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妈妈的理财经
文/熊熊家的太太@她理财网
我的妈妈是一名厦门普通的纺织厂女工,曾经上山下乡,不是高知分子,没有显赫出身,却是闽南好媳妇的典范:踏实肯干,勤劳持家,妈妈的很多观念,影响了我现在的理财观。
踏实肯干,开源节流
我爸的单位在80年代初算比较稳定,效益也很好。从小看着爸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开源做过很多小生意:爸爸动手能力很强,自己编过竹篮,做过木制沙发出售;因为家在货场边,有几年围了一个角落开小杂货店,卖沙茶面啥的; 开过小饭店,能摆十几桌,一到饭点忙得不可开交;组建过车队跑运输,司机会到家里来开会……
做生意的点子基本都我爸出的,他有魄力,有担当,脑子又灵活可以利用好资源抓住机会,执行却是以我妈为主的,现在回头看,每个项目执行起来都是非常累人而且得应付很多人情世故。1米5多,不足百斤重的妈妈,自己得上班,有三个孩子在身边(我有两个只差2岁的妹妹是双胞胎,外婆/奶奶帮忙照顾),要帮我爸一起做好这么多事,尤其开饭店,做过餐饮的都知道有多累!妈妈从来都任劳任怨,外婆家亲戚都很佩服我妈能吃那么多苦,我妈说当时也没觉得苦,反正我爸要做就支持他做好。这是传说中的“有情饮水饱”吗?O(∩_∩)O~
爸妈的勤劳致富,在事业上升阶段,能把握住机会挣取第一桶金,让我的童年生活基本是在宽裕的经济背景中成长,从小到大做选择的时候可以只考虑“前途”或者“兴趣”,不曾为钱发愁过。
妈妈也用实践教会我: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财富都是值得尊敬的,肯吃苦,多动脑,就多机会。
把握财政,能挣会花
我妈回忆:她月工资18元的时候,爸爸是48元,外加48斤的米,而且爸爸还会有奖金,小费等其他补贴,有时候这些补贴比工资还高。 爸爸常常开玩笑,他从来都没拿过工资,只有看看工资条上的数字,作为传统的闽南男人,爸爸主“外”;妈妈主“内”,他把所有收入交给我妈妈管理。我妈最重视的是饮食,家里人口多,奶奶小叔都和我们住,最大支出是一大家子的伙食,鱼肉蛋菜,食材尽量新鲜,尤其爸爸是家里顶梁柱,她每天最操心得把爸爸的每一餐都安顿好。
妈妈的这个观念影响我对现在小家的饮食也很重视,可以省钱的方式有很多,吃的方面一定不能将就,健康和营养很重要。
不拘小钱,积累善缘
我爸大方豪爽,很讲义气,有很多朋友,常常饭点到了,爸爸带了朋友回家,我妈冰箱里总有备料,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准备食材下厨,很快就能再煮几道菜上桌,让我爸招待客人不失礼,别说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就放现在,这些长期的宴客费用可都是不小的开支。
我和妹妹大些,和伙伴们出去玩,不管几点只要打个电话跟妈妈打招呼:“妈,我有三个同学一起和我回家吃饭哦”我妈总是乐呵呵的“来啊,来~欢迎欢迎”,我们到家她已经做一桌好菜帮我招待大家了。直到现在去过我家的好几个同学好友,聊天时候还惦记着我妈做的一手好菜。
妈妈的热情好客,让家人收获了很多好人缘,人脉等于钱脉,好相处的人,大家也乐意一起合作,爸爸不少合作机会就是在这些好友交流中抓住的;我和妹妹也学会了怎样真诚待人,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
零存整取,犒赏家人
家里人口多,开支大,虽然“广开源”,要攒钱非常不容易,妈妈很早就开始为我和妹妹做零存整取,每人开个账户,每个月定期存款,生活需要仪式感, 到了年底和六一节用平时攒的钱给我们买衣服买礼物时就不需要抓襟见肘了。 每年过年红包她也会填成整数(比如 420就加到500;1900就加到2000),累计滚存,让我们自己管理这笔费用,到我们中学时由我们三姐妹一致决定,投入购买了我们的第一台电脑。
妈妈的日常规划教会了我每月分配管理好资金,梦想是可以有的,从每个月为它存储开始~。
妈妈理财上的不足
妈妈毕竟是50后的传统女性, “嫁夫随夫”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家里积蓄的支配没太多主见和远见。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是常常有人来借钱:亲戚朋友要做生意来借;老家农忙播种买鱼苗这类材料来借;甚至有爸爸的朋友赌博输了,大半夜敲门来借……我爸爱面子,问下妈妈家里有多少钱,居然就借了,这样的钱基本都有去无回的,与其说“借”,不如说“给”。都说“救急不救穷”,妈妈事后会觉得无奈,但也不懂得有智慧的“变通”,帮助爸爸一起婉转的拒绝不合适的借款,碰到大的投资机会自己反而资金不足,没法参与。
原始积累没有做好投资,不能产生被动收入,坐吃山空是肯定的,最有挣钱能力的年纪过后,再要折腾主动收入就很有限了。
还有购房观念上,我爸觉得自己都是女儿都得出嫁的,从没想过攒钱买房,更想不到有投资房产的必要了。这个观念在2004年~2010年间,落差感是最强烈的,同住家属楼的爸爸很多同事都买了新房子搬出去住了,我们小区里越来越多外来的租户,很多曾经经济情况不如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房价已经开始飙涨,我们想买时候已经买不动了。每每想到爸妈辛苦一辈子得在这个破旧的单位宿舍楼里养老我就很难受。
幸好爸妈是有福气的人(我想这是他们多年积累的福报吧),爸爸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年,意外拿到了单位优惠价换房的机会,地段和价格都很好,小经周折,去年暑期,退休的爸妈终于搬进了舒适的新家养老,我最大的一个心结可以放下了(*^__^*) 。
关于妈妈理财方面的教训, 我需要警醒自己的:
1. 我们是体制外的工作,没有铁饭碗,希望能过爸妈现在这样舒心的日子,得自己提前规划好养老医疗等一系列费用;
2. 尽量不要有财务借贷关系,要么丢钱,要么伤情。没处理好肯定会影响感情的----有个亲戚因为借了几千块没还,我们也不好开口去要,现在都疏远了;
3. 多开发“管道”,增加被动收入,失业时候才不会“手停嘴停”;
4. 攒“福报”-----这比攒钱还重要,过好当下,乐善好施,其他的交给老天爷爷来安排。
现在妈妈的小日子还算滋润,她最感恩的是在我妹妹出生后,奶奶跟她说:放心去上班,孩子会长大的,工作不要放弃了。因为奶奶能支持她去上班,她保住了自己的铁饭碗,现在每月才能有退休金,每年涨几十块钱的时候可以跟同事阿姨们奔走相告“共cD又给我们加薪了^.^”, 妈妈是很容易满足的小主妇。
希望天下的妈妈们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爸妈的平安健康是我们的福气,也是给我们小一辈的最大支持。
本文原创首发她理财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
我的妈妈是一名厦门普通的纺织厂女工,曾经上山下乡,不是高知分子,没有显赫出身,却是闽南好媳妇的典范:踏实肯干,勤劳持家,妈妈的很多观念,影响了我现在的理财观。
踏实肯干,开源节流
我爸的单位在80年代初算比较稳定,效益也很好。从小看着爸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开源做过很多小生意:爸爸动手能力很强,自己编过竹篮,做过木制沙发出售;因为家在货场边,有几年围了一个角落开小杂货店,卖沙茶面啥的; 开过小饭店,能摆十几桌,一到饭点忙得不可开交;组建过车队跑运输,司机会到家里来开会……
做生意的点子基本都我爸出的,他有魄力,有担当,脑子又灵活可以利用好资源抓住机会,执行却是以我妈为主的,现在回头看,每个项目执行起来都是非常累人而且得应付很多人情世故。1米5多,不足百斤重的妈妈,自己得上班,有三个孩子在身边(我有两个只差2岁的妹妹是双胞胎,外婆/奶奶帮忙照顾),要帮我爸一起做好这么多事,尤其开饭店,做过餐饮的都知道有多累!妈妈从来都任劳任怨,外婆家亲戚都很佩服我妈能吃那么多苦,我妈说当时也没觉得苦,反正我爸要做就支持他做好。这是传说中的“有情饮水饱”吗?O(∩_∩)O~
爸妈的勤劳致富,在事业上升阶段,能把握住机会挣取第一桶金,让我的童年生活基本是在宽裕的经济背景中成长,从小到大做选择的时候可以只考虑“前途”或者“兴趣”,不曾为钱发愁过。
妈妈也用实践教会我: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财富都是值得尊敬的,肯吃苦,多动脑,就多机会。
把握财政,能挣会花
我妈回忆:她月工资18元的时候,爸爸是48元,外加48斤的米,而且爸爸还会有奖金,小费等其他补贴,有时候这些补贴比工资还高。 爸爸常常开玩笑,他从来都没拿过工资,只有看看工资条上的数字,作为传统的闽南男人,爸爸主“外”;妈妈主“内”,他把所有收入交给我妈妈管理。我妈最重视的是饮食,家里人口多,奶奶小叔都和我们住,最大支出是一大家子的伙食,鱼肉蛋菜,食材尽量新鲜,尤其爸爸是家里顶梁柱,她每天最操心得把爸爸的每一餐都安顿好。
妈妈的这个观念影响我对现在小家的饮食也很重视,可以省钱的方式有很多,吃的方面一定不能将就,健康和营养很重要。
不拘小钱,积累善缘
我爸大方豪爽,很讲义气,有很多朋友,常常饭点到了,爸爸带了朋友回家,我妈冰箱里总有备料,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准备食材下厨,很快就能再煮几道菜上桌,让我爸招待客人不失礼,别说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就放现在,这些长期的宴客费用可都是不小的开支。
我和妹妹大些,和伙伴们出去玩,不管几点只要打个电话跟妈妈打招呼:“妈,我有三个同学一起和我回家吃饭哦”我妈总是乐呵呵的“来啊,来~欢迎欢迎”,我们到家她已经做一桌好菜帮我招待大家了。直到现在去过我家的好几个同学好友,聊天时候还惦记着我妈做的一手好菜。
妈妈的热情好客,让家人收获了很多好人缘,人脉等于钱脉,好相处的人,大家也乐意一起合作,爸爸不少合作机会就是在这些好友交流中抓住的;我和妹妹也学会了怎样真诚待人,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
零存整取,犒赏家人
家里人口多,开支大,虽然“广开源”,要攒钱非常不容易,妈妈很早就开始为我和妹妹做零存整取,每人开个账户,每个月定期存款,生活需要仪式感, 到了年底和六一节用平时攒的钱给我们买衣服买礼物时就不需要抓襟见肘了。 每年过年红包她也会填成整数(比如 420就加到500;1900就加到2000),累计滚存,让我们自己管理这笔费用,到我们中学时由我们三姐妹一致决定,投入购买了我们的第一台电脑。
妈妈的日常规划教会了我每月分配管理好资金,梦想是可以有的,从每个月为它存储开始~。
妈妈理财上的不足
妈妈毕竟是50后的传统女性, “嫁夫随夫”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家里积蓄的支配没太多主见和远见。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是常常有人来借钱:亲戚朋友要做生意来借;老家农忙播种买鱼苗这类材料来借;甚至有爸爸的朋友赌博输了,大半夜敲门来借……我爸爱面子,问下妈妈家里有多少钱,居然就借了,这样的钱基本都有去无回的,与其说“借”,不如说“给”。都说“救急不救穷”,妈妈事后会觉得无奈,但也不懂得有智慧的“变通”,帮助爸爸一起婉转的拒绝不合适的借款,碰到大的投资机会自己反而资金不足,没法参与。
原始积累没有做好投资,不能产生被动收入,坐吃山空是肯定的,最有挣钱能力的年纪过后,再要折腾主动收入就很有限了。
还有购房观念上,我爸觉得自己都是女儿都得出嫁的,从没想过攒钱买房,更想不到有投资房产的必要了。这个观念在2004年~2010年间,落差感是最强烈的,同住家属楼的爸爸很多同事都买了新房子搬出去住了,我们小区里越来越多外来的租户,很多曾经经济情况不如我们家的亲朋好友都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房价已经开始飙涨,我们想买时候已经买不动了。每每想到爸妈辛苦一辈子得在这个破旧的单位宿舍楼里养老我就很难受。
幸好爸妈是有福气的人(我想这是他们多年积累的福报吧),爸爸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年,意外拿到了单位优惠价换房的机会,地段和价格都很好,小经周折,去年暑期,退休的爸妈终于搬进了舒适的新家养老,我最大的一个心结可以放下了(*^__^*) 。
关于妈妈理财方面的教训, 我需要警醒自己的:
1. 我们是体制外的工作,没有铁饭碗,希望能过爸妈现在这样舒心的日子,得自己提前规划好养老医疗等一系列费用;
2. 尽量不要有财务借贷关系,要么丢钱,要么伤情。没处理好肯定会影响感情的----有个亲戚因为借了几千块没还,我们也不好开口去要,现在都疏远了;
3. 多开发“管道”,增加被动收入,失业时候才不会“手停嘴停”;
4. 攒“福报”-----这比攒钱还重要,过好当下,乐善好施,其他的交给老天爷爷来安排。
现在妈妈的小日子还算滋润,她最感恩的是在我妹妹出生后,奶奶跟她说:放心去上班,孩子会长大的,工作不要放弃了。因为奶奶能支持她去上班,她保住了自己的铁饭碗,现在每月才能有退休金,每年涨几十块钱的时候可以跟同事阿姨们奔走相告“共cD又给我们加薪了^.^”, 妈妈是很容易满足的小主妇。
希望天下的妈妈们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爸妈的平安健康是我们的福气,也是给我们小一辈的最大支持。
本文原创首发她理财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ZIP-D-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5-10 17: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