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影视批评的几个问题
1.细节
某部国产剧的热播让群众批评圈又热闹了一番,很普遍的声音是:国产剧的良心之作。那么大家是从哪里发现它的良心呢?
似乎某一刻开始某些粉丝就自发地截屏来印证剧组是多么细节控,多么“处女座”,从相应身份的车、服装,以及符合身份的行为举止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对象。这样一种挖掘细节的浪潮中,不免让人觉得:如此用心的剧组拍出来的剧怎么不是好的呢?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几年前的几部国产良心剧中,从衣着到行为举止,大家乐此不疲地将这些东西和之前的国产剧比。但我想说的是……这难道不是一部电视剧的基准吗?细节确实非常能反应制作人们的态度,但有两个问题。1.只此为基准会不会是变相降低了对电视剧的评价标准?2.不断地和以往的国产剧比,是不是也在拉低评价标准?上学的时候妈妈们不是经常会问:考了多少分?85分。最高分几分?98分。你怎么没考到98分?……为什么会有这样摧毁自信的提问方式呢?只有仰头看看天空有多高,才知道自己多渺小。
所以当再有国产剧刷其其中的“良心细节”时,我不禁抱着怀疑论的态度:这不会是他们的营销手段吧?
2.价值观加权
今年的冬季剧和春季剧都有两部讲述大龄优秀不婚青年的故事。冬季剧的二分之一都在呈现不婚男女青年潇洒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今后人生清晰的规划,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受到那些所谓”独立女性“的青睐,她们都自诩为女权主义,推崇没有男人也能骄傲地活着。她们的这种想法很正确,作为一名大龄单身狗我也抱有同样的观点。然而,当剧情进行到后二分之一不婚族主人公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家“,而且有眉来眼去的危险动态是,她们(哦,确切的应该是他们)纷纷表示出了失望:什么嘛,到头来还是这样。说好的不婚族呢?所幸,冬季剧还有家这个温情的外壳作掩护,大家对它的失望没有那么明显。
而春季剧显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一集事业成功,貌美如花的大龄不婚女青年就被男主人公以男性视角骂了个狗血淋头。群众一下子就炸了,表示不服:凭什么要迎合你们这些直男癌的口味呢!差评!只看了个十几分钟就断言说其三观不正。在豆瓣上的评分简直惨不忍睹(现在评分趋于理智了)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去年有一部讲女权主义的日剧十分红火,金牌编剧加上合乎各位女权观众的口味,现在仍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有用心的网友还将其和近期火热的国产剧作了对比,称国内还在讨论金钱的时候日本已经讨论女权了。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早已耳闻它的主题,另外看着群众满意度颇高倒是一直后悔没有当时就跟上潮流。追完的一刹那,我的后悔感荡然无存。它揭露的现实确实血淋淋,但是为了达到血淋淋的目的,塑造的角色形象过分类型化,角色和剧情都带着棱角让人共情不了,这本是一个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的编剧,但在这部剧中却让我失望。特别是金牌编剧所擅长的温情嘴炮,哦,在这部剧里只能说是”说教“。
一部是因为女权而抹杀了它的其他价值,而一部因为女权而过分放大了它的整体价值。
电视剧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确实影响着观众欣赏的心情,三观不正的电视剧就像在吃苍蝇一般难受,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不要再从单个角度对它作出武断的评价?
PS我认为豆瓣评分只是大众趣味的导向,我们能了解大家喜欢什么,而不能成为评判一部作品是否值得看或者具有价值的依据(或依据之一)。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即使有些犀利的影评公众号仍割舍不了这一点。
某部国产剧的热播让群众批评圈又热闹了一番,很普遍的声音是:国产剧的良心之作。那么大家是从哪里发现它的良心呢?
似乎某一刻开始某些粉丝就自发地截屏来印证剧组是多么细节控,多么“处女座”,从相应身份的车、服装,以及符合身份的行为举止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对象。这样一种挖掘细节的浪潮中,不免让人觉得:如此用心的剧组拍出来的剧怎么不是好的呢?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几年前的几部国产良心剧中,从衣着到行为举止,大家乐此不疲地将这些东西和之前的国产剧比。但我想说的是……这难道不是一部电视剧的基准吗?细节确实非常能反应制作人们的态度,但有两个问题。1.只此为基准会不会是变相降低了对电视剧的评价标准?2.不断地和以往的国产剧比,是不是也在拉低评价标准?上学的时候妈妈们不是经常会问:考了多少分?85分。最高分几分?98分。你怎么没考到98分?……为什么会有这样摧毁自信的提问方式呢?只有仰头看看天空有多高,才知道自己多渺小。
所以当再有国产剧刷其其中的“良心细节”时,我不禁抱着怀疑论的态度:这不会是他们的营销手段吧?
2.价值观加权
今年的冬季剧和春季剧都有两部讲述大龄优秀不婚青年的故事。冬季剧的二分之一都在呈现不婚男女青年潇洒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今后人生清晰的规划,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尤其受到那些所谓”独立女性“的青睐,她们都自诩为女权主义,推崇没有男人也能骄傲地活着。她们的这种想法很正确,作为一名大龄单身狗我也抱有同样的观点。然而,当剧情进行到后二分之一不婚族主人公们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家“,而且有眉来眼去的危险动态是,她们(哦,确切的应该是他们)纷纷表示出了失望:什么嘛,到头来还是这样。说好的不婚族呢?所幸,冬季剧还有家这个温情的外壳作掩护,大家对它的失望没有那么明显。
而春季剧显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一集事业成功,貌美如花的大龄不婚女青年就被男主人公以男性视角骂了个狗血淋头。群众一下子就炸了,表示不服:凭什么要迎合你们这些直男癌的口味呢!差评!只看了个十几分钟就断言说其三观不正。在豆瓣上的评分简直惨不忍睹(现在评分趋于理智了)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去年有一部讲女权主义的日剧十分红火,金牌编剧加上合乎各位女权观众的口味,现在仍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有用心的网友还将其和近期火热的国产剧作了对比,称国内还在讨论金钱的时候日本已经讨论女权了。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早已耳闻它的主题,另外看着群众满意度颇高倒是一直后悔没有当时就跟上潮流。追完的一刹那,我的后悔感荡然无存。它揭露的现实确实血淋淋,但是为了达到血淋淋的目的,塑造的角色形象过分类型化,角色和剧情都带着棱角让人共情不了,这本是一个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的编剧,但在这部剧中却让我失望。特别是金牌编剧所擅长的温情嘴炮,哦,在这部剧里只能说是”说教“。
一部是因为女权而抹杀了它的其他价值,而一部因为女权而过分放大了它的整体价值。
电视剧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确实影响着观众欣赏的心情,三观不正的电视剧就像在吃苍蝇一般难受,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不要再从单个角度对它作出武断的评价?
PS我认为豆瓣评分只是大众趣味的导向,我们能了解大家喜欢什么,而不能成为评判一部作品是否值得看或者具有价值的依据(或依据之一)。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即使有些犀利的影评公众号仍割舍不了这一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