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缺失过亲情的人,才能懂得期间的苍凉
看完电影,我又刷了一遍小说,尽管很多人觉得不二情书拍的很矫情,写信有点不切实际,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故事。
少年时代缺失了亲情,对任何关系都充满不信任,把自己活成仙人掌或者刺猬,怕有伤害所以不愿深爱,内心深处是孤独和苍凉。说到底,这是一种平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愫。每个人都是孤岛,却渴求找到相似的影子,只有经历过相似的岁月,才能读懂心底的声音。
娇爷和大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被亲情抛弃的人。一个是失去,一个是被流放,同样的年纪,都缺失了亲情,背井离乡,满目萧然。一个是没有安全感,一个是缺乏信任感,一个爱的时候义无反顾却屡屡受伤,一个是怕受伤所以根本不想去爱。凭空而来的信却在两座孤岛中间搭起了灵魂的通道。
面对着信纸把大牛想象成教授的娇爷不再是娇爷,是内心深处那个柔柔弱弱的小女生阿娇。她总是询问,爱情到底是什么?其实她渴望被怜惜被疼爱,就如同教授信里除了经常失恋便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那样。表面上看,她是在赌场叱咤风云的女侠,骨子里却是极度的没有安全感,独自一个人承担了太多,总是希望有一个人能令她卸下所有强悍的外衣和所谓坚强的武装,然后把最最软弱的自己呈现出来,可以被另外一个人的温暖包围,可以由另外一个人的强悍保护。但事与愿违,每次她试图从壳里钻出来,却都被伤害,对于一个软体动物而言,任何一种践踏和碾压都是致命的。所以当大牛把自己比作沙漠里的仙人掌,总是要刺痛别人时,娇爷只能自嘲,自己只有被刺痛的份儿。因为没有,所以渴求,因为怕失去,所有又不敢得到,人总是那么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又是需要有人能理解。需要那种“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或者说,“因为相似,所以懂得”的默契。
尽管他们一再地提问,爱情是什么?可是谁又知道呢?爱情是什么?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爱情是人体的一些化学反应。当你渴望爱情的时候,人体会制造出信息素,在千万人之间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然後制造苯基乙胺让你一见倾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再分泌很多的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让你怦然心动,茶饭不思,一日不见如三秋;按照正常流程,你将坠入爱河,此时多巴胺会被更多地制造,你对爱情会欲罢不能,甜蜜到上瘾,但是智商也会迅速归零,让你的思维毫无逻辑可言;当然人体不可能无休止无限量地制造这些爱情激素,三个月,多巴胺恢复正常水平,爱情要么就此消失,不再有任何波澜,要么由内啡肽取而代之,爱情进入正轨,趋于稳定。丘比特想必就是个很好的化学家,在她的箭头上涂抹好足够多的苯基乙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任凭对着谁射,都能百发百中的生出爱情来,所以,我们一分钟就能产生对一个人的爱意,只因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但这终究不是娇爷和大牛所需要的爱情,他们也不缺少这样的爱情。为何在爱情如快餐的时代,还是会觉得找不到爱情呢?
我们的月老就更懂得爱情,他只是负责牵红线,就如同查令十字节84号的书店老板托马斯那样。月老毕竟是老人家,人生阅历摆在那里,这样的年纪,看过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经历过的聚散离合,人情冷暖岂是一个光屁股的小孩可以比的?他只是在两颗有共鸣的心之间牵一根线,你在这里拨动了琴弦,我在那里便听到了乐曲。在这个爱情之箭乱飞乱舞的时代,他们更渴望被月老的手牵引,让他们的灵魂摆渡到一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可是,爱情是不能找的,你只能等待。。。等不到是常态,等到了是幸运。比起被安置成Happy Ending的尾声,我更沉浸于他们彼此的等待中。等待是一种耐性,就如同写信,从构思到提笔,到字句斟酌地落笔,从寄出到收到对方的回应,都是一种等待,在这浮躁的时空里,我们太需要等待,但是总怕等不起,我们又总是不愿意去等。我们行色匆匆,不知道在忙碌些什么,行色匆匆地错过了内心里最希望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聆听自己的心。有勇气等回信的人,总好过于连信都不愿意写的人。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信,其实就是给自己写信,好的坏的,也不怕被对方笑话,如果那个人懂得,那就最好,如果不懂,也无伤大雅。我们在往河里扔石子的时候,经常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我们在山谷里呐喊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指望听到第二个人的回音。
很喜欢字幕过后的彩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查令十字街84号被新主人买下后,他推门而入看到铺了一地的信封。像娇爷和大牛这样由于收到不到回信找上门去的毕竟是少数,更大多数是由于突然之间的失联而焦虑惶惑,信件仍旧源源不断地来自世界各地。所以主人索性开了一家中转站,招募了一群有爱心的人,继续为这些邮件进行分类中转,然后顺便格物至致,窥探和分享一下鸿雁往来的秘密和愉悦。最后彩蛋的拍摄形式也是非常轻松欢乐的。
不过电影始终是电影,小说终归是小说,如果真的以为查令十字街84号是这样一家爱情中转站,那是要失望的。因为据说,现在该地是一家麦当劳,麦叔叔的魅力大于书店啊。现世依然是现世,现实依然是现实,快餐时代如何去追求拖沓绵长的传书?所以,查令十字街84号不会有,解忧杂货铺更不会有,有的只是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深的苍凉。
少年时代缺失了亲情,对任何关系都充满不信任,把自己活成仙人掌或者刺猬,怕有伤害所以不愿深爱,内心深处是孤独和苍凉。说到底,这是一种平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愫。每个人都是孤岛,却渴求找到相似的影子,只有经历过相似的岁月,才能读懂心底的声音。
娇爷和大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被亲情抛弃的人。一个是失去,一个是被流放,同样的年纪,都缺失了亲情,背井离乡,满目萧然。一个是没有安全感,一个是缺乏信任感,一个爱的时候义无反顾却屡屡受伤,一个是怕受伤所以根本不想去爱。凭空而来的信却在两座孤岛中间搭起了灵魂的通道。
面对着信纸把大牛想象成教授的娇爷不再是娇爷,是内心深处那个柔柔弱弱的小女生阿娇。她总是询问,爱情到底是什么?其实她渴望被怜惜被疼爱,就如同教授信里除了经常失恋便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那样。表面上看,她是在赌场叱咤风云的女侠,骨子里却是极度的没有安全感,独自一个人承担了太多,总是希望有一个人能令她卸下所有强悍的外衣和所谓坚强的武装,然后把最最软弱的自己呈现出来,可以被另外一个人的温暖包围,可以由另外一个人的强悍保护。但事与愿违,每次她试图从壳里钻出来,却都被伤害,对于一个软体动物而言,任何一种践踏和碾压都是致命的。所以当大牛把自己比作沙漠里的仙人掌,总是要刺痛别人时,娇爷只能自嘲,自己只有被刺痛的份儿。因为没有,所以渴求,因为怕失去,所有又不敢得到,人总是那么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又是需要有人能理解。需要那种“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或者说,“因为相似,所以懂得”的默契。
尽管他们一再地提问,爱情是什么?可是谁又知道呢?爱情是什么?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爱情是人体的一些化学反应。当你渴望爱情的时候,人体会制造出信息素,在千万人之间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然後制造苯基乙胺让你一见倾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再分泌很多的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让你怦然心动,茶饭不思,一日不见如三秋;按照正常流程,你将坠入爱河,此时多巴胺会被更多地制造,你对爱情会欲罢不能,甜蜜到上瘾,但是智商也会迅速归零,让你的思维毫无逻辑可言;当然人体不可能无休止无限量地制造这些爱情激素,三个月,多巴胺恢复正常水平,爱情要么就此消失,不再有任何波澜,要么由内啡肽取而代之,爱情进入正轨,趋于稳定。丘比特想必就是个很好的化学家,在她的箭头上涂抹好足够多的苯基乙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任凭对着谁射,都能百发百中的生出爱情来,所以,我们一分钟就能产生对一个人的爱意,只因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但这终究不是娇爷和大牛所需要的爱情,他们也不缺少这样的爱情。为何在爱情如快餐的时代,还是会觉得找不到爱情呢?
我们的月老就更懂得爱情,他只是负责牵红线,就如同查令十字节84号的书店老板托马斯那样。月老毕竟是老人家,人生阅历摆在那里,这样的年纪,看过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经历过的聚散离合,人情冷暖岂是一个光屁股的小孩可以比的?他只是在两颗有共鸣的心之间牵一根线,你在这里拨动了琴弦,我在那里便听到了乐曲。在这个爱情之箭乱飞乱舞的时代,他们更渴望被月老的手牵引,让他们的灵魂摆渡到一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可是,爱情是不能找的,你只能等待。。。等不到是常态,等到了是幸运。比起被安置成Happy Ending的尾声,我更沉浸于他们彼此的等待中。等待是一种耐性,就如同写信,从构思到提笔,到字句斟酌地落笔,从寄出到收到对方的回应,都是一种等待,在这浮躁的时空里,我们太需要等待,但是总怕等不起,我们又总是不愿意去等。我们行色匆匆,不知道在忙碌些什么,行色匆匆地错过了内心里最希望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聆听自己的心。有勇气等回信的人,总好过于连信都不愿意写的人。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信,其实就是给自己写信,好的坏的,也不怕被对方笑话,如果那个人懂得,那就最好,如果不懂,也无伤大雅。我们在往河里扔石子的时候,经常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我们在山谷里呐喊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指望听到第二个人的回音。
很喜欢字幕过后的彩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查令十字街84号被新主人买下后,他推门而入看到铺了一地的信封。像娇爷和大牛这样由于收到不到回信找上门去的毕竟是少数,更大多数是由于突然之间的失联而焦虑惶惑,信件仍旧源源不断地来自世界各地。所以主人索性开了一家中转站,招募了一群有爱心的人,继续为这些邮件进行分类中转,然后顺便格物至致,窥探和分享一下鸿雁往来的秘密和愉悦。最后彩蛋的拍摄形式也是非常轻松欢乐的。
不过电影始终是电影,小说终归是小说,如果真的以为查令十字街84号是这样一家爱情中转站,那是要失望的。因为据说,现在该地是一家麦当劳,麦叔叔的魅力大于书店啊。现世依然是现世,现实依然是现实,快餐时代如何去追求拖沓绵长的传书?所以,查令十字街84号不会有,解忧杂货铺更不会有,有的只是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深的苍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