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顿悟(2)——关于LGBT的爱情
27岁的顿悟(2)
五月初,波士顿终于迎来那“饼图”中万分珍贵的“一丝”春天,褪去了严冬的酷寒,一洗萧条冷峻的状态,人们从温暖沉醉的小窝中纷纷爬出,奔向那葱茏柔嫩的春天!走在这安静的小城中,走在它数百年的历史印记里,一条条古老的小巷,一幢幢典雅的建筑,也欣赏着路边苍老深幽、却年年常新的植被,心中感到莫名的知足、陶醉。
仿佛确已忘却自己的忧愁,什么身世、生计,全然抛到脑后,我独自游走在祥和的红砖小巷里。李白在一首古风中写道:“却顾所来径,苍苍橫翠微”,也记得宋词中有一句“而今忘却来时路”。是的,徜徉在这些宝贵的、透露着深深祝福的绿色植物里,我已被彻底征服,今日,仿佛要永远走下去,或者干脆融入那些绿意中,报世间以永恒的春日的笑意。
但这些篇章本是要谈谈今年的感悟,27岁,知道世事艰难,也懂得放下自己后,通常会有的顿悟。昨天已经谈了一些,但甚觉有更多可谈。比如爱情。
年轻的时候,或者说比年轻更年轻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却被影视、诗词、小说……灌输陶冶着,对于像我这种懵懂单纯几近顽石的小女生而言,爱情似乎要成为一种生命的救赎,我在大海上,航行流浪,渴望停靠在坚固的大陆,上岸。但是,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寄托,不提十几二十出头的异性同性难以承受这深重的负担,即便有出众拔萃能够承受的,我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也不会消歇。所以那些青春岁月就浪费在自己情绪、幻想的大海中,独自远航,惆怅感伤。爱情是必要的调味料,有时候性也是,我觉得至淡无味不适合青春这盘大餐,所以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更多无中生有的刺激。不过事实也证明,这更多的,更多的,戏剧,冲突,味道,刺激,只是无味,或者无谓而已。
忽然想起早年那部美剧——The L Word,拉字至上。当其他同学汲汲营营在为自己未来寻找出路的寒暑假,我却陷溺在这部剧里,以及其他更多关于LGBT的电影、文学作品里,好像社会、未来出路等等这些正事跟我没关系。
LGBT这个标签有一种天然的叛逆、反传统、反社会的因素在里面,我在寻找自己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误入这个圈子,当时或许是很时尚、很潮流的圈子,现在看来,只是一个轻薄的误会。但是,正如拉字至上里面唯一显得有点深度的艺术形象——Jenny所彰显的那样,把LGBT圈子当作一种人生经历去历练,也能学到许多。
学到的第一条,就是非常大白话的,不作不死。LGBT圈子里的人,特别擅长自己和自己纠结。本来特别简单的生活,过着过着就不会过了。脑补画面是一个毛线球,本来好端端的,拿来干嘛都可以,却非要拿来往自己身上绕,越绕越多,越裹越紧,直至你欲罢不能,寸步难行,胸闷心塞,最后呜呼而亡。不作不死,这是拉字至上Jenny这个人物的典型人格特质,同时也是她短暂一生最简洁的描述。
我记得小草有一首诗,叫作爱情如盐,每日餐桌上,必不可少,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物。当一切幸福、快乐来得太容易时,我们不会相信,也不会满足。所以,我们开始转而寻找痛苦,彻彻底底地经历一番毫无意义的痛苦,本来可以不必经历的、漫长的、自找的痛苦,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信,我们本来已然幸福。哦,这些白受的徒然的苦,何必!
学到的第二条,一切仅以外表的光鲜亮丽为存在目的的,都无法长久存在。这太显然了,青春虽然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但是实际上就三五年的时间,舞台马上换给了下一波折腾的人。你不可能永远素颜还好看得让人嫉羡,你不可能靠任何帅、美或者二者结合让自己立足,你不可能靠发型、化妆品、服饰、包、鞋、车让自己美丽,这些虚无缥缈、闪闪发光的事物,是青春特有的虚假、空洞,也是LGBT圈中爱情的附丽,实际上,它也给你一种错觉,就是LGBT圈中的人所追求的,也就是、仅是这些Glittering却空洞的事物。
他们在追求什么?到底是什么?她那纤细高挑的身材?白净的皮肤?他笑起来那年轻、纯真得让人神魂颠倒的气息?她的挥金如土、任情任性?甚至只是他的香水,他的裤型线条,他戴着墨镜开跑车时的侧影?或者,单纯就是性的刺激,对自己能够反传统感到自豪,一种怪异身份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没有一个圈中人能说清楚他们究竟在追求什么,一个醉梦接着另一个醉梦,然后他们统称这些为爱情,更加笼统地认为这就是同性恋……悲夫。
往往,当他们还未来得及尝到爱情真实、美好、恬淡的滋味时,已经分手了,已经崩溃了,已经开始寻觅下一个、下下一个、下下下一个对象了……
学到第三条,是无法真正为自己负责时,爱情就是儿戏。游戏通常都是短暂的,自发的,纯粹娱乐,不带其他功利目的。当一个年轻人无法为自己负责,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驶往何方,也不去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只是单纯随波逐流,听任自己内心自发涌动的,所谓激情,去追逐异性同性的爱情,其实也就是游戏罢了。当你无法为自己负责时,实际上更无法为家人或任何他人负责,这时候那些高尚、深妙的理想、标语成为最好的逃避之所,我在LGBT圈子里混了很久,我的盲目愚昧在于,我对于自己所做的错事完全不自知,也不以为然,有时在自己心目中,仍是高尚、前卫、理想的正面形象。
爱情是什么?年轻的时候,一路狂奔,撒野,粗糙地挥霍完心力、精力、财力、时间,你一无所得,祭奠那么多同性恋异性恋的男女朋友,仿佛可以集邮,薄薄的,厚厚的,一册,写满你的疯魔,忏悔,泪水,不外乎就是两个字,空洞。这也是那部美剧,拉字至上最后Jenny谢幕时带给我的直接观感,You guys have changed my life, that’s all! 然后两手一挥,关掉所有自己先前错误的人生,错误的认识。
小草说,日日的餐桌上,爱情如盐,只有没有下一个、下下一个、下下下一个对象,仅有最后一个对象的时候,才能略略体尝到吧。
阿门,感谢主,依然拯救我这样本来无药可救的罪人,并赐予我现在这一个携手相伴,仅有的最后一个对象。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永无尽头的远航,生命的自毁与自弃,总算成为历史的一页。
五月初,波士顿终于迎来那“饼图”中万分珍贵的“一丝”春天,褪去了严冬的酷寒,一洗萧条冷峻的状态,人们从温暖沉醉的小窝中纷纷爬出,奔向那葱茏柔嫩的春天!走在这安静的小城中,走在它数百年的历史印记里,一条条古老的小巷,一幢幢典雅的建筑,也欣赏着路边苍老深幽、却年年常新的植被,心中感到莫名的知足、陶醉。
仿佛确已忘却自己的忧愁,什么身世、生计,全然抛到脑后,我独自游走在祥和的红砖小巷里。李白在一首古风中写道:“却顾所来径,苍苍橫翠微”,也记得宋词中有一句“而今忘却来时路”。是的,徜徉在这些宝贵的、透露着深深祝福的绿色植物里,我已被彻底征服,今日,仿佛要永远走下去,或者干脆融入那些绿意中,报世间以永恒的春日的笑意。
但这些篇章本是要谈谈今年的感悟,27岁,知道世事艰难,也懂得放下自己后,通常会有的顿悟。昨天已经谈了一些,但甚觉有更多可谈。比如爱情。
年轻的时候,或者说比年轻更年轻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却被影视、诗词、小说……灌输陶冶着,对于像我这种懵懂单纯几近顽石的小女生而言,爱情似乎要成为一种生命的救赎,我在大海上,航行流浪,渴望停靠在坚固的大陆,上岸。但是,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寄托,不提十几二十出头的异性同性难以承受这深重的负担,即便有出众拔萃能够承受的,我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也不会消歇。所以那些青春岁月就浪费在自己情绪、幻想的大海中,独自远航,惆怅感伤。爱情是必要的调味料,有时候性也是,我觉得至淡无味不适合青春这盘大餐,所以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更多无中生有的刺激。不过事实也证明,这更多的,更多的,戏剧,冲突,味道,刺激,只是无味,或者无谓而已。
忽然想起早年那部美剧——The L Word,拉字至上。当其他同学汲汲营营在为自己未来寻找出路的寒暑假,我却陷溺在这部剧里,以及其他更多关于LGBT的电影、文学作品里,好像社会、未来出路等等这些正事跟我没关系。
LGBT这个标签有一种天然的叛逆、反传统、反社会的因素在里面,我在寻找自己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误入这个圈子,当时或许是很时尚、很潮流的圈子,现在看来,只是一个轻薄的误会。但是,正如拉字至上里面唯一显得有点深度的艺术形象——Jenny所彰显的那样,把LGBT圈子当作一种人生经历去历练,也能学到许多。
学到的第一条,就是非常大白话的,不作不死。LGBT圈子里的人,特别擅长自己和自己纠结。本来特别简单的生活,过着过着就不会过了。脑补画面是一个毛线球,本来好端端的,拿来干嘛都可以,却非要拿来往自己身上绕,越绕越多,越裹越紧,直至你欲罢不能,寸步难行,胸闷心塞,最后呜呼而亡。不作不死,这是拉字至上Jenny这个人物的典型人格特质,同时也是她短暂一生最简洁的描述。
我记得小草有一首诗,叫作爱情如盐,每日餐桌上,必不可少,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物。当一切幸福、快乐来得太容易时,我们不会相信,也不会满足。所以,我们开始转而寻找痛苦,彻彻底底地经历一番毫无意义的痛苦,本来可以不必经历的、漫长的、自找的痛苦,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信,我们本来已然幸福。哦,这些白受的徒然的苦,何必!
学到的第二条,一切仅以外表的光鲜亮丽为存在目的的,都无法长久存在。这太显然了,青春虽然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但是实际上就三五年的时间,舞台马上换给了下一波折腾的人。你不可能永远素颜还好看得让人嫉羡,你不可能靠任何帅、美或者二者结合让自己立足,你不可能靠发型、化妆品、服饰、包、鞋、车让自己美丽,这些虚无缥缈、闪闪发光的事物,是青春特有的虚假、空洞,也是LGBT圈中爱情的附丽,实际上,它也给你一种错觉,就是LGBT圈中的人所追求的,也就是、仅是这些Glittering却空洞的事物。
他们在追求什么?到底是什么?她那纤细高挑的身材?白净的皮肤?他笑起来那年轻、纯真得让人神魂颠倒的气息?她的挥金如土、任情任性?甚至只是他的香水,他的裤型线条,他戴着墨镜开跑车时的侧影?或者,单纯就是性的刺激,对自己能够反传统感到自豪,一种怪异身份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没有一个圈中人能说清楚他们究竟在追求什么,一个醉梦接着另一个醉梦,然后他们统称这些为爱情,更加笼统地认为这就是同性恋……悲夫。
往往,当他们还未来得及尝到爱情真实、美好、恬淡的滋味时,已经分手了,已经崩溃了,已经开始寻觅下一个、下下一个、下下下一个对象了……
学到第三条,是无法真正为自己负责时,爱情就是儿戏。游戏通常都是短暂的,自发的,纯粹娱乐,不带其他功利目的。当一个年轻人无法为自己负责,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驶往何方,也不去考虑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只是单纯随波逐流,听任自己内心自发涌动的,所谓激情,去追逐异性同性的爱情,其实也就是游戏罢了。当你无法为自己负责时,实际上更无法为家人或任何他人负责,这时候那些高尚、深妙的理想、标语成为最好的逃避之所,我在LGBT圈子里混了很久,我的盲目愚昧在于,我对于自己所做的错事完全不自知,也不以为然,有时在自己心目中,仍是高尚、前卫、理想的正面形象。
爱情是什么?年轻的时候,一路狂奔,撒野,粗糙地挥霍完心力、精力、财力、时间,你一无所得,祭奠那么多同性恋异性恋的男女朋友,仿佛可以集邮,薄薄的,厚厚的,一册,写满你的疯魔,忏悔,泪水,不外乎就是两个字,空洞。这也是那部美剧,拉字至上最后Jenny谢幕时带给我的直接观感,You guys have changed my life, that’s all! 然后两手一挥,关掉所有自己先前错误的人生,错误的认识。
小草说,日日的餐桌上,爱情如盐,只有没有下一个、下下一个、下下下一个对象,仅有最后一个对象的时候,才能略略体尝到吧。
阿门,感谢主,依然拯救我这样本来无药可救的罪人,并赐予我现在这一个携手相伴,仅有的最后一个对象。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永无尽头的远航,生命的自毁与自弃,总算成为历史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