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与解放动物常见问答
更新:16 年 6 月 28 日
问题:
生理
1、肉食使我们进化成人
2、人类是杂食动物
3、素食能保证营养均衡?
4、肉食是一种美味
伦理
5、植物也是生命
6、为何动物应该拥有权利?
7、动物权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8、为何应该认真对待动物的感受?
9、人类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10、这个议题牵涉太多,你们怎能要求我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来承担责任?
11、伦理是人类创造的,所以它只能用来保护人类
12、如何划定从无机物、微生物、植物到高等动物的伦理界限?
13、农场动物生来就是为了成为人类的食物,而且,若不是因我们的肉类需求,他们也没机会出生
14、饮食只是个人选择
15、野生动物也彼此相食,我们为何不可以?
16、动物不讲理,我们为何要尊重他们?
17、动物没有理性和语言
18、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
难题
19、救人还是救动物?
20、我们也不应该杀灭害虫?
21、是否应该让宠物和野生动物也吃素?
22、身处绝境也不能狩猎?
23、即使人人都成为素食者,我们也难免会在无意中杀死动物
其它
24、是否应该要求人人都成为素食者?
25、不应该宣传素食主义
26、肉食是人类的文化传统
27、人人素食的后果
28、素食也不能让动物起死回生
1、肉食使我们进化成人
A、是历史上的所有事件共同导致了我们碰巧是“现在的人”,而不只是饮食习惯这一个因素。
B、即使这个论点成立,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试想:如果欧洲人不奴役黑人,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美国,那么现在的美国人就会因此而坚持继续奴役黑人吗?
C、肉食不一定是动物智力进化的必要条件,关键是学会了直立行走和烹调,如果有一种食草动物学会了这些技能,他们的智力可能终有一天也会进化成人类的程度。我们的现代文明真的是宇宙中的唯一吗?这些都说不准,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由素食者建立的美丽新世界。
E、没错,非人动物为人类农耕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那么既然如此,我们难道不是更应当对他们好一些吗?
2、人类是杂食动物
A、不能从“实然”推出“应然”。
B、杂食是动物为了扩大其物种生存能力所进化出的能力,比如说能更好地应对食物匮乏。杂食特性和进化程度无关,只和生存环境有关。
C、人类的饮食本来就不同于动物,因为人类会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和调配,不需要太多精力就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发达,营养学知识也很普及,合理素食也能保证营养均衡。
D、在进化史上,动物的食性发生改变也是自然现象。素食相当于人工进化。
3、素食能保证营养均衡?
关键在于合理膳食,即使是不含蛋奶的纯素食,通常需要补充的人体必需营养素也只有维生素 B12(通过强化食品、补充剂和某些藻类,食草动物自身能合成维生素 B12,人类则需要从食物中摄入,非素食的老年人因为吸收功能下降,也需要补充这种维生素),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发达,营养学知识也很普及,只要能做到食物多样化(全谷类/杂豆类/薯芋类主食、大豆类、深色蔬果类、坚果种子类应俱全,并常吃菌藻类蔬菜),并通过合理搭配与烹调(例如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蔬果和甘薯;高草酸的蔬菜进行焯水;对粗粮进行浸泡/发芽/发酵)来促进某些营养(铁、锌、钙)的吸收,注意关键营养素的摄入(例如维生素 B12、维生素 D、N-3 脂肪酸),也能保证营养均衡,尽管素食者更需要关注某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即使是营养均衡的素食,理论上也比杂食更便宜。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专为素食者开发的营养强化食品。
早在 1997 年,全球最大的权威营养学机构——美国饮食协会(ADA)就通过官方报告指出,经过适当规划的纯素食适合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包括孕期和哺乳期,可满足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求,并且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二型糖尿病、肥胖症和某些癌症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素食者会摄入更少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以及更多的膳食纤维、钾、镁、维生素 C 和 E、叶酸、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及其它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1]其次是因为生物放大作用,植物性食物中的有害残留物往往低于动物性食物。
当然,只有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体现出素食的益处。
英美等国的研究人员曾经进行了几项大规模、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素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确实更高。当然,素食者往往还伴随着其它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很少吸烟饮酒(烟酒肉往往相互依赖),经常户外活动,心态也更好,素食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更高,这些“混杂因素”也是素食者更加健康长寿的部分原因。
此外,还有很多权威机构也有类似的观点,包括加拿大营养师协会(DC)、英国饮食协会(BDA)。[2,3]还有澳洲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发布的 2013 版《澳洲居民膳食指南》(Australian Dietary Guidelines)。这段话摘自完整指南中对于纯素饮食立场的总结:“适当规划的素食饮食,包括全素饮食或纯素饮食,是健康且营养充足的。合理安排的素食适合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严格的素食或纯素饮食可以满足营养需求,只要满足热量需求,并在一天内食用适当种类的植物性食物。那些遵循纯素饮食的人群应选择富含铁和锌的食物并优化铁、锌、钙的吸收和利用率。严格纯素饮食模式的人群可能需要维生素 B12 补充剂。”[4]对于婴儿,该指南提供了谷物和/或纯豆腐或豆科植物用于在六个月左右喂养的建议。教师指南给出了肉类和乳制品的替代品,并规定了各年龄段的份量。它并未指出婴儿和儿童不能或不宜吃纯素食。
2016 年 1 月 7 日,美国农业部(USDA)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联合发布的 2015-2020 年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The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也将素食列为了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另外两种是美式饮食和地中海式饮食。[5]该指南每 5 年更新一次,适用于所有 2 岁及以上的美国居民,宗旨是通过健康饮食模式和规律身体活动来促进居民健康、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此版膳食指南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农业部组织了包括营养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各界的专家,在综合评价现有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制定。
2016 年 5 月 13 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 2016 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加入了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参考资料:
[1]http://www.eatrightpro.org/resource/practice/position-and-practice-papers/position-papers/vegetarian-diets
[2]http://www.dietitians.ca/Your-Health/Nutrition-A-Z/Vegetarian-Diets.aspx
[3]https://www.bda.uk.com/foodfacts/vegetarianfoodfacts.pdf
[4]http://veganaustralia.org.au/AustralianDietaryGuidlinesReview.html
[5]http://health.gov/dietaryguidelines/2015/guidelines/appendix-5
4、肉食是一种美味
很多人都认为素食的口味清淡单一,其实这只是想像出来的。美食并非只有肉类,素食里面也有山珍海味,如香菇和紫菜,实际上很多肉食为了掩盖腥臭味,需要用到多种植物调味料,肉食的味道大都来自于这些调料,如胡椒、辣椒、孜然、咖喱、芥末、八角。相反,没有肉,蔬菜照样可以自成一盘菜,甚至蔬菜的天然味道更让人感觉甘甜美好。很多素菜也同样美味可口:例如咖喱土豆、麻辣豆腐、虎皮青椒、剁椒春笋、干煸杏鲍菇、地三鲜、番茄意面、麻辣藕片等等。
肉食的种类无非是禽、畜、鱼、虾、蟹、贝,日常的种类不超过100种。但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菌类、藻类加起来则应该有上千种。
口味也是可以逐渐改变的,根据很多素食者的经验,适应了素食之后,味觉会变得更敏感,感觉素食比以前更美味了,清淡的素食反而更能尝出食物原有的清香。
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被迫做出这种选择:要么享受美食,要么被剥夺享受美食的机会。即便素食寡淡无味,我们的损失也远远比不上动物的痛苦。随着未来人造植物肉的普及,素食的这一缺点也能得到改善。
尽管素食者的口味多样性有所限制,但因为人类会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和调配,相比其他动物,食物本来就更多样化。有些人认为没吃过肉是一种遗憾,没尝过老虎肉、熊猫肉、猩猩肉、甚至人肉…难道也是一种遗憾?况且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珍稀水果,等着我们去猎奇和尝鲜。有一部纪录片名为《水果猎人》,作者游历各国,搜寻珍稀水果,并以饱含感官色彩的语言描绘亲口品尝到的数十种离奇果实:包括“花生酱黄油果”、“黑莓果酱果”和生长在塞舌尔、酷似臀部的“海椰果”。
5、植物也是生命
生物学上的“生命”和佛教的“众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定义是生长、代谢、繁殖、遗传、应激特征,后者是 “受、想、行、识”特征,只有动物才拥有这些特征。另一种说法是:动物是有情众生,有意识和感受;而植物是无情众生,没有意识和感受。
但是,很多人选择素食并不是因为宗教信仰,只是为了健康、动物、环境等。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个回答可能没有任何说服力。所以很多素食者对于这一问题都无言以对,还会怪自己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能力,来跟他们沟通……以下将从科学和哲学上解答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或许来自对植物的真正关心,但通常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没有认真想过,如果证明植物会感受痛苦,我们就应当把考虑的范围扩大到植物。相反,他们只是希望证明,要是我们真的按照我所主张的原则行事,我们就不但不能吃动物,连植物也不能吃,这样人只会饿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可能不违反平等考虑的原则生活,我们便根本无须为此费神,而是仍然按我们习惯的方式生活,植物和动物都吃。这个质疑的理由在事实上和逻辑上都很难站得住脚。迄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植物具有感受快乐和痛苦的能力。
生物学对“生命”概念的定义只是生长、代谢、繁殖、遗传、应激等物质特征,与动物伦理学关注的问题无关,这些特征不足以证明植物应该拥有权利或受到伦理关怀,我们人类本身也并不是生命的个体,而是无数生命的集合体,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被定义为生命。植物也没有一个生死的判断标准,动物失去“生命”的判断标准是“脑死亡”。如果仅仅因为有生命,所以就应该平等对待,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石头和植物一样都是物体,所以它们都是平等的。并且平等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区别对待,例如我们都不会认为动物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还有,一株植物如果有人去修剪,及时采撷成熟的果实,当年只会激发更多的产果,获得的种子在来年也会有更好的收成。植物赋予人以食物,人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扩大种植以完成植物的委托。至于多年生的果树,更是迫切地希望有动物(包括人)来食用其果实,以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为此,成熟的水果都长得光彩夺目、香气扑鼻、甜美多汁,为的就是吸引动物和人来食用。
而肉用动物被宰杀时,一般都刚在青春,有很多一生都没有出过养殖场的大门,甚至连天空都未见过,降生到世界上只不过半年到一年。
回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证明非人类动物能感受疼痛的三大理由:行为、神经系统特征和疼痛在演化上的用途。从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理由使我们相信植物会感受疼痛。
几年前出版的一本通俗读物《植物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声称,植物有着各种奇特的能力,包括能辨别人的心理。此书所引用的最引人注目的实验不是正规研究机构做出来的,一些重要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重复这些实验,均告失败。这本书的断言现已被彻底否定(《Natural History》83(3):18,1974年3月)。方舟子也写过一篇辟谣的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57/20020627/762501.html
我们对动物的痛苦和对他人的痛苦的认知方法是一样的。我们也同样不能直接体会他人的痛苦,也只能根据外在的观察和推论,如果否认了这一点,我们同样也不能说一个人在受苦,何况人更复杂,会隐瞒和忍耐。
而根据推论,植物不能移动以躲避伤害,也就不需要意识到伤害,所以没必要演化出感受疼痛的能力,况且这种能力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缺乏可信的实验结果,事实上也找不到植物有产生意识的大脑,或类似的组织。从功能上看,感受疼痛是为了让你意识到伤害,并且产生记忆的教训,有助于在未来避免造成疼痛的来源。
尽管植物在受到侵害时,也会发出电信号、分泌化学物质,某些植物如含羞草受到触碰还会立即闭合,但这只是一种应激反应,类似于“缩手反射”:我们烫到手时会先立即缩回手,感到疼痛要等到信号送达大脑之后,这种自动反应(即时保护)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只是脊髓固有的反射。机器人也能通过编程来做到类似的即时保护,相当于仅仅到了“缩手”这一步,不需要痛觉。很难想像,植物会在演化过程中获得感受疼痛的能力。因此,相信植物能感受疼痛似乎毫无道理。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理论如果同样能解释同一个现象,那么选择更简单的那个理论。
而动物的痛觉不只是一种反应那么简单,痛觉伴随的精神上的感受(疼痛)也不能从物质上还原,这种感受属于知觉(Sentience)或感质(Qualia),这些都是和意识有关的哲学概念。
还有,根据“己所不欲”的换位思考,我不敢想象自己成为一只待宰羔羊;但如果我想象自己是一株等待收获的玉米,就不会担心了。提出这个问题但不能贯彻其结论的人,其实往往不过是为继续吃肉寻找借口。
回答这个质疑的事实根据就说到这里。如果提问者依然认为食用植物是一种“残忍”,那么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论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生产肉类需要数十倍的植物用于饲养动物,出于节约粮食的考虑,也要求人们只以植物为食,也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节省能源、水源和土地,如果节约的粮食分配合理,还能拯救非洲难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磋商会报告《膳食、营养和慢性疾病预防》中指出:“据估计,每年每公顷土地种植马铃薯和水稻可养活的人数分别为22和19人,而饲养牛和羊可养活的人数则变为1和2人。”
假设研究人员真的找到了植物能感受疼痛的证据(不过看来毫无可能),仍然是吃植物比吃动物好。即使植物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动物一样,还是这个结论。
如果以上回答仍不能让提问者满意,那么请提问者接受素食者的真诚邀请,让我们一起来证明吃植物的合理性。对这个问题来说,举证责任如果仅由素食者来承担,是不公平的。
6、为何动物应该拥有权利?
人类拥有权利,而人与非人动物之间的差别不足以证明动物不应该至少拥有部分权利。18世纪晚期,最早深入研究动物伦理的学者之一、现代功利主义学说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曾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一书中写道:“这一天或许就要到来,那时其它动物可以获得他们被暴虐势力所剥夺的那些权利。法国人已经认识到,黑皮肤不是一个人应当遭受遗弃,而不纠正暴虐者滥施折磨的理由。或许有一天人们终将认识到,腿的数目、体毛的疏密或者有无尾巴,同样不能成为抛弃一个动物使其陷于同样命运的理由。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划分这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呢?是理智还是语言能力?可是一条成年的马或狗的理智和沟通能力,是一个出生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大的婴儿所无法相比的。然而,假如事情不是那样,又会是如何呢?问题不在于他们的理智能力,也不在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而在于他们能不能感受到痛苦。”
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汤姆·雷根则认为仅仅考虑动物感受痛苦的能力是不够的,和许多弱势人群一样,我们必须给予某些动物某些基本权利方可从根本上保障他们不遭受无谓的伤害。而界定哪些动物拥有权利的判据是要看他们是不是“生命主体”(Subject of Life)——拥有愿望、记忆和未来,拥有伴随着苦乐的内心世界,拥有一个完整的心理。
雷根从文明社会共同接受的人权开始出发,追问我们拥有人权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发现各种理由,例如我们是人类、我们有人格、我们生活在道德社会、我们有灵魂等说法,都无法给人权以支持。只有从所有人都是生命主体这一概念出发,才能为人权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旦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动物同样也是生命主体,也同样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尽管婴儿终究会长大成人,但是,人类也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一种动物,所以动物权利也是人权的基础。因此,只接受人权而否认动物权利,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就好像历史上出现过的,只承认男性的权利,否认妇女的权利,只承认白人的权利,不承认黑人的权利等现象一样,都只是人类历史上顽固保持的偏见而已,终究会被消除。
7、动物权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破除物种歧视,使人们认真对待动物的感受。摒弃为了食品、服饰或其它任何用途而加诸动物的所有剥削和残酷的行径;进一步,开发并使用非动物制品作为替代,以造福人类、动物和环境。
8、为何应该认真对待动物的感受?
因为A:人类应当消除痛苦。
而且B:非人动物能感受痛苦。
所以C:人类应当认真对待非人动物的感受。
动物解放论者认为,痛苦就是痛苦,无论它发生在哪个物种分类都是应当避免的。
这也是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表现。几乎一百年前,战争还是不分平民和战斗人员的。但我们现在的观点是我们有义务避免平民被伤害;几百年前我们还认为酷刑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现在主张人道主义的死刑;五十年前除了宗教信仰者,几乎没有人会在乎对动物的屠宰方式,但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同人道主义的屠宰方式。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现代社会的人大部分都认同不必要的痛苦是应该避免的。
9、人类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A、以这种逻辑,白人和男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是不是就可以不顾黑人和妇女了?如果历史上人人都坚持这种逻辑,那么至今黑人和妇女的权益仍不会得到尊重。终生遭受虐待的动物数以万亿计,远远超过了人类遭受的所有灾难,凭什么说他们的痛苦不如人类重要?在人的问题与动物问题之间进行优先排序,这正是我们有待废除的物种歧视。
B、实际上,在解决人类问题的同时解决动物问题并不冲突。例如我们可以在成为素食者的同时,帮助解决非洲贫困问题。
C、英国当年推动动物保护的那一群人,也正好是推动儿童权利和妇女权利的人权卫士。由于没有其它的法律条文好援引,最早英国人在试图保护儿童权利的时候,就是用的保护动物权利的法律条文。表明人的问题跟动物问题不相矛盾。人的尊严与团结不是建立在奴役动物的基础之上的,相反人与人之间友好共处必然需要人类友好对待动物。哲学家尼采、康德和洛克也都认为对动物的残忍也会助长对人的残忍。两种形式的残忍无论从内在本质还是外在表现来看,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城管打人和城管打狗的事件是何等的相似!
D、提出这个疑问的人似乎很忙,他们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造福人类上面,他们不能被其他慈善事业分心,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虐待动物问题。但我认为很多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只是用“人类中心主义”的幌子来掩盖“自我中心主义”而已。
10、这个议题牵涉太多,你们怎能要求我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来承担责任?
这个世界本就不完美,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所能掌控的,但并不包括这个问题。核扩散、和平统一等问题牵涉太多,需要在政府首脑的谈判桌上解决。动物问题不同,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都握有一把解决动物问题的钥匙,个人作出任何一个与动物相关的决定都对解决这个问题直接起到推进或延缓作用,如果你不那么漠视或麻木,很多动物就会因你而得救。如果每个人都付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责任(只要一点点努力),动物的生存状况将会在短期之内获得大幅改善!
11、伦理是人类创造的,所以它只能用来保护人类
这并不妨碍它使非人动物成为受益者。一种伦理主张的提出者和受益者不必重合。正如,保护儿童不受伤害的主张只是健康成年人提出的,但它的受益人却不是健康成年人。
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我们比其他动物更重要。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属于人种这个分类,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很多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或特征。比如,我们拥有高度发达的语言,我们能借助文化(而不仅仅是基因)去传承信息,我们能进行科学探索,我们能从事艺术创作,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我们与其他人拥有更为复杂多变的关系模式,我们能对其它事物产生更为多样的情感等。
就拿被生物学家最广泛认同的“生殖隔离”定义来说吧,这种定义法认为,物种之间的区分标准即他们的交配不能产生后代。可问题是,人们发现,一个皮格米(Pygmy)妇女不能为一个瓦图西(Watusi)男子生一个孩子,因为她的骨盆太小了。那么这两个种族就不应当同属于智人这个物种。于是就有很多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智人这个物种应该被拆分为更多的物种才对。
假设地球上诞生了一种具有和人类同等智力的生物,也拥有高度发达的语言和借助文化(而不仅仅是基因)去传承信息等相同的能力或特征,难道仅仅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就不应该赋予他们“人权”吗?
12、如何划定从无机物、微生物、植物到高等动物的伦理界限?
首先必须确定,凡是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脊椎动物,我们都应当予以伦理关怀。
虽然那些无脊椎动物的感受如何我们尚不清楚,但这不影响我们关怀脊椎动物。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困难,但类似的困难不只是宣扬动物保护者要单独面对的:比如,在堕胎问题上,“究竟堕掉几个月的胎儿算是杀人?”这个问题很难,我们知道2个星期的胚胎问题不大,但是5个月的胚胎呢?但不管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这都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杀死一个1岁儿童是严重错误;同理,我们不清楚踩死一只蚂蚁是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杀死一条1岁大的狗是严重错误。
13、农场动物生来就是为了成为人类的食物,而且,若不是因我们的肉类需求,他们也没机会出生
A、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奴役自己的孩子也是合理的。
B、与其在工厂式农场中熬过一生,倒还不如从未出生,若换成是你的话,你会如何选择呢?
C、当年美国为奴隶制提出的辩解理由正是同一个腔调:如果不是因为奴隶制,被奴隶的人从一开始便不会出生。
D、他们很聪明,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比如,把猪放到野外就会发现他们喜欢刨土、喜欢草地,个性不一,还有很复杂的社交行为……而很多人却误认为他们只知道吃。
E、对于被食用的动物来说,千百年来的人工选择主要只是视产量高、肉质好的动物为良种,而不是参照他们的野性和忍受痛苦的能力来配种、选择的。所以,从进化生物学角度看,他们的感受和主体欲求并没有退化。
14、饮食只是个人选择
很多人都认为,饮食习惯仅仅是个人的口味偏好和生活方式,属于私人领域,不值得甚至不应该进行公开讨论,尤其不应该有任何价值判断,不应该以道德的名义制定规范、施加限制,否则就是“道德绑架”。这也是许多人对宠物保护者和素食宣传者颇有微词的原因。
实际上,无论是素食还是肉食,绝非仅仅与饮食者自身相关,它直接关涉到被杀害的、可以感受痛苦的生灵。我们不同的饮食选择,决定了我们与动物、甚至他人和整个地球生态的不同关系。
以动物为食物,必然是要过一种剥削、压迫动物的生活方式,是把动物当做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与剥削、压迫动物的其它形式,如穿着皮草、强迫动物表演、动物实验、狩猎等相比,由于肉食是人类的日常活动,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成为渗透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制度性动物迫害,而且不断强化着人们的物种歧视。
在肉食文化的氛围中,为了保护动物的目的有意识地素食,是一种向非人类动物奴隶制挑战的文化行为。素食问题成为一个公共的政治问题,在于把目光投向过去从未考虑过的动物权益,让传统社会中最弱势、最边缘,受到最严重剥夺和压迫的族群成为关注对象。它是社会动物伦理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常重大,值得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研究。
伦理学是处理不同动物关系的学问,最初仅限于人类中的少数主体之间,随着奴隶的解放、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废除,逐渐扩展到人类全体,随着动物保护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成为了伦理学关注的内容。国外有一门学科就叫动物伦理学,当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只是伦理的一个方面而已,不是全部,并不是说吃肉的就是坏人,吃素的就是好人,“好人”和“坏人”的分类和评判都是很片面的。
道德旨在斟酌动机、分析情境、权衡成本与后果,其终极目的在于减少不必要的痛苦,而不在于借着禁锢和压迫的手段制造“圣人”。
有关法律的问题上,人们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则自由。但是伦理问题,往往即使法无明文禁止,许多事情也是不该做的,人们会利用舆论等手段谴责某些事情的发生。只有当违反伦理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诉诸法律的规范。而伦理是法律制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15、野生动物也彼此相食,我们为何不可以?
首先,发生在自然界的“实然”不可等同于人类行为的“应然”,动物没有伦理观念,即非伦理主体。非伦理主体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伦理上要求他们任何东西,就像我们不会在道德上要求还不理解伦理的婴儿。况且他们不吃肉就会饿死,而人类拥有发达的生活条件和普及的营养学知识,肉食早已非营养更非生存所需。
其次,动物在自然界遭受的痛苦和人类制造的痛苦不可同日而语,自然界的动物们至少可以自由生活。而在工厂化的现代养殖场里却是另外的情形,大量纪实资料表明,集约养殖不仅条件太差,而且违背了动物的本性,动物因此受到了极端的虐待。
最后,我们亲手制造的痛苦与发生在自然界的痛苦具有不同的伦理性,干预自然界的事情也许会导致生态失衡等问题,但伦理要求我们不应当亲手制造如此大规模的苦难。
16、动物不讲理,我们为何要尊重他们?
A、他们属于生命主体就是应受尊重的充分条件。
B、人类的伦理正是由动物的社群行为演化而来的,尚无证据表明所有动物都无伦理的行为。
C、如果以有没有理性和语言来决定他者是否应受尊重,那么很多属于人类的非伦理主体(包括婴儿、严重智障和失智症患者等)都将被排除在这个门槛之外。尽管婴儿终究会长大成人,严重智障患者也有可能被治愈,失智症患者也曾是伦理主体,可是人类又何尝不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
17、动物没有理性和语言
A、人类的理性正是由动物的思维能力进化而来的,尚无证据表明所有动物都无理性。
B、经过训练的猩猩会用手势表达我们可以理解的3000个单词,并将他掌握的语言教给他的下一代。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更多人类不理解的动物语言仍在动物学家的研究中。
C、如果以有没有理性和语言来决定他者是否应受尊重,那么很多属于人类的非伦理主体都将被排除在这个门槛之外。
D、实际上很多动物也具有人类没有的能力(如夜视、飞行、感知电流、超声波)。如果因为动物不具有人类的某种能力,因此将他们降低到某种地位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我们也不得不将人类本身降低到某种地位,甚至比某些动物的地位更低。
18、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
A、“实然”不等于“应然”。
B、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吃与被吃实际上是一种营养传递关系,而不是人类意识中的强弱关系,虽然每个动物都会因为营养的需要而“吃”东西,却没有动物是为了在被吃者面前表达自己是强者才吃东西。但是,按照最小牺牲原则,能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以吃植物维生就不应该吃动物。食物链相当于人类的计划生育,都是为了生态平衡。
C、食物链也只是一种对于生态系统的观察推论,假设生物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种类型,这三种关系构成的实际上是一种回圈式的循环关系,如果生态系统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那么也无法形成生态,生态必须是平衡的。但人类的疯狂确实正在把生态系统变成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近400年的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许多生物灭绝或濒临绝种,追本溯源都跟人类脱不了干系。
D、如果按照“营养级”来决定食物链的位置,人类实际上处于食物链的中端。如果按照“能力”来决定食物链的位置,那么无论人类吃什么,都在食物链顶端。
E、如果有一种比人类更强大的动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你一定不希望他们也用同样的理由。
19、救人还是救动物?
如果着火的房间里面有一个我的孩子和一个陌生人的孩子,我也会先救我的孩子(由近及远)。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会允许我的孩子去歧视、欺负其他孩子。而且,人类几乎所有对动物的利用都不属于这个两难境地。
20、我们也不应该杀灭害虫?
比如打蚊子,一个人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权衡:以拍死他带来的瞬间痛苦来避免被蚊子叮咬的烦恼是否值得?如果他认为值得,他就可以去拍。由于目前尚无科学研究证明无脊椎动物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所以我们承认这个问题很棘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中大多数人去断定:以同样琐碎的理由杀死一条狗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也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蚂蚁怕酸、苍蝇怕烟、蚊子怕辣、蟑螂怕香。
农民会用廉价的方法消灭“害虫”,方法大概不外乎毒药。动物吃下毒饵,然后缓慢地死去。“害虫”的利益没有受到任何考虑——“害虫”一词本身业已表明,这些动物不在关切的范围之内。
但是“害虫”这个分类是人类所造的,身为害虫的一只野兔和一只养在身旁当作宠物的家兔,同样有资格受到考虑。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必要食物来源,同时又尽量尊重这些动物的利益,才是问题所在。以人类的科技能力而论,为这个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即使无法对各方均称圆满,至少比现在用的“方法”造成的痛苦少得多,其实不算困难。使用有避孕效果的诱饵,避免施毒造成拖延一段时间的伤残挣扎,就是一种明显的改善之道。
21、是否应该让宠物也吃素?
前提是至少要保证他们的营养和健康,可以选择人工合成添加营养的素粮。因为在不损害他人权益且归我管理的时候我们就有权利在不伤害他的前提下做任何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必须承认,肉食动物的存在确实对动物解放的伦理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应当对此有所作为。假定人类能把肉食动物从地球上消灭,从而会使受苦的动物数目减少,我们应当这样做吗?
简短的回答是,一旦我们放弃了声称对其他物种的“统治权”,我们就应当完全停止干涉它们,尽可能不去管其他动物。我们既然放弃了暴君的角色,也就不应当试图担当救世主的作用。
虽然这个回答部分是千真万确的,但过于简短。不管喜欢与否,人类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能力确实比动物强得多,这种理解力可能使我们陷入要不干预就会显得麻木不仁的境地。1988年10月,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都为美苏两国联手努力救出两头灰鲸而喝彩,当时这些灰鲸在阿拉斯加陷入冰封的困境中。有些批评者指出,花这样巨大的努力来挽救两头鲸真具有讽刺意味,因为每年人类要猎杀大约2000头鲸,更不用说还有12.5万只左右的海豚在捕捞金枪鱼的拖网上淹死。不过,要是有人断言这场救援行动是一桩坏事,这便是麻木不仁了。
因此,设想的人类干预会改善动物的境况,那就无可非议。但如果我们打算制订一个像消灭所有食肉动物这样的计划,则另当别论。
根据人类过去的记录,任何企图大规模改变生态系统的做法,必定是弊大于利。有鉴于此,如无其他理由,可以肯定地说,除了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外,我们不能而且也不应当试图做大自然的警察。只要我们自己洗手不干非必要地屠杀和虐待其他动物的事情,那就足够了。
22、身处绝境也不能狩猎?
伦理责任的承担是相对承担者的能力和处境而言,举个例子:英女王曾经赦免过一起同类相食的案件(理查德·帕克案),在一场航海事故中,几个人被困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帆小船上,没有食物。在那种情况下,同类相食可能都难以避免,甚至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但这种例子不能为我们这些处于温饱状况下的同类相食辩护。
而且,很多现实中的难题也涉及这种两难。比方说: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就要发达国家多承担,发展中国家少承担。发达国家不能在别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要求贫困国家承担环保责任。但这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环保不重要。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进步,肉食不再是生存和营养的需要,和虐待动物一样,本质上都是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就像人类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狩猎,那么血腥的狩猎就应该被禁止。
总有一天,当全人类都能吃到营养又健康、价格更便宜、色香味乱真的人造肉,那么,虐待动物、有害身心、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肉食也应该被禁止。这不仅是责任,也是共赢。
23、即使人人都成为素食者,我们也难免会在无意中伤害到动物
首先,难免且又无意造成的伤害与容易避免且故意造成的伤害有巨大差别。我们都曾无意中踩死过昆虫,然而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故意造成不必要伤害的问题,这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轻易避免的。并且,不能完全避免对动物的利用,不等于说我们不可能避免最明显、最严重的动物利用。
24、是否应该要求人人都成为素食者?
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素食者。但我们认为,每个人在决定是否吃肉的时候都要不带偏见地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以养殖场和屠宰场制造的全部苦难来换取一种口味上的享受、营养上的方便是否值得?如果他认为值得,那么他就可以去吃。
据统计一个素食者每年可以拯救一百只动物,即使你做不到拯救一百只,拯救十只对你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吧?也就是说,即使不素食,尽量减少肉类消费也是善举。
25、不应该宣传素食主义
素食对动物福利、身心健康、生态环境、节约资源都有益处。像少用一次性筷子都需要有人来宣传,那么少吃肉这件意义重大的事为什么就不能宣传呢?况且素食主义有其完备的哲学基础(它面对的问题至少不比任何其它以人类为中心的哲学理论要少)。所以我们宣传的不仅是素食这种行为,我们还将进一步把它作为一种“主义”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当然,我们也会注意我们的宣传方式,尽量避免引起他人的反感,我们也不会强迫任何人。
26、肉食是人类的文化传统
具有历史传统的行为并不能在伦理上证明它的合理性。类似的奴隶制、性别歧视、酷刑、甚至同类相食,这些都曾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但很显然我们不能仅仅因此而认为这些行为是合理的。
27、人人素食的后果
动物泛滥成灾
人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都成为素食者,随着素食者人数的不断增加,肉类需求也会不断减少,而被饲养的动物也将会不断减少。
被驯化动物的绝种
最后,对于最后一批剩余的农场动物,负责野化他们是人类的义务,如果因为生态和技术等原因做不到,就绝育使其灭绝,比如金鱼,或者让剩下的动物安享晚年,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今的野生动物保护方法,这方面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产物,而且,我认为灭绝也好过继续制造更多的苦难。否则,农场动物将永远只能痛苦的熬过一生。
浪费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资源
对于食草动物可以利用,而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资源,比如秸秆,可用作生物能源,缓解人们的能源需求。事实上,能源需求和粮食需求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得到更多的生物能源,就浪费了很多耕地和粮食,从而对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个例子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素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经济衰退和失业
随着肉类需求的不断减少,养殖业竞争力将会降低,资金会开始转移至其它产业,也造就了更多对动物和环境友好的新兴就业岗位,因为它增加了菜农、果农和豆制品生产者的收入。况且屠夫之类的工作并不是什么美差,这种职业的日常工作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孟子就曾说过“君子远庖厨”。而且很多健康的消费观念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例如,有人反对戒烟宣传,他们宣称那样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烟草行业的工人和农民也因此而失业,很多医生也会失业;这样推下去,任何消费观念的变革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社交上的不便
随着素食主义的日渐流行,这一点迟早会改变。所以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8、素食也不能让动物起死回生
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多消费一些肉类不会伤害那些已经死去的动物,但这会导致未来更多动物被宰杀。
那么在一个人人吃肉的社会中,我一个人决定不消费(或少消费)肉类有用吗?我一个人能对肉类生产业造成何种影响呢?有学者指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必须超过一定阈值,才能对商品的生产有所影响,如果达不到这个阈值,个人需求的改变就无法造成任何影响。”这很有道理。但这个原理也预示了,如果我个人素食导致了肉类需求总量的变化超过了某一阈值,则必然会通过商品供求机制对养殖业施加一定的影响。举例而言,假设10000个素食者可以导致20000个鸡笼的减少(这是假设的数字,仅作举例方便用)。那么,如果我恰好是那第10000个决定素食的人,那么我的这个决定将意义重大,它将导致减少20000个鸡笼。一个人的决定对市场的影响很微小,就像是一根稻草,虽然它本身的重量微乎其微,但谁也不知道如果把它加在其它众多稻草之上,它会不会成为那根突破阈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个人选择素食的行为至少可带来三个影响。一是实践上的,个人的素食行为至少减少了加诸在动物身上的一分残酷。二是可以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做出贡献,正是麻木不仁使得那些非人道的行为到处盛行。三是影响个人性的,至少自己终于克服了对动物的同情与饮食习惯之间的矛盾。这三点绝非小事,如果人们能够轻易地做某件正确的事情,但他们却不去做,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即使做不到素食,至少应确立这样的“饮食伦理”:1、不浪费食物,不大吃大喝;2、若非营养所需,尽量不吃或少吃肉;3、不吃或少吃野生动物,绝不吃濒危动物;4、不加入虐食的行列。
最后,以汤姆·雷根的话作为结尾:“曾有多少次(而且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当我看到人类掌握着其生杀大权的动物身陷苦境或读到或听到这类报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他们的痛苦、他们的不幸、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无辜、他们的死亡,这些都令我感到生气、愤怒、可怜、遗憾、愤慨。整个造物界都在我们人类施加给这些沉默而孤弱无助的动物的罪恶的重负下呻吟。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头脑,要求结束这一切,要求我们为了他们而扫除那些支持着我们对他们的全面压迫的习惯和力量。正如书中所言,一切伟大的运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讥笑、讨论、接受。正是这第三个阶段——接受的实现,既需要我们的激情,又需要我们的克制;既需要我们的心灵,又需要我们的头脑。动物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愿我们每个人都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摘自《动物权利论争》)
问题:
生理
1、肉食使我们进化成人
2、人类是杂食动物
3、素食能保证营养均衡?
4、肉食是一种美味
伦理
5、植物也是生命
6、为何动物应该拥有权利?
7、动物权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8、为何应该认真对待动物的感受?
9、人类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10、这个议题牵涉太多,你们怎能要求我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来承担责任?
11、伦理是人类创造的,所以它只能用来保护人类
12、如何划定从无机物、微生物、植物到高等动物的伦理界限?
13、农场动物生来就是为了成为人类的食物,而且,若不是因我们的肉类需求,他们也没机会出生
14、饮食只是个人选择
15、野生动物也彼此相食,我们为何不可以?
16、动物不讲理,我们为何要尊重他们?
17、动物没有理性和语言
18、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
难题
19、救人还是救动物?
20、我们也不应该杀灭害虫?
21、是否应该让宠物和野生动物也吃素?
22、身处绝境也不能狩猎?
23、即使人人都成为素食者,我们也难免会在无意中杀死动物
其它
24、是否应该要求人人都成为素食者?
25、不应该宣传素食主义
26、肉食是人类的文化传统
27、人人素食的后果
28、素食也不能让动物起死回生
1、肉食使我们进化成人
A、是历史上的所有事件共同导致了我们碰巧是“现在的人”,而不只是饮食习惯这一个因素。
B、即使这个论点成立,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试想:如果欧洲人不奴役黑人,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美国,那么现在的美国人就会因此而坚持继续奴役黑人吗?
C、肉食不一定是动物智力进化的必要条件,关键是学会了直立行走和烹调,如果有一种食草动物学会了这些技能,他们的智力可能终有一天也会进化成人类的程度。我们的现代文明真的是宇宙中的唯一吗?这些都说不准,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由素食者建立的美丽新世界。
E、没错,非人动物为人类农耕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那么既然如此,我们难道不是更应当对他们好一些吗?
2、人类是杂食动物
A、不能从“实然”推出“应然”。
B、杂食是动物为了扩大其物种生存能力所进化出的能力,比如说能更好地应对食物匮乏。杂食特性和进化程度无关,只和生存环境有关。
C、人类的饮食本来就不同于动物,因为人类会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和调配,不需要太多精力就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发达,营养学知识也很普及,合理素食也能保证营养均衡。
D、在进化史上,动物的食性发生改变也是自然现象。素食相当于人工进化。
3、素食能保证营养均衡?
关键在于合理膳食,即使是不含蛋奶的纯素食,通常需要补充的人体必需营养素也只有维生素 B12(通过强化食品、补充剂和某些藻类,食草动物自身能合成维生素 B12,人类则需要从食物中摄入,非素食的老年人因为吸收功能下降,也需要补充这种维生素),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发达,营养学知识也很普及,只要能做到食物多样化(全谷类/杂豆类/薯芋类主食、大豆类、深色蔬果类、坚果种子类应俱全,并常吃菌藻类蔬菜),并通过合理搭配与烹调(例如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蔬果和甘薯;高草酸的蔬菜进行焯水;对粗粮进行浸泡/发芽/发酵)来促进某些营养(铁、锌、钙)的吸收,注意关键营养素的摄入(例如维生素 B12、维生素 D、N-3 脂肪酸),也能保证营养均衡,尽管素食者更需要关注某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即使是营养均衡的素食,理论上也比杂食更便宜。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专为素食者开发的营养强化食品。
早在 1997 年,全球最大的权威营养学机构——美国饮食协会(ADA)就通过官方报告指出,经过适当规划的纯素食适合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包括孕期和哺乳期,可满足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求,并且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二型糖尿病、肥胖症和某些癌症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素食者会摄入更少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以及更多的膳食纤维、钾、镁、维生素 C 和 E、叶酸、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及其它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1]其次是因为生物放大作用,植物性食物中的有害残留物往往低于动物性食物。
当然,只有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体现出素食的益处。
英美等国的研究人员曾经进行了几项大规模、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素食者的平均预期寿命确实更高。当然,素食者往往还伴随着其它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很少吸烟饮酒(烟酒肉往往相互依赖),经常户外活动,心态也更好,素食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更高,这些“混杂因素”也是素食者更加健康长寿的部分原因。
此外,还有很多权威机构也有类似的观点,包括加拿大营养师协会(DC)、英国饮食协会(BDA)。[2,3]还有澳洲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发布的 2013 版《澳洲居民膳食指南》(Australian Dietary Guidelines)。这段话摘自完整指南中对于纯素饮食立场的总结:“适当规划的素食饮食,包括全素饮食或纯素饮食,是健康且营养充足的。合理安排的素食适合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严格的素食或纯素饮食可以满足营养需求,只要满足热量需求,并在一天内食用适当种类的植物性食物。那些遵循纯素饮食的人群应选择富含铁和锌的食物并优化铁、锌、钙的吸收和利用率。严格纯素饮食模式的人群可能需要维生素 B12 补充剂。”[4]对于婴儿,该指南提供了谷物和/或纯豆腐或豆科植物用于在六个月左右喂养的建议。教师指南给出了肉类和乳制品的替代品,并规定了各年龄段的份量。它并未指出婴儿和儿童不能或不宜吃纯素食。
2016 年 1 月 7 日,美国农业部(USDA)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联合发布的 2015-2020 年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The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也将素食列为了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另外两种是美式饮食和地中海式饮食。[5]该指南每 5 年更新一次,适用于所有 2 岁及以上的美国居民,宗旨是通过健康饮食模式和规律身体活动来促进居民健康、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此版膳食指南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农业部组织了包括营养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各界的专家,在综合评价现有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制定。
2016 年 5 月 13 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 2016 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加入了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参考资料:
[1]http://www.eatrightpro.org/resource/practice/position-and-practice-papers/position-papers/vegetarian-diets
[2]http://www.dietitians.ca/Your-Health/Nutrition-A-Z/Vegetarian-Diets.aspx
[3]https://www.bda.uk.com/foodfacts/vegetarianfoodfacts.pdf
[4]http://veganaustralia.org.au/AustralianDietaryGuidlinesReview.html
[5]http://health.gov/dietaryguidelines/2015/guidelines/appendix-5
4、肉食是一种美味
很多人都认为素食的口味清淡单一,其实这只是想像出来的。美食并非只有肉类,素食里面也有山珍海味,如香菇和紫菜,实际上很多肉食为了掩盖腥臭味,需要用到多种植物调味料,肉食的味道大都来自于这些调料,如胡椒、辣椒、孜然、咖喱、芥末、八角。相反,没有肉,蔬菜照样可以自成一盘菜,甚至蔬菜的天然味道更让人感觉甘甜美好。很多素菜也同样美味可口:例如咖喱土豆、麻辣豆腐、虎皮青椒、剁椒春笋、干煸杏鲍菇、地三鲜、番茄意面、麻辣藕片等等。
肉食的种类无非是禽、畜、鱼、虾、蟹、贝,日常的种类不超过100种。但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菌类、藻类加起来则应该有上千种。
口味也是可以逐渐改变的,根据很多素食者的经验,适应了素食之后,味觉会变得更敏感,感觉素食比以前更美味了,清淡的素食反而更能尝出食物原有的清香。
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被迫做出这种选择:要么享受美食,要么被剥夺享受美食的机会。即便素食寡淡无味,我们的损失也远远比不上动物的痛苦。随着未来人造植物肉的普及,素食的这一缺点也能得到改善。
尽管素食者的口味多样性有所限制,但因为人类会对食物进行各种加工和调配,相比其他动物,食物本来就更多样化。有些人认为没吃过肉是一种遗憾,没尝过老虎肉、熊猫肉、猩猩肉、甚至人肉…难道也是一种遗憾?况且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珍稀水果,等着我们去猎奇和尝鲜。有一部纪录片名为《水果猎人》,作者游历各国,搜寻珍稀水果,并以饱含感官色彩的语言描绘亲口品尝到的数十种离奇果实:包括“花生酱黄油果”、“黑莓果酱果”和生长在塞舌尔、酷似臀部的“海椰果”。
5、植物也是生命
生物学上的“生命”和佛教的“众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定义是生长、代谢、繁殖、遗传、应激特征,后者是 “受、想、行、识”特征,只有动物才拥有这些特征。另一种说法是:动物是有情众生,有意识和感受;而植物是无情众生,没有意识和感受。
但是,很多人选择素食并不是因为宗教信仰,只是为了健康、动物、环境等。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个回答可能没有任何说服力。所以很多素食者对于这一问题都无言以对,还会怪自己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能力,来跟他们沟通……以下将从科学和哲学上解答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或许来自对植物的真正关心,但通常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没有认真想过,如果证明植物会感受痛苦,我们就应当把考虑的范围扩大到植物。相反,他们只是希望证明,要是我们真的按照我所主张的原则行事,我们就不但不能吃动物,连植物也不能吃,这样人只会饿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可能不违反平等考虑的原则生活,我们便根本无须为此费神,而是仍然按我们习惯的方式生活,植物和动物都吃。这个质疑的理由在事实上和逻辑上都很难站得住脚。迄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植物具有感受快乐和痛苦的能力。
生物学对“生命”概念的定义只是生长、代谢、繁殖、遗传、应激等物质特征,与动物伦理学关注的问题无关,这些特征不足以证明植物应该拥有权利或受到伦理关怀,我们人类本身也并不是生命的个体,而是无数生命的集合体,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被定义为生命。植物也没有一个生死的判断标准,动物失去“生命”的判断标准是“脑死亡”。如果仅仅因为有生命,所以就应该平等对待,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石头和植物一样都是物体,所以它们都是平等的。并且平等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区别对待,例如我们都不会认为动物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
还有,一株植物如果有人去修剪,及时采撷成熟的果实,当年只会激发更多的产果,获得的种子在来年也会有更好的收成。植物赋予人以食物,人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扩大种植以完成植物的委托。至于多年生的果树,更是迫切地希望有动物(包括人)来食用其果实,以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为此,成熟的水果都长得光彩夺目、香气扑鼻、甜美多汁,为的就是吸引动物和人来食用。
而肉用动物被宰杀时,一般都刚在青春,有很多一生都没有出过养殖场的大门,甚至连天空都未见过,降生到世界上只不过半年到一年。
回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证明非人类动物能感受疼痛的三大理由:行为、神经系统特征和疼痛在演化上的用途。从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理由使我们相信植物会感受疼痛。
几年前出版的一本通俗读物《植物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声称,植物有着各种奇特的能力,包括能辨别人的心理。此书所引用的最引人注目的实验不是正规研究机构做出来的,一些重要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重复这些实验,均告失败。这本书的断言现已被彻底否定(《Natural History》83(3):18,1974年3月)。方舟子也写过一篇辟谣的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57/20020627/762501.html
我们对动物的痛苦和对他人的痛苦的认知方法是一样的。我们也同样不能直接体会他人的痛苦,也只能根据外在的观察和推论,如果否认了这一点,我们同样也不能说一个人在受苦,何况人更复杂,会隐瞒和忍耐。
而根据推论,植物不能移动以躲避伤害,也就不需要意识到伤害,所以没必要演化出感受疼痛的能力,况且这种能力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缺乏可信的实验结果,事实上也找不到植物有产生意识的大脑,或类似的组织。从功能上看,感受疼痛是为了让你意识到伤害,并且产生记忆的教训,有助于在未来避免造成疼痛的来源。
尽管植物在受到侵害时,也会发出电信号、分泌化学物质,某些植物如含羞草受到触碰还会立即闭合,但这只是一种应激反应,类似于“缩手反射”:我们烫到手时会先立即缩回手,感到疼痛要等到信号送达大脑之后,这种自动反应(即时保护)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只是脊髓固有的反射。机器人也能通过编程来做到类似的即时保护,相当于仅仅到了“缩手”这一步,不需要痛觉。很难想像,植物会在演化过程中获得感受疼痛的能力。因此,相信植物能感受疼痛似乎毫无道理。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理论如果同样能解释同一个现象,那么选择更简单的那个理论。
而动物的痛觉不只是一种反应那么简单,痛觉伴随的精神上的感受(疼痛)也不能从物质上还原,这种感受属于知觉(Sentience)或感质(Qualia),这些都是和意识有关的哲学概念。
还有,根据“己所不欲”的换位思考,我不敢想象自己成为一只待宰羔羊;但如果我想象自己是一株等待收获的玉米,就不会担心了。提出这个问题但不能贯彻其结论的人,其实往往不过是为继续吃肉寻找借口。
回答这个质疑的事实根据就说到这里。如果提问者依然认为食用植物是一种“残忍”,那么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论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生产肉类需要数十倍的植物用于饲养动物,出于节约粮食的考虑,也要求人们只以植物为食,也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节省能源、水源和土地,如果节约的粮食分配合理,还能拯救非洲难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磋商会报告《膳食、营养和慢性疾病预防》中指出:“据估计,每年每公顷土地种植马铃薯和水稻可养活的人数分别为22和19人,而饲养牛和羊可养活的人数则变为1和2人。”
假设研究人员真的找到了植物能感受疼痛的证据(不过看来毫无可能),仍然是吃植物比吃动物好。即使植物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动物一样,还是这个结论。
如果以上回答仍不能让提问者满意,那么请提问者接受素食者的真诚邀请,让我们一起来证明吃植物的合理性。对这个问题来说,举证责任如果仅由素食者来承担,是不公平的。
6、为何动物应该拥有权利?
人类拥有权利,而人与非人动物之间的差别不足以证明动物不应该至少拥有部分权利。18世纪晚期,最早深入研究动物伦理的学者之一、现代功利主义学说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曾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一书中写道:“这一天或许就要到来,那时其它动物可以获得他们被暴虐势力所剥夺的那些权利。法国人已经认识到,黑皮肤不是一个人应当遭受遗弃,而不纠正暴虐者滥施折磨的理由。或许有一天人们终将认识到,腿的数目、体毛的疏密或者有无尾巴,同样不能成为抛弃一个动物使其陷于同样命运的理由。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划分这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呢?是理智还是语言能力?可是一条成年的马或狗的理智和沟通能力,是一个出生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大的婴儿所无法相比的。然而,假如事情不是那样,又会是如何呢?问题不在于他们的理智能力,也不在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而在于他们能不能感受到痛苦。”
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汤姆·雷根则认为仅仅考虑动物感受痛苦的能力是不够的,和许多弱势人群一样,我们必须给予某些动物某些基本权利方可从根本上保障他们不遭受无谓的伤害。而界定哪些动物拥有权利的判据是要看他们是不是“生命主体”(Subject of Life)——拥有愿望、记忆和未来,拥有伴随着苦乐的内心世界,拥有一个完整的心理。
雷根从文明社会共同接受的人权开始出发,追问我们拥有人权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发现各种理由,例如我们是人类、我们有人格、我们生活在道德社会、我们有灵魂等说法,都无法给人权以支持。只有从所有人都是生命主体这一概念出发,才能为人权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旦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动物同样也是生命主体,也同样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尽管婴儿终究会长大成人,但是,人类也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一种动物,所以动物权利也是人权的基础。因此,只接受人权而否认动物权利,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就好像历史上出现过的,只承认男性的权利,否认妇女的权利,只承认白人的权利,不承认黑人的权利等现象一样,都只是人类历史上顽固保持的偏见而已,终究会被消除。
7、动物权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破除物种歧视,使人们认真对待动物的感受。摒弃为了食品、服饰或其它任何用途而加诸动物的所有剥削和残酷的行径;进一步,开发并使用非动物制品作为替代,以造福人类、动物和环境。
8、为何应该认真对待动物的感受?
因为A:人类应当消除痛苦。
而且B:非人动物能感受痛苦。
所以C:人类应当认真对待非人动物的感受。
动物解放论者认为,痛苦就是痛苦,无论它发生在哪个物种分类都是应当避免的。
这也是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表现。几乎一百年前,战争还是不分平民和战斗人员的。但我们现在的观点是我们有义务避免平民被伤害;几百年前我们还认为酷刑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现在主张人道主义的死刑;五十年前除了宗教信仰者,几乎没有人会在乎对动物的屠宰方式,但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同人道主义的屠宰方式。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现代社会的人大部分都认同不必要的痛苦是应该避免的。
9、人类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A、以这种逻辑,白人和男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是不是就可以不顾黑人和妇女了?如果历史上人人都坚持这种逻辑,那么至今黑人和妇女的权益仍不会得到尊重。终生遭受虐待的动物数以万亿计,远远超过了人类遭受的所有灾难,凭什么说他们的痛苦不如人类重要?在人的问题与动物问题之间进行优先排序,这正是我们有待废除的物种歧视。
B、实际上,在解决人类问题的同时解决动物问题并不冲突。例如我们可以在成为素食者的同时,帮助解决非洲贫困问题。
C、英国当年推动动物保护的那一群人,也正好是推动儿童权利和妇女权利的人权卫士。由于没有其它的法律条文好援引,最早英国人在试图保护儿童权利的时候,就是用的保护动物权利的法律条文。表明人的问题跟动物问题不相矛盾。人的尊严与团结不是建立在奴役动物的基础之上的,相反人与人之间友好共处必然需要人类友好对待动物。哲学家尼采、康德和洛克也都认为对动物的残忍也会助长对人的残忍。两种形式的残忍无论从内在本质还是外在表现来看,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城管打人和城管打狗的事件是何等的相似!
D、提出这个疑问的人似乎很忙,他们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造福人类上面,他们不能被其他慈善事业分心,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虐待动物问题。但我认为很多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只是用“人类中心主义”的幌子来掩盖“自我中心主义”而已。
10、这个议题牵涉太多,你们怎能要求我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来承担责任?
这个世界本就不完美,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所能掌控的,但并不包括这个问题。核扩散、和平统一等问题牵涉太多,需要在政府首脑的谈判桌上解决。动物问题不同,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都握有一把解决动物问题的钥匙,个人作出任何一个与动物相关的决定都对解决这个问题直接起到推进或延缓作用,如果你不那么漠视或麻木,很多动物就会因你而得救。如果每个人都付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责任(只要一点点努力),动物的生存状况将会在短期之内获得大幅改善!
11、伦理是人类创造的,所以它只能用来保护人类
这并不妨碍它使非人动物成为受益者。一种伦理主张的提出者和受益者不必重合。正如,保护儿童不受伤害的主张只是健康成年人提出的,但它的受益人却不是健康成年人。
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我们比其他动物更重要。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属于人种这个分类,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很多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或特征。比如,我们拥有高度发达的语言,我们能借助文化(而不仅仅是基因)去传承信息,我们能进行科学探索,我们能从事艺术创作,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我们与其他人拥有更为复杂多变的关系模式,我们能对其它事物产生更为多样的情感等。
就拿被生物学家最广泛认同的“生殖隔离”定义来说吧,这种定义法认为,物种之间的区分标准即他们的交配不能产生后代。可问题是,人们发现,一个皮格米(Pygmy)妇女不能为一个瓦图西(Watusi)男子生一个孩子,因为她的骨盆太小了。那么这两个种族就不应当同属于智人这个物种。于是就有很多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智人这个物种应该被拆分为更多的物种才对。
假设地球上诞生了一种具有和人类同等智力的生物,也拥有高度发达的语言和借助文化(而不仅仅是基因)去传承信息等相同的能力或特征,难道仅仅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就不应该赋予他们“人权”吗?
12、如何划定从无机物、微生物、植物到高等动物的伦理界限?
首先必须确定,凡是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脊椎动物,我们都应当予以伦理关怀。
虽然那些无脊椎动物的感受如何我们尚不清楚,但这不影响我们关怀脊椎动物。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困难,但类似的困难不只是宣扬动物保护者要单独面对的:比如,在堕胎问题上,“究竟堕掉几个月的胎儿算是杀人?”这个问题很难,我们知道2个星期的胚胎问题不大,但是5个月的胚胎呢?但不管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这都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杀死一个1岁儿童是严重错误;同理,我们不清楚踩死一只蚂蚁是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杀死一条1岁大的狗是严重错误。
13、农场动物生来就是为了成为人类的食物,而且,若不是因我们的肉类需求,他们也没机会出生
A、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奴役自己的孩子也是合理的。
B、与其在工厂式农场中熬过一生,倒还不如从未出生,若换成是你的话,你会如何选择呢?
C、当年美国为奴隶制提出的辩解理由正是同一个腔调:如果不是因为奴隶制,被奴隶的人从一开始便不会出生。
D、他们很聪明,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比如,把猪放到野外就会发现他们喜欢刨土、喜欢草地,个性不一,还有很复杂的社交行为……而很多人却误认为他们只知道吃。
E、对于被食用的动物来说,千百年来的人工选择主要只是视产量高、肉质好的动物为良种,而不是参照他们的野性和忍受痛苦的能力来配种、选择的。所以,从进化生物学角度看,他们的感受和主体欲求并没有退化。
14、饮食只是个人选择
很多人都认为,饮食习惯仅仅是个人的口味偏好和生活方式,属于私人领域,不值得甚至不应该进行公开讨论,尤其不应该有任何价值判断,不应该以道德的名义制定规范、施加限制,否则就是“道德绑架”。这也是许多人对宠物保护者和素食宣传者颇有微词的原因。
实际上,无论是素食还是肉食,绝非仅仅与饮食者自身相关,它直接关涉到被杀害的、可以感受痛苦的生灵。我们不同的饮食选择,决定了我们与动物、甚至他人和整个地球生态的不同关系。
以动物为食物,必然是要过一种剥削、压迫动物的生活方式,是把动物当做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与剥削、压迫动物的其它形式,如穿着皮草、强迫动物表演、动物实验、狩猎等相比,由于肉食是人类的日常活动,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成为渗透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制度性动物迫害,而且不断强化着人们的物种歧视。
在肉食文化的氛围中,为了保护动物的目的有意识地素食,是一种向非人类动物奴隶制挑战的文化行为。素食问题成为一个公共的政治问题,在于把目光投向过去从未考虑过的动物权益,让传统社会中最弱势、最边缘,受到最严重剥夺和压迫的族群成为关注对象。它是社会动物伦理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常重大,值得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研究。
伦理学是处理不同动物关系的学问,最初仅限于人类中的少数主体之间,随着奴隶的解放、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废除,逐渐扩展到人类全体,随着动物保护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成为了伦理学关注的内容。国外有一门学科就叫动物伦理学,当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只是伦理的一个方面而已,不是全部,并不是说吃肉的就是坏人,吃素的就是好人,“好人”和“坏人”的分类和评判都是很片面的。
道德旨在斟酌动机、分析情境、权衡成本与后果,其终极目的在于减少不必要的痛苦,而不在于借着禁锢和压迫的手段制造“圣人”。
有关法律的问题上,人们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则自由。但是伦理问题,往往即使法无明文禁止,许多事情也是不该做的,人们会利用舆论等手段谴责某些事情的发生。只有当违反伦理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诉诸法律的规范。而伦理是法律制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15、野生动物也彼此相食,我们为何不可以?
首先,发生在自然界的“实然”不可等同于人类行为的“应然”,动物没有伦理观念,即非伦理主体。非伦理主体意味着我们不能在伦理上要求他们任何东西,就像我们不会在道德上要求还不理解伦理的婴儿。况且他们不吃肉就会饿死,而人类拥有发达的生活条件和普及的营养学知识,肉食早已非营养更非生存所需。
其次,动物在自然界遭受的痛苦和人类制造的痛苦不可同日而语,自然界的动物们至少可以自由生活。而在工厂化的现代养殖场里却是另外的情形,大量纪实资料表明,集约养殖不仅条件太差,而且违背了动物的本性,动物因此受到了极端的虐待。
最后,我们亲手制造的痛苦与发生在自然界的痛苦具有不同的伦理性,干预自然界的事情也许会导致生态失衡等问题,但伦理要求我们不应当亲手制造如此大规模的苦难。
16、动物不讲理,我们为何要尊重他们?
A、他们属于生命主体就是应受尊重的充分条件。
B、人类的伦理正是由动物的社群行为演化而来的,尚无证据表明所有动物都无伦理的行为。
C、如果以有没有理性和语言来决定他者是否应受尊重,那么很多属于人类的非伦理主体(包括婴儿、严重智障和失智症患者等)都将被排除在这个门槛之外。尽管婴儿终究会长大成人,严重智障患者也有可能被治愈,失智症患者也曾是伦理主体,可是人类又何尝不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
17、动物没有理性和语言
A、人类的理性正是由动物的思维能力进化而来的,尚无证据表明所有动物都无理性。
B、经过训练的猩猩会用手势表达我们可以理解的3000个单词,并将他掌握的语言教给他的下一代。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更多人类不理解的动物语言仍在动物学家的研究中。
C、如果以有没有理性和语言来决定他者是否应受尊重,那么很多属于人类的非伦理主体都将被排除在这个门槛之外。
D、实际上很多动物也具有人类没有的能力(如夜视、飞行、感知电流、超声波)。如果因为动物不具有人类的某种能力,因此将他们降低到某种地位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我们也不得不将人类本身降低到某种地位,甚至比某些动物的地位更低。
18、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
A、“实然”不等于“应然”。
B、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吃与被吃实际上是一种营养传递关系,而不是人类意识中的强弱关系,虽然每个动物都会因为营养的需要而“吃”东西,却没有动物是为了在被吃者面前表达自己是强者才吃东西。但是,按照最小牺牲原则,能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以吃植物维生就不应该吃动物。食物链相当于人类的计划生育,都是为了生态平衡。
C、食物链也只是一种对于生态系统的观察推论,假设生物分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种类型,这三种关系构成的实际上是一种回圈式的循环关系,如果生态系统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那么也无法形成生态,生态必须是平衡的。但人类的疯狂确实正在把生态系统变成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近400年的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许多生物灭绝或濒临绝种,追本溯源都跟人类脱不了干系。
D、如果按照“营养级”来决定食物链的位置,人类实际上处于食物链的中端。如果按照“能力”来决定食物链的位置,那么无论人类吃什么,都在食物链顶端。
E、如果有一种比人类更强大的动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你一定不希望他们也用同样的理由。
19、救人还是救动物?
如果着火的房间里面有一个我的孩子和一个陌生人的孩子,我也会先救我的孩子(由近及远)。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会允许我的孩子去歧视、欺负其他孩子。而且,人类几乎所有对动物的利用都不属于这个两难境地。
20、我们也不应该杀灭害虫?
比如打蚊子,一个人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权衡:以拍死他带来的瞬间痛苦来避免被蚊子叮咬的烦恼是否值得?如果他认为值得,他就可以去拍。由于目前尚无科学研究证明无脊椎动物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所以我们承认这个问题很棘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中大多数人去断定:以同样琐碎的理由杀死一条狗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也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蚂蚁怕酸、苍蝇怕烟、蚊子怕辣、蟑螂怕香。
农民会用廉价的方法消灭“害虫”,方法大概不外乎毒药。动物吃下毒饵,然后缓慢地死去。“害虫”的利益没有受到任何考虑——“害虫”一词本身业已表明,这些动物不在关切的范围之内。
但是“害虫”这个分类是人类所造的,身为害虫的一只野兔和一只养在身旁当作宠物的家兔,同样有资格受到考虑。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必要食物来源,同时又尽量尊重这些动物的利益,才是问题所在。以人类的科技能力而论,为这个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即使无法对各方均称圆满,至少比现在用的“方法”造成的痛苦少得多,其实不算困难。使用有避孕效果的诱饵,避免施毒造成拖延一段时间的伤残挣扎,就是一种明显的改善之道。
21、是否应该让宠物也吃素?
前提是至少要保证他们的营养和健康,可以选择人工合成添加营养的素粮。因为在不损害他人权益且归我管理的时候我们就有权利在不伤害他的前提下做任何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必须承认,肉食动物的存在确实对动物解放的伦理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应当对此有所作为。假定人类能把肉食动物从地球上消灭,从而会使受苦的动物数目减少,我们应当这样做吗?
简短的回答是,一旦我们放弃了声称对其他物种的“统治权”,我们就应当完全停止干涉它们,尽可能不去管其他动物。我们既然放弃了暴君的角色,也就不应当试图担当救世主的作用。
虽然这个回答部分是千真万确的,但过于简短。不管喜欢与否,人类预知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能力确实比动物强得多,这种理解力可能使我们陷入要不干预就会显得麻木不仁的境地。1988年10月,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都为美苏两国联手努力救出两头灰鲸而喝彩,当时这些灰鲸在阿拉斯加陷入冰封的困境中。有些批评者指出,花这样巨大的努力来挽救两头鲸真具有讽刺意味,因为每年人类要猎杀大约2000头鲸,更不用说还有12.5万只左右的海豚在捕捞金枪鱼的拖网上淹死。不过,要是有人断言这场救援行动是一桩坏事,这便是麻木不仁了。
因此,设想的人类干预会改善动物的境况,那就无可非议。但如果我们打算制订一个像消灭所有食肉动物这样的计划,则另当别论。
根据人类过去的记录,任何企图大规模改变生态系统的做法,必定是弊大于利。有鉴于此,如无其他理由,可以肯定地说,除了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外,我们不能而且也不应当试图做大自然的警察。只要我们自己洗手不干非必要地屠杀和虐待其他动物的事情,那就足够了。
22、身处绝境也不能狩猎?
伦理责任的承担是相对承担者的能力和处境而言,举个例子:英女王曾经赦免过一起同类相食的案件(理查德·帕克案),在一场航海事故中,几个人被困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帆小船上,没有食物。在那种情况下,同类相食可能都难以避免,甚至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但这种例子不能为我们这些处于温饱状况下的同类相食辩护。
而且,很多现实中的难题也涉及这种两难。比方说: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就要发达国家多承担,发展中国家少承担。发达国家不能在别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要求贫困国家承担环保责任。但这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环保不重要。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进步,肉食不再是生存和营养的需要,和虐待动物一样,本质上都是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就像人类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狩猎,那么血腥的狩猎就应该被禁止。
总有一天,当全人类都能吃到营养又健康、价格更便宜、色香味乱真的人造肉,那么,虐待动物、有害身心、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肉食也应该被禁止。这不仅是责任,也是共赢。
23、即使人人都成为素食者,我们也难免会在无意中伤害到动物
首先,难免且又无意造成的伤害与容易避免且故意造成的伤害有巨大差别。我们都曾无意中踩死过昆虫,然而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故意造成不必要伤害的问题,这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轻易避免的。并且,不能完全避免对动物的利用,不等于说我们不可能避免最明显、最严重的动物利用。
24、是否应该要求人人都成为素食者?
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素食者。但我们认为,每个人在决定是否吃肉的时候都要不带偏见地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以养殖场和屠宰场制造的全部苦难来换取一种口味上的享受、营养上的方便是否值得?如果他认为值得,那么他就可以去吃。
据统计一个素食者每年可以拯救一百只动物,即使你做不到拯救一百只,拯救十只对你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吧?也就是说,即使不素食,尽量减少肉类消费也是善举。
25、不应该宣传素食主义
素食对动物福利、身心健康、生态环境、节约资源都有益处。像少用一次性筷子都需要有人来宣传,那么少吃肉这件意义重大的事为什么就不能宣传呢?况且素食主义有其完备的哲学基础(它面对的问题至少不比任何其它以人类为中心的哲学理论要少)。所以我们宣传的不仅是素食这种行为,我们还将进一步把它作为一种“主义”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当然,我们也会注意我们的宣传方式,尽量避免引起他人的反感,我们也不会强迫任何人。
26、肉食是人类的文化传统
具有历史传统的行为并不能在伦理上证明它的合理性。类似的奴隶制、性别歧视、酷刑、甚至同类相食,这些都曾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但很显然我们不能仅仅因此而认为这些行为是合理的。
27、人人素食的后果
动物泛滥成灾
人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都成为素食者,随着素食者人数的不断增加,肉类需求也会不断减少,而被饲养的动物也将会不断减少。
被驯化动物的绝种
最后,对于最后一批剩余的农场动物,负责野化他们是人类的义务,如果因为生态和技术等原因做不到,就绝育使其灭绝,比如金鱼,或者让剩下的动物安享晚年,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今的野生动物保护方法,这方面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畸形产物,而且,我认为灭绝也好过继续制造更多的苦难。否则,农场动物将永远只能痛苦的熬过一生。
浪费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资源
对于食草动物可以利用,而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资源,比如秸秆,可用作生物能源,缓解人们的能源需求。事实上,能源需求和粮食需求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得到更多的生物能源,就浪费了很多耕地和粮食,从而对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个例子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素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经济衰退和失业
随着肉类需求的不断减少,养殖业竞争力将会降低,资金会开始转移至其它产业,也造就了更多对动物和环境友好的新兴就业岗位,因为它增加了菜农、果农和豆制品生产者的收入。况且屠夫之类的工作并不是什么美差,这种职业的日常工作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孟子就曾说过“君子远庖厨”。而且很多健康的消费观念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例如,有人反对戒烟宣传,他们宣称那样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烟草行业的工人和农民也因此而失业,很多医生也会失业;这样推下去,任何消费观念的变革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社交上的不便
随着素食主义的日渐流行,这一点迟早会改变。所以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8、素食也不能让动物起死回生
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多消费一些肉类不会伤害那些已经死去的动物,但这会导致未来更多动物被宰杀。
那么在一个人人吃肉的社会中,我一个人决定不消费(或少消费)肉类有用吗?我一个人能对肉类生产业造成何种影响呢?有学者指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必须超过一定阈值,才能对商品的生产有所影响,如果达不到这个阈值,个人需求的改变就无法造成任何影响。”这很有道理。但这个原理也预示了,如果我个人素食导致了肉类需求总量的变化超过了某一阈值,则必然会通过商品供求机制对养殖业施加一定的影响。举例而言,假设10000个素食者可以导致20000个鸡笼的减少(这是假设的数字,仅作举例方便用)。那么,如果我恰好是那第10000个决定素食的人,那么我的这个决定将意义重大,它将导致减少20000个鸡笼。一个人的决定对市场的影响很微小,就像是一根稻草,虽然它本身的重量微乎其微,但谁也不知道如果把它加在其它众多稻草之上,它会不会成为那根突破阈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个人选择素食的行为至少可带来三个影响。一是实践上的,个人的素食行为至少减少了加诸在动物身上的一分残酷。二是可以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做出贡献,正是麻木不仁使得那些非人道的行为到处盛行。三是影响个人性的,至少自己终于克服了对动物的同情与饮食习惯之间的矛盾。这三点绝非小事,如果人们能够轻易地做某件正确的事情,但他们却不去做,这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即使做不到素食,至少应确立这样的“饮食伦理”:1、不浪费食物,不大吃大喝;2、若非营养所需,尽量不吃或少吃肉;3、不吃或少吃野生动物,绝不吃濒危动物;4、不加入虐食的行列。
最后,以汤姆·雷根的话作为结尾:“曾有多少次(而且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当我看到人类掌握着其生杀大权的动物身陷苦境或读到或听到这类报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他们的痛苦、他们的不幸、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无辜、他们的死亡,这些都令我感到生气、愤怒、可怜、遗憾、愤慨。整个造物界都在我们人类施加给这些沉默而孤弱无助的动物的罪恶的重负下呻吟。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头脑,要求结束这一切,要求我们为了他们而扫除那些支持着我们对他们的全面压迫的习惯和力量。正如书中所言,一切伟大的运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讥笑、讨论、接受。正是这第三个阶段——接受的实现,既需要我们的激情,又需要我们的克制;既需要我们的心灵,又需要我们的头脑。动物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愿我们每个人都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摘自《动物权利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