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1984,有话说
整本书只有两百多页,但是字字必要,精简到极致而非常深刻,从头到尾没有觉得无趣或者是哪里累赘过。
这是这本书最直观的优点,我记得当时看《基督山伯爵》的时候不少部分是跳过去的,比如说,那个法官与他的家族讨论政治的那一段,不仅说的略高深,而且缺少常人讲话的正常感觉,凌晨看着看着简直催眠弹。
但是《一九八四》不一样,可以说书本身的主题就是政治(应该是主题之一),但表现手法并非是平铺人物对话,对政治的议论是说到了坎儿里去,说的话读者在脑子里过一下会恍然大悟:这说的是对的。
就和书中温斯顿说的一样,他认为最好的书是写的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的书,读了之后你不会获得任何新的东西,但是你感到你的想法能系统地整理出来了。
(温斯顿说的这一点,深有体会,读毛姆的书的时候常有“噢这不就是我想说,我之前想表达的吗”这样的感叹,有一种被理解了的欣喜畅快感。不像现在泛滥的低质量文章,写的东西都是浮着的,看了以后没有去理解的欲望,也没有东西能理解。最不能认同的就是议论文问题,不是抨击教育制度,只是觉得按模式写出来的文章鲜少有真正的议论欲望的,我们在寻求的是模式,而不是给表达欲望找一个发泄口,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自己的,因为那不存在自己深有体会的、真正承认的观点。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演讲,老师总是说:你们为什么像硬着头皮完成背书任务一样演讲?你们难道没有“我有很重要的事情很想告诉大家”这样的欲望吗?事实上也就是没有。算是我中二病犯了,我认为写文章首要的不是结构问题,是思想问题,但是现在讲的是结构问题。我很不喜欢迟子建【好像是她】的文章,就是假,没感情,应该是我读她的作品读得太少了吧?和她相对的,我就很喜欢丰子恺的文章,不刻意寻求深刻,因为思想感情本身不需要捏造和结构。)
其次,借我书的同学告诉我,她没搞懂结尾什么情况,温斯顿到底死没死。
其实答案很明显,就是死了。
从第一部有朦朦胧胧的反抗意识开始,到第二部与茱莉亚通奸暗里反抗党,到第三部从一个健全的人被漫长地毁成麻木的党的信徒,结尾处自然而然地就是,麻木了的温斯顿没死也相当于死了,他更期待早日了却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不时闪现出过去的碎片,但是记忆中大片的空白与疼痛恐惧带来的创伤迫使他“双重思想”。
他到最后是个精神混乱的人,倒数第二节那一连串就是写他余生是怎么过的,最后是怎么终结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从一种隐隐的兴奋感,到悲哀压抑与痛苦,尤其是看到温斯顿被关在一零一房间里被折磨,到奥布莱恩要把他扔给老鼠,他绝望地喊出“咬茱莉亚!别咬我!”时,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碎掉了。
书中有几点思想,我印象比较深刻:
1.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通篇文章都是谎言与真实穿插的。党可以轻易地抹去一个人的存在,今天消失了,明天就不再有人记得他。但是人的思想是不受控制的,那一瞬间的记忆成为了过去被篡改了的证据,因此温斯顿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所以:人所见的都是真的吗?主观看到的就是客观理性世界发生过的吗?人究竟该相信什么?(其实这是一个让我纠结了很久的问题,我那时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各种自我代入,尽量把视线多角度化,从不同层面去看,但是显然这结论漏洞百出)
2.关于疼痛恐惧与背叛。“在栗树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他热泪盈眶。”这段文字是描述温斯顿在被摧毁后释放出来,听见街上的音乐。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热泪盈眶了……这也算是中二吗……我恨赞同茱莉亚的一段话:“当时间到了,事到临头了,你就是这个意思……你只想着你自己,这件事发生到别人身上你都不在乎,你只在乎你自己。”(同时又回归到讨论很久的问题上:肉体与精神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孰轻孰重?我一贯认为肉体是精神的基础,因而肉体不能舍弃,没肉体精神就是扯淡。但是本文,将肉体当成累赘,因为有肉体的存在,疼痛才能摧毁精神,如果脱离肉体,那么精神将永远自由。但显然这种情况过于极端了,可以暂且放着不去深究。)
3.关于“双重思想”者:虽然我觉得由这个联想到弹丸论破很蠢,但是我想到了哥特女说“把自己都欺骗的没表情了”。双重思想已经不是没表情的问题了,是一个人在煎熬许久后,在内心很清楚一件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又相信着与其对立的事实,是思想和人格上的背叛。(人格分裂)奥布莱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彻底扭曲的,他能伪造出所谓的兄弟会“教材”,说明他很清楚党的种种欺骗与暴力作为,但他对温斯顿下狠手,让他“热爱党”(S),那种虐待别人而把自己知道是错的事实强加给对方,整个就是扭曲的。由于党是所谓“禁欲主义”,按文中所讲,人把无处发泄的性欲转化为仇恨时间对戈尔施泰因的愤怒,那么也可以理解奥布莱恩酷刑折磨他人也是一种发泄,扭曲了的性欲。
先说这么多。
“二加二等于几?”
“四。”
“二加二等于几!”
“……五。”
“不,你只是被迫承认了。你要从内心真正信服。二加二等于几?”
“五!五!四!五!六!噢我不知道,你究竟要怎么样……!”
这是这本书最直观的优点,我记得当时看《基督山伯爵》的时候不少部分是跳过去的,比如说,那个法官与他的家族讨论政治的那一段,不仅说的略高深,而且缺少常人讲话的正常感觉,凌晨看着看着简直催眠弹。
但是《一九八四》不一样,可以说书本身的主题就是政治(应该是主题之一),但表现手法并非是平铺人物对话,对政治的议论是说到了坎儿里去,说的话读者在脑子里过一下会恍然大悟:这说的是对的。
就和书中温斯顿说的一样,他认为最好的书是写的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的书,读了之后你不会获得任何新的东西,但是你感到你的想法能系统地整理出来了。
(温斯顿说的这一点,深有体会,读毛姆的书的时候常有“噢这不就是我想说,我之前想表达的吗”这样的感叹,有一种被理解了的欣喜畅快感。不像现在泛滥的低质量文章,写的东西都是浮着的,看了以后没有去理解的欲望,也没有东西能理解。最不能认同的就是议论文问题,不是抨击教育制度,只是觉得按模式写出来的文章鲜少有真正的议论欲望的,我们在寻求的是模式,而不是给表达欲望找一个发泄口,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自己的,因为那不存在自己深有体会的、真正承认的观点。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演讲,老师总是说:你们为什么像硬着头皮完成背书任务一样演讲?你们难道没有“我有很重要的事情很想告诉大家”这样的欲望吗?事实上也就是没有。算是我中二病犯了,我认为写文章首要的不是结构问题,是思想问题,但是现在讲的是结构问题。我很不喜欢迟子建【好像是她】的文章,就是假,没感情,应该是我读她的作品读得太少了吧?和她相对的,我就很喜欢丰子恺的文章,不刻意寻求深刻,因为思想感情本身不需要捏造和结构。)
其次,借我书的同学告诉我,她没搞懂结尾什么情况,温斯顿到底死没死。
其实答案很明显,就是死了。
从第一部有朦朦胧胧的反抗意识开始,到第二部与茱莉亚通奸暗里反抗党,到第三部从一个健全的人被漫长地毁成麻木的党的信徒,结尾处自然而然地就是,麻木了的温斯顿没死也相当于死了,他更期待早日了却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不时闪现出过去的碎片,但是记忆中大片的空白与疼痛恐惧带来的创伤迫使他“双重思想”。
他到最后是个精神混乱的人,倒数第二节那一连串就是写他余生是怎么过的,最后是怎么终结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从一种隐隐的兴奋感,到悲哀压抑与痛苦,尤其是看到温斯顿被关在一零一房间里被折磨,到奥布莱恩要把他扔给老鼠,他绝望地喊出“咬茱莉亚!别咬我!”时,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碎掉了。
书中有几点思想,我印象比较深刻:
1.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通篇文章都是谎言与真实穿插的。党可以轻易地抹去一个人的存在,今天消失了,明天就不再有人记得他。但是人的思想是不受控制的,那一瞬间的记忆成为了过去被篡改了的证据,因此温斯顿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所以:人所见的都是真的吗?主观看到的就是客观理性世界发生过的吗?人究竟该相信什么?(其实这是一个让我纠结了很久的问题,我那时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各种自我代入,尽量把视线多角度化,从不同层面去看,但是显然这结论漏洞百出)
2.关于疼痛恐惧与背叛。“在栗树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他热泪盈眶。”这段文字是描述温斯顿在被摧毁后释放出来,听见街上的音乐。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热泪盈眶了……这也算是中二吗……我恨赞同茱莉亚的一段话:“当时间到了,事到临头了,你就是这个意思……你只想着你自己,这件事发生到别人身上你都不在乎,你只在乎你自己。”(同时又回归到讨论很久的问题上:肉体与精神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孰轻孰重?我一贯认为肉体是精神的基础,因而肉体不能舍弃,没肉体精神就是扯淡。但是本文,将肉体当成累赘,因为有肉体的存在,疼痛才能摧毁精神,如果脱离肉体,那么精神将永远自由。但显然这种情况过于极端了,可以暂且放着不去深究。)
3.关于“双重思想”者:虽然我觉得由这个联想到弹丸论破很蠢,但是我想到了哥特女说“把自己都欺骗的没表情了”。双重思想已经不是没表情的问题了,是一个人在煎熬许久后,在内心很清楚一件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又相信着与其对立的事实,是思想和人格上的背叛。(人格分裂)奥布莱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彻底扭曲的,他能伪造出所谓的兄弟会“教材”,说明他很清楚党的种种欺骗与暴力作为,但他对温斯顿下狠手,让他“热爱党”(S),那种虐待别人而把自己知道是错的事实强加给对方,整个就是扭曲的。由于党是所谓“禁欲主义”,按文中所讲,人把无处发泄的性欲转化为仇恨时间对戈尔施泰因的愤怒,那么也可以理解奥布莱恩酷刑折磨他人也是一种发泄,扭曲了的性欲。
先说这么多。
“二加二等于几?”
“四。”
“二加二等于几!”
“……五。”
“不,你只是被迫承认了。你要从内心真正信服。二加二等于几?”
“五!五!四!五!六!噢我不知道,你究竟要怎么样……!”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