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学习
“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组织,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将在人类社会中继续其作用,并为我们社会创造一定意义上的神经症式的冲突,并促使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理去进一步探索”——徐钧。
子、母、父。
个体、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
个体、本我、超我。
个体、爱、恨。
个体、欲望、道德。
儿子想占有妈妈,但妈妈是爸爸的,不被允许,会产生恨,想杀死爸爸,但又打不过,害怕被爸爸打败(阉割),产生阉割焦虑。当有一天,打败爸爸的时候,会觉得抢了他的东西,会内疚,同时会觉得占有了不该占有的(乱伦),会恐惧、内疚。出现冲突——想爱不敢爱,爱了又担心。
个体,有自己的欲望,吸烟,但吸烟不被允许,有执法者的监督,(或吸烟会得癌)偷偷吸,会害怕被发现,产生焦虑,吸了之后,会内疚,觉得自己违反了纪律(内化了监督者、会得癌)。——想吸不敢吸,吸了不舒服。
洗手强迫症:个体,有情欲,但情欲不敢表现,因为太脏了,偷偷想,认为自己想的不对,感觉自己是脏的,去洗手。越是压抑,情欲越旺盛,心里的肮脏感越强烈,越去洗手。
在性蕾期,母亲不会诱惑儿子,允许儿子在儿童期正常地爱恋自己的母亲;父亲没有压制个体,反而在合适的时机退后,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很牛,儿子没有杀死父亲的负罪感,也没有与母亲乱伦的内疚与恐惧(不是抢走别人的女人);同时父亲成为儿子的榜样,允许儿子有自己的女人;度过这个时期,儿子会认同父亲,学习去爱别的女人,俄狄浦斯情结则不会产生。
生活中,孩子犯错,母亲不会坦护(诱惑),父亲不会惩罚(攻击),孩子通过正常的教育,明白错在哪里,对于犯错没有恐惧,会正常成长。
如果母亲坦护,孩子会没有正误观,当进入社会评价体系时,会受挫,一方面无法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厌恶母亲。无法与人建立正常关系。
如果父亲惩罚,孩子会害怕犯错,不敢做事,唯唯诺诺。害怕权威,无法建立独立人格,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有恐惧心理。
子、母、父。
个体、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
个体、本我、超我。
个体、爱、恨。
个体、欲望、道德。
儿子想占有妈妈,但妈妈是爸爸的,不被允许,会产生恨,想杀死爸爸,但又打不过,害怕被爸爸打败(阉割),产生阉割焦虑。当有一天,打败爸爸的时候,会觉得抢了他的东西,会内疚,同时会觉得占有了不该占有的(乱伦),会恐惧、内疚。出现冲突——想爱不敢爱,爱了又担心。
个体,有自己的欲望,吸烟,但吸烟不被允许,有执法者的监督,(或吸烟会得癌)偷偷吸,会害怕被发现,产生焦虑,吸了之后,会内疚,觉得自己违反了纪律(内化了监督者、会得癌)。——想吸不敢吸,吸了不舒服。
洗手强迫症:个体,有情欲,但情欲不敢表现,因为太脏了,偷偷想,认为自己想的不对,感觉自己是脏的,去洗手。越是压抑,情欲越旺盛,心里的肮脏感越强烈,越去洗手。
在性蕾期,母亲不会诱惑儿子,允许儿子在儿童期正常地爱恋自己的母亲;父亲没有压制个体,反而在合适的时机退后,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很牛,儿子没有杀死父亲的负罪感,也没有与母亲乱伦的内疚与恐惧(不是抢走别人的女人);同时父亲成为儿子的榜样,允许儿子有自己的女人;度过这个时期,儿子会认同父亲,学习去爱别的女人,俄狄浦斯情结则不会产生。
生活中,孩子犯错,母亲不会坦护(诱惑),父亲不会惩罚(攻击),孩子通过正常的教育,明白错在哪里,对于犯错没有恐惧,会正常成长。
如果母亲坦护,孩子会没有正误观,当进入社会评价体系时,会受挫,一方面无法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厌恶母亲。无法与人建立正常关系。
如果父亲惩罚,孩子会害怕犯错,不敢做事,唯唯诺诺。害怕权威,无法建立独立人格,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有恐惧心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