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交臂的管风琴作品欣赏
在筹划2016年5月14日管风琴音乐会时,奥地利管风琴家Elisabeth Ullmann教授提供了一套管风琴演奏曲目。在总结以往举办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实际演出效果经验基础之上,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决定丰富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内容,为管风琴独奏单一表演形式之外,增加管风琴与合唱的曲目,为此需要调整Ullmann教授原来准备的节目单。精简什么管风琴独奏曲目呢,左右为难,最后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提出取消原节目单中施密特(Franz SCHMIDT,1874-1939)《D-大调前奏曲“哈利路亚”》(Präludium D-Dur „Halleluja“),其他曲目保留于现在公布的节目单中。
我们知道,任何一位管风琴演奏者,都希望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中演奏自己国家作曲家的作品,例如2011年我在圣彼得堡参加白昼音乐节时演奏刘福安《采茶扑蝶》,2013年在斯图加特国际管风琴之夏演奏黄安伦为《大卫之诗-诗篇第二十二》而创作的富于巴洛克风格的管风琴独奏作品。作为一位奥地利管风琴家,Ullmann教授在世界各地演奏管风琴时,责无旁贷地少不了演奏奥地利作曲家的管风琴作品,好在这次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中保留了莫扎特《F小调慢板与快板,KV594》。
但是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更希望Ullmann教授演奏施密特1929年为管风琴创作的《D-大调前奏曲“哈利路亚”》。这是因为这位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Pozsony(现在的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的奥地利作曲家,曾经长期担任维也纳音乐学院(即现在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前身)教授,维也纳音大每个管风琴练习室都由一位杰出校友名字命名,大名鼎鼎的Franz SCHMIDT赫然其中。当然在维也纳音大学习管风琴的学生是不允许使用拟声替代设备来学习管风琴演奏的,所有学生必须排队到学校多个管风琴练习室里用管风琴练习,这是维也纳音大保持管风琴演奏纯正传统的必然要求。
作为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开始了管风琴演奏生涯的我,自然而然地希望能够有机会向热爱音乐的同胞介绍维也纳音大的骄傲—施密特的管风琴作品。2016年5月14日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与合唱音乐会上,听众朋友们遗憾地与施密特《D-大调前奏曲“哈利路亚”》(Präludium D-Dur „Halleluja“)失之交臂,希望今后有机会能为中国听众演奏奥地利作曲家施密特(Franz SCHMIDT)的众多管风琴作品。
我们知道,任何一位管风琴演奏者,都希望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中演奏自己国家作曲家的作品,例如2011年我在圣彼得堡参加白昼音乐节时演奏刘福安《采茶扑蝶》,2013年在斯图加特国际管风琴之夏演奏黄安伦为《大卫之诗-诗篇第二十二》而创作的富于巴洛克风格的管风琴独奏作品。作为一位奥地利管风琴家,Ullmann教授在世界各地演奏管风琴时,责无旁贷地少不了演奏奥地利作曲家的管风琴作品,好在这次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中保留了莫扎特《F小调慢板与快板,KV594》。
但是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更希望Ullmann教授演奏施密特1929年为管风琴创作的《D-大调前奏曲“哈利路亚”》。这是因为这位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Pozsony(现在的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的奥地利作曲家,曾经长期担任维也纳音乐学院(即现在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前身)教授,维也纳音大每个管风琴练习室都由一位杰出校友名字命名,大名鼎鼎的Franz SCHMIDT赫然其中。当然在维也纳音大学习管风琴的学生是不允许使用拟声替代设备来学习管风琴演奏的,所有学生必须排队到学校多个管风琴练习室里用管风琴练习,这是维也纳音大保持管风琴演奏纯正传统的必然要求。
作为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开始了管风琴演奏生涯的我,自然而然地希望能够有机会向热爱音乐的同胞介绍维也纳音大的骄傲—施密特的管风琴作品。2016年5月14日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与合唱音乐会上,听众朋友们遗憾地与施密特《D-大调前奏曲“哈利路亚”》(Präludium D-Dur „Halleluja“)失之交臂,希望今后有机会能为中国听众演奏奥地利作曲家施密特(Franz SCHMIDT)的众多管风琴作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