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鸟朝凤》说开去
终于去看了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
我承认,若不是前几天被方励下跪求排片的新闻刷屏,我可能都不会走进影院——毕竟,这部述说传统文化流失的片子,主题是那么小众。
可是待看完,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走进影院,支持一下这部片子——它真的值。
《百鸟朝凤》的故事并不复杂,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唢呐这一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在时代的冲击下,渐渐被西洋乐所取代,不再是村里人嫁娶婚丧的吹奏首选。随着一代唢呐艺人的离世,这种艺术本身也面临着消亡。
故事带给我的冲击,是一种叫做“无奈”的情绪——我想起了我们顾家自己的故事。
我家祖上曾出过清朝著名的中医学家,据道光《会稽县志》载:"顾士圣,善伤科,调筋接骨,应手捷效,子孙世其业。"我本应是顾氏伤科的第11代传人。但是很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顾氏伤科只流传了9代,到我爷爷为止,再无后人继承。现在它已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的绍兴市中医院,也是在顾氏伤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走进医院大门,还能看到挂在墙上的顾氏伤科简介。
顾氏的无人继承,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文革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我爸爸没能上成大学,去当了兵。当兵回来,按照当时政策的改革,已经不能再按照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套路和我爷爷学习正骨、接骨那一套手法了,必须要考取正规的从医资格证明,才能够继续行医,但是医师资格的考取,前提必须要是大学生。我爸是他那一辈小孩中最有天赋的。行医和吹唢呐一样,需要这点儿天赋才可以,爷爷有心传之,却被现实给挡住了。
后来我和堂弟相继出生,爷爷满心期盼要将这门祖传医术隔代传给我们,可是我那时候小,不懂事——我不愿意。堂弟也一样。
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小时候看着爷爷每天都要拿出来翻的、当成宝贝的古医书,还有屋子里永远弥漫着的一股中药膏的味道,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真正成为故事书里的永恒了。
爷爷从来没有逼过我们,长大了我才知道其实爷爷毕生的愿望就是将顾氏的正骨手法,还有那张祖传的膏药秘方,传下去。可爷爷毕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没有逼过自己的下一代,更不会逼我们这代,我们从小就是被鼓励“自由成长”的,看他给我取的名字就能窥到一些:“梦斓”的意思是,要活得像梦一样色彩斑斓。而我的确没有辜负他的一番美好意愿——我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可惜的是,我感兴趣的事情里面,不包括学医。
现在,我学了传媒,堂弟学了金融——顾家第11代的两个小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都没有接过家族这个沉甸甸的担子。
长大了,稍微懂点事了,听爸妈讲起爷爷的愿望时,真的会心怀愧疚——我总觉得我好像应该把家族使命传承下去的,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学医,我也不擅长,甚至,我看见血都会晕。于是怀着这样一种既愧疚又希望做点什么的心情,我在大一的暑假,趁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带了一个纪录片团队回家,跟着我爷爷整整12天,从采访到拍摄,完成了一部关于顾氏,关于爷爷的纪录片。(这里要感谢团队所有的成员,炎炎酷暑只能挤在宾馆拥挤的床上,劳碌良久,终于成片)后来,我把成片送给爷爷,他看了,真的很高兴。
我想,这可能是我能为爷爷,为顾氏做的唯一的却也微不足道的事——以一个记录者的视角。
我也会不断推荐身边有相关疾病的人,去找爷爷看病。这些病人后来确实也都有好转,并且因此而感激。推荐的过程是一次次的口述传播,这也是我能做的为数不多的事。
爷爷如今年岁已高,他说过,等他一走,顾氏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家族曾经辉煌过,也落寞过。但重要的是,我们曾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从义诊到建立医院,顾氏已经在这个时代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爷爷不仅医术好,医德更好。按法律规定,他早就可以退休了,可是退休后的十几年里,爷爷还坚持着每天上午去社区医院进行义诊的习惯,风雨无阻。他自己的身子其实也不好,早年从清华肄业,就是因为一直咳血,没完成学业又回了南方老家。可是爷爷说,行医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且,有那么多人需要他。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那年暑假我们跟在办公室采访的时候,还碰到过好些个老人,专门从外地赶来找我爷爷看病。
其实爷爷的价值观一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那一辈行医人经历过太多太多,身上留下来的隐忍和心胸宽广,已经足够我学一辈子。我想我现在一直坚持做义工,组织公益活动,不求回报,或多或少是受了他老人家影响的。
其实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行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呢?或者至少,让它们消亡得不那么快。单从技艺的传承上来说,答案似乎是无解的。
时代在往前走,我们的生活方式必然随之变迁。就拿《百鸟朝凤》里的唢呐技艺来说,焦家班、游家班的消亡其实是必然的,时代的审美在变,不可能硬让年轻人再像古早时候那样,花大半辈子精力去学习一门连养活自己都行不通的技艺,死守着这个不挣钱的饭碗,只会磨光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最后一丝尊敬。
其实这部片子本身“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也是个令人痛心的事,商业社会,文艺片和商业法则究竟要怎么结合,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真的好难。
这部片子也好,唢呐技艺也好,顾氏伤科也好,这一切,不过都是商业浪潮冲击下的小小缩影。我们这代人,究竟能够为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现如今我唯一能够想到的最好的面对方法,无非就是:去缅怀。是的,记得这些曾经辉煌过的文化瑰宝,已经是对它们,对那一代代曾为之奋斗过的老一辈匠人的最崇高敬意了。
或许等我再长大一些,拥有更独立、更强大的力量时。用文字写下来也好,影像纪录也好,能再好好地把顾氏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不,至少要让我的孩子铭记这段家族历史,我也算不辜负自己的身世了。
《百鸟朝凤》最后一个镜头给了渐行渐远的师傅,远去的背影,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我的纪录片里,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我爷爷行走在弄堂里的背影——那条他住了一辈子的弄堂。这瘦弱的身躯,连同那个他坚守了一辈子的行医信念,终有一天会消逝。可至少,我会永远,永远记住这个背影,这弱小,却又无限魁梧的背影。
我承认,若不是前几天被方励下跪求排片的新闻刷屏,我可能都不会走进影院——毕竟,这部述说传统文化流失的片子,主题是那么小众。
可是待看完,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走进影院,支持一下这部片子——它真的值。
《百鸟朝凤》的故事并不复杂,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唢呐这一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在时代的冲击下,渐渐被西洋乐所取代,不再是村里人嫁娶婚丧的吹奏首选。随着一代唢呐艺人的离世,这种艺术本身也面临着消亡。
![]() |
故事带给我的冲击,是一种叫做“无奈”的情绪——我想起了我们顾家自己的故事。
我家祖上曾出过清朝著名的中医学家,据道光《会稽县志》载:"顾士圣,善伤科,调筋接骨,应手捷效,子孙世其业。"我本应是顾氏伤科的第11代传人。但是很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顾氏伤科只流传了9代,到我爷爷为止,再无后人继承。现在它已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的绍兴市中医院,也是在顾氏伤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走进医院大门,还能看到挂在墙上的顾氏伤科简介。
顾氏的无人继承,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 |
当年的老照片 |
文革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我爸爸没能上成大学,去当了兵。当兵回来,按照当时政策的改革,已经不能再按照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套路和我爷爷学习正骨、接骨那一套手法了,必须要考取正规的从医资格证明,才能够继续行医,但是医师资格的考取,前提必须要是大学生。我爸是他那一辈小孩中最有天赋的。行医和吹唢呐一样,需要这点儿天赋才可以,爷爷有心传之,却被现实给挡住了。
后来我和堂弟相继出生,爷爷满心期盼要将这门祖传医术隔代传给我们,可是我那时候小,不懂事——我不愿意。堂弟也一样。
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小时候看着爷爷每天都要拿出来翻的、当成宝贝的古医书,还有屋子里永远弥漫着的一股中药膏的味道,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真正成为故事书里的永恒了。
爷爷从来没有逼过我们,长大了我才知道其实爷爷毕生的愿望就是将顾氏的正骨手法,还有那张祖传的膏药秘方,传下去。可爷爷毕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没有逼过自己的下一代,更不会逼我们这代,我们从小就是被鼓励“自由成长”的,看他给我取的名字就能窥到一些:“梦斓”的意思是,要活得像梦一样色彩斑斓。而我的确没有辜负他的一番美好意愿——我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可惜的是,我感兴趣的事情里面,不包括学医。
现在,我学了传媒,堂弟学了金融——顾家第11代的两个小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都没有接过家族这个沉甸甸的担子。
长大了,稍微懂点事了,听爸妈讲起爷爷的愿望时,真的会心怀愧疚——我总觉得我好像应该把家族使命传承下去的,可是我真的不喜欢学医,我也不擅长,甚至,我看见血都会晕。于是怀着这样一种既愧疚又希望做点什么的心情,我在大一的暑假,趁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带了一个纪录片团队回家,跟着我爷爷整整12天,从采访到拍摄,完成了一部关于顾氏,关于爷爷的纪录片。(这里要感谢团队所有的成员,炎炎酷暑只能挤在宾馆拥挤的床上,劳碌良久,终于成片)后来,我把成片送给爷爷,他看了,真的很高兴。
![]() |
这部片子最终取名为《先生》 |
我想,这可能是我能为爷爷,为顾氏做的唯一的却也微不足道的事——以一个记录者的视角。
我也会不断推荐身边有相关疾病的人,去找爷爷看病。这些病人后来确实也都有好转,并且因此而感激。推荐的过程是一次次的口述传播,这也是我能做的为数不多的事。
爷爷如今年岁已高,他说过,等他一走,顾氏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家族曾经辉煌过,也落寞过。但重要的是,我们曾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从义诊到建立医院,顾氏已经在这个时代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 |
爷爷每天的行医日常 |
爷爷不仅医术好,医德更好。按法律规定,他早就可以退休了,可是退休后的十几年里,爷爷还坚持着每天上午去社区医院进行义诊的习惯,风雨无阻。他自己的身子其实也不好,早年从清华肄业,就是因为一直咳血,没完成学业又回了南方老家。可是爷爷说,行医让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且,有那么多人需要他。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病人送来的锦旗,那年暑假我们跟在办公室采访的时候,还碰到过好些个老人,专门从外地赶来找我爷爷看病。
其实爷爷的价值观一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那一辈行医人经历过太多太多,身上留下来的隐忍和心胸宽广,已经足够我学一辈子。我想我现在一直坚持做义工,组织公益活动,不求回报,或多或少是受了他老人家影响的。
![]() |
其实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行将消逝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呢?或者至少,让它们消亡得不那么快。单从技艺的传承上来说,答案似乎是无解的。
时代在往前走,我们的生活方式必然随之变迁。就拿《百鸟朝凤》里的唢呐技艺来说,焦家班、游家班的消亡其实是必然的,时代的审美在变,不可能硬让年轻人再像古早时候那样,花大半辈子精力去学习一门连养活自己都行不通的技艺,死守着这个不挣钱的饭碗,只会磨光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最后一丝尊敬。
其实这部片子本身“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也是个令人痛心的事,商业社会,文艺片和商业法则究竟要怎么结合,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真的好难。
这部片子也好,唢呐技艺也好,顾氏伤科也好,这一切,不过都是商业浪潮冲击下的小小缩影。我们这代人,究竟能够为这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现如今我唯一能够想到的最好的面对方法,无非就是:去缅怀。是的,记得这些曾经辉煌过的文化瑰宝,已经是对它们,对那一代代曾为之奋斗过的老一辈匠人的最崇高敬意了。
或许等我再长大一些,拥有更独立、更强大的力量时。用文字写下来也好,影像纪录也好,能再好好地把顾氏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不,至少要让我的孩子铭记这段家族历史,我也算不辜负自己的身世了。
《百鸟朝凤》最后一个镜头给了渐行渐远的师傅,远去的背影,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我的纪录片里,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我爷爷行走在弄堂里的背影——那条他住了一辈子的弄堂。这瘦弱的身躯,连同那个他坚守了一辈子的行医信念,终有一天会消逝。可至少,我会永远,永远记住这个背影,这弱小,却又无限魁梧的背影。
![]() |
爷爷孤寂的背影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