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上与浮云齐
前阵子和朋友对诗,问:孔雀为何东南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中与浮云齐的高楼我是没见过的,或许是当年人口少吧,“野旷天低树”的道理嘛。说起古代的名楼,万荣有两座,一座是秋风楼,一座就是飞云楼了。又想起了一个笑话: 万荣人和武汉人吹牛皮,武汉人说:黄鹤楼天下第一,高不见顶。万荣人说:我们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武汉人说:去年我们黄鹤楼上跳下一个人,三十分钟才落地!万荣人说:去年我们飞云楼上也跳下来一个人,落地之前就已经死了。武汉人一脸纳闷儿:怎么死的?万荣人说:楼太高,还没掉下来就饿死了。在晋南地区,人们说起万荣人都会说“万荣憎”,若说最著名的“万荣憎”,应该是秦朝那位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史记》中有记载:张仪因被怀疑盗相君之璧,被掠笞数百,后对他妻子说:“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万荣人历来爱“舌辩”,究其原因,人们文化水平相对高,地广人稠,历来因为土地生计争讼不断。到了新时期,万荣人的这一张巧舌讲出了许多笑话,被评为中华笑城。我来万荣后沿街溜达,进各种铺子,逛各种地摊儿。后来买了一种烤制出的面食,老板是位老大爷,说这个用麦秆做出来最香了,碳炉子烤的味道就差些,用煤气烤出来的最不好吃。麦秆的香味,我好久没闻到过了,小时候去田里割几支麦子,放电炉上烤熟便是人间最香甜的美味,忽然有点想哭的冲动。那时候我纯净如同清江水,那时候我的味觉灵敏,身体轻盈,一去不复返了啊。一斤就装一袋子,只要五六块钱,他还让我把所有的口味都尝了个遍。万荣憎,我并没有听到那些反逻辑的憎气话,只觉得这儿人真厚道。
言归正传,山西有两座纯木质结构的高层建筑,北面的应县木塔,南边是飞云楼,常常被称为“南楼北塔”。飞云楼是过去东岳庙中的一处建筑。东岳是指的泰山,位居东方,按五行属木,四时为春,二十八宿为苍龙,所以东岳本身是意味着“帝王出生腾飞之地”。东岳庙中供奉的主神是《封神榜》中的黄飞虎,姜太公封他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阴曹地府和人间吉凶祸福、生死投胎的大事,故而自古以来,东岳庙的气派和香火都是很盛的,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的说法。这座庙宇位于县城中心广场对面,在稠密的水泥森林包裹中,它显得那么矮。来来往往人群的目光都朝前看,没有一个人扭头看看这古时候半截插在云里头的高楼。对啊,如今是不缺高楼的,缺的是把一辈子时间奉献给一座高楼的匠人了。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里,我盯着这座古耧很久很久,直至太阳落山,再也看不到了,脚如注铅慢慢踱步回旅社,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一个落日的时光,我耳畔哪里有弦歌声?刺耳的汽笛取代了自行车铃铛,自行车铃铛取代了骡马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广场舞的声响替代了弦歌,替代了轻渺的呼唤,我走在城市里,却好像走向野蛮。
第二日中午恰好有空,从旅店出发,过了马路就是飞云楼了。从庙宇背后绕进,恰赶着重修,一片狼藉。那大殿前蟠龙石柱被劈的七零八落,东岳大帝的塑像不知去向何方。人们这样的毁灭建筑是不是和作家毁灭手稿的心态一样,总觉得过去不好,总想谱写出永恒的作品。不好,要弄个稀巴烂,和过去划分界限。其实,哪里是能划分个清清楚楚的呢?大多数人都是今日肯定今日,明天否定昨天,等到后天来了,又缅怀前日的动物。譬如我现在,凭今吊古,无限感慨,但破坏者,不正是我们的父辈吗?我的眼中盛的大额坊、望柱头、色彩斑斓的琉璃愈多,心中的愧疚就愈满。
走到了飞云楼脚下,抬起头,眼中只有这唯一的景色时,高楼终于与天齐了。楼角的铃铛在风中摇摆,轻轻脆脆。整座楼都不髹漆,正午的阳光直射,本木色泛着被岁月包浆的光彩,每个角上又有一怒目的琉璃金刚,真是好看。周围正在施工的乡亲们,信誓旦旦这栋楼出自鲁班爷之手。据《万泉县志》(解放后县治合并万泉和荣河合并为万荣县)记载:飞云楼在解店镇,高十余丈,上干云霄,相传为鲁班所作。鲁班是公元前的人物,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这位斫轮老手技艺并不输鲁班,他费了全部心血建造出这座楼,却连一个名字都没留下。只留作品,不留姓名,古人真是谦虚。有时候我们说敬畏,敬畏自然、敬畏传统、敬畏文明,归根结底,是敬畏这些伟大的人格。
走向飞云楼内,这里的每根立柱上都楔着铁钉,防止人们攀爬。这铁钉是四方型,楔进木头中的一头是方的,露出的一头顶部很尖锐。这是如何楔进去的呢?据说,尖的一头有铁套保护,敲进去后再把套卸下来,真是太机智了。这些铁钉,是飞云楼内仅有的金属。楼内有四根巨大的柱子,直达顶层,要知道,飞云楼比八层楼房还高一些,这四根木头中间却找不到接缝。这道不知是大自然神奇还是人伟大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人伟大,因为是人发现了这些柱子!飞云楼看起来只有三层,实则五层。斗拱繁密,形状也不大一样。只是我不懂建筑,说不出名字来。
看清代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的碑记,提到这座东岳庙不知始建于何年,唐贞观年间既有此庙。如此说来,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这个数字轰地敲晕我的脑门。松枝上鹤蓍下龟,千年不死仍无病。人生不得似龟鹤,少去老来同旦暝。我站在塔外,看不够似的呆站着,今生惟求老天多给我一点时日,惟求自己的脚步再快一点,把这看不够的景色全看一遍,也不算枉来世上一遭。
言归正传,山西有两座纯木质结构的高层建筑,北面的应县木塔,南边是飞云楼,常常被称为“南楼北塔”。飞云楼是过去东岳庙中的一处建筑。东岳是指的泰山,位居东方,按五行属木,四时为春,二十八宿为苍龙,所以东岳本身是意味着“帝王出生腾飞之地”。东岳庙中供奉的主神是《封神榜》中的黄飞虎,姜太公封他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阴曹地府和人间吉凶祸福、生死投胎的大事,故而自古以来,东岳庙的气派和香火都是很盛的,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的说法。这座庙宇位于县城中心广场对面,在稠密的水泥森林包裹中,它显得那么矮。来来往往人群的目光都朝前看,没有一个人扭头看看这古时候半截插在云里头的高楼。对啊,如今是不缺高楼的,缺的是把一辈子时间奉献给一座高楼的匠人了。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里,我盯着这座古耧很久很久,直至太阳落山,再也看不到了,脚如注铅慢慢踱步回旅社,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一个落日的时光,我耳畔哪里有弦歌声?刺耳的汽笛取代了自行车铃铛,自行车铃铛取代了骡马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广场舞的声响替代了弦歌,替代了轻渺的呼唤,我走在城市里,却好像走向野蛮。
第二日中午恰好有空,从旅店出发,过了马路就是飞云楼了。从庙宇背后绕进,恰赶着重修,一片狼藉。那大殿前蟠龙石柱被劈的七零八落,东岳大帝的塑像不知去向何方。人们这样的毁灭建筑是不是和作家毁灭手稿的心态一样,总觉得过去不好,总想谱写出永恒的作品。不好,要弄个稀巴烂,和过去划分界限。其实,哪里是能划分个清清楚楚的呢?大多数人都是今日肯定今日,明天否定昨天,等到后天来了,又缅怀前日的动物。譬如我现在,凭今吊古,无限感慨,但破坏者,不正是我们的父辈吗?我的眼中盛的大额坊、望柱头、色彩斑斓的琉璃愈多,心中的愧疚就愈满。
走到了飞云楼脚下,抬起头,眼中只有这唯一的景色时,高楼终于与天齐了。楼角的铃铛在风中摇摆,轻轻脆脆。整座楼都不髹漆,正午的阳光直射,本木色泛着被岁月包浆的光彩,每个角上又有一怒目的琉璃金刚,真是好看。周围正在施工的乡亲们,信誓旦旦这栋楼出自鲁班爷之手。据《万泉县志》(解放后县治合并万泉和荣河合并为万荣县)记载:飞云楼在解店镇,高十余丈,上干云霄,相传为鲁班所作。鲁班是公元前的人物,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这位斫轮老手技艺并不输鲁班,他费了全部心血建造出这座楼,却连一个名字都没留下。只留作品,不留姓名,古人真是谦虚。有时候我们说敬畏,敬畏自然、敬畏传统、敬畏文明,归根结底,是敬畏这些伟大的人格。
走向飞云楼内,这里的每根立柱上都楔着铁钉,防止人们攀爬。这铁钉是四方型,楔进木头中的一头是方的,露出的一头顶部很尖锐。这是如何楔进去的呢?据说,尖的一头有铁套保护,敲进去后再把套卸下来,真是太机智了。这些铁钉,是飞云楼内仅有的金属。楼内有四根巨大的柱子,直达顶层,要知道,飞云楼比八层楼房还高一些,这四根木头中间却找不到接缝。这道不知是大自然神奇还是人伟大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人伟大,因为是人发现了这些柱子!飞云楼看起来只有三层,实则五层。斗拱繁密,形状也不大一样。只是我不懂建筑,说不出名字来。
看清代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的碑记,提到这座东岳庙不知始建于何年,唐贞观年间既有此庙。如此说来,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这个数字轰地敲晕我的脑门。松枝上鹤蓍下龟,千年不死仍无病。人生不得似龟鹤,少去老来同旦暝。我站在塔外,看不够似的呆站着,今生惟求老天多给我一点时日,惟求自己的脚步再快一点,把这看不够的景色全看一遍,也不算枉来世上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