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边集-《谈谈方法》
这是笛卡尔一本很小的书,但很重要。名字很长,由于是笛卡尔出版的第一本书,所以有时又被称为"the first discourse"。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着引言的性质,从第二部分开始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起始作者用城市的营建做比喻,指出在学术领域由于历史积累造成的杂乱景象。为此,作者需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根基之上进行建筑”。这其实仍是潜意识中对于统一图景的渴望。笛卡尔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但反思起来,这却是现代人的知识的现状。和前人相比,现代人的知识完全是零乱的,它不仅被越来越细的分科打碎,即使在每一科目中,都不断积累着不同人不同方法的工作。笛卡尔所追求的是“理性的知识”,它以知识之树的形式存在,以哲学为根基,以物理学为枝干,以医学,工学等为枝叶,在不同部分间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而现代人所具有的知识则是“存在的知识”,它不以逻辑的关系分类,也没有地位区别,只分范畴的大小,知识的粗糙和细致。它仅仅模糊地区分为几个层级,比如我们通常熟知的一级,二级学科等。知识定位的变化是我们理解笛卡尔的第一个视角。虽然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了某些学科在本体论上根基的浅薄,或是方法上的不一致性。但对知识内在一致属性的追求曾经是几乎所有哲学流派的追求,不管是亚里士多德风格的经院哲学还是唯物论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追求在20世纪初宣告彻底的破裂,其标志则是量子力学的兴起——因为迄今我们还没有为它及物理学的其他部分建立统一的根基。一些人还在努力,比如大统一理论的尝试,不过多数人似乎已经放弃,坦然地接受了存在矛盾的世界观。
笛卡尔对于哲学有这样一句评述“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任意一种意见,不管多么稀奇古怪,不管多么难以置信,全部有某个哲学家说过”。这种近于讽刺的评论也说明了他要厘清脑中的思想的原因。接下来,作者指出了四条规则。大致如下,一,不接受没有明确认识的知识,二,把难题分解成部分,三,从容易入手,逐渐到复杂,有次序的分别,四,尽可能做到完全不遗漏。这四条几乎像做几何题的法则,显示出它们在方法论上的共性,笛卡尔的思想几乎是天然地适合于几何学。第一条说起来很复杂,涉及到人的认识问题,作者在之后还有论述。第二条是直白的还原论,对于几何问题这样做事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对于自然现象这样的认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现代科学几乎可以说是还原论的科学,在不断还原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原论的悖论就在于它不断还原的过程,这种还原的过程是否有尽头,如何在不可观测的尺度上证伪,诸此等等。第三条讲得是次序的问题,和第二条似乎有相互照应的关系。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可能构造这样一个次序。接下来作者介绍了他在解析几何方面的一些成就,这些成就其实来自于概念的某种归化,作者只考虑最简单的概念,比如线,还有一些最简单的指标,比如数字,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清晰地表述了前人的工作,更能给出很多新的结果。我们发现这就是作者工作的方法,剔除多余的庞杂的观念,只从基本的概念出发,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体系。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发现它在物理学的领域收获就要小的多。因为数学属于抽象世界,构建它的最为方便的法则是理性,而在物理学对应的世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道扬镳,很难说谁能独立地取得成功。我们在谈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弗朗西斯培根的时候还会回到这个问题。
以上便是第二部分。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确立了自己的一些行动的原则。第四部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介绍了自己的认识论。正是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Ego cogito,ergo sum)”。我无意在这里展开议论。下面作者论述了其认识论的原则,即凡是我十分清楚,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作者所相信的乃是经过理性审视的知识,而非感官或是想象所产生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就对理性,感官,想象三者的区分,构成了笛卡尔和其他基本理论乃是自然哲学思想的分野。弗朗西斯培根,就十分强调感官的重要性,因为感官是积累经验,搜集特例时必不可少的,科学观测的进步其实也正是对感官的拓展。而就想象而言,所谓的“想象实验”其实构成了物理基本理论的一些环节,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完全是有想象得到,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在一般情况下想象对于科学理论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另一个对于笛卡尔的认识论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他的“真”和实在性并没有关系。在文中,他举出了几何学的例子,指出几何学的公理是被清晰地认识的,但他也说明“证明里没有什么东西使我确信它们的对象是存在的。”(想象,经验,伪定义,是真实性常见的几个来源,参彭加莱《科学的价值》 P15)
感官的作用,在于提供想象的凭借,这点笛卡尔说的也很清楚,“想象是一种用于物质性的东西的特殊思想方式”。而理智的作用在于去分辨,找出“清晰而真”的部分。这清晰性乃是由神来保证的,而由于它来自于神,所以只能为真。心中的完满的是者来源于神,而不完满的部分只能是由于自身造成的。笛卡尔所追寻的,仍然是一种唯理论,然而其超于经院哲学的一部分在于它不凭借外部的僵硬的逻辑法则,逻辑法则并不能保证来自上帝的真实性,他转而相信人本身具备的理智的力量,这样脱去了经院复杂的理论,脱离了宗教阶层的限制,而建立了人和神之间直接的联系(这种对僧侣阶层的舍弃,似乎正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轫之处)。虽然他并没有指出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利用理性,但这种做法反而扩大了理性的疆域。
第五部分是很难评论的一部分,笔者并没有看过《论世界,或论光》,所以这里无意展开。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把它们看做用这种方式逐渐形成,要比看做一次定型更容易掌握它们的本性。”在论述动物神经的时候,作者仍旧犯了目的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在本部分的最后作者直白地指出了自然的机械论。在论述人的机械设计的时候,我们甚至能看出一些图灵机的思想。
第六部分是全书的最后一部分。首先作者提了伽利略的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可贵的是,作者提出了一种实践哲学,“把水火空气星辰天宇以及周围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得一清二楚...就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些力量,成为支配自然界的主人翁了。我们可以指望的,不仅是数不清的技术,是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地球上的各种矿产,各种便利,最主要的是保护健康”。这是一种新的境界,笛卡尔不满足做一个理论家,理论的最终目的乃是创造人类的福祉。“关于经验,我还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越进步越需要经验”。这点上笛卡尔似乎和培根走在了一起,然而两人还是有些许的不同,笛卡尔认为不必好高骛远追求冷僻的经验,而培根则十分强调罕见经验的重要性。笛卡尔看到了一些特殊结果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推得的,于是他求助实验的力量,并希望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的结果。之后作者阐述了一堆发表著作或不发表著作的理由。这本书到此就结束了。
第二部分起始作者用城市的营建做比喻,指出在学术领域由于历史积累造成的杂乱景象。为此,作者需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根基之上进行建筑”。这其实仍是潜意识中对于统一图景的渴望。笛卡尔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但反思起来,这却是现代人的知识的现状。和前人相比,现代人的知识完全是零乱的,它不仅被越来越细的分科打碎,即使在每一科目中,都不断积累着不同人不同方法的工作。笛卡尔所追求的是“理性的知识”,它以知识之树的形式存在,以哲学为根基,以物理学为枝干,以医学,工学等为枝叶,在不同部分间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而现代人所具有的知识则是“存在的知识”,它不以逻辑的关系分类,也没有地位区别,只分范畴的大小,知识的粗糙和细致。它仅仅模糊地区分为几个层级,比如我们通常熟知的一级,二级学科等。知识定位的变化是我们理解笛卡尔的第一个视角。虽然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了某些学科在本体论上根基的浅薄,或是方法上的不一致性。但对知识内在一致属性的追求曾经是几乎所有哲学流派的追求,不管是亚里士多德风格的经院哲学还是唯物论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追求在20世纪初宣告彻底的破裂,其标志则是量子力学的兴起——因为迄今我们还没有为它及物理学的其他部分建立统一的根基。一些人还在努力,比如大统一理论的尝试,不过多数人似乎已经放弃,坦然地接受了存在矛盾的世界观。
笛卡尔对于哲学有这样一句评述“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任意一种意见,不管多么稀奇古怪,不管多么难以置信,全部有某个哲学家说过”。这种近于讽刺的评论也说明了他要厘清脑中的思想的原因。接下来,作者指出了四条规则。大致如下,一,不接受没有明确认识的知识,二,把难题分解成部分,三,从容易入手,逐渐到复杂,有次序的分别,四,尽可能做到完全不遗漏。这四条几乎像做几何题的法则,显示出它们在方法论上的共性,笛卡尔的思想几乎是天然地适合于几何学。第一条说起来很复杂,涉及到人的认识问题,作者在之后还有论述。第二条是直白的还原论,对于几何问题这样做事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对于自然现象这样的认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现代科学几乎可以说是还原论的科学,在不断还原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原论的悖论就在于它不断还原的过程,这种还原的过程是否有尽头,如何在不可观测的尺度上证伪,诸此等等。第三条讲得是次序的问题,和第二条似乎有相互照应的关系。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可能构造这样一个次序。接下来作者介绍了他在解析几何方面的一些成就,这些成就其实来自于概念的某种归化,作者只考虑最简单的概念,比如线,还有一些最简单的指标,比如数字,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清晰地表述了前人的工作,更能给出很多新的结果。我们发现这就是作者工作的方法,剔除多余的庞杂的观念,只从基本的概念出发,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体系。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发现它在物理学的领域收获就要小的多。因为数学属于抽象世界,构建它的最为方便的法则是理性,而在物理学对应的世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道扬镳,很难说谁能独立地取得成功。我们在谈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弗朗西斯培根的时候还会回到这个问题。
以上便是第二部分。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确立了自己的一些行动的原则。第四部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介绍了自己的认识论。正是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Ego cogito,ergo sum)”。我无意在这里展开议论。下面作者论述了其认识论的原则,即凡是我十分清楚,极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作者所相信的乃是经过理性审视的知识,而非感官或是想象所产生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就对理性,感官,想象三者的区分,构成了笛卡尔和其他基本理论乃是自然哲学思想的分野。弗朗西斯培根,就十分强调感官的重要性,因为感官是积累经验,搜集特例时必不可少的,科学观测的进步其实也正是对感官的拓展。而就想象而言,所谓的“想象实验”其实构成了物理基本理论的一些环节,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完全是有想象得到,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在一般情况下想象对于科学理论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另一个对于笛卡尔的认识论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他的“真”和实在性并没有关系。在文中,他举出了几何学的例子,指出几何学的公理是被清晰地认识的,但他也说明“证明里没有什么东西使我确信它们的对象是存在的。”(想象,经验,伪定义,是真实性常见的几个来源,参彭加莱《科学的价值》 P15)
感官的作用,在于提供想象的凭借,这点笛卡尔说的也很清楚,“想象是一种用于物质性的东西的特殊思想方式”。而理智的作用在于去分辨,找出“清晰而真”的部分。这清晰性乃是由神来保证的,而由于它来自于神,所以只能为真。心中的完满的是者来源于神,而不完满的部分只能是由于自身造成的。笛卡尔所追寻的,仍然是一种唯理论,然而其超于经院哲学的一部分在于它不凭借外部的僵硬的逻辑法则,逻辑法则并不能保证来自上帝的真实性,他转而相信人本身具备的理智的力量,这样脱去了经院复杂的理论,脱离了宗教阶层的限制,而建立了人和神之间直接的联系(这种对僧侣阶层的舍弃,似乎正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轫之处)。虽然他并没有指出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利用理性,但这种做法反而扩大了理性的疆域。
第五部分是很难评论的一部分,笔者并没有看过《论世界,或论光》,所以这里无意展开。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把它们看做用这种方式逐渐形成,要比看做一次定型更容易掌握它们的本性。”在论述动物神经的时候,作者仍旧犯了目的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在本部分的最后作者直白地指出了自然的机械论。在论述人的机械设计的时候,我们甚至能看出一些图灵机的思想。
第六部分是全书的最后一部分。首先作者提了伽利略的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可贵的是,作者提出了一种实践哲学,“把水火空气星辰天宇以及周围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得一清二楚...就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些力量,成为支配自然界的主人翁了。我们可以指望的,不仅是数不清的技术,是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地球上的各种矿产,各种便利,最主要的是保护健康”。这是一种新的境界,笛卡尔不满足做一个理论家,理论的最终目的乃是创造人类的福祉。“关于经验,我还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越进步越需要经验”。这点上笛卡尔似乎和培根走在了一起,然而两人还是有些许的不同,笛卡尔认为不必好高骛远追求冷僻的经验,而培根则十分强调罕见经验的重要性。笛卡尔看到了一些特殊结果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推得的,于是他求助实验的力量,并希望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的结果。之后作者阐述了一堆发表著作或不发表著作的理由。这本书到此就结束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