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化”到“时代性”,他用一己之力揭露了香港的一切
说起香港导演陈果,也许并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原因是他的电影太小众了很难登上主流院线,还有一个就是题材方面,使他的电影很难进入国内市场。
让我们抛开陈果试图转向主流题材的一些电影,单以他赖以成名的“回归”三部曲《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及两部妓女题材电影《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来分析。陈果的电影一般都会瞄准香港下层普通小老百姓的生活,以及一些低微工作岗位上人们的挣扎生活,所以他又被称为“草根导演”。比如《香港制造》中帮黑帮头头收租的小混混青年及他的痴呆朋友,《烟花》中的一帮退伍军人,《细路祥》中的餐馆人员及菲佣,《荷里活》中的杀猪一家,及包括《榴莲飘飘》在内的妓女。陈果这个人还有很强的文艺范儿,除了述说所谓人民的“疾苦”,他最喜欢干的事还是挖苦政府、讽刺社会,最著名的“回归三部曲”即由此而来。“香港三部曲”即围绕97.7.1香港回归的前中后三个时间段以另一个“非官方”的视角来展现香港人民面对自己更换最大“老板”所展现出的兴奋、忧虑、不安、不知所措等多种综合心情。不过,虽然感觉人们是压抑的,但是从陈果的影像上又能看出洒脱,不羁,快乐。陈果还经常能搞出些让人感觉恶心又快乐的小恶作剧。陈果就是以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从而造就了他最好的三部电影。不过,过于的文艺腔显得他的电影有些油,有些痞,有些小家子气,并不被所有文艺片爱好者所接受,对于现实的过度批判也局限了陈果电影的受众面,也很难被主流大众所接受。
陈果注重用胶片记录真实生活。陈果的电影始于普通平民,必然他的影像也一定要追求写实主义。可以说,看了陈果的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就算用民用摄像机也可以拍电影”。他享有这么一个传奇:他以区区50万资金和别人弃用的8万英尺胶片,摄制出了可以说是正式为自己定性的第一部作品《香港制造》,并一举夺下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
谈到《去年烟花特别多》,我觉得是陈果最好的一部作品。它不仅集中体现了陈果创作理念方面的每一点要素,而且我觉得制作方面也有些有别于其他片子的有趣地方。他的出发点是一群回归之后立马面临失业的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队士兵,他们既是华人、港人,同时也是英军,这一马上就会消失掉的尴尬职业使他们都不得不面对回归后的“从零开始”。《细路祥》的故事也同样深刻,电影中描写了一个跟着父母从大陆偷渡而来的小女孩,她不得不整日提心吊胆地与父母躲在一个饭店的后巷打工,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香港,而1997.7.1对她来说是个太重要的日子,她等待着那一天上台大陆政府对港岛所有偷渡客的赦免。
所有重新面对生存竞争,面对香港两种体系的矛盾冲撞,这就是陈果电影中的彷徨,忧虑。而这一忧虑,也终于在近两年的香港全面爆发出来,只可惜矛盾仍在,然而陈果已不在。
看到开头地铁上一个小混混脸上的洞吗,它可不仅仅是后面叙事的一个噱头;还有包括在《香港制造》中陈果也特别喜欢找的像一个大洞的环形公寓楼。陈果自己就说:这一“洞”,让他想到大气臭氧层的破洞,象征着年轻一代将会遇到的危机。他说香港人总是忙忙碌碌,不停奔波,很难抽空去整理一下自己,所以会对(回归后)所带来的危机(如97金融风暴)无所适从。臭氧层破洞,也象征着元气大伤,很难调复。陈果也在包括《细路祥》两部片中表达出香港人向“钱”看齐的“务实”观点。不过包括片中年轻一代敢作敢为的代表,再加上陈果一贯的拿小混混脸上“穿洞”这一恶心又好玩的事儿来调侃,又让我们看到年青一代还没有丧失希望。
《烟花》另一点让我兴奋的地方,是完全在历史真实环境之内的即兴拍摄,比如回归烟火以及解放军进驻的场面。据我的推断,他肯定是带着一帮可能需要用到的演员,在事件当天的现场让演员在真实环境中表演,拍摄可能用到的镜头。焰火还好说,因为香港每年都会有两三次焰火表演(在《细路祥》中他也有用到阿祥全家一块看焰火的镜头),而在解放军进驻一段,演员除了在环境中“自顾自的演”,一名坦克上的解放军竟然也有互动,也有戏。这样的胆识,大概也许就是陈果为何有能力在有限资金中依然能够拍摄“大场面”的原因吧。
作者:MorpheeZh
链接:http://toutiao.com/i6271790004142342657/
来源:三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让我们抛开陈果试图转向主流题材的一些电影,单以他赖以成名的“回归”三部曲《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及两部妓女题材电影《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来分析。陈果的电影一般都会瞄准香港下层普通小老百姓的生活,以及一些低微工作岗位上人们的挣扎生活,所以他又被称为“草根导演”。比如《香港制造》中帮黑帮头头收租的小混混青年及他的痴呆朋友,《烟花》中的一帮退伍军人,《细路祥》中的餐馆人员及菲佣,《荷里活》中的杀猪一家,及包括《榴莲飘飘》在内的妓女。陈果这个人还有很强的文艺范儿,除了述说所谓人民的“疾苦”,他最喜欢干的事还是挖苦政府、讽刺社会,最著名的“回归三部曲”即由此而来。“香港三部曲”即围绕97.7.1香港回归的前中后三个时间段以另一个“非官方”的视角来展现香港人民面对自己更换最大“老板”所展现出的兴奋、忧虑、不安、不知所措等多种综合心情。不过,虽然感觉人们是压抑的,但是从陈果的影像上又能看出洒脱,不羁,快乐。陈果还经常能搞出些让人感觉恶心又快乐的小恶作剧。陈果就是以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从而造就了他最好的三部电影。不过,过于的文艺腔显得他的电影有些油,有些痞,有些小家子气,并不被所有文艺片爱好者所接受,对于现实的过度批判也局限了陈果电影的受众面,也很难被主流大众所接受。
![]() |
![]() |
陈果注重用胶片记录真实生活。陈果的电影始于普通平民,必然他的影像也一定要追求写实主义。可以说,看了陈果的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就算用民用摄像机也可以拍电影”。他享有这么一个传奇:他以区区50万资金和别人弃用的8万英尺胶片,摄制出了可以说是正式为自己定性的第一部作品《香港制造》,并一举夺下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
谈到《去年烟花特别多》,我觉得是陈果最好的一部作品。它不仅集中体现了陈果创作理念方面的每一点要素,而且我觉得制作方面也有些有别于其他片子的有趣地方。他的出发点是一群回归之后立马面临失业的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队士兵,他们既是华人、港人,同时也是英军,这一马上就会消失掉的尴尬职业使他们都不得不面对回归后的“从零开始”。《细路祥》的故事也同样深刻,电影中描写了一个跟着父母从大陆偷渡而来的小女孩,她不得不整日提心吊胆地与父母躲在一个饭店的后巷打工,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香港,而1997.7.1对她来说是个太重要的日子,她等待着那一天上台大陆政府对港岛所有偷渡客的赦免。
![]() |
![]() |
所有重新面对生存竞争,面对香港两种体系的矛盾冲撞,这就是陈果电影中的彷徨,忧虑。而这一忧虑,也终于在近两年的香港全面爆发出来,只可惜矛盾仍在,然而陈果已不在。
看到开头地铁上一个小混混脸上的洞吗,它可不仅仅是后面叙事的一个噱头;还有包括在《香港制造》中陈果也特别喜欢找的像一个大洞的环形公寓楼。陈果自己就说:这一“洞”,让他想到大气臭氧层的破洞,象征着年轻一代将会遇到的危机。他说香港人总是忙忙碌碌,不停奔波,很难抽空去整理一下自己,所以会对(回归后)所带来的危机(如97金融风暴)无所适从。臭氧层破洞,也象征着元气大伤,很难调复。陈果也在包括《细路祥》两部片中表达出香港人向“钱”看齐的“务实”观点。不过包括片中年轻一代敢作敢为的代表,再加上陈果一贯的拿小混混脸上“穿洞”这一恶心又好玩的事儿来调侃,又让我们看到年青一代还没有丧失希望。
![]() |
《烟花》另一点让我兴奋的地方,是完全在历史真实环境之内的即兴拍摄,比如回归烟火以及解放军进驻的场面。据我的推断,他肯定是带着一帮可能需要用到的演员,在事件当天的现场让演员在真实环境中表演,拍摄可能用到的镜头。焰火还好说,因为香港每年都会有两三次焰火表演(在《细路祥》中他也有用到阿祥全家一块看焰火的镜头),而在解放军进驻一段,演员除了在环境中“自顾自的演”,一名坦克上的解放军竟然也有互动,也有戏。这样的胆识,大概也许就是陈果为何有能力在有限资金中依然能够拍摄“大场面”的原因吧。
![]() |
作者:MorpheeZh
链接:http://toutiao.com/i6271790004142342657/
来源:三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