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搬家史与成长二三事
前几天我妈在视频聊天时告诉我新房已经装修好了,待我下次回家就可以住新房了。心中一阵莫名的惆怅。其实同龄人前几年基本上都已经搬过家了,楼里熟悉的邻居和曾经家住附近的小学同学也早已不知去向。何况我们这个房子已经住了二十年,我早知道会有搬家的一天。我从初中开始住校,到大学毕业后四处漂泊的工作,在家住的时间屈指可数,感觉对家的概念已经淡漠,通常我所说的“我家”指的是我那狭小简陋却花费我三分之一收入的出租屋。然而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细细回忆了一下我家的搬迁史,突然看见了历史的沉重。
当我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时候,住的是我爸的单位宿舍,或许也可能是单位分房。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也没有跟我爸求证过。只是从父母只言片语的回忆中知道,我爸的单位就在楼下,还有很多单位的同事捏过我当时肥硕的脸蛋。那是颇有闽南特色的骑楼,早在十几年前的旧城改造中随着整个片区消失了。一楼是店面(商铺),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有一个窄窄的木质楼梯通向二楼三楼。
说来也奇怪,当时我只有一两岁,但我却清晰地记得一楼楼梯口坐着一个阿嬷。这是小镇常见的场景,斑驳的石板街和南洋风格的骑楼,夕阳在楼梯口分隔出阴影与昏黄,老人就坐在那里,或许是在回忆她的这辈子或许只是晒晒太阳。
我也还记得街口那家天天爆满的老字号五香店。五香是小镇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的材料是豆皮和猪肉,可以搭配另一种特色美食——卤面——来吃,也可以搭配面饼卷起吃,是小镇人民最喜爱的美食。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厦门的文艺风旅游的盛行,蜂拥而至的游客促使了沙茶面的风靡。落末的不只是人们曾经喜爱的五香和卤面,记忆中天天爆满人声鼎沸的场景也早已不在。在几年前的旧城改造中,老字号也搬迁了,老人家过世后两个儿子似乎也分了家,小镇出现了一家AB五香店和一家AAB五香店,连我都不记得究竟哪个名字才是记忆中正宗的那一个。
三四岁的时候,深圳那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了小镇。很多体制内的人纷纷下海。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似乎人人都相信一夜暴富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多人都跟风下海。我爸停薪留职回到他和我妈出生的那个镇上操起自己的老本行——建筑。随后我妈带着我也住进了工地。当时已经有部分房子建好了,我们一家就住在街首的某一间。当时商业街的房子似乎都是这样的模式,独栋两层小楼,一楼是店面,二楼居住,有个小小的后院兼任厨房的重任,连成一排也是颇有气势。
于是我的童年就在真正钢筋水泥中度过,还有各个外地包工头的子女作伴。当时我已经展露了我极佳的语言天赋。因为我爸妈非常有自知之明地认为自己的胡建普通话实在不标准,坚持要把我的普通话教育大任留给小学语文老师,所以我一直都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而我竟然奇迹般地在与包工头子女的玩耍中学会了普通话。我究竟如何学会的这件事至今是个未解之迷,对我来说这大概就跟晚清时期那些会讲外语的大臣一样神秘,他们究竟是如何学会的。
我对于这个家的记忆,大概是满地的废木板,上面还有弯曲的钉子,还有晚上轰隆隆的水泥搅拌车的声音。有很多个晚上,我都远远地观察那辆水泥搅拌车,看着里面的水泥翻滚,这是我当年最大的乐趣。哦对了,在工地还没有盖上井盖的时候,我曾经掉下去过。对,是真正地掉下去了。当时我竟然也没有害怕,还试图去够井内的钢筋想要爬出去。如今想来,我也只能笑着说显然我从小就是女汉子。
虽然在工地我只住了两三年,但却有着很深的感情。在这里,我爸醉酒后欺骗我喝下了人生第一碗啤酒,等我妈发现后我竟然只是说了一句“肚子疼”;在这里,我结交了人生的第一批朋友,虽然我当时年岁太小跟别人完全玩不到一起,还可能被欺骗(掉井里就是被骗进去的);在这里,我见证了一条商业街从无到有,见证了一个城镇的飞速发展。后来这条街成为了最繁华的地方,再后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灯区,再后来小姐们都去了东莞,整条街也繁华不在,如今两三层楼的建筑与周围的高楼相比显得格外简陋。我也不再像小学的时候那样骄傲地跟别人说“XX镇上那条XX街是我爸建的”
从工地回来后,我爸妈都回了单位继续在体制中为人民服务,我进入了幼儿园开始了正式的校园生活,我们也住进了现在的家。没多久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单位不再分房,这套房子成为了我们真正意义上拥有的第一套房产。
这是一套很普通的房子,七层楼高,我家在七楼,照当时的惯例在顶层搭建了一点,颇有现在楼中楼的样子。每层门对门有两户,每一户在一楼都会有一间小屋,闽南人称为“柴草间”,当然并不会真正放柴草,放的是摩托车自行车和一些杂物。想想现在的小区房,大家还要花钱买车位,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楼的边上就是农贸市场,我爸总能在下班的时候买到最新鲜的海鲜和蔬菜,每到周末我也会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看他熟练地挑拣。因为住了很多年,菜市场的摊主都熟悉我爸这个戴眼镜的肥仔,有好货的时候经常在他上班的路上截住他推销他买。我放暑假在家的时候,我爸就会打电话叫我下楼拿他上班路上禁不住诱惑买好的鱼鲜回家,然后再匆匆赶去上班。而我却因为大热天早上上下两趟七楼热得一身汗。在外读书工作漂泊了十几年,每当我回家前夕,我爸就会去菜市场大肆采购,那些熟悉的摊主总会亲切地打声招呼“你女儿要回来了吧!好多年没见了。”
闽南人信佛很多,几乎每一千米就有一间庙或庵。我家楼下的路口也有一间庵,庵的对面有块小空地,有一棵老榕树,小学放学的时候大家经常聚集在树下交换水浒英雄卡。当时我没有零花钱,家里也不吃干脆面这种零食,所以我永远都只有围观的命。每逢佛诞,庵里就会请电影队在空地里放片子,附近骑楼里的居民早早就会带上小板凳占座观看。放的并不是电影,而是闽南人民最喜爱的歌仔戏。我们家并没有看戏的习惯,但每次饭后散步路过,我眼睛都盯着屏幕不愿意转开。在我家也能清楚听到戏里温婉的唱腔,是我做作业最佳的BGM。不过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消散,庵里依旧有十几年没放过歌仔戏了。
翻看旧照片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出现在我出生时的照片上的电视机,藤椅,藤茶几,木书柜竟然也出现在了这个家里,并伴随我度过了小学时光,足以说明我爸妈也是恋旧的人。去过我家的朋友都有两个感叹“你家楼层好高爬楼梯好累啊”“你家装修好厉害啊”。我家的装修确实发挥出了我爸的专业特长,既有闽南人很喜欢的大量木作装修,又有日式榻榻米这种在当时的小镇人民看来很前卫的设计。我们一家三口一直都保持着这样既传统又前卫的性格。
因为房子面积很小,我爸从我家往楼梯间延伸了个小阁楼,所以我小时候住的是真正的“闺阁”。因为阁楼很小,没有床,我打地铺睡了很多年。但我的房间有个很大的窗台,因为周围都是传统的两层三层的骑楼,所以视线很好,天晴的时候直接可以看到厦门。我经常坐在窗台上写生,附近庵门口的老榕树和教堂是我常描绘的景物。阁楼里的唯一家具是我爸设计的书柜,书柜是钉在墙上的,最下方连着一块桌板,不用的时候可以把桌板收起正好当书柜的门防尘。前几年在宜家看到了同款,号称小户型节约空间利器,让我不得不佩服二十几年前我爸的智慧。住了大概四五年,对门的邻居搬进来住的时候认为我们占用了公共空间,我们理亏拆掉了阁楼,我也结束了我的闺阁生活,我的绘画写生兴趣也在成长中渐渐被抛弃,直到大学时进入学生会宣传部才重新捡回来。
五年前我家重新装修过一次,把顶楼已经从“违章搭建”转正的部分做了客厅和西式的开放性厨房餐厅,原本的空间做了两间房,我家终于成为了真正的两室两厅。当时我已经住校很多年,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住,对于终于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并没有过多的期待和兴奋。当我放假回家的时候,看到的是我爸身上传统基因发挥出来的产物——木制雕花床,木制雕花梳妆台和衣柜。还真是传统闽南女子闺房的风范,感觉跟我身上的城市现代气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最常待的还是楼上略显欧式的客厅,对房间的感情没有曾经那么依恋,仅仅只是睡个觉的作用罢了。
细细回想起来,一间房子住久了总是有感情的,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并列举我从初中到第一份工作住过的每一间宿舍的优缺点,更不论这两年来蜗居的租金昂贵的出租房。但始终只有父母居住的,留下一家三口各种回忆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家,无论它是在工地上还是城市中。城市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片区的繁华与没落似乎也只是短短三五年的事情,而不知不觉中我也与当初不同,慢慢融入工作的城市,渐渐地习惯了城市的快节奏和五光十色的娱乐,不再适应小镇的闲适生活,嫌弃小镇人民没有冲劲没有激情的平淡日子。始终不变的可能只有记忆中人生鼎沸的小吃店或是榕树下的歌仔戏了,然而记忆也仅仅只是记忆而已。
当我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时候,住的是我爸的单位宿舍,或许也可能是单位分房。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也没有跟我爸求证过。只是从父母只言片语的回忆中知道,我爸的单位就在楼下,还有很多单位的同事捏过我当时肥硕的脸蛋。那是颇有闽南特色的骑楼,早在十几年前的旧城改造中随着整个片区消失了。一楼是店面(商铺),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有一个窄窄的木质楼梯通向二楼三楼。
说来也奇怪,当时我只有一两岁,但我却清晰地记得一楼楼梯口坐着一个阿嬷。这是小镇常见的场景,斑驳的石板街和南洋风格的骑楼,夕阳在楼梯口分隔出阴影与昏黄,老人就坐在那里,或许是在回忆她的这辈子或许只是晒晒太阳。
我也还记得街口那家天天爆满的老字号五香店。五香是小镇的一种特色美食,主要的材料是豆皮和猪肉,可以搭配另一种特色美食——卤面——来吃,也可以搭配面饼卷起吃,是小镇人民最喜爱的美食。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厦门的文艺风旅游的盛行,蜂拥而至的游客促使了沙茶面的风靡。落末的不只是人们曾经喜爱的五香和卤面,记忆中天天爆满人声鼎沸的场景也早已不在。在几年前的旧城改造中,老字号也搬迁了,老人家过世后两个儿子似乎也分了家,小镇出现了一家AB五香店和一家AAB五香店,连我都不记得究竟哪个名字才是记忆中正宗的那一个。
三四岁的时候,深圳那股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了小镇。很多体制内的人纷纷下海。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似乎人人都相信一夜暴富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多人都跟风下海。我爸停薪留职回到他和我妈出生的那个镇上操起自己的老本行——建筑。随后我妈带着我也住进了工地。当时已经有部分房子建好了,我们一家就住在街首的某一间。当时商业街的房子似乎都是这样的模式,独栋两层小楼,一楼是店面,二楼居住,有个小小的后院兼任厨房的重任,连成一排也是颇有气势。
于是我的童年就在真正钢筋水泥中度过,还有各个外地包工头的子女作伴。当时我已经展露了我极佳的语言天赋。因为我爸妈非常有自知之明地认为自己的胡建普通话实在不标准,坚持要把我的普通话教育大任留给小学语文老师,所以我一直都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而我竟然奇迹般地在与包工头子女的玩耍中学会了普通话。我究竟如何学会的这件事至今是个未解之迷,对我来说这大概就跟晚清时期那些会讲外语的大臣一样神秘,他们究竟是如何学会的。
我对于这个家的记忆,大概是满地的废木板,上面还有弯曲的钉子,还有晚上轰隆隆的水泥搅拌车的声音。有很多个晚上,我都远远地观察那辆水泥搅拌车,看着里面的水泥翻滚,这是我当年最大的乐趣。哦对了,在工地还没有盖上井盖的时候,我曾经掉下去过。对,是真正地掉下去了。当时我竟然也没有害怕,还试图去够井内的钢筋想要爬出去。如今想来,我也只能笑着说显然我从小就是女汉子。
虽然在工地我只住了两三年,但却有着很深的感情。在这里,我爸醉酒后欺骗我喝下了人生第一碗啤酒,等我妈发现后我竟然只是说了一句“肚子疼”;在这里,我结交了人生的第一批朋友,虽然我当时年岁太小跟别人完全玩不到一起,还可能被欺骗(掉井里就是被骗进去的);在这里,我见证了一条商业街从无到有,见证了一个城镇的飞速发展。后来这条街成为了最繁华的地方,再后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灯区,再后来小姐们都去了东莞,整条街也繁华不在,如今两三层楼的建筑与周围的高楼相比显得格外简陋。我也不再像小学的时候那样骄傲地跟别人说“XX镇上那条XX街是我爸建的”
从工地回来后,我爸妈都回了单位继续在体制中为人民服务,我进入了幼儿园开始了正式的校园生活,我们也住进了现在的家。没多久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单位不再分房,这套房子成为了我们真正意义上拥有的第一套房产。
这是一套很普通的房子,七层楼高,我家在七楼,照当时的惯例在顶层搭建了一点,颇有现在楼中楼的样子。每层门对门有两户,每一户在一楼都会有一间小屋,闽南人称为“柴草间”,当然并不会真正放柴草,放的是摩托车自行车和一些杂物。想想现在的小区房,大家还要花钱买车位,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楼的边上就是农贸市场,我爸总能在下班的时候买到最新鲜的海鲜和蔬菜,每到周末我也会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看他熟练地挑拣。因为住了很多年,菜市场的摊主都熟悉我爸这个戴眼镜的肥仔,有好货的时候经常在他上班的路上截住他推销他买。我放暑假在家的时候,我爸就会打电话叫我下楼拿他上班路上禁不住诱惑买好的鱼鲜回家,然后再匆匆赶去上班。而我却因为大热天早上上下两趟七楼热得一身汗。在外读书工作漂泊了十几年,每当我回家前夕,我爸就会去菜市场大肆采购,那些熟悉的摊主总会亲切地打声招呼“你女儿要回来了吧!好多年没见了。”
闽南人信佛很多,几乎每一千米就有一间庙或庵。我家楼下的路口也有一间庵,庵的对面有块小空地,有一棵老榕树,小学放学的时候大家经常聚集在树下交换水浒英雄卡。当时我没有零花钱,家里也不吃干脆面这种零食,所以我永远都只有围观的命。每逢佛诞,庵里就会请电影队在空地里放片子,附近骑楼里的居民早早就会带上小板凳占座观看。放的并不是电影,而是闽南人民最喜爱的歌仔戏。我们家并没有看戏的习惯,但每次饭后散步路过,我眼睛都盯着屏幕不愿意转开。在我家也能清楚听到戏里温婉的唱腔,是我做作业最佳的BGM。不过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消散,庵里依旧有十几年没放过歌仔戏了。
翻看旧照片的时候,我发现那些出现在我出生时的照片上的电视机,藤椅,藤茶几,木书柜竟然也出现在了这个家里,并伴随我度过了小学时光,足以说明我爸妈也是恋旧的人。去过我家的朋友都有两个感叹“你家楼层好高爬楼梯好累啊”“你家装修好厉害啊”。我家的装修确实发挥出了我爸的专业特长,既有闽南人很喜欢的大量木作装修,又有日式榻榻米这种在当时的小镇人民看来很前卫的设计。我们一家三口一直都保持着这样既传统又前卫的性格。
因为房子面积很小,我爸从我家往楼梯间延伸了个小阁楼,所以我小时候住的是真正的“闺阁”。因为阁楼很小,没有床,我打地铺睡了很多年。但我的房间有个很大的窗台,因为周围都是传统的两层三层的骑楼,所以视线很好,天晴的时候直接可以看到厦门。我经常坐在窗台上写生,附近庵门口的老榕树和教堂是我常描绘的景物。阁楼里的唯一家具是我爸设计的书柜,书柜是钉在墙上的,最下方连着一块桌板,不用的时候可以把桌板收起正好当书柜的门防尘。前几年在宜家看到了同款,号称小户型节约空间利器,让我不得不佩服二十几年前我爸的智慧。住了大概四五年,对门的邻居搬进来住的时候认为我们占用了公共空间,我们理亏拆掉了阁楼,我也结束了我的闺阁生活,我的绘画写生兴趣也在成长中渐渐被抛弃,直到大学时进入学生会宣传部才重新捡回来。
五年前我家重新装修过一次,把顶楼已经从“违章搭建”转正的部分做了客厅和西式的开放性厨房餐厅,原本的空间做了两间房,我家终于成为了真正的两室两厅。当时我已经住校很多年,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住,对于终于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并没有过多的期待和兴奋。当我放假回家的时候,看到的是我爸身上传统基因发挥出来的产物——木制雕花床,木制雕花梳妆台和衣柜。还真是传统闽南女子闺房的风范,感觉跟我身上的城市现代气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最常待的还是楼上略显欧式的客厅,对房间的感情没有曾经那么依恋,仅仅只是睡个觉的作用罢了。
细细回想起来,一间房子住久了总是有感情的,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并列举我从初中到第一份工作住过的每一间宿舍的优缺点,更不论这两年来蜗居的租金昂贵的出租房。但始终只有父母居住的,留下一家三口各种回忆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家,无论它是在工地上还是城市中。城市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片区的繁华与没落似乎也只是短短三五年的事情,而不知不觉中我也与当初不同,慢慢融入工作的城市,渐渐地习惯了城市的快节奏和五光十色的娱乐,不再适应小镇的闲适生活,嫌弃小镇人民没有冲劲没有激情的平淡日子。始终不变的可能只有记忆中人生鼎沸的小吃店或是榕树下的歌仔戏了,然而记忆也仅仅只是记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