。
我排行老二,上面是姐姐,下面是弟弟。这样的组合,自然也映射出另一个家庭背景,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
小的时候觉得有兄弟姐妹真是很烦。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吵架,一直吵到睡觉。每天起床穿衣服要等,洗脸洗手也要等,永远没有机会穿新衣服,总是捡姐姐剩下的。
当然,也会有好处吧。譬如:
因为从出生就与她们共同拥有所有人与物,所以很懂得分享;
因为总是在一起搭积木玩游戏机,所以很懂得团队合作;
因为从小就要争夺各式各样的资源,并且受着大姐的压迫,所以学会了很多在重压之下保持“生存”的策略,对权威心存敬畏;
因为姐姐弟弟已经结婚生孩子,所以我是否结婚生孩子并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有姐姐在,我才能够放心的在外流浪,不担心父母是否得到了妥善的照顾。
这些都是“同甘”的部分,说起来都觉得有些好笑。但后来经历了“有苦有泪”的那部分之后,才越来越意识到我的姐姐弟弟是我父母给予我最好的陪伴一生的礼物。
高二暑假即将到来的时候,父母的婚姻遭遇重创濒临破裂。一天晚上,妈妈在楼下客厅跟人打电话,一会吵一会骂。我很害怕,就跑到姐姐的房间。两个人默默地听,摒着气,不敢说话。后来听烦了两个人开始看电视剧。印象里我们什么话也没谈,就这么坐了一整晚,一直到天亮了,起床洗漱去上学。
那段时间家中的氛围异常紧张。每天放学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吃饭,然后迅速回自己的房间。不敢跟妈妈多待一秒。妈妈的抱怨和指责让我们苦不堪言。即便如此,在我现在的印象里,那段时间仍旧是轻松而平和的。
到了第二年,我即将要高考,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两个人。我每天除了复习备考,还要周旋于父母之间的矛盾,做他们两个人的传话筒、出气筒。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会对妈妈大发脾气,表达对他们的各种怨恨、不满,同时我跟妈妈的关系也差到了极点。直到上了大学,我都对此耿耿于怀,认为他们深深的伤害了我,我跟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僵化。
后来想了想,其实两段经历里父母的情况是一样的,带给我的感受却如此不同。我想是因为高二的时候每天吃过晚饭之后我们姐弟三个就会躲在房间里开小会,相互抱怨,将对父母的怨气都抒发了出来。这种陪伴和被认同软化了父母婚姻破裂所带来的伤害。
这一点在父母离婚之后更加凸显。高三受尽折磨的时候,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说:“真是受不了他们两个!还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我巴不得他们现在就离。省得夹在中间这么受气!”朋友回复我说:“你现在觉得他们吵架很烦,但是真等他们离婚了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我当时很不屑。
大一时候,他们就正式离婚了。那一刻,深深的无奈与委屈涌上心头,我突然意识到:“我没有家了。”以后,他们会各自成家,会有爸爸的家和妈妈的家,却再也没有“我们家”了。于是我就没再回过家,大一的暑假寒假我都一直住在同学家,除夕当天回家,正月初二接着又走了。
如此糟糕的两年之后,姐姐结婚了,我们一家人重新站在一起,送姐姐出嫁。很多的情绪都在这一场婚礼仪式中得到了表达,很多的怨恨都在这场告别中正式成为过去。
庆幸的是我还有姐姐和弟弟,没有人来要求我必须要跟他们划断联系。即使父母离婚,我身边依旧有陪伴着与我有血缘联结的亲人。
于是一直到现在,放假之后我基本都会去姐姐家或者弟弟家。
这就是不幸的家庭中,有兄弟姐妹最大的意义。爷爷奶奶会老去,爸爸妈妈或许会离婚,但是兄弟姐妹会一直与你并肩站立,痛你所痛,爱你所爱的,给你最长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