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独立书店之旅-方所
先来《白先勇書話》中的十句話:
一、你感到孤獨,因為沒有人可以分擔你內心的隱痛,你得自己背負著命運的十字架,踽踽獨行下去。
二、當你發現你的命運異於常人,你只有去面對它,接受它。逃避、怨憤、自憐都無法解決你終生的難題。
三、人心唯危,瞬息萬變,一輩子長相廝守,要經過大考驗和大修為,才能修成正果。
四、也許天長地久可以做如下解釋:你一生中只要有那麼一刻,你全心投入去愛一個人,那一刻也就是永恒。你人生有那麼一段路,有個人與你相互輔助扶持,共度風雨,那麼,那一段也就勝過終身了。
五、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戀,而是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
六、成熟的人生必須多方面了解人生,而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與恕道。
七、偉大的小說家,與宗教家的情懷初無一致,面對著充滿罪惡的人性,一顆悲天憫人的愛心,不禁油然而生。
八、一個小說家對人生的了解,不一定比哲學家、政治家心理學家深刻,但是他卻能用活生生的文字將人生再造,這是其他人不能的。
九、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的反面意義便是自我一部份的死亡,而這一部份往往是年輕的、浪漫的,最值得人懷念的。
十、愛情還覺的破滅,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的一課。
昨天逛了遠洋太古裡的方所书店,据说是成都文艺书店之一。在太古里饶了一小圈总算是找到了方所。据说进入方所之前有一个20米的小过道,暗是暗了点,但是呢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起到书是引导光明的地方的寓意。我觉得可以设置一个比较黑暗的入口,想要进入书店前必须在里面独自静坐五分钟,假设安全可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这种黑暗让你明白来书店的意义,思索一下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不过这种有点文艺,在商业气息浓烈的商场挺不适合的。当然应该将成人入口和儿童入口分开来设置,儿童是增添想象的天地,成人则该用来帮助思考人生。不过我这想法也有点异想天开,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来书店的人太杂了,很多人只是认为这里是商场,果真它也位于商场底层,但是一个文艺气息浓重的书店不该太市场化吧,这个也是自己随意想想,没想到实用性、合理性及盈利性。
书店的书的种类很多,大多都有样本,这点挺好的,蛮人性化的,分类也相对比较细致,相对于普通的书店,室内设计风格也比较有意思,人文气息重了很多,大多数书都是随手轻易可以翻阅到的,分类相对比较满意,方所的以人为本概念还是做的不错的。但是环境有点太嘈杂,我比较大的感概是大多数人来有点当这里是旅游景点的感觉,拍照的,熙熙攘攘的,小孩乱玩的,书店缺点气氛,好处呢很随意找个台阶坐下来看书就不错了,无人约束你,坏处嘈杂的声音会让书店失去一种人文气息,这一点也许不能说全是坏处吧,也算是提高普通大众阅读的一种方式,不过这点上就显示出我们的素质普遍是有点偏低的。如果想坐在台阶上或者地板上看书建议可以带个垫子,坐久了屁股有点痛呀。
一进门口呢,两边是有些服饰之类的,随后便是书籍,最显眼的当然是“答案书”。大概是自己想一个封闭性的问题,思考几秒后,随手翻一下书页,那一夜便是书给的答案。我自己默默地想了个问题,随手一翻竟然是“let it go."这答案其实对于目前的我挺适用的,那一瞬间自己也轻松了一下。个人感觉这本书也许是参考了心理学书籍设计的,因为我想找的答案要随意,就想页码不要太靠前后者靠后,会选择比较中间的位置来看,也许这正是大众的思维所在。其次书中的话也是模棱两可的,如果自己心中有答案,书中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解释总会解释通吧,总的说来,这本答案书蛮有意思的。
随后在左手的边缘有一木质板的楼梯台阶,带有一点弧度,两边书架驾满了了书,这个部分很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感觉,再加上几个坐在楼梯台阶两边看书的读者,有种文艺气息,大概对这个书店的好感就来此于这部分。我在这里徘徊了好久,首先入眼的是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庄园》,《一九八四》自己就有一本,勉勉强强看完,乔治奥威尔大概是要说人不要太容易被极权和政府忽悠,多点自己判断。由于前一天看了杨绛的介绍,就对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细看了下序言,塞万斯提这个西班牙的老骑士一生贫困潦倒,身前无名,身后却是一片名声。那时候骑士精神在西班牙很流行,塞万斯提开始写《堂吉诃德》的时候,其实是想讽刺当时的骑士精神,所以堂吉诃德与一切骑士所具有相反的特色,不是年轻而是一个暮年的老头,没有显赫的身份而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满腔的热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正义和理想,但是一生坎坷的他只能选择以书中话来掩饰自己的没落“这个时代是专门压榨才子和人才的。”一生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很难得,但是一颗赤诚之心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拥有太多的平坦。看完序后,此时此刻我可能不敢再轻易相信这么赤诚的理想,理想主义太虚幻了,理想浪漫主义与现实的撞击总是头破血流,我多少有点不能再接受了。
然后后面的书台上立着《三体》,之前他看《三体》时候我在想《三体》好看么,看了豆瓣影评貌似还不错,于是我便随手拿起来看了,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106页。科幻小说其实很挑剔读者的,一般读者应该读不下来吧,就是关于理论物体及应用物理的描述,一般人看到了可能就止步了。虽然我研究生学大概是作力学相关的数值模拟,如果不是想着他看过也许也会止步了。于是想了解这是个什么故事,第一个小节大概记到的人物有汪淼、大史两个人物,以汪淼的视角来看性格粗俗的大史,看到这里大概知道不打不相识的情感就会出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之后写到人物我大概记得就是杨冬、丁仪及罗菲(不记得人名了),影响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后来杨冬的母亲叶文洁,用了一章节借他人之口来说出这位老人坎特的人生,那场革命是一场人性的写实,假如我在那个时代,我会丧失最后的人性么,谁都不该对自己太有自信。然后是汪淼研究纳米材料和出现的倒计时的恐慌及在《三体》游戏中的一些描述,大概太想知道故事是怎么样的,就忽略了这本书的细节。不过我想有机会我是要读完的,这本小说的思路还是极其有意思的。
在这个角落待了两个小时,于是我开始在搜寻其他的书籍,我看到了《追风筝的人》《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追风筝的人》是一个人的救赎吧,以前看过电影。《追忆似水年华》最近开始看,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太强了,不过现在我好像可以看进去一点,第一节是《贡布雷》,写的是作者睡觉前的胡思乱想。《追忆似水年华》实在不太好懂,还需要很久才能懂吧。顺着一个小的旋转楼梯走下来了,来到港島文學版块。一位小店员对一个男生讲有一些港台书是进口的,网上买不到,我在想台湾香港的书和我们很不同么,我走过来看看。《白先勇書話》映入我的眼帘,我对他的喜欢来自豆瓣上读到的《树犹如此》《寂寞的十七岁》,虽然知道他写的《游园惊梦》很有名,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读,只看过一小节。《树犹如此》讲的是他和王国祥的相濡以沫的故事,那种爱情深刻到骨子里,记得当时在图书馆看完后哭的一塌糊涂。一次又看到《寂寞的十七岁》讲的一个男孩子太孤独了,孤独到假装给自己打电话,看完后心疼到不行,那个男孩何曾不是每个人呢。那我想看一看这一本书呢。口渴和饥饿感袭来,出去看看太阳,吃点东西和点饮料。
下午再次进入时抱着《白先勇书话》看了第一部分,白先勇那十句话给了一些慰藉。太多的恋爱学教女人如何在恋爱中变得聪敏,失败时感概自己的愚蠢和笨拙。然而他不一样,他告诉你恋爱认真是很对的事情,如果失败了,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否认单纯爱情的美好。大概这两句话就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恋,而是他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及“对爱情的幻想的破灭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对于我来说,此刻这两句话是必要的,或许是自我安慰,或许是要自我认可。这两句话不再轻易让我怀疑自己脑残、愚笨或者之类的,经历会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才又能坦然面对自己一点。”第一部分介绍了台湾作家康芸薇的一些事情,目前还没有看过她的书。有机会会尝试一下她的书。其次,看了白先勇讲自己如何走向小说家这条路的,小时候就喜欢看书,由于一位女老师开玩笑的话“二十五岁你就会成一个小说家哦”,这句话无意识奠基他的小说家之路。起初他是考的台湾大学水利系,成绩排名第一,但他说他知道自己因为生性好强,只是将那些知识背诵地滚瓜烂熟,自己对数理的悟性却不高。这句话多少说明他的自谦,同时对于一个十八九的少年能有这样的意识实属不易。知道自己的志向所在决定走文学之路,先斩后奏,重新考了台大文史系,在选择中文和西方文学有过犹豫,开始就想学中文,但是一个念中文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从学中文起,打不开小说的视野,于是他选择了西方文学。西方文学中他开始与一位厉害的老先生有些交谈,那位老先生问他所读之书,他说了些,单只有说到毛姆和另一个写实的作家,老先生说了可读。后来他知道原来老先生因为年轻时追寻浪漫主义所经历曲折,希望他能少走一些弯路吧,又写了自己写作中的一些趣事吧。
之后又翻了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大家大概都知道毛姆对女人的刻薄,男主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弃了妻子,妻子自杀了,他一点不怜悯,他说“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该把自身的成败寄托于他人身上”。毛姆的故事透露着理性和冷酷,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
兜兜转转又看到了《罗马史》,作者是德国的狄奥多蒙森,一九零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非常推崇尤里乌斯凯撒,觉得他一心想革新罗马的。自己最近看了美剧《罗马》,让我多了很多思考,当然都是我不懂的领域,共和制和独裁关系,凯撒作为推翻罗马共和制的独裁者,他的伟大在哪里,共和制不是应该优于独裁么,所以我想看一看罗马史,关于独裁和共和制能稍微有清晰的一点认识。但是只看了开篇,还没有来的及细看,美剧《罗马》和罗马史都需要细细看一番,来清晰自己的认识吧。
随后看了下畅销书陈文茜《我不害怕失败》,因为微信上有关注她的公众号,对他多了些好感,这本书可能就是时代产物,过后就会被时代过滤掉,但是我觉得听她和蔡康永、蒋勋、周杰伦及阿信以及刘若英等人的聊天就很舒服,并不是要从书中学习什么,就是共处一个时代,想知道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我有什么不同么。
方所很大,慢慢的转应该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没有与外界的窗户,我挺不喜欢这种感觉的,我觉得一个房间的布置如何与自然融合,却无一点真正的自然元素在里面,多少是与外界隔阂的。如果能开一扇与外界的窗,有一个窗口可以放点自然光进来,那么这个书店会多一些韵味吧。
一、你感到孤獨,因為沒有人可以分擔你內心的隱痛,你得自己背負著命運的十字架,踽踽獨行下去。
二、當你發現你的命運異於常人,你只有去面對它,接受它。逃避、怨憤、自憐都無法解決你終生的難題。
三、人心唯危,瞬息萬變,一輩子長相廝守,要經過大考驗和大修為,才能修成正果。
四、也許天長地久可以做如下解釋:你一生中只要有那麼一刻,你全心投入去愛一個人,那一刻也就是永恒。你人生有那麼一段路,有個人與你相互輔助扶持,共度風雨,那麼,那一段也就勝過終身了。
五、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戀,而是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
六、成熟的人生必須多方面了解人生,而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憫與恕道。
七、偉大的小說家,與宗教家的情懷初無一致,面對著充滿罪惡的人性,一顆悲天憫人的愛心,不禁油然而生。
八、一個小說家對人生的了解,不一定比哲學家、政治家心理學家深刻,但是他卻能用活生生的文字將人生再造,這是其他人不能的。
九、成長是痛苦的,因為成長的反面意義便是自我一部份的死亡,而這一部份往往是年輕的、浪漫的,最值得人懷念的。
十、愛情還覺的破滅,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的一課。
昨天逛了遠洋太古裡的方所书店,据说是成都文艺书店之一。在太古里饶了一小圈总算是找到了方所。据说进入方所之前有一个20米的小过道,暗是暗了点,但是呢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起到书是引导光明的地方的寓意。我觉得可以设置一个比较黑暗的入口,想要进入书店前必须在里面独自静坐五分钟,假设安全可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这种黑暗让你明白来书店的意义,思索一下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不过这种有点文艺,在商业气息浓烈的商场挺不适合的。当然应该将成人入口和儿童入口分开来设置,儿童是增添想象的天地,成人则该用来帮助思考人生。不过我这想法也有点异想天开,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来书店的人太杂了,很多人只是认为这里是商场,果真它也位于商场底层,但是一个文艺气息浓重的书店不该太市场化吧,这个也是自己随意想想,没想到实用性、合理性及盈利性。
书店的书的种类很多,大多都有样本,这点挺好的,蛮人性化的,分类也相对比较细致,相对于普通的书店,室内设计风格也比较有意思,人文气息重了很多,大多数书都是随手轻易可以翻阅到的,分类相对比较满意,方所的以人为本概念还是做的不错的。但是环境有点太嘈杂,我比较大的感概是大多数人来有点当这里是旅游景点的感觉,拍照的,熙熙攘攘的,小孩乱玩的,书店缺点气氛,好处呢很随意找个台阶坐下来看书就不错了,无人约束你,坏处嘈杂的声音会让书店失去一种人文气息,这一点也许不能说全是坏处吧,也算是提高普通大众阅读的一种方式,不过这点上就显示出我们的素质普遍是有点偏低的。如果想坐在台阶上或者地板上看书建议可以带个垫子,坐久了屁股有点痛呀。
一进门口呢,两边是有些服饰之类的,随后便是书籍,最显眼的当然是“答案书”。大概是自己想一个封闭性的问题,思考几秒后,随手翻一下书页,那一夜便是书给的答案。我自己默默地想了个问题,随手一翻竟然是“let it go."这答案其实对于目前的我挺适用的,那一瞬间自己也轻松了一下。个人感觉这本书也许是参考了心理学书籍设计的,因为我想找的答案要随意,就想页码不要太靠前后者靠后,会选择比较中间的位置来看,也许这正是大众的思维所在。其次书中的话也是模棱两可的,如果自己心中有答案,书中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解释总会解释通吧,总的说来,这本答案书蛮有意思的。
随后在左手的边缘有一木质板的楼梯台阶,带有一点弧度,两边书架驾满了了书,这个部分很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感觉,再加上几个坐在楼梯台阶两边看书的读者,有种文艺气息,大概对这个书店的好感就来此于这部分。我在这里徘徊了好久,首先入眼的是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庄园》,《一九八四》自己就有一本,勉勉强强看完,乔治奥威尔大概是要说人不要太容易被极权和政府忽悠,多点自己判断。由于前一天看了杨绛的介绍,就对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细看了下序言,塞万斯提这个西班牙的老骑士一生贫困潦倒,身前无名,身后却是一片名声。那时候骑士精神在西班牙很流行,塞万斯提开始写《堂吉诃德》的时候,其实是想讽刺当时的骑士精神,所以堂吉诃德与一切骑士所具有相反的特色,不是年轻而是一个暮年的老头,没有显赫的身份而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满腔的热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正义和理想,但是一生坎坷的他只能选择以书中话来掩饰自己的没落“这个时代是专门压榨才子和人才的。”一生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很难得,但是一颗赤诚之心在哪一个时代都不会拥有太多的平坦。看完序后,此时此刻我可能不敢再轻易相信这么赤诚的理想,理想主义太虚幻了,理想浪漫主义与现实的撞击总是头破血流,我多少有点不能再接受了。
然后后面的书台上立着《三体》,之前他看《三体》时候我在想《三体》好看么,看了豆瓣影评貌似还不错,于是我便随手拿起来看了,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106页。科幻小说其实很挑剔读者的,一般读者应该读不下来吧,就是关于理论物体及应用物理的描述,一般人看到了可能就止步了。虽然我研究生学大概是作力学相关的数值模拟,如果不是想着他看过也许也会止步了。于是想了解这是个什么故事,第一个小节大概记到的人物有汪淼、大史两个人物,以汪淼的视角来看性格粗俗的大史,看到这里大概知道不打不相识的情感就会出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之后写到人物我大概记得就是杨冬、丁仪及罗菲(不记得人名了),影响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后来杨冬的母亲叶文洁,用了一章节借他人之口来说出这位老人坎特的人生,那场革命是一场人性的写实,假如我在那个时代,我会丧失最后的人性么,谁都不该对自己太有自信。然后是汪淼研究纳米材料和出现的倒计时的恐慌及在《三体》游戏中的一些描述,大概太想知道故事是怎么样的,就忽略了这本书的细节。不过我想有机会我是要读完的,这本小说的思路还是极其有意思的。
在这个角落待了两个小时,于是我开始在搜寻其他的书籍,我看到了《追风筝的人》《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追风筝的人》是一个人的救赎吧,以前看过电影。《追忆似水年华》最近开始看,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太强了,不过现在我好像可以看进去一点,第一节是《贡布雷》,写的是作者睡觉前的胡思乱想。《追忆似水年华》实在不太好懂,还需要很久才能懂吧。顺着一个小的旋转楼梯走下来了,来到港島文學版块。一位小店员对一个男生讲有一些港台书是进口的,网上买不到,我在想台湾香港的书和我们很不同么,我走过来看看。《白先勇書話》映入我的眼帘,我对他的喜欢来自豆瓣上读到的《树犹如此》《寂寞的十七岁》,虽然知道他写的《游园惊梦》很有名,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读,只看过一小节。《树犹如此》讲的是他和王国祥的相濡以沫的故事,那种爱情深刻到骨子里,记得当时在图书馆看完后哭的一塌糊涂。一次又看到《寂寞的十七岁》讲的一个男孩子太孤独了,孤独到假装给自己打电话,看完后心疼到不行,那个男孩何曾不是每个人呢。那我想看一看这一本书呢。口渴和饥饿感袭来,出去看看太阳,吃点东西和点饮料。
下午再次进入时抱着《白先勇书话》看了第一部分,白先勇那十句话给了一些慰藉。太多的恋爱学教女人如何在恋爱中变得聪敏,失败时感概自己的愚蠢和笨拙。然而他不一样,他告诉你恋爱认真是很对的事情,如果失败了,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否认单纯爱情的美好。大概这两句话就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恋,而是他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及“对爱情的幻想的破灭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对于我来说,此刻这两句话是必要的,或许是自我安慰,或许是要自我认可。这两句话不再轻易让我怀疑自己脑残、愚笨或者之类的,经历会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才又能坦然面对自己一点。”第一部分介绍了台湾作家康芸薇的一些事情,目前还没有看过她的书。有机会会尝试一下她的书。其次,看了白先勇讲自己如何走向小说家这条路的,小时候就喜欢看书,由于一位女老师开玩笑的话“二十五岁你就会成一个小说家哦”,这句话无意识奠基他的小说家之路。起初他是考的台湾大学水利系,成绩排名第一,但他说他知道自己因为生性好强,只是将那些知识背诵地滚瓜烂熟,自己对数理的悟性却不高。这句话多少说明他的自谦,同时对于一个十八九的少年能有这样的意识实属不易。知道自己的志向所在决定走文学之路,先斩后奏,重新考了台大文史系,在选择中文和西方文学有过犹豫,开始就想学中文,但是一个念中文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从学中文起,打不开小说的视野,于是他选择了西方文学。西方文学中他开始与一位厉害的老先生有些交谈,那位老先生问他所读之书,他说了些,单只有说到毛姆和另一个写实的作家,老先生说了可读。后来他知道原来老先生因为年轻时追寻浪漫主义所经历曲折,希望他能少走一些弯路吧,又写了自己写作中的一些趣事吧。
之后又翻了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大家大概都知道毛姆对女人的刻薄,男主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弃了妻子,妻子自杀了,他一点不怜悯,他说“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该把自身的成败寄托于他人身上”。毛姆的故事透露着理性和冷酷,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
兜兜转转又看到了《罗马史》,作者是德国的狄奥多蒙森,一九零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非常推崇尤里乌斯凯撒,觉得他一心想革新罗马的。自己最近看了美剧《罗马》,让我多了很多思考,当然都是我不懂的领域,共和制和独裁关系,凯撒作为推翻罗马共和制的独裁者,他的伟大在哪里,共和制不是应该优于独裁么,所以我想看一看罗马史,关于独裁和共和制能稍微有清晰的一点认识。但是只看了开篇,还没有来的及细看,美剧《罗马》和罗马史都需要细细看一番,来清晰自己的认识吧。
随后看了下畅销书陈文茜《我不害怕失败》,因为微信上有关注她的公众号,对他多了些好感,这本书可能就是时代产物,过后就会被时代过滤掉,但是我觉得听她和蔡康永、蒋勋、周杰伦及阿信以及刘若英等人的聊天就很舒服,并不是要从书中学习什么,就是共处一个时代,想知道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我有什么不同么。
方所很大,慢慢的转应该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没有与外界的窗户,我挺不喜欢这种感觉的,我觉得一个房间的布置如何与自然融合,却无一点真正的自然元素在里面,多少是与外界隔阂的。如果能开一扇与外界的窗,有一个窗口可以放点自然光进来,那么这个书店会多一些韵味吧。
-
童言无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2 19: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