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是朋友圈最重要的美德
一个女人600只鸭子,今天2400只鸭子决定趁着难得的晴天聚一聚。
我跟小B、小C聊了会,才发现小A一直没插话。扭头一看,她正苦大仇深地盯着手机屏幕。
“家里有事儿?”,我问。
“没,在看朋友圈”,她答。
小B是个直性子,一听就不乐意了:“朋友圈什么时候不能看,咱们聚一次不容易,快把手机放下!”
小A终于把眼睛抬起来,把手机往桌上一扔,嘘了口长气,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小C关切地问:“怎么了?”
小A翻个白眼:“在朋友圈遇到几个傻X。”
有八卦听!三个女人精神一振,齐齐把鼓励的目光投向小A。
小A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早上我看到一篇心灵鸡汤,平时我不怎么转这些,但是有两句话说到我的心坎儿上,就随手转出来了。结果,有个朋友回,‘这种鸡汤文就不要转了吧,逻辑都不通,纯属YY’;还有个同事说,‘XX的文章你也看?在微博都被骂得臭大街了,没想到X姐你这么幼稚’。本来今天出来玩挺快活的,被这几个回复弄得我心情一下子就糟糕了。你说我发篇鸡汤招谁惹谁了,你不喜欢你就不看呗,发这种恶心人的话干什么?”
小B仿佛找到了知音,声音都大起来:“你这还不算过分的呢。我上次发了几张自己做的菜,底下全是什么,‘你这土豆丝是用铡刀铡的吗’,‘卖相真丑,估计也不好吃’,‘桌布多久没洗了,科科’。我真想问问他们,你特么的不说话会死啊?!”
小C也忍不住接口:“对啊对啊!我们公司要求每天至少转一篇公司的公众号文章,我总是小心翼翼挑比较有意思的不硬广的,但还是有人回复,‘天天广告刷屏,烦不烦’,‘为了跟领导表功,太狗腿了吧’,‘贵公司给你多少钱,这么上劲’。我每次看到都气得不行。既然是朋友,总得相互体谅,这到底是朋友圈还是仇人圈啊?!”
大家都被她的“仇人圈”逗乐了。
笑够了,小A却皱起了眉头:“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明白,像我本身交际不多,朋友圈里都是比较熟的朋友、同事、同学、亲戚,平常相处得都还可以,怎么一进朋友圈就会气得我肝儿疼。这是为什么?”
我说:“所有想不明白的问题,都先做一件事——换位思考。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在朋友圈里回过一些让人扫兴甚至不快的话呢?”
想了一会,乖宝宝小C率先发言:“那个……有几个长辈总发一些奇葩的养生知识,什么老中医临死前公布的抗癌秘方,主席私人医生的养生秘诀,我会回,‘这是谣言,一点都不科学,网上早辟谣了’。我当然是为他们好,但是估计他们看了挺不高兴的,因为他们都没回复过我。”
小A也犹犹豫豫开口:“有时候看到别人发的文章挺老的,挺OUT的,我会回复,‘早就看过了’,有时候还会说,‘上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结婚呢’。我觉得自己挺风趣,但是,现位思考一下,发的人应该不会觉得我风趣……”
小B有点尴尬地笑笑:“C姐你上次晒跟姐夫的合影,我回,‘秀恩爱,死得快’,你没有回我,估计当时也气得够呛吧。”
小C用力点头,大家都笑了起来。
小B转头问我:“姐,你的意思是,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的行为也不好到哪里去,所以是我们太玻璃心了,我们应该更宽容更豁达,是吗?”
我摇摇头:“我们都不是圣人,宽容豁达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能换位思考一下,让自己从负面情绪迅速调整回来,就很好了,不必要求太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避免做那个讨厌的人,那个会一句话把别人噎得饭都吃不开心的人。”
小A疑惑地问:“姐,为什么我感觉人在朋友圈里似乎特别玻璃心呢?”
我想了想:“我揣测有这么几方面原因:1、朋友圈不是一个‘讨论’的场所,而更像是一个‘展示’的场所。大多数人发东西不是为了正方反方发起讨论,或者寻求什么‘中肯’‘直率’的建议,纯粹是为了炫耀和听到赞扬。当你有了这种期望以后,不和谐的声音造成的巨大落差肯定会让你很不舒服。2、朋友圈跟一般社交场所的不同在于,我们的言行会被‘长期公示’,这就使得负面的评论被无限放大。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炫耀和展示自己的得意之处,也常常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如果是一个私密和小范围的圈子,你最多是一时不快,但如果是用大喇叭巡回播放呢,你会不会勃然大怒?朋友圈就是这样,你们所有的共同朋友都会看到这个人对你的嘲讽和嗤笑,如果他们想看,还可以一看再看。这怎么忍得下?3、所谓朋友圈,也未必都是很亲近的朋友。我们对于亲近之人的毒舌容忍度和对陌生人的毒舌容忍度有天壤之别。当一些不那么亲近的‘朋友’用熟稔的口气跟你说难听话,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亲热地’捶你一拳,你除了想打回去,还能有别的什么想头?”
大家纷纷点头。
小B振奋起来:“我明白了,点赞是朋友圈最重要的美德。从明天开始,看不上的我就忽略,看不惯的我就屏蔽,剩下的,我只点赞,只说好听的,再也不好为人师地指点江山,贱口贱舌地假装风趣了。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朋友圈好人!”
我伸出大拇指:“我先给你点个赞!”
(首发于:HR聚乐部)
我跟小B、小C聊了会,才发现小A一直没插话。扭头一看,她正苦大仇深地盯着手机屏幕。
“家里有事儿?”,我问。
“没,在看朋友圈”,她答。
小B是个直性子,一听就不乐意了:“朋友圈什么时候不能看,咱们聚一次不容易,快把手机放下!”
小A终于把眼睛抬起来,把手机往桌上一扔,嘘了口长气,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小C关切地问:“怎么了?”
小A翻个白眼:“在朋友圈遇到几个傻X。”
有八卦听!三个女人精神一振,齐齐把鼓励的目光投向小A。
小A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早上我看到一篇心灵鸡汤,平时我不怎么转这些,但是有两句话说到我的心坎儿上,就随手转出来了。结果,有个朋友回,‘这种鸡汤文就不要转了吧,逻辑都不通,纯属YY’;还有个同事说,‘XX的文章你也看?在微博都被骂得臭大街了,没想到X姐你这么幼稚’。本来今天出来玩挺快活的,被这几个回复弄得我心情一下子就糟糕了。你说我发篇鸡汤招谁惹谁了,你不喜欢你就不看呗,发这种恶心人的话干什么?”
小B仿佛找到了知音,声音都大起来:“你这还不算过分的呢。我上次发了几张自己做的菜,底下全是什么,‘你这土豆丝是用铡刀铡的吗’,‘卖相真丑,估计也不好吃’,‘桌布多久没洗了,科科’。我真想问问他们,你特么的不说话会死啊?!”
小C也忍不住接口:“对啊对啊!我们公司要求每天至少转一篇公司的公众号文章,我总是小心翼翼挑比较有意思的不硬广的,但还是有人回复,‘天天广告刷屏,烦不烦’,‘为了跟领导表功,太狗腿了吧’,‘贵公司给你多少钱,这么上劲’。我每次看到都气得不行。既然是朋友,总得相互体谅,这到底是朋友圈还是仇人圈啊?!”
大家都被她的“仇人圈”逗乐了。
笑够了,小A却皱起了眉头:“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明白,像我本身交际不多,朋友圈里都是比较熟的朋友、同事、同学、亲戚,平常相处得都还可以,怎么一进朋友圈就会气得我肝儿疼。这是为什么?”
我说:“所有想不明白的问题,都先做一件事——换位思考。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在朋友圈里回过一些让人扫兴甚至不快的话呢?”
想了一会,乖宝宝小C率先发言:“那个……有几个长辈总发一些奇葩的养生知识,什么老中医临死前公布的抗癌秘方,主席私人医生的养生秘诀,我会回,‘这是谣言,一点都不科学,网上早辟谣了’。我当然是为他们好,但是估计他们看了挺不高兴的,因为他们都没回复过我。”
小A也犹犹豫豫开口:“有时候看到别人发的文章挺老的,挺OUT的,我会回复,‘早就看过了’,有时候还会说,‘上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结婚呢’。我觉得自己挺风趣,但是,现位思考一下,发的人应该不会觉得我风趣……”
小B有点尴尬地笑笑:“C姐你上次晒跟姐夫的合影,我回,‘秀恩爱,死得快’,你没有回我,估计当时也气得够呛吧。”
小C用力点头,大家都笑了起来。
小B转头问我:“姐,你的意思是,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的行为也不好到哪里去,所以是我们太玻璃心了,我们应该更宽容更豁达,是吗?”
我摇摇头:“我们都不是圣人,宽容豁达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能换位思考一下,让自己从负面情绪迅速调整回来,就很好了,不必要求太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避免做那个讨厌的人,那个会一句话把别人噎得饭都吃不开心的人。”
小A疑惑地问:“姐,为什么我感觉人在朋友圈里似乎特别玻璃心呢?”
我想了想:“我揣测有这么几方面原因:1、朋友圈不是一个‘讨论’的场所,而更像是一个‘展示’的场所。大多数人发东西不是为了正方反方发起讨论,或者寻求什么‘中肯’‘直率’的建议,纯粹是为了炫耀和听到赞扬。当你有了这种期望以后,不和谐的声音造成的巨大落差肯定会让你很不舒服。2、朋友圈跟一般社交场所的不同在于,我们的言行会被‘长期公示’,这就使得负面的评论被无限放大。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炫耀和展示自己的得意之处,也常常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如果是一个私密和小范围的圈子,你最多是一时不快,但如果是用大喇叭巡回播放呢,你会不会勃然大怒?朋友圈就是这样,你们所有的共同朋友都会看到这个人对你的嘲讽和嗤笑,如果他们想看,还可以一看再看。这怎么忍得下?3、所谓朋友圈,也未必都是很亲近的朋友。我们对于亲近之人的毒舌容忍度和对陌生人的毒舌容忍度有天壤之别。当一些不那么亲近的‘朋友’用熟稔的口气跟你说难听话,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亲热地’捶你一拳,你除了想打回去,还能有别的什么想头?”
大家纷纷点头。
小B振奋起来:“我明白了,点赞是朋友圈最重要的美德。从明天开始,看不上的我就忽略,看不惯的我就屏蔽,剩下的,我只点赞,只说好听的,再也不好为人师地指点江山,贱口贱舌地假装风趣了。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朋友圈好人!”
我伸出大拇指:“我先给你点个赞!”
(首发于:HR聚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