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游什么原因?
孩子沉迷网游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有些孩子对网络游戏却似乎具有较好的“免疫力”呢?
影响因素很多,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弱是两个重要方面::
一、假如儿童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网络游戏恰好能满足他们,自然网游就对他们就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代心理学家普遍同意人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力的需求(competence)、自主的需求(autonomy)和归属的需求(relatedness)。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学业不良,不少课程跟不上,甚至听不懂(学业上缺少胜任感);如果他们在班级还没有什么朋友(学校里缺少归属感);那么学校生活显然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学业不良和糟糕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厌学最常见的原因。
2,回到家里怎么样?如果父母充分接纳他们,愿意理解倾听他们的苦闷(在家庭中感受到归属感),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或许学业能力能逐步改善(胜任感),不会就此放弃学业。如果家长能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有所选择(自主感),并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画画),若得到父母进一步的支持、鼓励和具体的建议,可能发展出一技之长,奠定自我价值感的坚实基础。
但如果家庭里亲子沟通几近于无却要求严苛,不提供具体指导和其它选择;或是不闻不问,父母忙于谋生忽视孩子心理需求,孩子在家庭里也缺少归属感,也没有机会在其它方面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
3,如果学校和家庭都缺少吸引力,相形之下,网络游戏的魅力就愈发显现出来了。
在网络上他可以玩游戏,什么类型的游戏都有,可以自己选择(自主感);不管原来水平怎么样,总有一个层级适合你;更重要的是在游戏里可以持续获得反馈,不断提升(这可是学业不良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少体验到的胜任感);慢慢寻着门道了,再假以时日提升技艺,可能还会获得网上不少小伙伴的拥戴和尊重(归属感和胜任感)。在网络游戏中他可以和未谋面的”小伙伴们“协作团队作战,在”火线“上建立”友情“……
关于网络游戏的魅力,可以参考这篇: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 迷踪的回答
在家庭、学校这两个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环境下,如果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此(学校、家庭)消彼(网游)长,更多的时间他会沉迷于网游中,因为在那里多多少少弥补了些学校和家庭给不了的心理需要。
不妨以这个视角稍微审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戒网瘾学校,显然多数是无效的。他们从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
南方周末2014年6月20日曾报道:“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关于青少年网瘾及其戒除的研究报告》称,退伍军人是网瘾学校教员角色的主要成员,成了最受网瘾学校欢迎的教官。他们对学生实施军事化管理,教学方式一般运用公开严厉的体罚、限制人身自由、超负荷体能训练等等。”
通过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与现实世界的隔离,虽然能够让青少年暂时远离网络(网络游戏),但是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呢,原先”匮乏“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仍然得不到满足,仍然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取,网络只是其中比较容易获得的渠道而已。
因此若要”治本“,还得让他们能在学校、家庭中更多体会到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有机会发现真实世界里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目标并发展出竞争力,要预防孩子将来网络网瘾,同样也需在这些方面着力。
二,青少年将来总要独立去应对学习生活的改变,是否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将来。
如果孩子从小都被管理地好(si)好(si)的,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接回家,仿佛在这两个场所被“移交”和“接管”;时间也被分成了小段,30分钟背诵,30分钟数学……
可能有些孩子在“被管理”的环境中适应的不错(其实只是学习成绩还不错),各种诱惑(包括网络游戏)被父母档在了外面,加上时时刻刻地监督……但很可惜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却没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一位孩子在香港上大学的家长告诉我,在校方主办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有不少家长希望校方能管理孩子上网时间(比如晚上十一点后断网)——家长的心情好理解,他们的孩子一路就是这么被保护着过来的啊——然而校方回应说:“在我们看来,入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我们无权干预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
一位曾相当长时间沉迷于网游的一位大学生和我有过对话。Ta在中学阶段完全在父母的”照料“和学校的严格管理下,成绩一直很不错,但进入大学不久后就越来越沉迷于网游中:
……
Ta:”刚进大学时,说真的不知道怎么来应对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
我:“是不是你觉得其实高中的生活更好?如果可以,你现在愿意回去过那种生活吗?”
Ta停了会儿,想了想说: “也不愿意”
我:“你还记得什么时候网游开始变得特别吸引你?”
Ta:“当专业课一段时间没跟上,后面的课程越来越听不懂时……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在网游里”
开始是在课外时间玩,后来玩得晚了同学们上床睡觉后也继续玩,再进一步白天有些课也不去了(特别是那些去了也听不懂的课程)……
中国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依赖父母师长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管得太细心太周到了),一旦脱离,真要自己独立要去面对时,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的负面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那从小家长怎么引导会更好呢?
妈妈和六岁的小鸿约定:“恩,你很喜欢玩网页游戏是吗?我们刚才商量讨论过了,你玩十分钟,自己用定时器定上时间好吗?时间到了,你自己关“。小鸿很开心地答应了。虽然第一次舍不得关又偷玩2分钟才关,妈妈说”玩的高兴时间到马上要关掉是不太容易,但妈妈看到你最后还是自己关了,虽然晚了2分钟。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小鸿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也听出了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他自己玩好游戏自己关得越来越自然,甚至有两三次妈妈出去了没有其他人”监督“他也是这样。(妈妈给予的爱和信任,让孩子逐步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的胜任感)
随着年龄的增加,如果小鸿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父母就可以赋予他更多地自我管理权力。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逐步赋权,父母逐步放手的过程。
因而要预防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单靠堵不行,长期禁止孩子接触网游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反而会让孩子对网游更加好奇和渴望;靠父母老师完全接管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也不行,因为或许可以接管一段时间,却无法接管孩子将来的人生,反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缺少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给孩子合适的机会去锻炼,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注1:3岁以下不建议孩子接触电视、手机游戏、网游等
注2:题图来自网络。
文:刘建鸿
转自知乎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如果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883-9925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会明心理官网:www.huimingcz.com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有些孩子对网络游戏却似乎具有较好的“免疫力”呢?
影响因素很多,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弱是两个重要方面::
一、假如儿童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网络游戏恰好能满足他们,自然网游就对他们就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代心理学家普遍同意人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力的需求(competence)、自主的需求(autonomy)和归属的需求(relatedness)。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学业不良,不少课程跟不上,甚至听不懂(学业上缺少胜任感);如果他们在班级还没有什么朋友(学校里缺少归属感);那么学校生活显然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学业不良和糟糕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厌学最常见的原因。
2,回到家里怎么样?如果父母充分接纳他们,愿意理解倾听他们的苦闷(在家庭中感受到归属感),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或许学业能力能逐步改善(胜任感),不会就此放弃学业。如果家长能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有所选择(自主感),并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画画),若得到父母进一步的支持、鼓励和具体的建议,可能发展出一技之长,奠定自我价值感的坚实基础。
但如果家庭里亲子沟通几近于无却要求严苛,不提供具体指导和其它选择;或是不闻不问,父母忙于谋生忽视孩子心理需求,孩子在家庭里也缺少归属感,也没有机会在其它方面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
3,如果学校和家庭都缺少吸引力,相形之下,网络游戏的魅力就愈发显现出来了。
在网络上他可以玩游戏,什么类型的游戏都有,可以自己选择(自主感);不管原来水平怎么样,总有一个层级适合你;更重要的是在游戏里可以持续获得反馈,不断提升(这可是学业不良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少体验到的胜任感);慢慢寻着门道了,再假以时日提升技艺,可能还会获得网上不少小伙伴的拥戴和尊重(归属感和胜任感)。在网络游戏中他可以和未谋面的”小伙伴们“协作团队作战,在”火线“上建立”友情“……
关于网络游戏的魅力,可以参考这篇: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 迷踪的回答
在家庭、学校这两个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环境下,如果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此(学校、家庭)消彼(网游)长,更多的时间他会沉迷于网游中,因为在那里多多少少弥补了些学校和家庭给不了的心理需要。
不妨以这个视角稍微审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戒网瘾学校,显然多数是无效的。他们从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
南方周末2014年6月20日曾报道:“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关于青少年网瘾及其戒除的研究报告》称,退伍军人是网瘾学校教员角色的主要成员,成了最受网瘾学校欢迎的教官。他们对学生实施军事化管理,教学方式一般运用公开严厉的体罚、限制人身自由、超负荷体能训练等等。”
通过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与现实世界的隔离,虽然能够让青少年暂时远离网络(网络游戏),但是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呢,原先”匮乏“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仍然得不到满足,仍然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取,网络只是其中比较容易获得的渠道而已。
因此若要”治本“,还得让他们能在学校、家庭中更多体会到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有机会发现真实世界里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目标并发展出竞争力,要预防孩子将来网络网瘾,同样也需在这些方面着力。
二,青少年将来总要独立去应对学习生活的改变,是否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将来。
如果孩子从小都被管理地好(si)好(si)的,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接回家,仿佛在这两个场所被“移交”和“接管”;时间也被分成了小段,30分钟背诵,30分钟数学……
可能有些孩子在“被管理”的环境中适应的不错(其实只是学习成绩还不错),各种诱惑(包括网络游戏)被父母档在了外面,加上时时刻刻地监督……但很可惜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却没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一位孩子在香港上大学的家长告诉我,在校方主办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有不少家长希望校方能管理孩子上网时间(比如晚上十一点后断网)——家长的心情好理解,他们的孩子一路就是这么被保护着过来的啊——然而校方回应说:“在我们看来,入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我们无权干预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
一位曾相当长时间沉迷于网游的一位大学生和我有过对话。Ta在中学阶段完全在父母的”照料“和学校的严格管理下,成绩一直很不错,但进入大学不久后就越来越沉迷于网游中:
……
Ta:”刚进大学时,说真的不知道怎么来应对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
我:“是不是你觉得其实高中的生活更好?如果可以,你现在愿意回去过那种生活吗?”
Ta停了会儿,想了想说: “也不愿意”
我:“你还记得什么时候网游开始变得特别吸引你?”
Ta:“当专业课一段时间没跟上,后面的课程越来越听不懂时……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在网游里”
开始是在课外时间玩,后来玩得晚了同学们上床睡觉后也继续玩,再进一步白天有些课也不去了(特别是那些去了也听不懂的课程)……
中国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依赖父母师长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管得太细心太周到了),一旦脱离,真要自己独立要去面对时,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的负面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那从小家长怎么引导会更好呢?
妈妈和六岁的小鸿约定:“恩,你很喜欢玩网页游戏是吗?我们刚才商量讨论过了,你玩十分钟,自己用定时器定上时间好吗?时间到了,你自己关“。小鸿很开心地答应了。虽然第一次舍不得关又偷玩2分钟才关,妈妈说”玩的高兴时间到马上要关掉是不太容易,但妈妈看到你最后还是自己关了,虽然晚了2分钟。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小鸿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也听出了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他自己玩好游戏自己关得越来越自然,甚至有两三次妈妈出去了没有其他人”监督“他也是这样。(妈妈给予的爱和信任,让孩子逐步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的胜任感)
随着年龄的增加,如果小鸿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父母就可以赋予他更多地自我管理权力。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逐步赋权,父母逐步放手的过程。
因而要预防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单靠堵不行,长期禁止孩子接触网游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反而会让孩子对网游更加好奇和渴望;靠父母老师完全接管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也不行,因为或许可以接管一段时间,却无法接管孩子将来的人生,反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缺少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给孩子合适的机会去锻炼,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注1:3岁以下不建议孩子接触电视、手机游戏、网游等
注2:题图来自网络。
文:刘建鸿
转自知乎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如果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883-9925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会明心理官网:www.huimingc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