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笔记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在当年明月的介绍下,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位牛人。即《传习录》作者,王阳明,字守仁。当年明月是这么评价他的,“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他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导师。他留下来的心学,使得无数后人从中受益匪浅。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理念,批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但又批判了它们。他认为道家的长生久视的方法,可以缓解内在生命有限带来的紧张焦虑,“清静逍遥”的理念可以超脱自我。而佛家出离生死的智慧可以在当下就能消解有限与无限对立的冲突,使人不妄执于事物,体验生命本有的圆融真实。但是佛道两家过分滞执于虚寂,违背人的本性,缺少儒家生生不息的机趣。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就是强调知与行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即“致知必在行,而不行不可能为知也”。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恣意而行,全然不知思索省察,一味胡行妄为,即没有“知”。还有一种人,茫茫荡荡地凭空去思索,全然不肯切身亲自去实践,只是捕风捉影,即缺少“行”。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此外,如今还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知和行要分成两件事去做,只有全知了才去行,最后导致终生都不能去做,也终生都不知道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这段话说明了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来自我们先天的内心道德律,就像每个小孩子都会有恻隐之心一样。只是因为后天的外在环境改变了我们,面对外在的物质诱,给原本至纯至善的心之本体蒙上了一层灰尘,因此我们需要“格物”来恢复心之本体。在这里,他把心之本体比喻成一面镜子,而“格物”就是擦镜子的行为。然而世间我们有太多的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就是只知道在映照上下功夫,却不知道镜子的昏暗,结果到头来发现全是一场空。这些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
在做人方面,他反对“程朱理学”那样死守四书五经中规定的道德规矩,提倡按良心做事,不违逆人的本性,这一点和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的“真性情”相似。在求学治道方面,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向内寻求格物致知之道,即擦亮内心的那面镜子,便可以说是懂得了“道”,其他的事情自然就好做了。在这一点,他和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孔子是最欣赏曾点的。因为他认为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禀赋来塑造自己,并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自己的价值,自然而然就能够取得不错的结果。在教育方面讲究因材施教,在治理方面讲究因时而治。也就是说,在教育一个人的时候,要顺应天性,不能对所有人都采用相同的方法,类似于中医里面的“对症下药”;在治理一个组织或国家的时候,要顺应时势,不能把古代的具体政策和法令拿到现在来施行,必须与时代环境相适应。
尽管很多人批判心学为唯心主义,但是本着对王阳明先生的崇敬和当年明月的推崇,仔细阅读之后,发现其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对于为人处事等等各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理念,批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但又批判了它们。他认为道家的长生久视的方法,可以缓解内在生命有限带来的紧张焦虑,“清静逍遥”的理念可以超脱自我。而佛家出离生死的智慧可以在当下就能消解有限与无限对立的冲突,使人不妄执于事物,体验生命本有的圆融真实。但是佛道两家过分滞执于虚寂,违背人的本性,缺少儒家生生不息的机趣。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就是强调知与行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即“致知必在行,而不行不可能为知也”。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恣意而行,全然不知思索省察,一味胡行妄为,即没有“知”。还有一种人,茫茫荡荡地凭空去思索,全然不肯切身亲自去实践,只是捕风捉影,即缺少“行”。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此外,如今还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知和行要分成两件事去做,只有全知了才去行,最后导致终生都不能去做,也终生都不知道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这段话说明了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来自我们先天的内心道德律,就像每个小孩子都会有恻隐之心一样。只是因为后天的外在环境改变了我们,面对外在的物质诱,给原本至纯至善的心之本体蒙上了一层灰尘,因此我们需要“格物”来恢复心之本体。在这里,他把心之本体比喻成一面镜子,而“格物”就是擦镜子的行为。然而世间我们有太多的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就是只知道在映照上下功夫,却不知道镜子的昏暗,结果到头来发现全是一场空。这些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基础。
在做人方面,他反对“程朱理学”那样死守四书五经中规定的道德规矩,提倡按良心做事,不违逆人的本性,这一点和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的“真性情”相似。在求学治道方面,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向内寻求格物致知之道,即擦亮内心的那面镜子,便可以说是懂得了“道”,其他的事情自然就好做了。在这一点,他和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孔子是最欣赏曾点的。因为他认为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禀赋来塑造自己,并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自己的价值,自然而然就能够取得不错的结果。在教育方面讲究因材施教,在治理方面讲究因时而治。也就是说,在教育一个人的时候,要顺应天性,不能对所有人都采用相同的方法,类似于中医里面的“对症下药”;在治理一个组织或国家的时候,要顺应时势,不能把古代的具体政策和法令拿到现在来施行,必须与时代环境相适应。
尽管很多人批判心学为唯心主义,但是本着对王阳明先生的崇敬和当年明月的推崇,仔细阅读之后,发现其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对于为人处事等等各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