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生活 | 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话题,这一主题的流行得益于我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对内心精神需求的愈加重视。极简生活的含义在于“只选择对自己有必要的东西过生活”——排除不必要的物品,留下必要的东西。

极简主义最初来源于60年代的艺术流派,主要流行于绘画领域,强调理性、直线、几何、对比等形式,随后在文学、音乐、服装、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80年代的"回归自然"、90年代的"Back to basics"(回归本始)正是对这一主义的解读。 如今,大众对这一主义的瞩目与喜爱,也反映着人们逐渐发现并承认,更少的物品能带来更高效率、更环保、更经济、更舒适的生活。

在大火的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女孩麻衣从一个不打理家务的女生,逐渐摸索,成长,运用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使自己与家人逃离物品的樊笼,解放了空间并缩短了与家人心灵的距离。 接下来,基于对该剧的理解与解读,总结了极简生活的三点要义。

1. 极简生活的第一要义——扔东西。 其实,扔东西是最难操作的。它需要杀伐果断的心理素质,也需要有条不紊的掌控能力。首先,我们必须得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件物品,然后才能把它们集中起来,选择扔掉功能重复的、可以被替代的、我们已经忘记的或我们已经不再使用的东西。扔掉这些东西的意义不仅在于给留下的物品赋予更多的使用价值,督促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物品,也在于给不再使用的物品一个更好的归宿——不再使用而将物品扔在一边,是对物品最大的不尊重与浪费。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具体介绍了正确扔东西步骤与实用的整理技巧。本书的简介上就写着「一旦收拾整齐,就绝对不会再乱的方法」,亲测有效哦。写书的女生近藤麻理惠几次参加日本综艺节目《中居大师说》,现场解救脏乱差,好评如潮。在这档节目中我们能更加直观、便捷地了解她一劳永逸的整理方法。 2. 极简生活的第二要义——珍惜物品。 在衣服多到衣柜爆炸、文具乱到桌面一片狼藉的状况下,我们生活工作的效率常常是最低的——女生总说衣柜里少一件衣服,于是在出门前犹豫良久,却很少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件衣服;要找一份文件或是一把钥匙,结果翻烂了抽屉都没有发现目标,浪费时间与精力。这些状况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因为我们总想着,以后再收拾,现在先乱着。而事实是——人生从来没有“以后”。 这种拖延心理其实是我们对物品无所谓态度的反映—— 物品杂乱蒙尘而无动于衷,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当初买下它时对它喜爱的心情、忽视了它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功劳。“东西是死的“——是我们随意处置物品最大的借口。

然而物品不仅仅是物品,它更应该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载体。《空无一物》剧中祖传的仙台柜就曾破烂不堪,被扔在一旁堆放杂物,由于体型庞大还占用空间,女主麻衣对它怨声载道,无法理解为何家人坚持留下它。后来麻衣一家搬家,想起历史悠久的仙台柜,决定修缮保养它,最终仙台柜呈现出了让每一个人为之惊叹的样子。所以,即使仙台柜本身用材考究、造型精美,若缺乏保养与爱护,则无异于让明珠蒙尘。《空无一物》故事的后来,老奶奶为了摆放仙台柜,专门清理出一块区域,恭恭敬敬摆放这台传家宝。这台柜子也成为麻衣用来回忆、纪念奶奶的物品。 3. 极简生活的第三要义——管住手。 我们周围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无节制的买买买,在于我们一时兴起的囤货行为。 而这正与极简生活的含义背道而驰。因贪便宜买的一堆货物最终的宿命往往是还没用完就被遗忘或过期,最终还是不免扔掉的结局。作为只有一双脚、一双手、一张脸的普通人,我们的日常必需品非常有限,增加更多物品只会降低每件物品的使用率,而非带来便利。


而减少物品的好处在于高效利用物品。一张干净整洁的书桌不仅能使现有物品一目了然,便于我们管理与使用。简洁宜人的视觉感官也让因工作烦杂的心少了一重压力,宽敞自然的环境更利于放松放松。





◆ ◆ ◆ ◆ ◆

极简生活的细节非常广泛,包含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排列,功能的整合等等,这些细节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美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极简,简化的不仅仅是物品与环境,它更是对心态的梳理和放松。最后,艺探客也欢迎大家,一起分享更多关于极简生活的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