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
颜之推的《家训·涉务》中写道“梁世士大夫,皆尚褒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建康令 王复 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又说“侯景之乱”时,士人肉柔骨脆,体瘦气弱,不堪步行,不耐寒暑,死亡无数。他们因为得不到食物,个个饿得鸠形鹄面,虽身著绮罗,怀抱金玉,却只能伏在床边等死。颜之推口中的“士人”、“建康令王复”大抵所指的是活跃在东晋至隋朝期间的那些门阀士族子弟们。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应该说任何事物的盛衰转换都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这不等于说这种转换就不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什么。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的就是门阀士族的盛衰浮沉带给后人的无限感慨和伤感。而诗中所说的“王谢”,指的是士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家: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西晋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敦与王导力劝琅邪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实际控制住杨州以图后谋。想那司马睿刚下江南时,因为本身并非纯正皇室血统,又是传说中的“乱世空降兵”,哪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服众,唯有依靠那些南下士族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南下士族们的身份也很尴尬,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要想保护住自身的利益,就必须有名义与法理上的依仗,所以说司马睿与南下士族们是唇齿相依一拍即合。在南下士族中,琅邪王氏不但有谋划、拥护之功,王导在建立江南和谐新社会的过程中还居功至伟,成了所有人的主心骨。在利益分配上,他尽量把南下士族安排在江南土著士族稀少的地方,但多给予当官掌权上的好处。在与土著士族的交往上,他俯身曲就刻意讨好,甚至还学会了“吴语”。王导的这些手段,后来在老蒋跑路到台湾时也曾使用,效果那是岗岗滴。应该说如果没有王导,江南地区难保不起火拼。因为这种种原因,当公元318年东晋建国晋元帝司马睿登基时,司马睿硬拉着王导同坐龙床,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这个“共天下”表面看的是“王和马”同坐,本质是皇帝与门阀士族共分天下的一种承诺,但这却是违反权力争夺的基本规律的。权力斗争并不是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的事,双方都形如斗狗,不死不会松口。晋元帝拉着王导上龙床的种种妥协无非是权益之计,当他坐稳龙床后,他便开始大量提拔寒门文士,稀释王导的权力,疏远王导。王导是个出色的政治家,知道这里面的逻辑,但他不能象刘伯承一样功成身退,如果他退,天下当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事实上刘伯承又哪里身退的了,彭德怀后来得势时不是将他拖出来恶斗吗?这,就叫江湖。王导被冷落,士族们皆愤愤不平。当时士族们的政治地位已经得到皇权的确认,不但一二三等的划好级别,而且被()定家谱,士庶之间不但不能婚,连坐都不能坐在一起,而有敢偷入家谱者,罪可至杀头。王导是士族的标竿,王导被冷落,士族的未来可想而知。于是公元322年,王导的族兄、手握重兵的王敦以为王导申冤为借口,在武昌兴兵造反。你说这不是扯蛋吗,人家皇上总不能把王导当爹那样供着吧,说来说去也不过是疏远,并没有翻脸啥的,何冤之有?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是王敦一直想篡夺皇位。从这我们也多少能体会到晋元帝收权的行为实属无奈。
话说王敦起兵造反,竟然两下就将元帝打爆,攻入建康。后面的事史书没怎么记载,估计是王敦想称帝,王导和士族、朝官们不同意,推王导称帝,王导又不乐意。魏晋玄学认为“圣人体无”“圣人法天”,圣人应该以自然为体,与道同极,以清净无为为治国之本。放下思想潮流客观来看,身临乱世,风波诡异,多少英雄豪杰被浪花淘尽,谁又敢说自己不是为他人作嫁衣!所以不若无为,静待天演,王导晚年时曾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即是此理。所以甭管王敦还是自己当皇帝,王导都是不同意的。王敦无计可施,于是留下“隔壁老王到此一游”墨宝,搬师回了武昌。这边晋元帝束手无策,又气又急又臊以至急火攻心,第二年“嘎崩”一声憋死了,晋明帝即位。王敦本想借机又兴篡夺,可不想身染重病而死,于是好戏散了场。晋明帝即位后,不敢造次,仍用王导辅政。虽是这样,但王氏家族还是大伤了元气,只不过皇权与士族权力倒是进入了一种平衡状态。
陈郡谢氏的发家史与历史知名度都比王氏叫的响些,谢家爆红点是淝水之战,知名度是因为这个家族出了一堆流芳百世的文人骚客。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来犯东晋。东晋举国吓尿。当是时,谢安担起征讨大都督一职,命谢石为元帅,谢玄为先锋,谢琰为辅国将军,率区区八万人列于淝水之滨,与苻坚酣战一场,直杀的苻坚大败而回,前秦崩溃,挽东晋与既倒,保江南于安宁。战后,以上四人全部封公,一门四公,声名大噪,钟鸣鼎食,荣华逼人。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仅过十二年(公元400年),谢琰在平定海匪孙恩时,自视过高轻敌冒进以至兵败身死,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在孙恩之乱的两年中,谢家竟有六人被杀,元气大伤,北府兵权也竟入刘牢之和“刘宋”的开国之君宋武帝刘裕之手。
“刘宋”开国后,门阀士族的地位出现明显下降。诚然,宋武帝也需要士族势力的拥护,也需要士族精英们为他的行政出谋划策,但他毕竟是一刀一枪杀出的江山的人,所以敢对异己者痛下杀手。刘宋开国后,士族子弟被杀的事明显大增,光谢家被杀的不下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谢混、谢晦和谢灵运。
谢混是典型的高富帅,并且才华很高,有“江左第一”的美誉,他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宋武帝这只土鳖,明知刘裕占了上风,还去支持他的对手刘毅,就因为刘毅有文采,把名士们看高一眼。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士族子弟对自己的出身特别的看重,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有人类划分组织等级的本能需要,有士族们因为世代的集垒占据了文化的顶峰,有祖祖辈辈的荣光等原因在里面,最重要的应该是这些士族子弟们可以仅凭出身“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所以很多的士族子弟连皇亲国戚都不放在眼中,以至被杀。
与谢混的不识时务相反,他侄子谢晦是个很知抬举的人,刘裕给他官作、赏识他,他便表现的忠心耿耿。一次刘裕统兵平叛,将士畏怯不敢向前,刘裕大怒,欲亲自上阵,“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战后,谢晦官拜中外大都督,特许佩剑上殿,入朝不趋,赞名不拜。谢晦不仅仅是个识抬举的人,他的文化与行政才能都十分优秀,是宋武帝治理朝政的重要帮助之一。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加上谢晦的士族名士身份,所以宋武帝暗地里是提防着他的。宋武帝在快死时,嘱咐太子说“……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事实证明,宋武帝至少看谢晦是看准了。武帝死后不久,谢晦就卷入了废杀少帝、改立文帝的政治风波中。后,文帝尽杀震主之臣,谢晦无奈造反,兵败被擒,被押回建康同几个子侄就戮街衢。行刑之日,万人空巷水泄不通。被杀的谢世基临刑前赋诗一首:伟哉横海鱗,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诗中典故出之庄子《逍遥游》,又将宋文帝比作蝼蚁,真可谓士族的挽歌,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同谢混、谢晦深深卷入政治风波不同,谢灵运主要是死在自己的文人气质上。谢灵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开创了山水诗。但同时,他身上的文人臭毛病很多,比如眼高手低、恃才傲物、放浪任性等。他一生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一生都不得志。俗话说“命苦不能怨政府”,谢灵运的生命中不是没有过机会的,宋文帝坐稳江山后召他入京,见面后问他:这来京的一路上,写了什么好诗没有?谢灵运说:有《庐陵王墓下》一篇。这个庐陵王是文帝的二哥,被废少帝的二弟,本来皇位是应该轮给他的,所以这里面的关系就很微妙了。庐陵王虽对谢灵运有知遇之恩,但谢灵运在应召入朝的第一面跟皇帝提这事,只能说谢灵运人际情商太低。政治上不得意,谢灵运就肆意妄为起来,嘴也愈加的臭了。会稽太守孟觊出身寒门,事佛精恳,谢灵运看不起他,大嘴一咧说“得道应需慧业,丈人升天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你说这不是有病吗,人家升天成佛关你鸟事?于是激怒了孟觊,后来告他谋反。幸好文帝明白事理,将他外放临川内史。说是外放,我感觉有保护和提醒他的意思。但谢灵运并未吃一堑长一智,临川任上愈发放浪,第二年即得罪有司,无奈之下以卵击石兴兵造反,很快兵败被擒。文帝爱才心切,打算免了官就拉倒,可惜彭城王王义康坚持处斩,于是……
这个彭城王后来因为权倾朝野,为文帝所疑,造反失败被杀。他死不要紧,关键搭上了写了《后汉书》的范晔。范晔临死前赋诗一首云: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无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诗中体现出的消极悲观情绪在谢灵运的一些诗作中也有体现,如“……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联。”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自魏晋开始的“玄言诗”,已从开始的洒脱走到了昏暗。谢灵运的诗重视描绘,诗句经过精心锤炼,大量采用骈偶对句,对后世文学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等名句。
可以肯定的说大量的被杀和流血,对门阀士族的精神气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南朝时期越往后士族子弟们越表现出尸餐素位来。谢晦、谢灵运之后,能在政坛上文坛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还有谢庄和李白诗云“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小谢-----谢朓。谢庄善于与世敷衍,身居高位,众人喧闹,他能始终以笑脸面对。而谢朓虽然诗文写的令李白都击节叫好,但行为处事却很为后人垢病。齐明帝萧鸾篡位夺权后,大肆杀戮皇家宗室与以前的旧臣。谢朓的岳父是齐高帝旧部,深感自身难保,于是想起兵谋反。他儿子派人联络谢朓,不想谢朓不但不敢响应,而且还把来人捉住,向朝廷告反,导致其岳父与妻弟兵败被杀,自己升尚书吏部郎。事情发生后,谢朓的妻子常身藏利刃,欲杀谢朓,使得谢朓终身不敢与她同住。
谢朓出卖岳父后不久,萧鸾病死,萧宝卷即位。萧宝卷荒淫无道,重臣萧遥光权倾朝野想取而代之,也派亲信来联络谢朓。谢朓躲不开这趟混水,但双方都不能得罪,左右为难又不敢告发,于是把此事告诉了萧宝卷的近臣。这事尽显了谢朓的懦弱,如果心狠,审时度势萧遥光势大,当然就去抱萧遥光大腿,可谢朓又放不下齐明帝的知遇之恩,你说你放不下恩情,你不干脆直接告发不就是了,告诉近臣算怎么回事!估计他的大概的想法是人情我也顾上了,密也不是我告的,我双方都不得罪,但政治斗争是残酷的,站队时磨棱两可往往死的更快。那个近臣也不敢告发萧遥光,谢朓的行为还被萧遥光知道了。于是谢朓被下狱害死在狱中,年仅三十六岁。谢朓并不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很多诗是以隐居为主题,他告发岳夫也并非想换高官厚禄,说到底还是想离纷争灾祸远一点,但既想荣华富贵,又想乱世中平安无事,怎么可能?
谢朓的文学史地位很高,他的诗可以说影响了唐诗,留下了“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千古名句。从谢家“乌衣郎”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门阀士族子弟们是一步步从政治巨人走到了文学巨人。虽然都是巨人,但从世俗习惯来讲,文学巨人的现实意趣是根本没法跟政治巨人比的,李白跑官、柳永哀叹“赢得青楼薄幸名”等事例,无不表达出这一主流价值取向。可政治不是风 月,也不是山水,它是台精英绞肉机,进去的人大多想成为弄潮儿,但绝大多数却成了牺牲品。从谢安到谢晦、谢灵运再到谢朓,我们看见一条比较清晰的士族气质从高蹈潇洒、叱咤风云到依附权力、失意疏狂再到彻底心灰意冷、但求无祸的发展过程。
王氏家庭从发家之始,就以低调为行为准则,进入南朝后,更奉行止步之道,子弟们很多尊崇儒学。于是享当世荣华者颇多,但能立名于后世者稀少。南朝梁末,王褒以才华出名。公元554年,西魏柱国大将军、常山公于谨侵梁时,王褒写投降协议书,落款道“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王氏又有子弟王克,在梁朝侯景之乱时成为伪臣,王僧辩、陈霸先平叛克复建康时,王克引旧臣出城迎接。王僧辩讥讽王克道“劳事夷 狄之臣!”王克无言以对。王僧辩见王克委琐的样子,不禁仰天长叹道“王氏百世卿族,便是一朝而坠!”其实王僧辩说的太骚气了,什么就一朝而坠,矫情!应该是门阀士族子弟们是一步步走到了委琐,一步步走向了没落的。
公元307年(永嘉元年),西晋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敦与王导力劝琅邪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实际控制住杨州以图后谋。想那司马睿刚下江南时,因为本身并非纯正皇室血统,又是传说中的“乱世空降兵”,哪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服众,唯有依靠那些南下士族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南下士族们的身份也很尴尬,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要想保护住自身的利益,就必须有名义与法理上的依仗,所以说司马睿与南下士族们是唇齿相依一拍即合。在南下士族中,琅邪王氏不但有谋划、拥护之功,王导在建立江南和谐新社会的过程中还居功至伟,成了所有人的主心骨。在利益分配上,他尽量把南下士族安排在江南土著士族稀少的地方,但多给予当官掌权上的好处。在与土著士族的交往上,他俯身曲就刻意讨好,甚至还学会了“吴语”。王导的这些手段,后来在老蒋跑路到台湾时也曾使用,效果那是岗岗滴。应该说如果没有王导,江南地区难保不起火拼。因为这种种原因,当公元318年东晋建国晋元帝司马睿登基时,司马睿硬拉着王导同坐龙床,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这个“共天下”表面看的是“王和马”同坐,本质是皇帝与门阀士族共分天下的一种承诺,但这却是违反权力争夺的基本规律的。权力斗争并不是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的事,双方都形如斗狗,不死不会松口。晋元帝拉着王导上龙床的种种妥协无非是权益之计,当他坐稳龙床后,他便开始大量提拔寒门文士,稀释王导的权力,疏远王导。王导是个出色的政治家,知道这里面的逻辑,但他不能象刘伯承一样功成身退,如果他退,天下当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事实上刘伯承又哪里身退的了,彭德怀后来得势时不是将他拖出来恶斗吗?这,就叫江湖。王导被冷落,士族们皆愤愤不平。当时士族们的政治地位已经得到皇权的确认,不但一二三等的划好级别,而且被()定家谱,士庶之间不但不能婚,连坐都不能坐在一起,而有敢偷入家谱者,罪可至杀头。王导是士族的标竿,王导被冷落,士族的未来可想而知。于是公元322年,王导的族兄、手握重兵的王敦以为王导申冤为借口,在武昌兴兵造反。你说这不是扯蛋吗,人家皇上总不能把王导当爹那样供着吧,说来说去也不过是疏远,并没有翻脸啥的,何冤之有?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是王敦一直想篡夺皇位。从这我们也多少能体会到晋元帝收权的行为实属无奈。
话说王敦起兵造反,竟然两下就将元帝打爆,攻入建康。后面的事史书没怎么记载,估计是王敦想称帝,王导和士族、朝官们不同意,推王导称帝,王导又不乐意。魏晋玄学认为“圣人体无”“圣人法天”,圣人应该以自然为体,与道同极,以清净无为为治国之本。放下思想潮流客观来看,身临乱世,风波诡异,多少英雄豪杰被浪花淘尽,谁又敢说自己不是为他人作嫁衣!所以不若无为,静待天演,王导晚年时曾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即是此理。所以甭管王敦还是自己当皇帝,王导都是不同意的。王敦无计可施,于是留下“隔壁老王到此一游”墨宝,搬师回了武昌。这边晋元帝束手无策,又气又急又臊以至急火攻心,第二年“嘎崩”一声憋死了,晋明帝即位。王敦本想借机又兴篡夺,可不想身染重病而死,于是好戏散了场。晋明帝即位后,不敢造次,仍用王导辅政。虽是这样,但王氏家族还是大伤了元气,只不过皇权与士族权力倒是进入了一种平衡状态。
陈郡谢氏的发家史与历史知名度都比王氏叫的响些,谢家爆红点是淝水之战,知名度是因为这个家族出了一堆流芳百世的文人骚客。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来犯东晋。东晋举国吓尿。当是时,谢安担起征讨大都督一职,命谢石为元帅,谢玄为先锋,谢琰为辅国将军,率区区八万人列于淝水之滨,与苻坚酣战一场,直杀的苻坚大败而回,前秦崩溃,挽东晋与既倒,保江南于安宁。战后,以上四人全部封公,一门四公,声名大噪,钟鸣鼎食,荣华逼人。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仅过十二年(公元400年),谢琰在平定海匪孙恩时,自视过高轻敌冒进以至兵败身死,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在孙恩之乱的两年中,谢家竟有六人被杀,元气大伤,北府兵权也竟入刘牢之和“刘宋”的开国之君宋武帝刘裕之手。
“刘宋”开国后,门阀士族的地位出现明显下降。诚然,宋武帝也需要士族势力的拥护,也需要士族精英们为他的行政出谋划策,但他毕竟是一刀一枪杀出的江山的人,所以敢对异己者痛下杀手。刘宋开国后,士族子弟被杀的事明显大增,光谢家被杀的不下十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谢混、谢晦和谢灵运。
谢混是典型的高富帅,并且才华很高,有“江左第一”的美誉,他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宋武帝这只土鳖,明知刘裕占了上风,还去支持他的对手刘毅,就因为刘毅有文采,把名士们看高一眼。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士族子弟对自己的出身特别的看重,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有人类划分组织等级的本能需要,有士族们因为世代的集垒占据了文化的顶峰,有祖祖辈辈的荣光等原因在里面,最重要的应该是这些士族子弟们可以仅凭出身“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所以很多的士族子弟连皇亲国戚都不放在眼中,以至被杀。
与谢混的不识时务相反,他侄子谢晦是个很知抬举的人,刘裕给他官作、赏识他,他便表现的忠心耿耿。一次刘裕统兵平叛,将士畏怯不敢向前,刘裕大怒,欲亲自上阵,“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战后,谢晦官拜中外大都督,特许佩剑上殿,入朝不趋,赞名不拜。谢晦不仅仅是个识抬举的人,他的文化与行政才能都十分优秀,是宋武帝治理朝政的重要帮助之一。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加上谢晦的士族名士身份,所以宋武帝暗地里是提防着他的。宋武帝在快死时,嘱咐太子说“……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事实证明,宋武帝至少看谢晦是看准了。武帝死后不久,谢晦就卷入了废杀少帝、改立文帝的政治风波中。后,文帝尽杀震主之臣,谢晦无奈造反,兵败被擒,被押回建康同几个子侄就戮街衢。行刑之日,万人空巷水泄不通。被杀的谢世基临刑前赋诗一首:伟哉横海鱗,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诗中典故出之庄子《逍遥游》,又将宋文帝比作蝼蚁,真可谓士族的挽歌,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同谢混、谢晦深深卷入政治风波不同,谢灵运主要是死在自己的文人气质上。谢灵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开创了山水诗。但同时,他身上的文人臭毛病很多,比如眼高手低、恃才傲物、放浪任性等。他一生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一生都不得志。俗话说“命苦不能怨政府”,谢灵运的生命中不是没有过机会的,宋文帝坐稳江山后召他入京,见面后问他:这来京的一路上,写了什么好诗没有?谢灵运说:有《庐陵王墓下》一篇。这个庐陵王是文帝的二哥,被废少帝的二弟,本来皇位是应该轮给他的,所以这里面的关系就很微妙了。庐陵王虽对谢灵运有知遇之恩,但谢灵运在应召入朝的第一面跟皇帝提这事,只能说谢灵运人际情商太低。政治上不得意,谢灵运就肆意妄为起来,嘴也愈加的臭了。会稽太守孟觊出身寒门,事佛精恳,谢灵运看不起他,大嘴一咧说“得道应需慧业,丈人升天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你说这不是有病吗,人家升天成佛关你鸟事?于是激怒了孟觊,后来告他谋反。幸好文帝明白事理,将他外放临川内史。说是外放,我感觉有保护和提醒他的意思。但谢灵运并未吃一堑长一智,临川任上愈发放浪,第二年即得罪有司,无奈之下以卵击石兴兵造反,很快兵败被擒。文帝爱才心切,打算免了官就拉倒,可惜彭城王王义康坚持处斩,于是……
这个彭城王后来因为权倾朝野,为文帝所疑,造反失败被杀。他死不要紧,关键搭上了写了《后汉书》的范晔。范晔临死前赋诗一首云: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无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诗中体现出的消极悲观情绪在谢灵运的一些诗作中也有体现,如“……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联。”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自魏晋开始的“玄言诗”,已从开始的洒脱走到了昏暗。谢灵运的诗重视描绘,诗句经过精心锤炼,大量采用骈偶对句,对后世文学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等名句。
可以肯定的说大量的被杀和流血,对门阀士族的精神气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南朝时期越往后士族子弟们越表现出尸餐素位来。谢晦、谢灵运之后,能在政坛上文坛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还有谢庄和李白诗云“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小谢-----谢朓。谢庄善于与世敷衍,身居高位,众人喧闹,他能始终以笑脸面对。而谢朓虽然诗文写的令李白都击节叫好,但行为处事却很为后人垢病。齐明帝萧鸾篡位夺权后,大肆杀戮皇家宗室与以前的旧臣。谢朓的岳父是齐高帝旧部,深感自身难保,于是想起兵谋反。他儿子派人联络谢朓,不想谢朓不但不敢响应,而且还把来人捉住,向朝廷告反,导致其岳父与妻弟兵败被杀,自己升尚书吏部郎。事情发生后,谢朓的妻子常身藏利刃,欲杀谢朓,使得谢朓终身不敢与她同住。
谢朓出卖岳父后不久,萧鸾病死,萧宝卷即位。萧宝卷荒淫无道,重臣萧遥光权倾朝野想取而代之,也派亲信来联络谢朓。谢朓躲不开这趟混水,但双方都不能得罪,左右为难又不敢告发,于是把此事告诉了萧宝卷的近臣。这事尽显了谢朓的懦弱,如果心狠,审时度势萧遥光势大,当然就去抱萧遥光大腿,可谢朓又放不下齐明帝的知遇之恩,你说你放不下恩情,你不干脆直接告发不就是了,告诉近臣算怎么回事!估计他的大概的想法是人情我也顾上了,密也不是我告的,我双方都不得罪,但政治斗争是残酷的,站队时磨棱两可往往死的更快。那个近臣也不敢告发萧遥光,谢朓的行为还被萧遥光知道了。于是谢朓被下狱害死在狱中,年仅三十六岁。谢朓并不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很多诗是以隐居为主题,他告发岳夫也并非想换高官厚禄,说到底还是想离纷争灾祸远一点,但既想荣华富贵,又想乱世中平安无事,怎么可能?
谢朓的文学史地位很高,他的诗可以说影响了唐诗,留下了“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千古名句。从谢家“乌衣郎”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门阀士族子弟们是一步步从政治巨人走到了文学巨人。虽然都是巨人,但从世俗习惯来讲,文学巨人的现实意趣是根本没法跟政治巨人比的,李白跑官、柳永哀叹“赢得青楼薄幸名”等事例,无不表达出这一主流价值取向。可政治不是风 月,也不是山水,它是台精英绞肉机,进去的人大多想成为弄潮儿,但绝大多数却成了牺牲品。从谢安到谢晦、谢灵运再到谢朓,我们看见一条比较清晰的士族气质从高蹈潇洒、叱咤风云到依附权力、失意疏狂再到彻底心灰意冷、但求无祸的发展过程。
王氏家庭从发家之始,就以低调为行为准则,进入南朝后,更奉行止步之道,子弟们很多尊崇儒学。于是享当世荣华者颇多,但能立名于后世者稀少。南朝梁末,王褒以才华出名。公元554年,西魏柱国大将军、常山公于谨侵梁时,王褒写投降协议书,落款道“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王氏又有子弟王克,在梁朝侯景之乱时成为伪臣,王僧辩、陈霸先平叛克复建康时,王克引旧臣出城迎接。王僧辩讥讽王克道“劳事夷 狄之臣!”王克无言以对。王僧辩见王克委琐的样子,不禁仰天长叹道“王氏百世卿族,便是一朝而坠!”其实王僧辩说的太骚气了,什么就一朝而坠,矫情!应该是门阀士族子弟们是一步步走到了委琐,一步步走向了没落的。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