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电影---《The Reader》
不知道是我心脏不够强壮,还是什么,看完这最后一部两人一起看的电影,竟有一丝预示着什么的窒息感……
很久没有什么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能触动我了,什么《海角七号》,什么《女人不坏》,矫揉造作地散发着商业气息,虚伪的编剧夸张的镜头和各种不自然的人物塑造,只能换来嘴角上扬5点7度的轻蔑。
一直以来,学不会用所谓的逻辑结构去组织语言,那就意识流吧,少了多余的层次,才更真实……
厚重,是《The Reader》带来的整体感受,厚重的历史感,厚重的天空,女主角厚重的呢子大衣,德国兵厚重的军靴,路人被厚重的眼帘坠着低着头匆匆穿行在弥漫着厚重的雾的潮湿曲折的小路上。就是在这样的情境设定之下,一个15岁的男孩与一个36岁的女人相遇了。对于女人来说,她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普通的寒冷下午帮助了一个生病的孩子,而对于男孩来说,却像是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女神。是的,当我们很脆弱的时候,不管这种脆弱感来自身体,还是心灵,此时出现的人,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同情的眼神,也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其实只是男孩一个人的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整部影片只是从男孩的角度去着墨,因为这一切毕竟都是他的爱,他的成长,他的挣扎,他的抉择,他的痛苦,他的救赎,他的幻想。但是女人呢?我不敢说她一点都没爱过,不然她不会在决定要离开的最后一刻,抱着他,抽泣。
21年的距离,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麦当娜,黛咪摩尔不都各得其所,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会遭来世俗的白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男孩卖了自己心爱的邮册,只为能带他的爱人离开尘嚣,骑单车去郊外约会。影片中唯一的短暂轻松场面也就来自于那座乡村教堂,当女人静静地听着教堂中的童声哼唱,本来黯淡中透着坚毅的眼神泛出了一丝惊喜。而男孩靠着教堂的门,看着他心爱的人,满足地微笑。但这样的轻松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餐厅老板娘的一句“祝你和你母亲玩的愉快”拖回到了现实。而男孩一边说着感谢一边毫无顾忌地吻着女人,那一刻,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捍卫自己的爱情更为重要的了,道德,社会规范,不重要。
只是狭窄的阁楼上的一角房间,对于男孩来说,却是生活的全部寄托,在家和学校之间,那里才是他真正感到快乐的地方。其实两个人的相遇,相识,完全是源于最原始的性吸引力,所以影片中也不吝于将这种赤裸裸的欲望全方位的描写出来。但一切看起来却是那么纯洁,没有一丝情欲的复杂和肮脏,没有。穿插在叙事中间的两人疯狂做爱的镜头,不得不说被平淡的生活场面衬托的更为震撼。女人圆润光滑的身体,男孩青涩瘦削的身体,交织在透过百叶窗撒在白色床单上夹杂着淡淡尘屑的阳光下,神圣而又带着一丝哀伤的安静着。女人总是会缠着男孩将各种书籍读给她听,因为她不认字却又被极强的自尊心驱使着不能承认,但那种认真的聆听着的神情却是男孩想得到的最好的回报。很难说谁是谁的mentor,身体上,心灵上,两个人互相教导着,互相依赖着,互相纠缠着。
这种平淡中充满着期待的生活一天一天继续着,直到一天下午,男孩似乎意识到什么,疯狂地从学校跑回女人住的地方,却发现,人去楼空。自己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存在,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毫无预兆地,毫无保留地,不着一丝痕迹地。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这种撕心裂肺般的心痛却又是如此真实地提示着曾经的快乐。我猜男孩从此再没能力和勇气去爱上谁,即使他抱了别人,即使他结婚,即使他生子。永远忘不了男孩冲进房间,楞住,一点点地倒退,扶着身后的柜子慢慢坐在地上的镜头……
对女人的痴迷和单纯的爱恋在那一瞬间慢慢地被心里滴出的深色的血浸染着,浸染成怨恨。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连申辩的权利和弥补的机会都没有得到,一切就结束了……就这样带着无尽的疑问,男孩慢慢长大,任凭时间将再没有任何激情的脸庞刻上成熟与冷静,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再没有笑过一下。其实在大部分现实中,这已经是故事的结局了不是么,总有一个人让我们一夜长大,而我们又会是让谁一夜长大的那个人呢?
但影片如果就这样结束,和《毕业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如果没有第二次的相遇,也就没有了意义。那是在男孩旁听的一场法庭的审判上,他低着头,例行公事般听着法官陈述着条例。突然,一个隔了几十年的声音让他猛地抬起头,隔着林林总总的人,他又看到了她,沧桑的她,依然坚毅的她,坐在被告席上的她。女人被指控为一场法西斯罪行的主谋,但她却没有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只要核对笔迹,就能洗刷身上莫须有的罪名,但她却固执地守护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默认了法庭对自己的指控。偌大的法庭上,所有人都带着伸张正义的伪善嘴脸,只有男孩的眼中噙着泪,往日的记忆片断涌上心头,女人面对菜单的手足无措,女人推开他递过来的书……一瞬间他洞穿了这个秘密,但他却没能说出来,眼睁睁地看着他曾经最爱的那个人被冰冷的手铐带走。而他的挣扎又有谁知道呢……我宁愿去相信他是在尊重她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而不是为了掩饰他与她的关系。
终身监禁,是女人保守秘密的代价,她选择了沉默,在监牢中老去。她放弃了自己,但男孩却没有。此时应该称呼他男人了吧,男人离了婚,因为他不能让任何人打扰了他接下来要做的事。近乎神经质般地,男人从尘封的角落里翻出以往他读给她听的所有书籍,用一个老式的录音机一本一本的录成磁带,寄给了监狱里的女人。正是这些磁带,点亮了女人早已失去光芒的眼睛,女人仿佛又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她开始自学识字。看着两鬓斑白的女人用瘦骨嶙峋的手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the”,“a”,我的眼睛模糊了。
“Kid”,是贯穿整个影片女人对男孩的称呼,即使男孩已经长大成人,即使男孩固执地直呼她的名字,想在他们的关系中取得一丝平等。她还是叫他“kid”,带着一丝疼爱。从那个时候的“kid,慢点儿”,“kid,不是这样”到在监狱中写给他的信“kid,给我寄一些浪漫小说”,能说她一点也不爱他么?她看着他的眼神是那么爱怜,柔软。让我想起Carrie在无助的时候,听到电话里Mr.big带着一丝沙哑又疲累的声音说“What's up,kid?”时喷薄而出的泪水,忍了很久后才擦干眼泪回答说"Nothing...”有时候,依赖和安全感就来自于一点点的小事,微不足道,却足以让我们倾尽全部的气力去守护。
故事的最后,女人期待着能在刑满释放后和男人重新开始,但男人最终不能从心底原谅她当初的离去,虽然他答应去接她出来,答应给她提供住的地方,他却拒绝了他们心灵的再次沟通。女人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他没有原谅我……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在她能获得自由的第一天,死在了囚禁了她几十年的牢房里。如果没有你,我也就没有了任何的留恋,如果你不能原谅我,那么我只能用我的命来偿……就像小山羊说的一样,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男人亲手杀死了女人……我可以背负全世界的唾弃,却不能接受你的不宽恕……我想,这是女人死前最后的想法吧……
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能看一遍……结束后,我竟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点燃一支烟,为一段本不该开始的感情吐出一口叹息……
Kid,你一切都好么?
很久没有什么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能触动我了,什么《海角七号》,什么《女人不坏》,矫揉造作地散发着商业气息,虚伪的编剧夸张的镜头和各种不自然的人物塑造,只能换来嘴角上扬5点7度的轻蔑。
一直以来,学不会用所谓的逻辑结构去组织语言,那就意识流吧,少了多余的层次,才更真实……
厚重,是《The Reader》带来的整体感受,厚重的历史感,厚重的天空,女主角厚重的呢子大衣,德国兵厚重的军靴,路人被厚重的眼帘坠着低着头匆匆穿行在弥漫着厚重的雾的潮湿曲折的小路上。就是在这样的情境设定之下,一个15岁的男孩与一个36岁的女人相遇了。对于女人来说,她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普通的寒冷下午帮助了一个生病的孩子,而对于男孩来说,却像是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女神。是的,当我们很脆弱的时候,不管这种脆弱感来自身体,还是心灵,此时出现的人,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同情的眼神,也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其实只是男孩一个人的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整部影片只是从男孩的角度去着墨,因为这一切毕竟都是他的爱,他的成长,他的挣扎,他的抉择,他的痛苦,他的救赎,他的幻想。但是女人呢?我不敢说她一点都没爱过,不然她不会在决定要离开的最后一刻,抱着他,抽泣。
21年的距离,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麦当娜,黛咪摩尔不都各得其所,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会遭来世俗的白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男孩卖了自己心爱的邮册,只为能带他的爱人离开尘嚣,骑单车去郊外约会。影片中唯一的短暂轻松场面也就来自于那座乡村教堂,当女人静静地听着教堂中的童声哼唱,本来黯淡中透着坚毅的眼神泛出了一丝惊喜。而男孩靠着教堂的门,看着他心爱的人,满足地微笑。但这样的轻松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餐厅老板娘的一句“祝你和你母亲玩的愉快”拖回到了现实。而男孩一边说着感谢一边毫无顾忌地吻着女人,那一刻,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捍卫自己的爱情更为重要的了,道德,社会规范,不重要。
只是狭窄的阁楼上的一角房间,对于男孩来说,却是生活的全部寄托,在家和学校之间,那里才是他真正感到快乐的地方。其实两个人的相遇,相识,完全是源于最原始的性吸引力,所以影片中也不吝于将这种赤裸裸的欲望全方位的描写出来。但一切看起来却是那么纯洁,没有一丝情欲的复杂和肮脏,没有。穿插在叙事中间的两人疯狂做爱的镜头,不得不说被平淡的生活场面衬托的更为震撼。女人圆润光滑的身体,男孩青涩瘦削的身体,交织在透过百叶窗撒在白色床单上夹杂着淡淡尘屑的阳光下,神圣而又带着一丝哀伤的安静着。女人总是会缠着男孩将各种书籍读给她听,因为她不认字却又被极强的自尊心驱使着不能承认,但那种认真的聆听着的神情却是男孩想得到的最好的回报。很难说谁是谁的mentor,身体上,心灵上,两个人互相教导着,互相依赖着,互相纠缠着。
这种平淡中充满着期待的生活一天一天继续着,直到一天下午,男孩似乎意识到什么,疯狂地从学校跑回女人住的地方,却发现,人去楼空。自己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存在,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毫无预兆地,毫无保留地,不着一丝痕迹地。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这种撕心裂肺般的心痛却又是如此真实地提示着曾经的快乐。我猜男孩从此再没能力和勇气去爱上谁,即使他抱了别人,即使他结婚,即使他生子。永远忘不了男孩冲进房间,楞住,一点点地倒退,扶着身后的柜子慢慢坐在地上的镜头……
对女人的痴迷和单纯的爱恋在那一瞬间慢慢地被心里滴出的深色的血浸染着,浸染成怨恨。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连申辩的权利和弥补的机会都没有得到,一切就结束了……就这样带着无尽的疑问,男孩慢慢长大,任凭时间将再没有任何激情的脸庞刻上成熟与冷静,如果我没有记错,他再没有笑过一下。其实在大部分现实中,这已经是故事的结局了不是么,总有一个人让我们一夜长大,而我们又会是让谁一夜长大的那个人呢?
但影片如果就这样结束,和《毕业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如果没有第二次的相遇,也就没有了意义。那是在男孩旁听的一场法庭的审判上,他低着头,例行公事般听着法官陈述着条例。突然,一个隔了几十年的声音让他猛地抬起头,隔着林林总总的人,他又看到了她,沧桑的她,依然坚毅的她,坐在被告席上的她。女人被指控为一场法西斯罪行的主谋,但她却没有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只要核对笔迹,就能洗刷身上莫须有的罪名,但她却固执地守护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默认了法庭对自己的指控。偌大的法庭上,所有人都带着伸张正义的伪善嘴脸,只有男孩的眼中噙着泪,往日的记忆片断涌上心头,女人面对菜单的手足无措,女人推开他递过来的书……一瞬间他洞穿了这个秘密,但他却没能说出来,眼睁睁地看着他曾经最爱的那个人被冰冷的手铐带走。而他的挣扎又有谁知道呢……我宁愿去相信他是在尊重她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而不是为了掩饰他与她的关系。
终身监禁,是女人保守秘密的代价,她选择了沉默,在监牢中老去。她放弃了自己,但男孩却没有。此时应该称呼他男人了吧,男人离了婚,因为他不能让任何人打扰了他接下来要做的事。近乎神经质般地,男人从尘封的角落里翻出以往他读给她听的所有书籍,用一个老式的录音机一本一本的录成磁带,寄给了监狱里的女人。正是这些磁带,点亮了女人早已失去光芒的眼睛,女人仿佛又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她开始自学识字。看着两鬓斑白的女人用瘦骨嶙峋的手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the”,“a”,我的眼睛模糊了。
“Kid”,是贯穿整个影片女人对男孩的称呼,即使男孩已经长大成人,即使男孩固执地直呼她的名字,想在他们的关系中取得一丝平等。她还是叫他“kid”,带着一丝疼爱。从那个时候的“kid,慢点儿”,“kid,不是这样”到在监狱中写给他的信“kid,给我寄一些浪漫小说”,能说她一点也不爱他么?她看着他的眼神是那么爱怜,柔软。让我想起Carrie在无助的时候,听到电话里Mr.big带着一丝沙哑又疲累的声音说“What's up,kid?”时喷薄而出的泪水,忍了很久后才擦干眼泪回答说"Nothing...”有时候,依赖和安全感就来自于一点点的小事,微不足道,却足以让我们倾尽全部的气力去守护。
故事的最后,女人期待着能在刑满释放后和男人重新开始,但男人最终不能从心底原谅她当初的离去,虽然他答应去接她出来,答应给她提供住的地方,他却拒绝了他们心灵的再次沟通。女人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他没有原谅我……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在她能获得自由的第一天,死在了囚禁了她几十年的牢房里。如果没有你,我也就没有了任何的留恋,如果你不能原谅我,那么我只能用我的命来偿……就像小山羊说的一样,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男人亲手杀死了女人……我可以背负全世界的唾弃,却不能接受你的不宽恕……我想,这是女人死前最后的想法吧……
这样的一部电影,只能看一遍……结束后,我竟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点燃一支烟,为一段本不该开始的感情吐出一口叹息……
Kid,你一切都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