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福寺》到《南锣鼓巷》
文明的概念历来存在争议,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认为“文明”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我是比较认同这样的解释的。“文明”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句。我不敢往深里探讨,只能用诗歌阐述一些肤浅的观点。往浅里说,文明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文明之中,我们是文明的一部分,身上烙满了文明的烙印,我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无一不与文明有关。我们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渗透者、破坏者和传承者。
从隆福寺到南锣鼓巷,有三站地远,直线距离会更近,若皇城还在,两地都离皇城城墙不远,隆福寺在墙东偏北,南锣鼓巷在墙北偏东,墙北上风上水,巷闾间踱步的是达官贵人,墙东胡同里遛跶的却是下里巴人。虽为相距不远,当年的文明味儿想必也截然不同。
隆福寺和南锣鼓巷,有相似之处,毕竟都是北京,都有胡同,同属北京文明的一部分;又有明显的区别,隆福寺侧重商业,南锣鼓巷侧重居住,而今隆福寺繁荣不再,而南锣鼓巷柳暗花明。
“隆福寺”一般而言指的隆福寺街,而非“隆福寺”这座名存实亡的庙宇。清民之际为北京的三大商业街区之一,繁荣一时,《京都竹枝词》有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这里的“西庙”指护国寺,“东庙”即指隆福寺。
而今修葺一新的隆福寺街脱了胎却未能换骨,光景日渐萧条。据说是因为有一年隆福寺(此处指庙宇)走水,重修时挖出两只巨大的石龟,这石龟或道是当年刘伯温埋下的,石龟被运走后,隆福寺乃至东四一带就日渐式微。
这是中国文明的显著特色之一,事不遂愿便从鬼怪玄灵那里找借口。如今隆福寺光景如何,我在长诗《隆福寺》里有较为详细的叙述。由于那里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若无重大转机,就连诗里描述的惨淡景象也会消失殆尽。
论岁数南锣鼓巷要比隆福寺大得多,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忽必烈定北京为元朝首都,所以《南锣鼓巷》一诗里便有了“我爱你,忽必烈大帝的小城”之句,这句诗可以算为向普希金致敬,因为他的《青铜骑士》里有一句“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在元大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北京先后作了元、明、清等数朝都会,蒙满汉文明交融成了北京独特的胡同文明,而北京胡同文明,又当以南锣鼓巷一带为代表。
明清以来,南锣鼓巷一直是“富人区”,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北京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多居于此,因而每条胡同都有道不尽的轶闻。随意与街头巷尾的老人攀谈,他们总能如数家珍地告诉你许多渐行渐远的故事。这些故事,飘散在胡同里,就成了胡同文明,就成了诗歌。
杂交出的北京文明难说不是杂种,而纵观历史,越是文明发达的地区越有人觊觎,便饱经战火摧残。不论是尼罗河文明还是两河文明,不论是黄河文明还是恒河文明,所有孕育古老文明的土地都遭受了数不尽的践踏蹂躏,现在这些侵害在有些地区依旧存在。战争带来了苦难还带来了异族文明的侵略,不论强势还是弱势的文明,经过剧烈变革,经过强行交媾,便产生新的文明。
也有潜易默化的改变,如宗教的传播,舨来的宗教悄然融入本土,或者本土的宗教大方地“施恩”于外邦;再如诗歌的交汇,欧美许多诗人都深受中国古诗影响,而上世纪漫长的西学东渐,欧美诗歌又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诗人。北京作为中国的主要代表城市,这些都无一幸免地经历了,由此看来,文明是一笔算不清的账。
文明是个杂种,这句话并非贬义,许多动植物一经杂交就成为优秀品种。文明就是在不停的种族融合、国家冲突中最终形成的。从历史视角出发,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行为对文明的繁荣有着重大贡献,当然还有经济的、文化的侵略、交融。而这一切至今片刻未停,因而,文明具有不稳定的形态,这一瞬间的文明,下一刹那因为注入一些新东西或忘记了一些旧东西而变得有些不同,文明如流水,是纵向的。
《南锣鼓巷》一诗就是纵向的,有一条长长的线里面贯穿,这条线就是历史,通过历史来阐述文明,这首诗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和文明观,这也是我创作之初的构想,它和《隆福寺》都非一时兴起之作。而《隆福寺》基本是静态的,是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可以说,《隆福寺》更像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南锣鼓巷》是一首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诗歌。
我在两首诗里都流露出批判态度和无奈情绪,正是因为我酷爱胡同文明,这是我写这两首诗的缘起。但是胡同正在慢慢消失,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我曾经在前门大街东侧的西胡营胡同住过一年,被胡同独特而繁杂的文明深深吸引,如醉如痴。在胡同行将就木的年代,我有幸看到了胡同曾经繁荣的一面。而今年再去,发现曾经居住过的前门胡同经脉尽断,面积庞大的胡同区徒留断壁残垣,偶尔看到幽灵般的老人在踟蹰,倍显那里的死寂。
胡同一词,原来是指胡人帐篷间的缝隙,大概是蒙古人入主北京之后,这个词自上而下渐渐取代了街巷。胡同本身,就是文明是个杂种的有力佐证。隆福寺,有明一代曾是北京唯一一家番禅共驻的庙宇,隆福寺街,历来是三交九流混杂之地;而皇城内的南锣鼓巷,层次相比高很多,却也是鱼龙混杂,而今更是融合了多种文明,更有甚者,老伍、创可贴等多家店铺的老板竟是纯种老外。小小的南锣鼓巷,吸引我留连忘返的南锣鼓巷,何尝不是文明这个杂种的代表之作呢!
我曾在南锣鼓巷与人攀谈,问一家店主对吴良镛主持改造的菊儿胡同社区的态度,那位年轻的店主毫不客气地说:零分!是啊,两侧是装有冰冷防盗门之楼房的街巷哪里还能叫做胡同?而我在诗里提及的世界上最小的酒吧——“12平米”,也因南锣鼓巷南口要建地铁站而拆除了。被称为北京古都碧玉的南锣鼓巷都不能保留,如此看来,胡同的消失已成必然。
近年,北京雨后春笋般建起了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等数不清的钢筋水泥建筑,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胡同的存亡呢?不久的将来,最能代表北京古都文明的胡同消失之后,北京的文明又会变成什么样的杂种呢?
从《隆福寺》到《南锣鼓巷》,短短三站地我用了六年时间。一种文明的形成需要六百年、六千年,一种文明的毁灭,却只需要一瞬间。珍惜吧,尽管文明是不折不扣的杂种,而它又是何其璀璨、何其迷人的杂种啊!
2009-12-16 北京
从隆福寺到南锣鼓巷,有三站地远,直线距离会更近,若皇城还在,两地都离皇城城墙不远,隆福寺在墙东偏北,南锣鼓巷在墙北偏东,墙北上风上水,巷闾间踱步的是达官贵人,墙东胡同里遛跶的却是下里巴人。虽为相距不远,当年的文明味儿想必也截然不同。
隆福寺和南锣鼓巷,有相似之处,毕竟都是北京,都有胡同,同属北京文明的一部分;又有明显的区别,隆福寺侧重商业,南锣鼓巷侧重居住,而今隆福寺繁荣不再,而南锣鼓巷柳暗花明。
“隆福寺”一般而言指的隆福寺街,而非“隆福寺”这座名存实亡的庙宇。清民之际为北京的三大商业街区之一,繁荣一时,《京都竹枝词》有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这里的“西庙”指护国寺,“东庙”即指隆福寺。
而今修葺一新的隆福寺街脱了胎却未能换骨,光景日渐萧条。据说是因为有一年隆福寺(此处指庙宇)走水,重修时挖出两只巨大的石龟,这石龟或道是当年刘伯温埋下的,石龟被运走后,隆福寺乃至东四一带就日渐式微。
这是中国文明的显著特色之一,事不遂愿便从鬼怪玄灵那里找借口。如今隆福寺光景如何,我在长诗《隆福寺》里有较为详细的叙述。由于那里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若无重大转机,就连诗里描述的惨淡景象也会消失殆尽。
论岁数南锣鼓巷要比隆福寺大得多,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忽必烈定北京为元朝首都,所以《南锣鼓巷》一诗里便有了“我爱你,忽必烈大帝的小城”之句,这句诗可以算为向普希金致敬,因为他的《青铜骑士》里有一句“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在元大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北京先后作了元、明、清等数朝都会,蒙满汉文明交融成了北京独特的胡同文明,而北京胡同文明,又当以南锣鼓巷一带为代表。
明清以来,南锣鼓巷一直是“富人区”,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北京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多居于此,因而每条胡同都有道不尽的轶闻。随意与街头巷尾的老人攀谈,他们总能如数家珍地告诉你许多渐行渐远的故事。这些故事,飘散在胡同里,就成了胡同文明,就成了诗歌。
杂交出的北京文明难说不是杂种,而纵观历史,越是文明发达的地区越有人觊觎,便饱经战火摧残。不论是尼罗河文明还是两河文明,不论是黄河文明还是恒河文明,所有孕育古老文明的土地都遭受了数不尽的践踏蹂躏,现在这些侵害在有些地区依旧存在。战争带来了苦难还带来了异族文明的侵略,不论强势还是弱势的文明,经过剧烈变革,经过强行交媾,便产生新的文明。
也有潜易默化的改变,如宗教的传播,舨来的宗教悄然融入本土,或者本土的宗教大方地“施恩”于外邦;再如诗歌的交汇,欧美许多诗人都深受中国古诗影响,而上世纪漫长的西学东渐,欧美诗歌又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诗人。北京作为中国的主要代表城市,这些都无一幸免地经历了,由此看来,文明是一笔算不清的账。
文明是个杂种,这句话并非贬义,许多动植物一经杂交就成为优秀品种。文明就是在不停的种族融合、国家冲突中最终形成的。从历史视角出发,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行为对文明的繁荣有着重大贡献,当然还有经济的、文化的侵略、交融。而这一切至今片刻未停,因而,文明具有不稳定的形态,这一瞬间的文明,下一刹那因为注入一些新东西或忘记了一些旧东西而变得有些不同,文明如流水,是纵向的。
《南锣鼓巷》一诗就是纵向的,有一条长长的线里面贯穿,这条线就是历史,通过历史来阐述文明,这首诗表达了我的历史观和文明观,这也是我创作之初的构想,它和《隆福寺》都非一时兴起之作。而《隆福寺》基本是静态的,是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可以说,《隆福寺》更像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南锣鼓巷》是一首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诗歌。
我在两首诗里都流露出批判态度和无奈情绪,正是因为我酷爱胡同文明,这是我写这两首诗的缘起。但是胡同正在慢慢消失,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我曾经在前门大街东侧的西胡营胡同住过一年,被胡同独特而繁杂的文明深深吸引,如醉如痴。在胡同行将就木的年代,我有幸看到了胡同曾经繁荣的一面。而今年再去,发现曾经居住过的前门胡同经脉尽断,面积庞大的胡同区徒留断壁残垣,偶尔看到幽灵般的老人在踟蹰,倍显那里的死寂。
胡同一词,原来是指胡人帐篷间的缝隙,大概是蒙古人入主北京之后,这个词自上而下渐渐取代了街巷。胡同本身,就是文明是个杂种的有力佐证。隆福寺,有明一代曾是北京唯一一家番禅共驻的庙宇,隆福寺街,历来是三交九流混杂之地;而皇城内的南锣鼓巷,层次相比高很多,却也是鱼龙混杂,而今更是融合了多种文明,更有甚者,老伍、创可贴等多家店铺的老板竟是纯种老外。小小的南锣鼓巷,吸引我留连忘返的南锣鼓巷,何尝不是文明这个杂种的代表之作呢!
我曾在南锣鼓巷与人攀谈,问一家店主对吴良镛主持改造的菊儿胡同社区的态度,那位年轻的店主毫不客气地说:零分!是啊,两侧是装有冰冷防盗门之楼房的街巷哪里还能叫做胡同?而我在诗里提及的世界上最小的酒吧——“12平米”,也因南锣鼓巷南口要建地铁站而拆除了。被称为北京古都碧玉的南锣鼓巷都不能保留,如此看来,胡同的消失已成必然。
近年,北京雨后春笋般建起了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等数不清的钢筋水泥建筑,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胡同的存亡呢?不久的将来,最能代表北京古都文明的胡同消失之后,北京的文明又会变成什么样的杂种呢?
从《隆福寺》到《南锣鼓巷》,短短三站地我用了六年时间。一种文明的形成需要六百年、六千年,一种文明的毁灭,却只需要一瞬间。珍惜吧,尽管文明是不折不扣的杂种,而它又是何其璀璨、何其迷人的杂种啊!
2009-12-16 北京
-
徐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1-05 09: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