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1
航拍明孝陵泄天机 神道设置吉祥格局
新华网 (2003-07-04 10:57:00) 来源:扬子晚报
南京明孝陵的帝陵神道蜿蜒曲折不同常规,有何实际用途和象征意义 史称"东陵"即皇太子朱标的墓在哪儿 明孝陵的考古一直充满重重谜团。有谜团就会有解谜之人,考古专家进行了长达6年的科学探测后,找到了朱标墓,推断出明孝陵地形建筑设置呈北斗七星状等秘密。但是,这些秘密都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解谜的过程也是一个谜,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航拍孝陵泄天机 建筑北斗七星状
神道弯曲三种说法
将以前历代帝陵前的笔直神道改成一个弯曲的形状,颇出人意料。因此,自明代以来就众说纷纭,近年来有关神道弯曲的种种推测更是此起彼伏。负责这项考古工作的贺云翱教授介绍,目前最流行的3种说法是,一朱元璋是农民出生的皇帝,做事随意,包括建自己的陵墓也别出心裁;二朱元璋要让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墓看大门,所以避开梅花山使神道变得弯弯曲曲;三朱元璋尊重自然,顺应山水形势,设计出了这座前无古人的陵寝布局。
航拍地图激发灵感
专家认为,明孝陵作为当时的一项国家工程,整个陵寝建造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时间延续近40年。如此漫长的建陵时间,不可能没有一套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只不过其设计理念未能得到记载而保存下来。不会简单地像传说中的那样,一定有别的道理。带着这一思考,贺教授在每一次的野外考古调查中,总是多问几个为什幺,强烈地关注陵墓地形建筑设置,终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看了一幅20世纪 80年代测绘局绘制的明孝陵航拍地图后,茅塞顿开,"明孝陵的平面布局不就是像北斗七星吗?"他对自己这一大胆设想感到很吃惊,太伟大,太奇妙啦!于是开始了求证。
七星对照标志建筑
"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这首气贯长虹的诗篇出自朱元璋之手。贺教授结合该诗的思想内涵认为,其显示了朱元璋君临天下,拥有四海的雄心,也隐含了朱元璋对天象的崇仰。经过多日思考,贺教授豁然开朗,将明孝陵的7个主要建筑拆出,发现"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星门"、"五龙桥"、"享殿"、"宝城"分别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头"、"勺身"和"勺柄"。看来朱元璋深信"魂归北斗"、"天人合一",他死后仍想乘坐"北斗"这一"天帝之车"关照大明江山。
风水地貌十分讲究
尽管朱元璋出身寒微,又曾混■于佛门,但天地神灵、阴阳风水,生死轮回等说都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墓址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帝业的承嗣,岂能马虎。那幺明孝陵的风水地貌到底怎样呢?在规划布局上,它北以钟山为背屏,山有西、中、东三峰,正符合"华盖三台,尊极帝座"之说;独龙阜东有龙砂,西有虎砂,后有玩珠峰,为玄武象;前面案山梅花山,符合"平底似揖,拜参之职"的要求;更远处有江宁的东山,作远朝。前湖水面开阔,又呈朱雀之象,"玄武低头,朱雀翔舞",在此得到了体现。
神道设置吉祥格局
贺教授还特别指出:神道前的望柱通常是立在最前面的,朱元璋却将其放到神道中间(石象路与翁仲路之间),这恐怕就与星座有关。留孙权墓在前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条好汉,梅花山孙陵岗在整个明孝陵的建筑群中是一个古地貌学上的"近案",通俗地讲好似现代的茶几。这样一来,明孝陵整体上就符合:远朝近案,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砂环抱的吉祥格局。
注:远朝:指江宁的东山;近案:指梅花山;前照:指前湖;后靠:指钟山;左右砂:指独龙阜山峰东西边的小山(即龙砂、虎砂)。
作伴孝陵六百载 太子东陵始探秘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多年来,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初步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
设27228个探测点不见"芳踪"
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张治天说,为了寻找东陵太子墓,专家根据太子殿的遗址确定初步探测区,共完成了实际物理探测点数27228个,南自太子殿北后墙起、连续向北至紫霞湖西南侧小山顶,实测总面积达20150平方米。
探测区布满了杂草、灌木、竹子,还有樟、松、栗等树木,另外地面上许多杂乱的壕沟,给探测都带来了不少麻烦。就说竹林吧,密密匝匝,时不时阻碍探测通行,专家就用绳子像农村扎稻草一样把竹子扎成一蔟一簇的,或头朝前,或屁股朝前,艰难穿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测,在实测区内一些杂乱的地面壕沟和建筑废墟外,根本没有发现太子墓的踪影。此时的探测点已经离开太子殿180米,难道搞错了,专家们陷入困惑中……
和冬泳爱好者发生冲突
冬日的明孝陵枯草遍野,万树落叶,正适合专家探测。
由于在20150平方米的探测区内毫无斩获,专家决定继续向北挺进。江苏省地震局测量队首先进行测区放样,以保证测网定位准确。实际探测全部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氦光泵磁力仪。对重点异常的高程确定和埋深的推断,用上了美国提供的高级卫星定位仪,一些验证探测采用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提供的美国GSSI公司SZR-2型探地雷达。
专家告诉记者,终于在太子殿北边300多米远的紫霞湖西南小山顶发现了东陵太子墓!
这是一个南北方向、长约20米、宽约10米、距地表20-25米的方形墓葬。在墓葬的西侧,一条向西延伸,宽约25米、长近200米的信道也被探明。信道的西侧终端一直到了距明孝陵地宫入口近50米的地方,终端是一个面积约12×4米的实型地下构筑体。
在紫霞湖进行探测时,一群冬泳爱好者正在进行冬泳训练,探测专家的到来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他们先是阻挠探测,进而和专家们争吵起来,"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专家哭笑不得地告诉他们,测量队是在搞科学探测,请大家见谅点。
东陵探测创造多项纪录
见到记者,张治天专家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完全是凭着大家对考古工作的浓厚兴趣,以及业务研究的执着追求,要耐得住寂寞。"
探测时间长:对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在明孝陵探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最终确认在2001年2月,在明孝陵之后。1997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明孝陵进行探测,在此之前东陵区域已经进行了断断续续场地适应性探测,直至东陵"现身"。
探测面积大:明孝陵的探测范围仅仅限于宝城范围内,而对东陵的探测,南起太子殿,北至紫霞湖,西自明孝陵墙,东到碑院东水沟,实测总面积达50000平方米以上,仅次于孙权墓的探测。
无参照标志:明孝陵的探测,依靠宝城的宝顶可推断地宫就在其南,而对东陵太子墓来说,地面上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参照物,相反,地表唯一的建筑太子殿,实际起了误导作用。因为按照常规,专家对太子殿以北的山坡300×180米的范围内进行了详细的探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埋藏物。
结果太吃惊:经过实测资料的认真分析和推断,东陵与明孝陵共享一个施工作业面,施工的信道完全共享,因为这两个陵寝有共同的作业时间。另外,东陵太子墓的墓道西侧为"明挖",东侧是"暗道",半明半暗,一反常态。同时,其与太子殿等地面建筑物无直接关系。
应该说,东陵太子墓的探明,为明孝陵的诸多谜团作出了释疑。但是,东陵这座"明代第十九座帝陵"自身的谜团还有多少呢? (卢红 韩洪文 )
■新闻附件
朱标何许人也
懿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朱元璋为吴王时,立他为王世子。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明太祖令他巡抚陕西。他中途患病,在病榻上还给父皇上书,大谈经营谋划之道和在金陵建都的事宜。第二年四月病死,终年三十八岁。明太祖命礼部讨论丧礼,侍郎张智等人提议说:"治丧礼俗,父为长子要服丧一年。今皇上应以日代月,服丧十二日,祭奠完毕就消释平静。在京城内的文武百官要在公署住宿,第二天要穿素服到文华殿量制麻服,三天后穿麻服到春和门聚会哭丧;再过一天,穿素服行奉慰礼。那些应该参加祭礼和送丧的人,仍穿麻服系麻带举行丧礼。在京城内停止大小祭祀和奏乐,直到复土那天为止,停止嫁娶六十天。在京城以外的文武百官换上素服在公署举哀,第二天穿素服行礼,停止大小祭礼和奏乐十三天,停止嫁娶三十天。那些内外使节致祭的,由皇上令光禄寺提供祭品,让百官致哀行礼。" (南京晨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04/content_953998.htm
新华网 (2003-07-04 10:57:00) 来源:扬子晚报
南京明孝陵的帝陵神道蜿蜒曲折不同常规,有何实际用途和象征意义 史称"东陵"即皇太子朱标的墓在哪儿 明孝陵的考古一直充满重重谜团。有谜团就会有解谜之人,考古专家进行了长达6年的科学探测后,找到了朱标墓,推断出明孝陵地形建筑设置呈北斗七星状等秘密。但是,这些秘密都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解谜的过程也是一个谜,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航拍孝陵泄天机 建筑北斗七星状
神道弯曲三种说法
将以前历代帝陵前的笔直神道改成一个弯曲的形状,颇出人意料。因此,自明代以来就众说纷纭,近年来有关神道弯曲的种种推测更是此起彼伏。负责这项考古工作的贺云翱教授介绍,目前最流行的3种说法是,一朱元璋是农民出生的皇帝,做事随意,包括建自己的陵墓也别出心裁;二朱元璋要让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墓看大门,所以避开梅花山使神道变得弯弯曲曲;三朱元璋尊重自然,顺应山水形势,设计出了这座前无古人的陵寝布局。
航拍地图激发灵感
专家认为,明孝陵作为当时的一项国家工程,整个陵寝建造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时间延续近40年。如此漫长的建陵时间,不可能没有一套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只不过其设计理念未能得到记载而保存下来。不会简单地像传说中的那样,一定有别的道理。带着这一思考,贺教授在每一次的野外考古调查中,总是多问几个为什幺,强烈地关注陵墓地形建筑设置,终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看了一幅20世纪 80年代测绘局绘制的明孝陵航拍地图后,茅塞顿开,"明孝陵的平面布局不就是像北斗七星吗?"他对自己这一大胆设想感到很吃惊,太伟大,太奇妙啦!于是开始了求证。
七星对照标志建筑
"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河一脚穿"。这首气贯长虹的诗篇出自朱元璋之手。贺教授结合该诗的思想内涵认为,其显示了朱元璋君临天下,拥有四海的雄心,也隐含了朱元璋对天象的崇仰。经过多日思考,贺教授豁然开朗,将明孝陵的7个主要建筑拆出,发现"下马坊"、"大金门"、"望柱"、"■星门"、"五龙桥"、"享殿"、"宝城"分别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勺头"、"勺身"和"勺柄"。看来朱元璋深信"魂归北斗"、"天人合一",他死后仍想乘坐"北斗"这一"天帝之车"关照大明江山。
风水地貌十分讲究
尽管朱元璋出身寒微,又曾混■于佛门,但天地神灵、阴阳风水,生死轮回等说都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墓址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帝业的承嗣,岂能马虎。那幺明孝陵的风水地貌到底怎样呢?在规划布局上,它北以钟山为背屏,山有西、中、东三峰,正符合"华盖三台,尊极帝座"之说;独龙阜东有龙砂,西有虎砂,后有玩珠峰,为玄武象;前面案山梅花山,符合"平底似揖,拜参之职"的要求;更远处有江宁的东山,作远朝。前湖水面开阔,又呈朱雀之象,"玄武低头,朱雀翔舞",在此得到了体现。
神道设置吉祥格局
贺教授还特别指出:神道前的望柱通常是立在最前面的,朱元璋却将其放到神道中间(石象路与翁仲路之间),这恐怕就与星座有关。留孙权墓在前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条好汉,梅花山孙陵岗在整个明孝陵的建筑群中是一个古地貌学上的"近案",通俗地讲好似现代的茶几。这样一来,明孝陵整体上就符合:远朝近案,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砂环抱的吉祥格局。
注:远朝:指江宁的东山;近案:指梅花山;前照:指前湖;后靠:指钟山;左右砂:指独龙阜山峰东西边的小山(即龙砂、虎砂)。
作伴孝陵六百载 太子东陵始探秘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多年来,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初步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
设27228个探测点不见"芳踪"
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张治天说,为了寻找东陵太子墓,专家根据太子殿的遗址确定初步探测区,共完成了实际物理探测点数27228个,南自太子殿北后墙起、连续向北至紫霞湖西南侧小山顶,实测总面积达20150平方米。
探测区布满了杂草、灌木、竹子,还有樟、松、栗等树木,另外地面上许多杂乱的壕沟,给探测都带来了不少麻烦。就说竹林吧,密密匝匝,时不时阻碍探测通行,专家就用绳子像农村扎稻草一样把竹子扎成一蔟一簇的,或头朝前,或屁股朝前,艰难穿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测,在实测区内一些杂乱的地面壕沟和建筑废墟外,根本没有发现太子墓的踪影。此时的探测点已经离开太子殿180米,难道搞错了,专家们陷入困惑中……
和冬泳爱好者发生冲突
冬日的明孝陵枯草遍野,万树落叶,正适合专家探测。
由于在20150平方米的探测区内毫无斩获,专家决定继续向北挺进。江苏省地震局测量队首先进行测区放样,以保证测网定位准确。实际探测全部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氦光泵磁力仪。对重点异常的高程确定和埋深的推断,用上了美国提供的高级卫星定位仪,一些验证探测采用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提供的美国GSSI公司SZR-2型探地雷达。
专家告诉记者,终于在太子殿北边300多米远的紫霞湖西南小山顶发现了东陵太子墓!
这是一个南北方向、长约20米、宽约10米、距地表20-25米的方形墓葬。在墓葬的西侧,一条向西延伸,宽约25米、长近200米的信道也被探明。信道的西侧终端一直到了距明孝陵地宫入口近50米的地方,终端是一个面积约12×4米的实型地下构筑体。
在紫霞湖进行探测时,一群冬泳爱好者正在进行冬泳训练,探测专家的到来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他们先是阻挠探测,进而和专家们争吵起来,"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专家哭笑不得地告诉他们,测量队是在搞科学探测,请大家见谅点。
东陵探测创造多项纪录
见到记者,张治天专家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完全是凭着大家对考古工作的浓厚兴趣,以及业务研究的执着追求,要耐得住寂寞。"
探测时间长:对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在明孝陵探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最终确认在2001年2月,在明孝陵之后。1997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明孝陵进行探测,在此之前东陵区域已经进行了断断续续场地适应性探测,直至东陵"现身"。
探测面积大:明孝陵的探测范围仅仅限于宝城范围内,而对东陵的探测,南起太子殿,北至紫霞湖,西自明孝陵墙,东到碑院东水沟,实测总面积达50000平方米以上,仅次于孙权墓的探测。
无参照标志:明孝陵的探测,依靠宝城的宝顶可推断地宫就在其南,而对东陵太子墓来说,地面上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参照物,相反,地表唯一的建筑太子殿,实际起了误导作用。因为按照常规,专家对太子殿以北的山坡300×180米的范围内进行了详细的探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埋藏物。
结果太吃惊:经过实测资料的认真分析和推断,东陵与明孝陵共享一个施工作业面,施工的信道完全共享,因为这两个陵寝有共同的作业时间。另外,东陵太子墓的墓道西侧为"明挖",东侧是"暗道",半明半暗,一反常态。同时,其与太子殿等地面建筑物无直接关系。
应该说,东陵太子墓的探明,为明孝陵的诸多谜团作出了释疑。但是,东陵这座"明代第十九座帝陵"自身的谜团还有多少呢? (卢红 韩洪文 )
■新闻附件
朱标何许人也
懿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朱元璋为吴王时,立他为王世子。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明太祖令他巡抚陕西。他中途患病,在病榻上还给父皇上书,大谈经营谋划之道和在金陵建都的事宜。第二年四月病死,终年三十八岁。明太祖命礼部讨论丧礼,侍郎张智等人提议说:"治丧礼俗,父为长子要服丧一年。今皇上应以日代月,服丧十二日,祭奠完毕就消释平静。在京城内的文武百官要在公署住宿,第二天要穿素服到文华殿量制麻服,三天后穿麻服到春和门聚会哭丧;再过一天,穿素服行奉慰礼。那些应该参加祭礼和送丧的人,仍穿麻服系麻带举行丧礼。在京城内停止大小祭祀和奏乐,直到复土那天为止,停止嫁娶六十天。在京城以外的文武百官换上素服在公署举哀,第二天穿素服行礼,停止大小祭礼和奏乐十三天,停止嫁娶三十天。那些内外使节致祭的,由皇上令光禄寺提供祭品,让百官致哀行礼。" (南京晨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04/content_953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