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性之恶
直面骄阳,直面生死,直面人性之恶。
上帝和撒旦都不会有内心冲突,有内心冲突的,都是凡人。
在这世上也存在着上帝和撒旦,或者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上帝或是撒旦,我们常常称他们为圣人和恶徒。其他芸芸众生,如同你我,都是带着善妒和贪婪的人性之恶,去无限崇尚与追求着善良美好的凡夫俗子。
就如同我们在母体中被完美的保护一样,我们生而期待着这个世界的完美,期待周围的一切对我们的关注、宽容、体恤,以及无条件的爱。但现实是,当我们与母体分离的那一刻,完美就已经被打破,只不过在我们依然懵懂时无法将其纳入意识而已。
内心的冲突往往来自于无法直面人性之恶。
欧文亚龙在《直视骄阳》中所谈的是直面死亡的恐惧,其实还有一种东西同样很难面对,那就是人性之恶,甚至有时候承认人性的弱点比承认会死还要困难。
在个案中,处理案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时经常会遇到瓶颈,这既意味着前一阶段的处理是有效的,也意味着新一阶段的开始是困难的,因为瓶颈大多出现在两个关键的问题上,一是“我的父母是完美的”,二是“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很多案主会困在这两个问题上始终无法前行,但是我不得不说,如果无法跨越这两大瓶颈,你的人生总会有一部分并不属于你自己。
先说说第一个话题——“我的父母是完美的”。
回归理性,任何人都知道世上并无完美之人,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但子女却无法承认这一点,或仅仅是理性上的承认,这是为什么呢?
1.子女是父母的承袭者,否定父母相当于否定自我。
尤其是在他人面前,这种否定又会加上一层社会比较的成分,自尊受损的程度更甚。这样的心理表明了子女仍然将自己与父母视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把他们分离成有差异的个体来看待,说明一部分的心理年龄依旧固着在比较幼小的时期。
2. 文化原因导致的害怕成为“不孝之子”。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文化一直在教导我们的,即使看到了父母身上的弱点也不能言说,因为说出来就是嫌弃,就是不孝,于是案主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回避或自我欺骗,而这么做的目的始终都只是在保护自己。其实他们搞混了一个概念,承认现实、面对真相,并不意味着指责,更不意味着嫌弃,相反,不承认、不面对,才是逃避责任。道理很简单,不承认有问题就不需要改变,不必改变当然也就无需任何行动,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3.当父母不是强者,子女会失去依赖的理由。
这里的依赖包括物质依赖与心理依赖。如果子女与父母在心理上并未进行有效的分离,而且子女由于幼小时缺少关爱而形成心理固着,那么子女会始终对父母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幼儿对父母的期待模式,是一种不符合实际年龄和社会角色的退行性渴望,包括精神上无条件的关注和物质上无条件的给予。子女往往表现的并不过分,因为子女们大部分时候是理性的,但一旦有诱发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退行,子女对父母的这种固着的渴望就会爆发出来,而且平时越压抑,爆发时越猛烈。
不能承认父母的弱点,与子女对父母的期待有关。把父母当作上帝,认为父母是完美的,是心理年龄幼稚的表现。幼儿自己没有能力存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完全依赖父母的给予,父母对幼儿来说就如同上帝般存在,而幼儿也可以因为对上帝的依附而予取予求,但成年人不可以。
从上述角度来看,子女不愿直面父母的弱点,无法承认父母与自己一样是个凡人,还是因为在心理上对父母有需求,是期待补偿儿时心理的缺失。
同样,这些依然不是意识层面的活动。人性没有那么险恶,所以这一切并不是预谋。
第二个话题——“我的父母是爱我的”。
这个观念并没有错,我始终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并不等同于“我的父母是按最完美的方式爱我的”,也不等同于“我的父母是按我所期待的方式爱我的”。每个人会因着他的生长和教育经历而生成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爱”的方式,这与他的生理状态、智力水平、养育环境、受教育程度等等非常多的因素有关。 如果不考虑这些,而只是泛泛的去谈“人性之爱”,那我们就无法理解带着孩子自杀和将婴儿弃于街巷的行为。动物会有“杀幼”现象,人类中也会有,因为总会有一小撮人类在心性上比较原始,比较接近动物。同样,在人类中也存在着伟大、圣洁和无私的爱,因为也会有那么一些人已经升华到无限接近上帝。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往往并不属于这两类,而只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在我们身上善与恶是并存的,而且善恶存在的方式因人而异。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带着善妒和贪婪的人性之恶,去无限崇尚与追求善良美好,却不能要求我们的父母生而完美。
大多数父母给予子女爱的时候,都是以他们自己所认知的方式去呈现,他们会模仿他们的父母,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出发,甚至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辗转,他们所说的语言,所做的动作很多时候都只是自动化的反应,是陷在他们自己生活风格中一种并不理性的表达。
要求这样的他们去提供上帝一样宽广的爱,太苛责了吧。
在你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
归根到底,处理与原生家庭和父母关系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看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成熟的、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他们,当你拥有这样视角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独立了。
最后还要提示一点,不能正确看待父母的弱点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将对父母的期待投射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中,一方面会强求自己去做完美的父母,另一方面也会期待孩子完美的顺从,这样的关系是危险的。
上帝和撒旦都不会有内心冲突,有内心冲突的,都是凡人。
在这世上也存在着上帝和撒旦,或者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上帝或是撒旦,我们常常称他们为圣人和恶徒。其他芸芸众生,如同你我,都是带着善妒和贪婪的人性之恶,去无限崇尚与追求着善良美好的凡夫俗子。
就如同我们在母体中被完美的保护一样,我们生而期待着这个世界的完美,期待周围的一切对我们的关注、宽容、体恤,以及无条件的爱。但现实是,当我们与母体分离的那一刻,完美就已经被打破,只不过在我们依然懵懂时无法将其纳入意识而已。
内心的冲突往往来自于无法直面人性之恶。
欧文亚龙在《直视骄阳》中所谈的是直面死亡的恐惧,其实还有一种东西同样很难面对,那就是人性之恶,甚至有时候承认人性的弱点比承认会死还要困难。
在个案中,处理案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时经常会遇到瓶颈,这既意味着前一阶段的处理是有效的,也意味着新一阶段的开始是困难的,因为瓶颈大多出现在两个关键的问题上,一是“我的父母是完美的”,二是“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很多案主会困在这两个问题上始终无法前行,但是我不得不说,如果无法跨越这两大瓶颈,你的人生总会有一部分并不属于你自己。
先说说第一个话题——“我的父母是完美的”。
回归理性,任何人都知道世上并无完美之人,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但子女却无法承认这一点,或仅仅是理性上的承认,这是为什么呢?
1.子女是父母的承袭者,否定父母相当于否定自我。
尤其是在他人面前,这种否定又会加上一层社会比较的成分,自尊受损的程度更甚。这样的心理表明了子女仍然将自己与父母视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把他们分离成有差异的个体来看待,说明一部分的心理年龄依旧固着在比较幼小的时期。
2. 文化原因导致的害怕成为“不孝之子”。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文化一直在教导我们的,即使看到了父母身上的弱点也不能言说,因为说出来就是嫌弃,就是不孝,于是案主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回避或自我欺骗,而这么做的目的始终都只是在保护自己。其实他们搞混了一个概念,承认现实、面对真相,并不意味着指责,更不意味着嫌弃,相反,不承认、不面对,才是逃避责任。道理很简单,不承认有问题就不需要改变,不必改变当然也就无需任何行动,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3.当父母不是强者,子女会失去依赖的理由。
这里的依赖包括物质依赖与心理依赖。如果子女与父母在心理上并未进行有效的分离,而且子女由于幼小时缺少关爱而形成心理固着,那么子女会始终对父母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幼儿对父母的期待模式,是一种不符合实际年龄和社会角色的退行性渴望,包括精神上无条件的关注和物质上无条件的给予。子女往往表现的并不过分,因为子女们大部分时候是理性的,但一旦有诱发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退行,子女对父母的这种固着的渴望就会爆发出来,而且平时越压抑,爆发时越猛烈。
不能承认父母的弱点,与子女对父母的期待有关。把父母当作上帝,认为父母是完美的,是心理年龄幼稚的表现。幼儿自己没有能力存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完全依赖父母的给予,父母对幼儿来说就如同上帝般存在,而幼儿也可以因为对上帝的依附而予取予求,但成年人不可以。
从上述角度来看,子女不愿直面父母的弱点,无法承认父母与自己一样是个凡人,还是因为在心理上对父母有需求,是期待补偿儿时心理的缺失。
同样,这些依然不是意识层面的活动。人性没有那么险恶,所以这一切并不是预谋。
第二个话题——“我的父母是爱我的”。
这个观念并没有错,我始终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并不等同于“我的父母是按最完美的方式爱我的”,也不等同于“我的父母是按我所期待的方式爱我的”。每个人会因着他的生长和教育经历而生成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爱”的方式,这与他的生理状态、智力水平、养育环境、受教育程度等等非常多的因素有关。 如果不考虑这些,而只是泛泛的去谈“人性之爱”,那我们就无法理解带着孩子自杀和将婴儿弃于街巷的行为。动物会有“杀幼”现象,人类中也会有,因为总会有一小撮人类在心性上比较原始,比较接近动物。同样,在人类中也存在着伟大、圣洁和无私的爱,因为也会有那么一些人已经升华到无限接近上帝。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往往并不属于这两类,而只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在我们身上善与恶是并存的,而且善恶存在的方式因人而异。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带着善妒和贪婪的人性之恶,去无限崇尚与追求善良美好,却不能要求我们的父母生而完美。
大多数父母给予子女爱的时候,都是以他们自己所认知的方式去呈现,他们会模仿他们的父母,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出发,甚至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辗转,他们所说的语言,所做的动作很多时候都只是自动化的反应,是陷在他们自己生活风格中一种并不理性的表达。
要求这样的他们去提供上帝一样宽广的爱,太苛责了吧。
在你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
归根到底,处理与原生家庭和父母关系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看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成熟的、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他们,当你拥有这样视角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独立了。
最后还要提示一点,不能正确看待父母的弱点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将对父母的期待投射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中,一方面会强求自己去做完美的父母,另一方面也会期待孩子完美的顺从,这样的关系是危险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