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篇《孤独六讲》蒋勋 #演讲稿# 思考与孤独都使生命达到最终的完美饱和
“内心情感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
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
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
压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
哲思考者不为人了解的「思维孤独」
世代价值交替所造成的「伦理孤独」
这些都是现代人时时面临的孤独处境。”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拉出来,接受公共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很了不起的一句话,对不对?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而所有对语言的倚赖,最后都会变成语言的障碍。”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故意用这个例子,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荀子的性恶论没有继续发展,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就像小说里的大学生,变得不切实际。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提醒我们说,你可不可以扮演无用的部分百分之零点一?先回来做自己,然后你对社会的「有用」才有意义。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会机器利用,没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对社会的贡献只是「小用」。”
“思维开始于「无」,这是庄子最爱讲的一个字。无中生有,对哲学家、思维者而言,所有的「有」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无」。不管是老子或庄子,都重视「无」远超过「有」。无,为万物之始。”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做「心斋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
“物质的「空」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恐怕是最难。你要让自己慢慢地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之后,才能慢慢达到那样的境界。”
“孤独一定要慢,当你急迫地从A点移动到B点时,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简单,也是从A点到B点,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么都没有看到,快速地从A点到了B点。”
“难道生命的开始就是为了死亡吗?还是为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会不会更细腻一点?让自己有一段时间走路,不要坐车子赶捷运,下点雨也无妨,这时候就是孤独了。”
“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孤独空间不只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最亲的人,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要保有自己的心事,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母与子女。”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的,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一个朋友喜爱蒋勋先生,于是给我推荐了这本书。看书名《孤独六讲》,状似一经扯上孤独,全本书探讨的主题都高深了起来。
用了两个晚上看完这本书,两晚的体验却截然不同,差异甚多。
第一晚看书前半段,灵光乍现的思维点很多,值得人细嚼慢咽的句子也很多,每个句子读过去我都会回过头再读一遍,生怕不能体会其中深意,错过许多精彩细节。
第二晚读书的后半段,形散神也散了,而且出现了一个细节翻来覆去说的情况,弄得我半途以为自己读太死出现了幻觉,所以等看完着实有些失望了。
如果作为演讲稿或者散文单篇看的话可以,如果当作文学看就不成了。
全书最喜欢开头处写的“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习惯于独处的合理理由。但往下看就会发现这种思想可能只出现于作者一闪而过的灵感当中。他接下来写的许多东西大都为了自圆其说。
如他写自己小时候不被父母所理解而产生的孤独,着实让我觉得这不就是在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吗,遂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但反过头一想,这并不是孤独,他说的“孤独是饱满的”,这所谓孤独只是因为无法与父母沟通而产生的失落感,被他解释为孤独,但并不饱满,无法自圆其说。
再者谈到了“革命孤独”、“暴力孤独”,大多是不为人所理解的情感,但也并未达到自我的圆满。举的例子让我时常会迷失在他的演讲中,忘了他要讲的主题是什么。铺垫的主题太过深邃,所以阐述起来产生了一种乏力感,只能尽自己可能的去讲清事情,但反而会产生偏离主题越绕越远的状况。
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状况,看似讲的很有道理,举了很多例子意图去佐证论点,实则你自己静下来想想,他其实什么也没讲,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后半段所产生的感受。
看后半段还有一个感受是,作者在试图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老喜欢举自己写过的文章里的故事。
一方面把冷饭再重新炒一下,但让我产生了很不耐烦的情绪,因为这阐述故事的过程无关中心论点,让人感到文不对题,脱离主旨。
另一方面,总提到自己写故事的过程,会有推销自己作品的嫌疑。
最后,来回的冗长叙述,有充字数嫌疑,形成了巨大的水分,把关于这本书里的精彩也一并冲淡了。
最后书里提到的作品如下:
柏拉图的《对话录》〈飨宴篇〉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墙》
卡缪的《异乡人》
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
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
压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
哲思考者不为人了解的「思维孤独」
世代价值交替所造成的「伦理孤独」
这些都是现代人时时面临的孤独处境。”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拉出来,接受公共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很了不起的一句话,对不对?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而所有对语言的倚赖,最后都会变成语言的障碍。”
“暴力是很难检查的,因为暴力的形式会伪装成另一种情感,我故意用这个例子,因为爱和暴力是两种极端,却可能同时出现,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暴力美学才有可能触碰到更根本的问题。”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荀子的性恶论没有继续发展,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就像小说里的大学生,变得不切实际。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提醒我们说,你可不可以扮演无用的部分百分之零点一?先回来做自己,然后你对社会的「有用」才有意义。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会机器利用,没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对社会的贡献只是「小用」。”
“思维开始于「无」,这是庄子最爱讲的一个字。无中生有,对哲学家、思维者而言,所有的「有」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无」。不管是老子或庄子,都重视「无」远超过「有」。无,为万物之始。”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做「心斋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
“物质的「空」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恐怕是最难。你要让自己慢慢地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之后,才能慢慢达到那样的境界。”
“孤独一定要慢,当你急迫地从A点移动到B点时,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简单,也是从A点到B点,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么都没有看到,快速地从A点到了B点。”
“难道生命的开始就是为了死亡吗?还是为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会不会更细腻一点?让自己有一段时间走路,不要坐车子赶捷运,下点雨也无妨,这时候就是孤独了。”
“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纾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孤独空间不只是实质的空间,还包括心灵上的空间,即使是面对最亲最亲的人,都应该保有自己孤独的隐私,要保有自己的心事,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母与子女。”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不能让你的思维彻底破碎的,都不够力量;让自己在一张画、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件文学作品前彻底破碎,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信仰里重整,如果你无法回到原有的信仰里重整,那么这个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丢了算了。”
一个朋友喜爱蒋勋先生,于是给我推荐了这本书。看书名《孤独六讲》,状似一经扯上孤独,全本书探讨的主题都高深了起来。
用了两个晚上看完这本书,两晚的体验却截然不同,差异甚多。
第一晚看书前半段,灵光乍现的思维点很多,值得人细嚼慢咽的句子也很多,每个句子读过去我都会回过头再读一遍,生怕不能体会其中深意,错过许多精彩细节。
第二晚读书的后半段,形散神也散了,而且出现了一个细节翻来覆去说的情况,弄得我半途以为自己读太死出现了幻觉,所以等看完着实有些失望了。
如果作为演讲稿或者散文单篇看的话可以,如果当作文学看就不成了。
全书最喜欢开头处写的“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习惯于独处的合理理由。但往下看就会发现这种思想可能只出现于作者一闪而过的灵感当中。他接下来写的许多东西大都为了自圆其说。
如他写自己小时候不被父母所理解而产生的孤独,着实让我觉得这不就是在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吗,遂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但反过头一想,这并不是孤独,他说的“孤独是饱满的”,这所谓孤独只是因为无法与父母沟通而产生的失落感,被他解释为孤独,但并不饱满,无法自圆其说。
再者谈到了“革命孤独”、“暴力孤独”,大多是不为人所理解的情感,但也并未达到自我的圆满。举的例子让我时常会迷失在他的演讲中,忘了他要讲的主题是什么。铺垫的主题太过深邃,所以阐述起来产生了一种乏力感,只能尽自己可能的去讲清事情,但反而会产生偏离主题越绕越远的状况。
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状况,看似讲的很有道理,举了很多例子意图去佐证论点,实则你自己静下来想想,他其实什么也没讲,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后半段所产生的感受。
看后半段还有一个感受是,作者在试图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老喜欢举自己写过的文章里的故事。
一方面把冷饭再重新炒一下,但让我产生了很不耐烦的情绪,因为这阐述故事的过程无关中心论点,让人感到文不对题,脱离主旨。
另一方面,总提到自己写故事的过程,会有推销自己作品的嫌疑。
最后,来回的冗长叙述,有充字数嫌疑,形成了巨大的水分,把关于这本书里的精彩也一并冲淡了。
最后书里提到的作品如下:
柏拉图的《对话录》〈飨宴篇〉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墙》
卡缪的《异乡人》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