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爱情
作者:王小虎
2016年5月15日
美与爱情
考虑到爱对理性或说算计的超越问题,我想到了跟爱情纠缠不清的:美。跟爱被明确地排除在理性之外不一样,美,可以说在理性和情感之间脚踏两只船。
康德把美纳入到理性中来考虑,认为审美判断属于反思性判断力,是人认知能力的一种。就此他对美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有四个契机(Moment):
第一契机是:无利害的愉悦。康德认为美带来的愉悦感不需要有什么实际的物质利益,不以利害得失为前提,或直接说跟有没有钱没半毛钱关系。换言之,审美愉悦感跟得到物质利益带来的快适不一样,往高大上说:审美愉悦超越了物质利益带来的快乐。步行街上走来一位美女(帅哥),她(他)根本就没给过你任何好处,但你却打心眼里觉得“养眼”,同时伴随着一种愉悦、快乐、甚至兴奋。
第二个契机是:非概念的普遍性。美是什么?不知道,定义不了。美不是一个概念,它只在境遇中涌现,就在不经意间出现。如果非要对美进行言说,那么就必须把美与某物联系起来:一朵美丽的花,一匹美丽的马,一位美丽的姑娘。描述美你没法用概念来定义它,但美却像概念一样具有人人都会同意的普遍性。梵高的画,我不仅觉得它很美,我还认为你也应该觉得美;如果你居然觉得不美,那肯定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水平、档次太低了,你欣赏不了梵高的画作。因此,美的普遍性是人的主观要求,而不是客观存在。因而也就不能诉诸概念。
第三个契机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大自然来说,不存在什么仁义不仁义的问题。康德反其道而用之,说:只有我们人,才有道德问题,才会把目的性强加给大自然;只要你是人,你就不可避免地要戴上目的性这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就像你在与美遭遇的瞬间,其实你是“拒绝的”。客观上,你并不抱任何具体的目的,并非故意要去邂逅某一位特定的帅哥美女,尽管你心里确实有这样的期待。美在产生的那一刹那,虽然你并没有具体内容上的目的,但却恰好实现了你主观形式上的目的期待—美的享受。
第四个契机其实不是审美的一个瞬间,而是康德追问:美成立的可能性条件—共通感。美感产生的人性基础是:人类有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同情心。正因为我们有对他人的情感进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能力,美才具有了普遍可传达性。
说了半天,不知你是否依然还一头雾水?如果你已经迷糊了,那就对了。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要他现学现卖。第一遍问他:你还记得吗?张无忌回答:全都记住了。张三丰不高兴,要他再来。第二遍问他:还记得多少?张无忌说:已经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大喜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最后张无忌是:忘得干干净净,才将赵姑娘的手下阿大打得大败。尽管美是一种感,但康德有言在先:只要我是人,我就不可避免要用理性来考察我们的世界,包括美和爱情。由此我可以推论说:爱情的超越性就源自于美—一种无利害的愉悦。
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如果你没有漂亮的脸蛋,谁会去关心你的内心。其实还有一句说的更好:人,主要是看气质。气质不像漂亮的脸蛋是父母给的,而是从灵魂中散发出来的。因此,人丑就要多读书,像我。
2016年5月15日
美与爱情
考虑到爱对理性或说算计的超越问题,我想到了跟爱情纠缠不清的:美。跟爱被明确地排除在理性之外不一样,美,可以说在理性和情感之间脚踏两只船。
康德把美纳入到理性中来考虑,认为审美判断属于反思性判断力,是人认知能力的一种。就此他对美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有四个契机(Moment):
第一契机是:无利害的愉悦。康德认为美带来的愉悦感不需要有什么实际的物质利益,不以利害得失为前提,或直接说跟有没有钱没半毛钱关系。换言之,审美愉悦感跟得到物质利益带来的快适不一样,往高大上说:审美愉悦超越了物质利益带来的快乐。步行街上走来一位美女(帅哥),她(他)根本就没给过你任何好处,但你却打心眼里觉得“养眼”,同时伴随着一种愉悦、快乐、甚至兴奋。
第二个契机是:非概念的普遍性。美是什么?不知道,定义不了。美不是一个概念,它只在境遇中涌现,就在不经意间出现。如果非要对美进行言说,那么就必须把美与某物联系起来:一朵美丽的花,一匹美丽的马,一位美丽的姑娘。描述美你没法用概念来定义它,但美却像概念一样具有人人都会同意的普遍性。梵高的画,我不仅觉得它很美,我还认为你也应该觉得美;如果你居然觉得不美,那肯定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水平、档次太低了,你欣赏不了梵高的画作。因此,美的普遍性是人的主观要求,而不是客观存在。因而也就不能诉诸概念。
第三个契机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大自然来说,不存在什么仁义不仁义的问题。康德反其道而用之,说:只有我们人,才有道德问题,才会把目的性强加给大自然;只要你是人,你就不可避免地要戴上目的性这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就像你在与美遭遇的瞬间,其实你是“拒绝的”。客观上,你并不抱任何具体的目的,并非故意要去邂逅某一位特定的帅哥美女,尽管你心里确实有这样的期待。美在产生的那一刹那,虽然你并没有具体内容上的目的,但却恰好实现了你主观形式上的目的期待—美的享受。
第四个契机其实不是审美的一个瞬间,而是康德追问:美成立的可能性条件—共通感。美感产生的人性基础是:人类有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同情心。正因为我们有对他人的情感进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能力,美才具有了普遍可传达性。
说了半天,不知你是否依然还一头雾水?如果你已经迷糊了,那就对了。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要他现学现卖。第一遍问他:你还记得吗?张无忌回答:全都记住了。张三丰不高兴,要他再来。第二遍问他:还记得多少?张无忌说:已经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大喜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最后张无忌是:忘得干干净净,才将赵姑娘的手下阿大打得大败。尽管美是一种感,但康德有言在先:只要我是人,我就不可避免要用理性来考察我们的世界,包括美和爱情。由此我可以推论说:爱情的超越性就源自于美—一种无利害的愉悦。
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如果你没有漂亮的脸蛋,谁会去关心你的内心。其实还有一句说的更好:人,主要是看气质。气质不像漂亮的脸蛋是父母给的,而是从灵魂中散发出来的。因此,人丑就要多读书,像我。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