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妈妈
1
李阿姨七十二岁,去年九旬老母离她而去,至今提到母亲,她依然会泪湿眼眶。
其实李阿姨的老母早在去世前一年就已无法行走,吃喝以及大小便全在床上。李阿姨哥嫂年纪大身体不好,照顾母亲饮食起居全靠她一个人。李阿姨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每次搬动老母十分费劲,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加上夜里还要几次起来看护,睡不好觉,她的眼睛常年肿着。
老母去世后,大家都说,老人去了那边就不用受罪了,李阿姨也能轻松一下,九十高龄去世算是喜丧,做儿女的不必难过。可是李阿姨听人提及老母,依然红了眼睛。她说,当初看到老母每日卧床,翻身都困难,十分遭罪,也曾想过,可能离去倒是一种解脱。可是,到了母亲真的离开的那一刻,她的心瞬间被什么抓了一把,一下子就空了。母亲去世前已经是终日昏沉,行动不能自理,凡事都要依赖她,可是只要母亲躺在那里, 她的心就是安定的,她甚至觉得,那个躺在床上的形容枯槁的老人是能保护她的。母亲走的一刹那,她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心里没着没落,四肢都觉得虚空,走路都要走不了了。
看到李阿姨长久不能释怀,大家都安慰她,说她对母亲最是孝顺尽心,所以最应该放下。子女也劝她,说姥姥去那边免受卧床之苦,让她不要难过,李阿姨长久不语,半晌只说了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心里难受。因为,我没有妈啦。”
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对妈妈的依恋,都是深植于内心深处的。
2
朋友蓉离婚,把孩子留给了丈夫,我们都很诧异,在此之前,蓉和孩子简直形影不离,出差都不愿去,因为舍不得离开孩子。这么爱孩子的她,怎么会舍得母子分离,周末才能探望一次呢?
大家问起来,蓉才说,她娘家在外地,工作又不稳定,离婚后没有条件一个人带孩子。前夫这边父母身体都好,可以帮忙带孩子。她和前夫离婚,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出了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前夫对孩子很好,是个好爸爸,孩子跟着他,蓉是放心的。权衡再三,她忍痛把孩子的监护权让给了前夫,房子她也没有争取,因为如果要分房产前夫就得卖房子,生活会陷入被动,不利于让孩子有个安全的环境。
独自生活的日子,蓉全心铺在工作上,一来为了抵御孩子不在身边的痛,二来为了打拼出更好的一片天地,等将来有一天,如果孩子愿意跟着她住,她能够有实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条件。
后来有一段时间,大家发现蓉探望孩子由一周一次变成了两周一次,又变成了三周一次。就有人提醒她,别因为工作疏远了孩子,她儿子才三四岁,如果长久不去看他,他会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母亲。蓉是个聪明的女人,这个道理她岂能不知,但是她说,前夫再婚了,现在孩子要适应新的家庭关系,如果她总是带孩子出来,三四岁的小孩一会儿看到妈妈,一会儿看到继母,内心会有些混乱,反而不利于孩子全心投入一段新的关系。她这段时间先尽量少去打扰孩子,等孩子接受了继母之后,她再去看望他。
大家初以为蓉忽然变得狠心了,后来才知她用心良苦。那些因想念孩子而无法入睡的漫漫长夜,那些泪湿枕畔的苦楚,她都默默忍耐,只因为,她是一个妈妈。
有的人,爱一个人的方式是把这个人拴在身边,而母亲的爱,却可以是为了成全孩子而独自吞咽孤寂与别离。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几年后,蓉的前夫有了第二个孩子,因为抚养两个孩子而遇到了经济窘迫、房子不够住等一系列难题,他询问蓉,能不能把孩子接过去。已经在这个城市有了稳定工作不菲收入的蓉当即点头,然后她张开怀抱,重新迎接了儿子。
3
邻居何阿姨是个很宅的老太太,不爱出去跳广场舞,不爱跟着老年团去旅游,因为眼神不太好,她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已经多年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个城市。
何阿姨的女儿在上海工作,作为一个海漂,生活有诸多不易。有人劝何阿姨把女儿叫回来,一来不用在外太辛苦,二来也免得何阿姨一个人太孤单。可是何阿姨摇头,说支持女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后来何阿姨的女儿在上海结了婚生了孩子,因为产假结束要上班,又没有经济实力雇保姆,所以就和母亲商量能不能过去帮忙带孩子。
女儿一声召唤,多年不愿出门的何阿姨立即收拾行囊,去了上海。临行前老邻居们都替她担心,怕她很难适应在那边的生活。何阿姨却说,闺女现在需要我,什么困难我都得想办法克服。
何阿姨在上海一待就是一年,春节都没有回来,她的老朋友给她打电话,问她近况如何。她说刚去时水土不服,出门调向,听不懂当地方言,有过很多艰难。后来过了大半年,她才逐渐适应了。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女儿不犯难了,只要看到外孙的笑脸,她就能咬牙挺过来。现在,她慢慢融入了那边的生活,不过还是常常思念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本来女儿说春节一家人都回来过,已结母亲的思家之苦,可是何阿姨却担心天太冷,路上冻坏外孙,就坚持没有回来。
老朋友们其实都知道,何阿姨并不是女儿的亲生母亲,多年前,她因为无法生育而收养了那个孩子。可是,这个一辈子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却一点都掩不住母性的光芒。她对女儿的爱,一直浓厚粘稠。
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儿,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开心的时候,喃喃说一句,“哦,妈妈”,快乐似乎就加了倍;伤心的时候,喃喃说一句,“哦,妈妈”,似乎就能找到这世上的最大的慰藉。
更多文章请关注向暖的公众号 暖时光(ID:xiangnuansg)
李阿姨七十二岁,去年九旬老母离她而去,至今提到母亲,她依然会泪湿眼眶。
其实李阿姨的老母早在去世前一年就已无法行走,吃喝以及大小便全在床上。李阿姨哥嫂年纪大身体不好,照顾母亲饮食起居全靠她一个人。李阿姨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每次搬动老母十分费劲,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加上夜里还要几次起来看护,睡不好觉,她的眼睛常年肿着。
老母去世后,大家都说,老人去了那边就不用受罪了,李阿姨也能轻松一下,九十高龄去世算是喜丧,做儿女的不必难过。可是李阿姨听人提及老母,依然红了眼睛。她说,当初看到老母每日卧床,翻身都困难,十分遭罪,也曾想过,可能离去倒是一种解脱。可是,到了母亲真的离开的那一刻,她的心瞬间被什么抓了一把,一下子就空了。母亲去世前已经是终日昏沉,行动不能自理,凡事都要依赖她,可是只要母亲躺在那里, 她的心就是安定的,她甚至觉得,那个躺在床上的形容枯槁的老人是能保护她的。母亲走的一刹那,她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心里没着没落,四肢都觉得虚空,走路都要走不了了。
看到李阿姨长久不能释怀,大家都安慰她,说她对母亲最是孝顺尽心,所以最应该放下。子女也劝她,说姥姥去那边免受卧床之苦,让她不要难过,李阿姨长久不语,半晌只说了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心里难受。因为,我没有妈啦。”
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对妈妈的依恋,都是深植于内心深处的。
2
朋友蓉离婚,把孩子留给了丈夫,我们都很诧异,在此之前,蓉和孩子简直形影不离,出差都不愿去,因为舍不得离开孩子。这么爱孩子的她,怎么会舍得母子分离,周末才能探望一次呢?
大家问起来,蓉才说,她娘家在外地,工作又不稳定,离婚后没有条件一个人带孩子。前夫这边父母身体都好,可以帮忙带孩子。她和前夫离婚,是因为他们的关系出了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前夫对孩子很好,是个好爸爸,孩子跟着他,蓉是放心的。权衡再三,她忍痛把孩子的监护权让给了前夫,房子她也没有争取,因为如果要分房产前夫就得卖房子,生活会陷入被动,不利于让孩子有个安全的环境。
独自生活的日子,蓉全心铺在工作上,一来为了抵御孩子不在身边的痛,二来为了打拼出更好的一片天地,等将来有一天,如果孩子愿意跟着她住,她能够有实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条件。
后来有一段时间,大家发现蓉探望孩子由一周一次变成了两周一次,又变成了三周一次。就有人提醒她,别因为工作疏远了孩子,她儿子才三四岁,如果长久不去看他,他会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母亲。蓉是个聪明的女人,这个道理她岂能不知,但是她说,前夫再婚了,现在孩子要适应新的家庭关系,如果她总是带孩子出来,三四岁的小孩一会儿看到妈妈,一会儿看到继母,内心会有些混乱,反而不利于孩子全心投入一段新的关系。她这段时间先尽量少去打扰孩子,等孩子接受了继母之后,她再去看望他。
大家初以为蓉忽然变得狠心了,后来才知她用心良苦。那些因想念孩子而无法入睡的漫漫长夜,那些泪湿枕畔的苦楚,她都默默忍耐,只因为,她是一个妈妈。
有的人,爱一个人的方式是把这个人拴在身边,而母亲的爱,却可以是为了成全孩子而独自吞咽孤寂与别离。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几年后,蓉的前夫有了第二个孩子,因为抚养两个孩子而遇到了经济窘迫、房子不够住等一系列难题,他询问蓉,能不能把孩子接过去。已经在这个城市有了稳定工作不菲收入的蓉当即点头,然后她张开怀抱,重新迎接了儿子。
3
邻居何阿姨是个很宅的老太太,不爱出去跳广场舞,不爱跟着老年团去旅游,因为眼神不太好,她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已经多年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个城市。
何阿姨的女儿在上海工作,作为一个海漂,生活有诸多不易。有人劝何阿姨把女儿叫回来,一来不用在外太辛苦,二来也免得何阿姨一个人太孤单。可是何阿姨摇头,说支持女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后来何阿姨的女儿在上海结了婚生了孩子,因为产假结束要上班,又没有经济实力雇保姆,所以就和母亲商量能不能过去帮忙带孩子。
女儿一声召唤,多年不愿出门的何阿姨立即收拾行囊,去了上海。临行前老邻居们都替她担心,怕她很难适应在那边的生活。何阿姨却说,闺女现在需要我,什么困难我都得想办法克服。
何阿姨在上海一待就是一年,春节都没有回来,她的老朋友给她打电话,问她近况如何。她说刚去时水土不服,出门调向,听不懂当地方言,有过很多艰难。后来过了大半年,她才逐渐适应了。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女儿不犯难了,只要看到外孙的笑脸,她就能咬牙挺过来。现在,她慢慢融入了那边的生活,不过还是常常思念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本来女儿说春节一家人都回来过,已结母亲的思家之苦,可是何阿姨却担心天太冷,路上冻坏外孙,就坚持没有回来。
老朋友们其实都知道,何阿姨并不是女儿的亲生母亲,多年前,她因为无法生育而收养了那个孩子。可是,这个一辈子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却一点都掩不住母性的光芒。她对女儿的爱,一直浓厚粘稠。
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儿,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开心的时候,喃喃说一句,“哦,妈妈”,快乐似乎就加了倍;伤心的时候,喃喃说一句,“哦,妈妈”,似乎就能找到这世上的最大的慰藉。
更多文章请关注向暖的公众号 暖时光(ID:xiangnuan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