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一篇:浙北结婚风俗那些事儿
在浙北地区,婚庆的习俗还是很传统的。浸淫在其中数日,觉得甚是有趣,作为亲身经历者决定记录下来。
送亲迎亲
我相当于是从我爷爷家给“抬”到他奶奶家的。两家在不同的镇上,离得有些远,车程大概要1个多小时。
一大早去婚庆公司化早妆之后,我就和伴娘集中出发去爷爷家了。爷爷家早已经被彻底布置了一番,村里的大厨也早在前一天下午就位,该提前煎炸烹炒的,绝不含糊。到达时分正祭拜祖先,老章家的人们,鱼贯行拜礼。随后上楼,堂妹的房间今日便是我的闺房,我和伴娘早已穿上新衣新裙。我的结婚礼服是改良之后的秀禾服,大红裙褂,凤凰刺绣,头饰叮当,珠帘垂肩,只是脚上的大头球鞋依旧。伴娘开始讨论起如何整新郎,陪娘的闺女们满屋子跑来跑去。
听说不能来得太早,作为迎亲车队队长的他姨夫一直在刻意放缓速度开。9点多,铜管乐队奏乐响起,看热闹的人和宾客走拢过来。伴娘站在阳台打探着外面的消息,告诉我最新的情况。一切准备就绪,我安静坐在床上,紧张又喜悦地等待着闺房的门被敲开。
开门最是艰辛。伴娘的刁钻问题由浅入深,比如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比如5种语言说我爱你等等,还有些连我都觉得难以招架,比如新娘最爱吃的10种食物。答不出或答错则往门缝里塞红包,小朋友看到有红包可来劲了。楼下喊开饭啦,楼上答门还没开呢。一阵问答,期间还有歌声传来,这时就没了动静。突然从阳台门冲进一群人,原来有伴郎见旁边房间未锁决定智取,最终耍赖似的让新郎如愿抱得新娘。而自从我们结伴回老家后我也已有一天没见到他了,新郎官的腔调和精神劲儿,让人心里不由更觉得爱。
午饭新郎挨个敬酒,今天没新娘什么事儿,轻松地吃就行了。午饭过后照例铜管乐队开始吹奏,姑姑说,这是迎亲开始的标志。但是姑姑又说新娘子要矜持,让乐队多吹一会儿再能下去,起码吹奏个四五首。伴娘伴郎继续在阳台看热闹,围拢的人也越来越多。终于,姑姑告诉我,可以下去了。由两位舅爷搀扶着,我走到了红毯的起点。那里,姑姑早已脚搁在一个铜火囱上,表情严肃一声不吭。十几秒后,站起来示意我坐到她的位置上。起立,缓缓走红毯,直到车前,然后钻入车里。姑姑为我换上大红婚鞋,火囱放在两脚之间。关上车门,爸爸和新郎坐上车,奏乐声中车队缓缓驶出,送亲礼成。
之前被姑姑交代过,从走红毯到进“轿子”,千万不可说话,屁股也不可以挪动。短短的礼节,心绪复杂。妈妈居然开始哭啼啼起来,再三嘱托“要好好做人家”。爸爸在一旁安慰,听说他的眼睛也有点红。我不能说话,也不能有表情,甚至不能四下张望,所有的感受都被硬生生塞回了心里。车里预先铺了一床崭新的大红棉被,我和他一路牵着手,相视无言。
到达他奶奶家,他抱我下车,伴娘给我们撑着红伞,小爸爸他们打开大门,拉开礼花筒迎接我们。走过红毯,走到屋檐下由小妈妈擦脸,然后送至婚房,迎亲礼成。
吃过桂圆汤,又可以说话啦,今天的仪式也就暂告一个段落。只不过,新娘不能随便下楼。晚上和伴娘堂妹一起睡,新郎只好和他的伴郎堂弟们挤一挤。
拜堂
尽管西式的酒店婚宴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拜堂之礼仍不可少。
早起拜灶君菩萨和祖宗大人,以新人的身份。然后去镇上的理发店化妆做头,等吉时一到鞭炮声响起,便在司仪主持下行礼。村里婚礼的司仪并非职业,往往是男方父母的好朋友,或者是村里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他父母坐在桌两边,他奶奶坐于桌正后方,作为月老的他姑姑则站在他奶奶左侧。桌上一对红烛,几盘水果糕点零食,三盏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向奶奶、父母和月老敬茶。先吹一吹,然后恭敬递上,长辈喝一口,继而递上一个红包。礼毕,持红烛者先行,众伴娘引领新人入洞房。
我姑姑早就有交代,在爷爷家的村镇一带,洞房第一次坐下的位置大有讲究,东为大方向,坐此者即为未来家庭的掌权者。尽职的伴娘带我半道超过新郎,冲进了洞房,把走在前头捧花烛的人弄懵了。后进来的新郎也一愣一愣的,听罢缘由之后表示如果早说一定会提前预留好此位置,心生甜意。坐定,互相喂桂圆汤,至此入洞房礼成。
回门
第二天一早要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相对自由得多,带点烟酒,新女婿要去看望丈人丈母娘。一切就绪还差水果,他妈妈说,水果你们自己看着买吧。我俩就开心地兜里踹点钱上路了。
去镇里的集市上买他最爱吃的烤包,两人吃了15个。路过周围满是果园的乡道时,他说我们去摘桑葚吧。随便进了一个果园,好心的看门人只收了我们一半的入场费,园子里面只有我们两个人,奔向桑树的路上看到了湖光山色和钓鱼台。吃饱之后再摘,却发现怎么也摘不动了,于是浅浅两小篮也算是尽兴而归,摘过桑葚的那只手都变得黑黑的。
路遇水果批发市场,又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西瓜。回门礼算是齐了,礼轻情意重。饭前有桑葚,饭后有西瓜,晚饭也很丰盛,我妈精心烧制了一桌菜肴,娘家人的心意尽在不言中。不过,按照习俗,回门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于是晚上又和他一起回了婆家。
回门之后似乎就没有什么礼节上的规矩了,传统婚礼的氛围也渐渐平息,生活又重新回归了日常的平静。接下去便是数天后的西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热热闹闹的记忆,送亲迎亲的背后,更多寄托的是家族和长辈的情怀。婚礼已经结束,而关于家庭,我们才刚刚上路。
送亲迎亲
我相当于是从我爷爷家给“抬”到他奶奶家的。两家在不同的镇上,离得有些远,车程大概要1个多小时。
一大早去婚庆公司化早妆之后,我就和伴娘集中出发去爷爷家了。爷爷家早已经被彻底布置了一番,村里的大厨也早在前一天下午就位,该提前煎炸烹炒的,绝不含糊。到达时分正祭拜祖先,老章家的人们,鱼贯行拜礼。随后上楼,堂妹的房间今日便是我的闺房,我和伴娘早已穿上新衣新裙。我的结婚礼服是改良之后的秀禾服,大红裙褂,凤凰刺绣,头饰叮当,珠帘垂肩,只是脚上的大头球鞋依旧。伴娘开始讨论起如何整新郎,陪娘的闺女们满屋子跑来跑去。
听说不能来得太早,作为迎亲车队队长的他姨夫一直在刻意放缓速度开。9点多,铜管乐队奏乐响起,看热闹的人和宾客走拢过来。伴娘站在阳台打探着外面的消息,告诉我最新的情况。一切准备就绪,我安静坐在床上,紧张又喜悦地等待着闺房的门被敲开。
开门最是艰辛。伴娘的刁钻问题由浅入深,比如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比如5种语言说我爱你等等,还有些连我都觉得难以招架,比如新娘最爱吃的10种食物。答不出或答错则往门缝里塞红包,小朋友看到有红包可来劲了。楼下喊开饭啦,楼上答门还没开呢。一阵问答,期间还有歌声传来,这时就没了动静。突然从阳台门冲进一群人,原来有伴郎见旁边房间未锁决定智取,最终耍赖似的让新郎如愿抱得新娘。而自从我们结伴回老家后我也已有一天没见到他了,新郎官的腔调和精神劲儿,让人心里不由更觉得爱。
午饭新郎挨个敬酒,今天没新娘什么事儿,轻松地吃就行了。午饭过后照例铜管乐队开始吹奏,姑姑说,这是迎亲开始的标志。但是姑姑又说新娘子要矜持,让乐队多吹一会儿再能下去,起码吹奏个四五首。伴娘伴郎继续在阳台看热闹,围拢的人也越来越多。终于,姑姑告诉我,可以下去了。由两位舅爷搀扶着,我走到了红毯的起点。那里,姑姑早已脚搁在一个铜火囱上,表情严肃一声不吭。十几秒后,站起来示意我坐到她的位置上。起立,缓缓走红毯,直到车前,然后钻入车里。姑姑为我换上大红婚鞋,火囱放在两脚之间。关上车门,爸爸和新郎坐上车,奏乐声中车队缓缓驶出,送亲礼成。
之前被姑姑交代过,从走红毯到进“轿子”,千万不可说话,屁股也不可以挪动。短短的礼节,心绪复杂。妈妈居然开始哭啼啼起来,再三嘱托“要好好做人家”。爸爸在一旁安慰,听说他的眼睛也有点红。我不能说话,也不能有表情,甚至不能四下张望,所有的感受都被硬生生塞回了心里。车里预先铺了一床崭新的大红棉被,我和他一路牵着手,相视无言。
到达他奶奶家,他抱我下车,伴娘给我们撑着红伞,小爸爸他们打开大门,拉开礼花筒迎接我们。走过红毯,走到屋檐下由小妈妈擦脸,然后送至婚房,迎亲礼成。
吃过桂圆汤,又可以说话啦,今天的仪式也就暂告一个段落。只不过,新娘不能随便下楼。晚上和伴娘堂妹一起睡,新郎只好和他的伴郎堂弟们挤一挤。
拜堂
尽管西式的酒店婚宴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拜堂之礼仍不可少。
早起拜灶君菩萨和祖宗大人,以新人的身份。然后去镇上的理发店化妆做头,等吉时一到鞭炮声响起,便在司仪主持下行礼。村里婚礼的司仪并非职业,往往是男方父母的好朋友,或者是村里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他父母坐在桌两边,他奶奶坐于桌正后方,作为月老的他姑姑则站在他奶奶左侧。桌上一对红烛,几盘水果糕点零食,三盏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向奶奶、父母和月老敬茶。先吹一吹,然后恭敬递上,长辈喝一口,继而递上一个红包。礼毕,持红烛者先行,众伴娘引领新人入洞房。
我姑姑早就有交代,在爷爷家的村镇一带,洞房第一次坐下的位置大有讲究,东为大方向,坐此者即为未来家庭的掌权者。尽职的伴娘带我半道超过新郎,冲进了洞房,把走在前头捧花烛的人弄懵了。后进来的新郎也一愣一愣的,听罢缘由之后表示如果早说一定会提前预留好此位置,心生甜意。坐定,互相喂桂圆汤,至此入洞房礼成。
回门
第二天一早要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相对自由得多,带点烟酒,新女婿要去看望丈人丈母娘。一切就绪还差水果,他妈妈说,水果你们自己看着买吧。我俩就开心地兜里踹点钱上路了。
去镇里的集市上买他最爱吃的烤包,两人吃了15个。路过周围满是果园的乡道时,他说我们去摘桑葚吧。随便进了一个果园,好心的看门人只收了我们一半的入场费,园子里面只有我们两个人,奔向桑树的路上看到了湖光山色和钓鱼台。吃饱之后再摘,却发现怎么也摘不动了,于是浅浅两小篮也算是尽兴而归,摘过桑葚的那只手都变得黑黑的。
路遇水果批发市场,又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西瓜。回门礼算是齐了,礼轻情意重。饭前有桑葚,饭后有西瓜,晚饭也很丰盛,我妈精心烧制了一桌菜肴,娘家人的心意尽在不言中。不过,按照习俗,回门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于是晚上又和他一起回了婆家。
回门之后似乎就没有什么礼节上的规矩了,传统婚礼的氛围也渐渐平息,生活又重新回归了日常的平静。接下去便是数天后的西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热热闹闹的记忆,送亲迎亲的背后,更多寄托的是家族和长辈的情怀。婚礼已经结束,而关于家庭,我们才刚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