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大国雄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走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走向
——读《大国雄心》
文/赵青新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同时还是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并长期为《泰晤士报》以及中国的《财经》、《南方周末》等撰写专栏,凭借他的深厚学识以及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他有关中国的重要著作《大国雄心》引起各方关注。
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在日益增强。作者认为,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中国有能力成为先行者和领导人。那么,中国为什么具有这种能力?中国怎样成为领导者?中国未来的走向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中国会不会用自己的意愿影响国际体系?中国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是本书重点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中国威胁论”不足取,西方不可能排斥中国,或者孤立中国,因为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休戚相关。这一点,在经济领域尤其突出。本书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呈现了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也会跟进;当中国经济放缓,世界经济也会萎靡。2008年金融危机动摇了世界对美国和西方经济能力的认同,作者说,“这是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开始”。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胆假设:由中国构建的、全新的全球金融体系,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前提是放松资本管制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其实不仅是资本市场,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都显示了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以及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
笔者认为,2008年的确是一个契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模式的潜力。不过,我们不应盲目乐观。中国之所以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策略,但它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所指出的,中国应当破除“对增长率的迷信”。经济放缓没有关系,稳中有升才是最好。中国的改革必定是一个缓慢、渐近的方式。在本书结语“界定中国的八大特性”中,作者强调了中国政府运作的独特方式,“中国模式”能否长期持续下去,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看中国政府能否更好地用市场规则办事。中国需要的是经济更自由和一个更有自信心的、更开放的政府。
作者从国际关系视角分析中国地位的研究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重视东亚秩序中几个主要国家的关系。本书有一章专讲日本,其实是提醒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向日本学习借鉴。作者还提醒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愈加紧密,还是错综复杂?本书不仅讲现状、讲未来,还不断从历史上挖掘根源。比如朝贡制度给中国地缘关系带来的影响,比这更重要的,是儒家价值观在亚洲秩序中所奠定的文化认同感。这是中国的历史包袱,也是宝贵资源。从长期来看,传统文化并不妨碍引进西方技术和思想,而儒家文化让中国一向更关注家务事以及地缘关系,中国在今后会更多地以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
根据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任何大国都有修改国际现状、扩张自己权力的意图。中国当然也有这样的政治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成为“龙头老大”。作者说中国将会代替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人,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笔者更赞同波兰前总理、著名经济学家科勒德克所预想的“十五大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包括港澳台)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多元化结构以达成共识、实现多赢为目标,不但不会与全球化发生冲突,还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未来的世界更可能是一种各方相互依存,保持微妙平衡的多极化格局。
本书副标题名为“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作者对中国充满信心,笔触激昂热情。中国读者阅读本书可能深受鼓舞。但激动过后、冷静之余,笔者想给其他读者提个醒儿,不要别人夸我们有多好就真的觉得自己有那么好,切忌头脑发热。作者将中国摆在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这固然提升了中国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同时,也要避免“中国中心论”的阴影。中国要用事实和行动力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
PS:谢绝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请先联系。
作者: 【英】马丁•雅克
出版社: 中信
译者: 孙豫宁 / 张莉 / 刘曲
出版年: 2016-3
页数: 512
定价: 8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57806
——读《大国雄心》
文/赵青新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同时还是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并长期为《泰晤士报》以及中国的《财经》、《南方周末》等撰写专栏,凭借他的深厚学识以及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他有关中国的重要著作《大国雄心》引起各方关注。
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在日益增强。作者认为,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中国有能力成为先行者和领导人。那么,中国为什么具有这种能力?中国怎样成为领导者?中国未来的走向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中国会不会用自己的意愿影响国际体系?中国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是本书重点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中国威胁论”不足取,西方不可能排斥中国,或者孤立中国,因为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休戚相关。这一点,在经济领域尤其突出。本书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呈现了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也会跟进;当中国经济放缓,世界经济也会萎靡。2008年金融危机动摇了世界对美国和西方经济能力的认同,作者说,“这是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开始”。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胆假设:由中国构建的、全新的全球金融体系,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前提是放松资本管制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其实不仅是资本市场,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都显示了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以及中国政府的调控能力。
笔者认为,2008年的确是一个契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模式的潜力。不过,我们不应盲目乐观。中国之所以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策略,但它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所指出的,中国应当破除“对增长率的迷信”。经济放缓没有关系,稳中有升才是最好。中国的改革必定是一个缓慢、渐近的方式。在本书结语“界定中国的八大特性”中,作者强调了中国政府运作的独特方式,“中国模式”能否长期持续下去,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看中国政府能否更好地用市场规则办事。中国需要的是经济更自由和一个更有自信心的、更开放的政府。
作者从国际关系视角分析中国地位的研究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重视东亚秩序中几个主要国家的关系。本书有一章专讲日本,其实是提醒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向日本学习借鉴。作者还提醒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愈加紧密,还是错综复杂?本书不仅讲现状、讲未来,还不断从历史上挖掘根源。比如朝贡制度给中国地缘关系带来的影响,比这更重要的,是儒家价值观在亚洲秩序中所奠定的文化认同感。这是中国的历史包袱,也是宝贵资源。从长期来看,传统文化并不妨碍引进西方技术和思想,而儒家文化让中国一向更关注家务事以及地缘关系,中国在今后会更多地以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
根据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任何大国都有修改国际现状、扩张自己权力的意图。中国当然也有这样的政治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成为“龙头老大”。作者说中国将会代替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人,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笔者更赞同波兰前总理、著名经济学家科勒德克所预想的“十五大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包括港澳台)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多元化结构以达成共识、实现多赢为目标,不但不会与全球化发生冲突,还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未来的世界更可能是一种各方相互依存,保持微妙平衡的多极化格局。
本书副标题名为“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作者对中国充满信心,笔触激昂热情。中国读者阅读本书可能深受鼓舞。但激动过后、冷静之余,笔者想给其他读者提个醒儿,不要别人夸我们有多好就真的觉得自己有那么好,切忌头脑发热。作者将中国摆在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这固然提升了中国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同时,也要避免“中国中心论”的阴影。中国要用事实和行动力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
PS:谢绝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请先联系。
作者: 【英】马丁•雅克
出版社: 中信
译者: 孙豫宁 / 张莉 / 刘曲
出版年: 2016-3
页数: 512
定价: 8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57806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阿元聊历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月总结|新的一月,新的阅读之旅 (1人喜欢)
- 三月总结|尝试主题阅读与写作 (1人喜欢)
- 二月总结|这个月读了八本好书 (1人喜欢)
- 我的年度大部头中国历史严选
- 十二月总结|这个月多少读了点书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