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8:感激
片断1:
我小时候每天只播一次新闻,错过了就没得看了。现在全天候都有新闻,这还不够,主持人在讲,下面还有滚动字幕,你一边看主持人,一边看滚动字幕,你还一边上网发表评论 “不,我要说不……”。又有一条滚动字幕不停播放“情况持续恶化”还有完没完,还有本地新闻“天啊,他们想你”。每个新闻节目都看,是吧?你看了自己想看的还不够,他们还会想噱头来吊你胃口,这种做法太可恶了。“这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怕的东西”,“有可能就出现在你的餐桌上”, “今晚11点为您揭晓”。是……青豆吗?我很可怜这些主播,我们可以关掉电视,但他们的工作就是,读这些报道和字幕提示机上的字。他们不知道下一条新闻是什么,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无一生还”,下一条,哪种糖能帮你减肥?继续下一条,有个小行星正撞向地球。但先让我们来找找城里哪家批萨芝士最多,有令人不安的研究表明研究很令人不安,她真的是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心理学家,这个学期我还会放很多她的录像,所以说媒体是罪魁祸首。确实媒体把大量关注点放在负面新闻上,但这样也不全是坏事。因为在公民社会,媒体的职能之一是,把应该纠正的错误行为公诸于世,鼓励人们,去行动,去改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媒体报道时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单独强调事件中的某几个方面,所以就会涉及媒体偏见了。
媒体偏见并不是说,左倾的CNN 和路透社对右倾的福克斯和华尔街有偏见,这不是我所说的媒体偏见。我说的偏见是一种倾向于负面的偏见,媒体关注突出的是负面,它就像一面放大镜,而不是眼镜,我们需要记住这点,并对此加以纠正。媒体报道时没有就事论事,纽约时报头版上的不是全面的事实,华尔街日报上的头版不是全面的事实。它们只是突出事件中的某个方面,加以放大。它强调负面,关注负面,土耳其发动的战争,科索沃的流血事件,或者说母亲弃儿,仇恨事件。媒体这样做会造成,正面新闻得不到足够关注。大家想想,这两种做法正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三种心理扭曲中的两种,放大消极,缩小积极,也就是说媒体扭曲了我们的观点。它实际上让我们变成了悲观主义者,尤其是现在一天24小时都有新闻,我们不停地受到消极的轰炸,一个接着一个,我们能从哪里听到正面新闻?新闻报道最后30秒,没错,这世界还是有点好事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你笑一笑,让你明天,或下一小时,继续收看更多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负面消息,扭曲,造成认知扭曲。这就是我们之前学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时,谈到的心理陷阱。
I 部分:
What:媒体选择性的报道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负面消息上。
Why:这个才能更好的抓住观众,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
How:放大消极,缩小积极,从而影响并扭曲我们的观点。
我的组块:我们的大脑不善长逻辑思维,更容易接受直观的、能引发自己感性思考的爆炸性消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要想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要不然就是比现在幸福得多的和自己相关的事情,或者是悲惨、消极这类相反的可以和自己无关的事物,对于媒体而言,显然后者的获取难度更低。
A1 部分:
中国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孩子做的不好要批评,做的好了也要给孩子指出不足,还要告诉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永远在挑孩子问题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方法消极和缩小积极,从而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刚开始写博客不久,就曾经因为总让女儿写考试总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被高人点评,这样对孩子不好。后来总结的模板就改成了其中一大块要先总结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然后再去看未来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如果前后几份总结对照着看,还能发现前面的不足是否有所改进?发现这样做以后女儿就不太会被出现的问题所困扰了,能更加专注在改进和提升上面。时间长了,就不再害怕面对各种出现的问题。
A2 部分:
和先生沟通的时候,特别是要指出对方不足的时候,先好好好肯定他做的好的地方,不要让对方陷入一种消极情绪中。
片断2:
我从字典查来“appreciate”的意思:重视其价值,认同我们身边的人或世界中最好的一面,肯定过去和现在的优点和潜力,感激那些为生物,赐予生命,健康,活力和优点的事物。appreciate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感激,这是一种好行为,但它不只是一种好行为,我们以前谈过这点。 “appreciate”第二个意思是增值,经济增值,银行里的钱增值。这个意思很重要,因为当我们感激好事时,好事增值,当我们感激生活中的好事时,当我们感激其他人的善良时,当你感激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时,好事就会增多,可惜反之亦然。当我们不懂欣赏时,不管是我们自己,我们国家,还是我们的恋情,好事就会贬值。这点我以前就讲过了,有没想过为什么很多恋情不顺利,蜜月期过后就撑不下去,人们都会问“出什么问题了?”或者“我们怎么能改善这段关系?”如果我们单纯问这些问题,我们就会专注于问题和弱点上,我们就会无视优点,顺利的地方。当我们不专注于优点上,优点就会贬值,在我们眼里甚至看不到这些优点的存在,就像在你眼里。公车上那个小孩,是不存在的一样。本质上,感激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I 部分:
What:感激就是重视事情的价值,并且这样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增值。
Why:感激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优点上面,让优点增值,显现。
我们的问题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How:1、认可身边人或世界美好的一面;2、发现事物的健康、活力、生命等优点,提醒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提升自己的积极的一面。
我的组块:我们的大脑会接受我们认可的东西,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想法与行动保持一致。在感激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围的善意,不再去关注事物中消极的一面,并且认可这些美好事物的存在,从而在行动上出现微妙的变化。
A1 部分:
几年前第一次看幸福课的时候,当初对感激这个做法的神奇效果心存疑虑。因为我自己当时也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候,公公刚过世,婆婆行动不便并且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的征兆,女儿刚进了重点高中,在适应过程中,自己为了照顾家庭换了新工作,要全面接管家里的一切……觉得生活就如同一团乱麻,所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开始在微博上坚持每天感激五件事,结果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眼光变了,原先觉得生活处处在和自己作对,可现在却觉得四周总是充满着善意,后来把这个习惯带到了晨间日记里,到现在为止还是在坚持每天感激三件事,这个习惯让自己始终能保持一个积极主动地状态。
A2 部分:
把这个好方法分享给家人,特别是女儿,让她未来也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片断3:
我们不会对好事习以为常,关键是要保持新鲜感,怎么保持新鲜感?这个练习的缺点之一就是,它很容易变得一种习惯,失去新鲜感。我们找不到新鲜感,无法用心去练,我们把这种练习当做家常便饭了。关键是 Lyubomirsky说,一周做一次吧。对有些人来说,一周做一次比每天做会更好。但是这样做是有代价的,每周练一次,很难变成我们的一种性格,我们怎么保持新鲜感?每天都做,我怎么保持新鲜感?很幸运,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些是Lyubomirsky做的,有些是其他人做的,第一个方法是变着来做,例如我写Sherial有关的事,有些东西,是我每天都写的。我女儿,我儿子和我妻子,还有上帝,我每天都写这些东西。我也会写其他事,我可以写这些事的不同方面,某一天我可以写Sherial的微笑,她才一岁还没有牙齿,笑起来很可爱。另一天我可以写,她第一次走路,变着来写。另一天我可以关注别的……这一周我可以专注写我的工作,下一周我可以专注写个人私事诸如此类,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剂,很有效。
第二个方法 Ellen Langer说的用心,她把用心定义为创造出新的差别,其实跟变着来练差不多。看我以前没留意过的东西,我没正眼看过的东西,这也是维持爱的一个办法,有些人说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就会适应一段恋情。其实,我们每次都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不管是父母,还是情人,还是朋友,创造新的差别,用心去看,专注在上面,通过这个新的专注产生新鲜感,图像化。William James大楼的Steven Kosslyn,我们系的主任做过一个研究,表明孩子会在脑海里把单词形成图像,所以当他们看到……假设是母亲,他们脑海里马上形成母亲的图像,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些词,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话,都不会在脑海里形成图像,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思维比我们慢。因为他们还在脑海里把单词变成图像,但大人要有意识地才能形成图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活着这么有童真,为什么他们会感激简单的东西,看到飞机都这么高兴,谈到他们在日托所做的开心事,他们活得很有童真。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适应了,我们对这些东西都麻木了,除掉这些麻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脑海里形成图像。当我们形成了图像,我们就能重新像孩子一样看待事物,
I 部分:
What:让自己保持对好事的新鲜感。
Why: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注意力不去关注那些消极的东西。
How:1、在习惯中通过角度的变换去保持新鲜感;2、用心去创造出新的差别,在头脑中产生图像去维持新鲜的感觉。
我的组块:我们会对经常出现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所以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有新的刺激出现。图像化里面会包含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差别,变成新的刺激,让我们的大脑保持新鲜感和关注度。
A1 部分:
刚开始写感激五件事的时候还算顺利,可过了两周以后就有种这件事以前都已经写过了,没什么意思的感觉了。后来发现当自己增加了一些信息以后,大脑就会把原先类似的事情分成不同的事情来对待。比如:感谢今天是个天气可以改成“感谢今天是个好天,可以让我把冬天的杯子晒好,收起来”或者“感谢今天是个好天,我可以和先生一起去西湖游玩。”……这样就不容易感到枯燥,更容易把这样的练习坚持下去。
A2 部分:
在晨间日记里写下感激三件事的时候,尝试形成鲜明的图像,特别是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尚,然后用关键字提示细节。
我小时候每天只播一次新闻,错过了就没得看了。现在全天候都有新闻,这还不够,主持人在讲,下面还有滚动字幕,你一边看主持人,一边看滚动字幕,你还一边上网发表评论 “不,我要说不……”。又有一条滚动字幕不停播放“情况持续恶化”还有完没完,还有本地新闻“天啊,他们想你”。每个新闻节目都看,是吧?你看了自己想看的还不够,他们还会想噱头来吊你胃口,这种做法太可恶了。“这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怕的东西”,“有可能就出现在你的餐桌上”, “今晚11点为您揭晓”。是……青豆吗?我很可怜这些主播,我们可以关掉电视,但他们的工作就是,读这些报道和字幕提示机上的字。他们不知道下一条新闻是什么,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无一生还”,下一条,哪种糖能帮你减肥?继续下一条,有个小行星正撞向地球。但先让我们来找找城里哪家批萨芝士最多,有令人不安的研究表明研究很令人不安,她真的是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心理学家,这个学期我还会放很多她的录像,所以说媒体是罪魁祸首。确实媒体把大量关注点放在负面新闻上,但这样也不全是坏事。因为在公民社会,媒体的职能之一是,把应该纠正的错误行为公诸于世,鼓励人们,去行动,去改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媒体报道时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单独强调事件中的某几个方面,所以就会涉及媒体偏见了。
媒体偏见并不是说,左倾的CNN 和路透社对右倾的福克斯和华尔街有偏见,这不是我所说的媒体偏见。我说的偏见是一种倾向于负面的偏见,媒体关注突出的是负面,它就像一面放大镜,而不是眼镜,我们需要记住这点,并对此加以纠正。媒体报道时没有就事论事,纽约时报头版上的不是全面的事实,华尔街日报上的头版不是全面的事实。它们只是突出事件中的某个方面,加以放大。它强调负面,关注负面,土耳其发动的战争,科索沃的流血事件,或者说母亲弃儿,仇恨事件。媒体这样做会造成,正面新闻得不到足够关注。大家想想,这两种做法正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三种心理扭曲中的两种,放大消极,缩小积极,也就是说媒体扭曲了我们的观点。它实际上让我们变成了悲观主义者,尤其是现在一天24小时都有新闻,我们不停地受到消极的轰炸,一个接着一个,我们能从哪里听到正面新闻?新闻报道最后30秒,没错,这世界还是有点好事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你笑一笑,让你明天,或下一小时,继续收看更多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负面消息,扭曲,造成认知扭曲。这就是我们之前学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时,谈到的心理陷阱。
I 部分:
What:媒体选择性的报道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负面消息上。
Why:这个才能更好的抓住观众,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
How:放大消极,缩小积极,从而影响并扭曲我们的观点。
我的组块:我们的大脑不善长逻辑思维,更容易接受直观的、能引发自己感性思考的爆炸性消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要想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要不然就是比现在幸福得多的和自己相关的事情,或者是悲惨、消极这类相反的可以和自己无关的事物,对于媒体而言,显然后者的获取难度更低。
A1 部分:
中国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孩子做的不好要批评,做的好了也要给孩子指出不足,还要告诉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永远在挑孩子问题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方法消极和缩小积极,从而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刚开始写博客不久,就曾经因为总让女儿写考试总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被高人点评,这样对孩子不好。后来总结的模板就改成了其中一大块要先总结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然后再去看未来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如果前后几份总结对照着看,还能发现前面的不足是否有所改进?发现这样做以后女儿就不太会被出现的问题所困扰了,能更加专注在改进和提升上面。时间长了,就不再害怕面对各种出现的问题。
A2 部分:
和先生沟通的时候,特别是要指出对方不足的时候,先好好好肯定他做的好的地方,不要让对方陷入一种消极情绪中。
片断2:
我从字典查来“appreciate”的意思:重视其价值,认同我们身边的人或世界中最好的一面,肯定过去和现在的优点和潜力,感激那些为生物,赐予生命,健康,活力和优点的事物。appreciate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感激,这是一种好行为,但它不只是一种好行为,我们以前谈过这点。 “appreciate”第二个意思是增值,经济增值,银行里的钱增值。这个意思很重要,因为当我们感激好事时,好事增值,当我们感激生活中的好事时,当我们感激其他人的善良时,当你感激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时,好事就会增多,可惜反之亦然。当我们不懂欣赏时,不管是我们自己,我们国家,还是我们的恋情,好事就会贬值。这点我以前就讲过了,有没想过为什么很多恋情不顺利,蜜月期过后就撑不下去,人们都会问“出什么问题了?”或者“我们怎么能改善这段关系?”如果我们单纯问这些问题,我们就会专注于问题和弱点上,我们就会无视优点,顺利的地方。当我们不专注于优点上,优点就会贬值,在我们眼里甚至看不到这些优点的存在,就像在你眼里。公车上那个小孩,是不存在的一样。本质上,感激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I 部分:
What:感激就是重视事情的价值,并且这样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增值。
Why:感激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优点上面,让优点增值,显现。
我们的问题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How:1、认可身边人或世界美好的一面;2、发现事物的健康、活力、生命等优点,提醒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提升自己的积极的一面。
我的组块:我们的大脑会接受我们认可的东西,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想法与行动保持一致。在感激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围的善意,不再去关注事物中消极的一面,并且认可这些美好事物的存在,从而在行动上出现微妙的变化。
A1 部分:
几年前第一次看幸福课的时候,当初对感激这个做法的神奇效果心存疑虑。因为我自己当时也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候,公公刚过世,婆婆行动不便并且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的征兆,女儿刚进了重点高中,在适应过程中,自己为了照顾家庭换了新工作,要全面接管家里的一切……觉得生活就如同一团乱麻,所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开始在微博上坚持每天感激五件事,结果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眼光变了,原先觉得生活处处在和自己作对,可现在却觉得四周总是充满着善意,后来把这个习惯带到了晨间日记里,到现在为止还是在坚持每天感激三件事,这个习惯让自己始终能保持一个积极主动地状态。
A2 部分:
把这个好方法分享给家人,特别是女儿,让她未来也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片断3:
我们不会对好事习以为常,关键是要保持新鲜感,怎么保持新鲜感?这个练习的缺点之一就是,它很容易变得一种习惯,失去新鲜感。我们找不到新鲜感,无法用心去练,我们把这种练习当做家常便饭了。关键是 Lyubomirsky说,一周做一次吧。对有些人来说,一周做一次比每天做会更好。但是这样做是有代价的,每周练一次,很难变成我们的一种性格,我们怎么保持新鲜感?每天都做,我怎么保持新鲜感?很幸运,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些是Lyubomirsky做的,有些是其他人做的,第一个方法是变着来做,例如我写Sherial有关的事,有些东西,是我每天都写的。我女儿,我儿子和我妻子,还有上帝,我每天都写这些东西。我也会写其他事,我可以写这些事的不同方面,某一天我可以写Sherial的微笑,她才一岁还没有牙齿,笑起来很可爱。另一天我可以写,她第一次走路,变着来写。另一天我可以关注别的……这一周我可以专注写我的工作,下一周我可以专注写个人私事诸如此类,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剂,很有效。
第二个方法 Ellen Langer说的用心,她把用心定义为创造出新的差别,其实跟变着来练差不多。看我以前没留意过的东西,我没正眼看过的东西,这也是维持爱的一个办法,有些人说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就会适应一段恋情。其实,我们每次都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不管是父母,还是情人,还是朋友,创造新的差别,用心去看,专注在上面,通过这个新的专注产生新鲜感,图像化。William James大楼的Steven Kosslyn,我们系的主任做过一个研究,表明孩子会在脑海里把单词形成图像,所以当他们看到……假设是母亲,他们脑海里马上形成母亲的图像,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些词,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话,都不会在脑海里形成图像,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思维比我们慢。因为他们还在脑海里把单词变成图像,但大人要有意识地才能形成图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活着这么有童真,为什么他们会感激简单的东西,看到飞机都这么高兴,谈到他们在日托所做的开心事,他们活得很有童真。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适应了,我们对这些东西都麻木了,除掉这些麻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脑海里形成图像。当我们形成了图像,我们就能重新像孩子一样看待事物,
I 部分:
What:让自己保持对好事的新鲜感。
Why: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注意力不去关注那些消极的东西。
How:1、在习惯中通过角度的变换去保持新鲜感;2、用心去创造出新的差别,在头脑中产生图像去维持新鲜的感觉。
我的组块:我们会对经常出现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所以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有新的刺激出现。图像化里面会包含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差别,变成新的刺激,让我们的大脑保持新鲜感和关注度。
A1 部分:
刚开始写感激五件事的时候还算顺利,可过了两周以后就有种这件事以前都已经写过了,没什么意思的感觉了。后来发现当自己增加了一些信息以后,大脑就会把原先类似的事情分成不同的事情来对待。比如:感谢今天是个天气可以改成“感谢今天是个好天,可以让我把冬天的杯子晒好,收起来”或者“感谢今天是个好天,我可以和先生一起去西湖游玩。”……这样就不容易感到枯燥,更容易把这样的练习坚持下去。
A2 部分:
在晨间日记里写下感激三件事的时候,尝试形成鲜明的图像,特别是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尚,然后用关键字提示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