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寻茶人物篇 丨 桐木村挂墩项大哥的茶江湖
“我今天如果没有经过的话,你们是不是会把这一片茶都采掉呢?”
在去往茶山的小路上,项大哥正好遇到两位采茶却搞错地方的大姐,显得有些生气。
挂墩的茶园,鸟语花香
“去年我这一片也不知道被谁采光了,这一天你采多少知道吗?我损失至少也得七八百吧。”项大哥来回跟两位铅山过来的采茶工强调着。
“实在不好意思,是我们自己搞忘记了,不关我们老板(打工的茶农家代称)的事啊。去年肯定不是我们采的啦。”两位五十多岁的大姐,上下一身深绿色的雨衣,操着不太准的普通话连忙道歉着,有点不好意思。“你看我们把这个茶叶还给你吧,不好意思,我们给你道个歉啊。”
挂墩茶园
与江西铅山过来的采茶工人一起合影
她们是隔壁江西铅山过来的采茶工,每年的春天,她们便会来桐木村找份采茶的工作,有的采茶工人已经连续十多年过来采茶,所以哪家茶农的茶山在哪个位置,哪片地方先发芽,哪条小沟或者小树是分界,都是很清楚了。
毛竹在茶园里发芽抽笋
桐木村茶和毛竹,永远是唱不完戏的主角
4月24日,挂墩,桐木村海拔最高的生产小组。
正是每年采摘最珍贵金骏眉芽叶的时间。
右拐进入挂墩路口前
小伙伴被七里桥的风光所吸引
随行的画家谷苗说,去年她来武夷山,有导游跟她说桐木村挂墩的路根本上不去的,他们还曾翻过车呢。大伙儿笑着说那你肯定是被忽悠了,来桐木村一天多,虽然山路曲折,但都是水泥路面,而且基本可以两辆车同时错车。
可当我们从七里桥小组往右拐入“挂墩,4公里“的路牌时,我想大伙儿们开始明白了那个导游并没有忽悠。这条小路,正好容下一辆小型轿车,左边是激流湍急乱石耸立的小溪,右边是高山森林,根本来不得半点走神,因为坡度较高,我只能昂起脖子才能看到前方的路面,一路小雨,小车在这个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往上爬。
通往挂墩
长达4公里惊险曲折山路的入口
“进村子,左边第一栋楼就是我家,很好找的。”项大哥在电话里交代着我们。
车子到村口,一群鸭子挡住了去路,项大哥已经在远方村口路边朝我们挥手。
进村钱被一群鸭子挡住了进村的路。
”今天上午我就做了点金骏眉,在发酵呢。”项大哥到家便把我们带进他新建的加工厂。说是加工厂,其实就是一栋四层的楼房,项大哥把一、二楼改装成加工茶叶的工厂,然后在一楼的中间,装修了一间专门接待客人的茶室。
正在发酵的金骏眉
“我们挂墩小组基本就我和我大哥茶叶做得多一点吧,其他还有两三家做茶,村民们大多卖茶青给我们。”项大哥一边带我们去他的茶山参观,一边给我们介绍。“我自己茶园的加上村子里收购的,大概占我们小组一半的茶叶产量吧。”
走在挂墩后山茶园的小路上,山雾弥漫,空气清新,小溪潺潺。
从茶园回来,已过正午。项大哥的家人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一桌饭菜。
“中午是要喝一杯的,”项大哥一边说一边给大家用饭碗分酒,“我们这是正宗的农家菜了,除了新鲜肉是开车进来的小贩那儿买的,其他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来,尝尝这个,我老妈自己做的香肠,”项大哥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满满一桌子的菜
项大哥戏称的正山炒蛋
项大哥母亲做的手工香肠
“喂,唐哥进来吃饭啊,”项大哥站起来,向走过家门口的一位大哥招呼道。
“这是给我修茶厂的人,从四川过来的。”
“哦,这么多客人哟。”唐哥进来笑笑地跟大家打招呼,项大哥忙着搬椅子倒酒。
“去哪儿忙啊?”项大哥问道,“没得事儿,上去打打牌儿,刚刚从皮坑过来(进保护区的那个生产小组)。”唐哥一边聊着一边敬酒。
“我在这里快20年了哦,帮帮他们修修茶厂啥的啊,现在已经安家了咯。”唐哥吃一口菜,把筷子放在桌沿上,然后与我们每个伙伴一个个敬起酒来。
“我刚刚那个发酵的金骏眉差不多了,来。我们几个把它烘干,等会儿就可以一起品品。”吃完饭,项大哥说带我们一起去做金骏眉。
项大哥给我们品尝刚烘干好的金骏眉
“其实茶叶哪有什么正山,外山,我觉得只要生态好,海拔好,加工得法,好喝就是好茶。”项大哥一边给我们试泡刚刚做好的小种红茶,一边说着他的“理念”。“这个口感怎样?是不是不错呢,如果我告诉你是后面江西山上收过来的茶青,你信吗?”
“你们不要急着回,昨晚有朋友来三姑(武夷山市区附近),我不到一个小时就飙到了。”项大哥一边泡茶一边劝慰我们多坐一会儿再回星村。
项大哥家门口,工人正在劈开松木
用于制作烟熏正山小种的柴火
桐木村讲究一定是用这么粗大的松树
才能够做出正宗的“桂圆味”小种红茶
项大哥去年新建的烟熏房
用于制作传统的烟熏正山小种
走的时候,山里生了大雾,项大哥一直留着我们,说现在下去也不好走。看看时间,我们回望,但还是要走向下一站。
。。。。。
归来后几天,看到项大哥的朋友圈更新“母亲已乘仙鹤归去”。感叹世事无常,那天坐着一起吃饭,热情招呼我们的老奶奶如今已天各一方。我想项大哥的心里好苦。
不管怎样,日落天明,桐木村的人们还是照常地起身,出发,耕作,收获。就像往常。
接下一篇,将记录庙湾彭老板的茶故事。
民间找茶人 丨 叶小菜
原IT职业经理人
梦想回归乡土
2011年下地种茶
后创办【一或】
想聊聊,加微信
微信:Joshye-CN
在去往茶山的小路上,项大哥正好遇到两位采茶却搞错地方的大姐,显得有些生气。
![]() |
挂墩的茶园,鸟语花香
“去年我这一片也不知道被谁采光了,这一天你采多少知道吗?我损失至少也得七八百吧。”项大哥来回跟两位铅山过来的采茶工强调着。
“实在不好意思,是我们自己搞忘记了,不关我们老板(打工的茶农家代称)的事啊。去年肯定不是我们采的啦。”两位五十多岁的大姐,上下一身深绿色的雨衣,操着不太准的普通话连忙道歉着,有点不好意思。“你看我们把这个茶叶还给你吧,不好意思,我们给你道个歉啊。”
![]() |
挂墩茶园
与江西铅山过来的采茶工人一起合影
她们是隔壁江西铅山过来的采茶工,每年的春天,她们便会来桐木村找份采茶的工作,有的采茶工人已经连续十多年过来采茶,所以哪家茶农的茶山在哪个位置,哪片地方先发芽,哪条小沟或者小树是分界,都是很清楚了。
![]() |
毛竹在茶园里发芽抽笋
桐木村茶和毛竹,永远是唱不完戏的主角
4月24日,挂墩,桐木村海拔最高的生产小组。
正是每年采摘最珍贵金骏眉芽叶的时间。
![]() |
右拐进入挂墩路口前
小伙伴被七里桥的风光所吸引
随行的画家谷苗说,去年她来武夷山,有导游跟她说桐木村挂墩的路根本上不去的,他们还曾翻过车呢。大伙儿笑着说那你肯定是被忽悠了,来桐木村一天多,虽然山路曲折,但都是水泥路面,而且基本可以两辆车同时错车。
可当我们从七里桥小组往右拐入“挂墩,4公里“的路牌时,我想大伙儿们开始明白了那个导游并没有忽悠。这条小路,正好容下一辆小型轿车,左边是激流湍急乱石耸立的小溪,右边是高山森林,根本来不得半点走神,因为坡度较高,我只能昂起脖子才能看到前方的路面,一路小雨,小车在这个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往上爬。
![]() |
通往挂墩
长达4公里惊险曲折山路的入口
“进村子,左边第一栋楼就是我家,很好找的。”项大哥在电话里交代着我们。
车子到村口,一群鸭子挡住了去路,项大哥已经在远方村口路边朝我们挥手。
进村钱被一群鸭子挡住了进村的路。
”今天上午我就做了点金骏眉,在发酵呢。”项大哥到家便把我们带进他新建的加工厂。说是加工厂,其实就是一栋四层的楼房,项大哥把一、二楼改装成加工茶叶的工厂,然后在一楼的中间,装修了一间专门接待客人的茶室。
![]() |
正在发酵的金骏眉
“我们挂墩小组基本就我和我大哥茶叶做得多一点吧,其他还有两三家做茶,村民们大多卖茶青给我们。”项大哥一边带我们去他的茶山参观,一边给我们介绍。“我自己茶园的加上村子里收购的,大概占我们小组一半的茶叶产量吧。”
走在挂墩后山茶园的小路上,山雾弥漫,空气清新,小溪潺潺。
从茶园回来,已过正午。项大哥的家人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一桌饭菜。
“中午是要喝一杯的,”项大哥一边说一边给大家用饭碗分酒,“我们这是正宗的农家菜了,除了新鲜肉是开车进来的小贩那儿买的,其他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来,尝尝这个,我老妈自己做的香肠,”项大哥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 |
满满一桌子的菜
项大哥戏称的正山炒蛋
![]() |
项大哥母亲做的手工香肠
“喂,唐哥进来吃饭啊,”项大哥站起来,向走过家门口的一位大哥招呼道。
“这是给我修茶厂的人,从四川过来的。”
“哦,这么多客人哟。”唐哥进来笑笑地跟大家打招呼,项大哥忙着搬椅子倒酒。
“去哪儿忙啊?”项大哥问道,“没得事儿,上去打打牌儿,刚刚从皮坑过来(进保护区的那个生产小组)。”唐哥一边聊着一边敬酒。
“我在这里快20年了哦,帮帮他们修修茶厂啥的啊,现在已经安家了咯。”唐哥吃一口菜,把筷子放在桌沿上,然后与我们每个伙伴一个个敬起酒来。
“我刚刚那个发酵的金骏眉差不多了,来。我们几个把它烘干,等会儿就可以一起品品。”吃完饭,项大哥说带我们一起去做金骏眉。
![]() |
项大哥给我们品尝刚烘干好的金骏眉
“其实茶叶哪有什么正山,外山,我觉得只要生态好,海拔好,加工得法,好喝就是好茶。”项大哥一边给我们试泡刚刚做好的小种红茶,一边说着他的“理念”。“这个口感怎样?是不是不错呢,如果我告诉你是后面江西山上收过来的茶青,你信吗?”
“你们不要急着回,昨晚有朋友来三姑(武夷山市区附近),我不到一个小时就飙到了。”项大哥一边泡茶一边劝慰我们多坐一会儿再回星村。
![]() |
项大哥家门口,工人正在劈开松木
用于制作烟熏正山小种的柴火
桐木村讲究一定是用这么粗大的松树
才能够做出正宗的“桂圆味”小种红茶
![]() |
项大哥去年新建的烟熏房
用于制作传统的烟熏正山小种
走的时候,山里生了大雾,项大哥一直留着我们,说现在下去也不好走。看看时间,我们回望,但还是要走向下一站。
。。。。。
归来后几天,看到项大哥的朋友圈更新“母亲已乘仙鹤归去”。感叹世事无常,那天坐着一起吃饭,热情招呼我们的老奶奶如今已天各一方。我想项大哥的心里好苦。
不管怎样,日落天明,桐木村的人们还是照常地起身,出发,耕作,收获。就像往常。
接下一篇,将记录庙湾彭老板的茶故事。
民间找茶人 丨 叶小菜
![]() |
原IT职业经理人
梦想回归乡土
2011年下地种茶
后创办【一或】
想聊聊,加微信
微信:Joshy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