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郁的遗产(父),残酷的未来(子)-----《回归》观后感
文/哑呈
1933年,苏联作家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人。当年的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代表作:“蒲宁的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的电影艺术同样继承了伟大而阴冷的西伯利亚衣钵,1962年,年仅28岁的塔科夫斯基执导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并从此走上了“雕刻时光,记录诗意和梦境”的大师之路。时隔41年之后,2003年威尼斯把另一座金狮颁给了俄罗斯,这次得奖的同样是一个年青人,影片同样有着阴郁和残酷的底色,寓言般地倾诉着梦境和诗意,这位39岁的导演叫萨金塞夫,这部让俄罗斯电影重回国际视野的作品叫作——《回归》。
《回归》是一部情节极简的电影,简单到一句话可以概括:离家十二年之后,父亲像一个闯入者那样进入两个儿子的生活,而在一场意外频出的旅行中,看似强不可摧的父亲又永远地消失了。电影的色调有着强烈的塔式风格,有着阴郁神秘并充满诗意的美,暗蓝的天空、停滞的白云、近乎黑色的湖水,天空和水面经常停留在同一画面上,人物成为时空的点缀。电影的配乐也很隐晦,似乎从湖底水中幽幽溢出,在不经意时响起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充满着不安和死亡的气息。尽管是导演的第一部剧情片,但人物刻画却十分纯熟,片头一个短短的高台跳水段落,鲜明地交待出哥哥和弟弟的性格区别——安德烈顺从小心而伊万却倔强敏感。拉朗尼柯饰演的父亲归家后在餐桌上说的第一句完整的话:“给他们倒点酒吧”,一个强权阴冷的男人已扑面而来。这三个男人的性格特点自然而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也为电影的结局埋下伏笔。
电影的主线无疑在讲述父子关系的重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男人有弑父情节,伊万(弟弟——与父亲冲突的角色)面对这个如耶稣般从天而降的父亲最终也拿起了刀。虽然他没有直接杀死父亲,但父亲因为救他而死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父亲是被伊万杀死的。但当父亲死后,父亲试图建立的权威形像才在伊万心中站立起来,电影临近结尾,父亲的尸体和船一同沉入湖底,伊万声嘶力绝地呼喊出“爸爸,爸爸!“,是那样的炽热和绝望。他似乎在这一刻才开始理解父亲,理解一个男人归来的意义。而这,就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但再也没比这更阴郁的遗产了。电影中的父亲,显然是一名军人,母亲口中的飞行员,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特工。离家12年后的回归,不像是为了团聚和旅行,而是像要对儿子进行一场人生训练课,他专制独断,不近人情,用儿子们不喜欢的方式完成他自以为是的教育。但事实是,就在这仅有的六天中,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父亲也是身不由已的,通过电话,他一直被暗中摇控,行程不得一改再改,执行任务孤独又神秘。最终,他通过意外的死亡完成了与儿子的真正交流,但这样的代价也实在太过残酷了。看完电影的那一瞬间,面对合影照片中父亲的缺失,我有些恍惚,甚至偏执地认为,父亲的回归就是在通过某种方式交待后事。我虽然不十分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我认为父子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儿子往往最终获得胜利,但这是残酷和辛酸的胜出,因为他最终又会成别人的父亲。
父子之间的距离和交葛本身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 ,可以有见仁见智的解读,但在电影中显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萨金塞夫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有足够让我们去品味和遐想的空间,尽管导演本人不愿去阐释,但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寓言和像征。以91开头的车牌号、红色的车、12年、荒岛上埋藏的箱子、父亲留下的那只表、一艘破的舰船。都似乎在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他们生存过的时间和土地。
俄罗斯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血液中就流淌有对国家和民族认知的基因,而且有不断去怀疑和反思的传统,我将这称之为伟大的俄罗斯人文传统,它与俄罗斯的强权和专制的政治传统完全不同,但并行不悖。托尔斯泰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蒲宁如此、布尔加科夫如此、帕斯捷尔纳克如此、布罗茨基如此、索尔仁尼琴如此、阿列克谢耶维奇如此,塔科夫斯基也是如此。这个可以列得更长的名单是真正俄罗斯人文精神的代表,真正的俄罗斯艺术家和诗人都是一生飘零,很难终老在家中,他们要么风烛残年还离家出走,要么有家难归客死他乡,要么归来之后还是痛心不已,要么终其一生都在为真相奔波。他们热爱这广袤布满白桦和冰雪的土地,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怀疑它,总是在归来和逃离的天秤上徘徊。我想萨金塞夫也是如此,1991年苏联解体,他时年27岁,一个帝国突然崩塌(就像《回归》中父亲突然死亡),不可能不在他心中生产波动。而苏联解体之后,一个新的政权和政治架构,给俄罗斯带来了什么,给俄罗斯人带来了什么。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个敏锐导演的家国思考和现世关怀。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回归》。这正是这部电影最高的价值。在我看来,《回归》众多的像征和寓言中,应该有政治寓言的成份:父亲似乎像是昔日的苏联,而儿子则代表了今天的俄罗斯。 问题是,父亲死了,一个未能交待好后事的父亲突然死了,还没长大的儿子面临着残酷的现实。这种象征似乎不止一次在萨金塞夫的电影中出现,《依莲娜》中也有这样的桥段,为了亲生儿子,妻子杀死了丈夫(也是一个强权的父亲),但继承了遗产的儿子和孙子还是活在未知之中。
2015年,白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六位获得该奖的俄语作家,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奖并发表演讲,她说:“我们失去1990年代本该拥有的机会,问题出现了: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国家?强大的,还是令人尊敬的,让人们能体面生活的?我们选择了前者,我们再次活在权力时代”,她还说:“我们俄罗斯,或者说苏联,最大的特性在于,我们的资本是痛苦。这是我们经常获取的唯一的东西。不是石油,不是天然气,而是痛苦”。
《回归》获奖时已是苏联解体12之后,就像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苏联留下的遗产是阴郁的痛苦,红色乌托邦还拖着长长的影子。今天的俄罗斯还是一个尴尬而庞大的躯壳,必须面对梦醒之后残酷的现实。电影中父亲在荒岛中挖出的那个谜一般最后沉入水底的盒子,就是俄罗斯人心头说不清道不明的块垒,一种无处安放的痛。萨金塞夫是一个隐忍和节制的高手,在一滴父子之水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太平洋。
1933年,苏联作家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人。当年的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代表作:“蒲宁的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的电影艺术同样继承了伟大而阴冷的西伯利亚衣钵,1962年,年仅28岁的塔科夫斯基执导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并从此走上了“雕刻时光,记录诗意和梦境”的大师之路。时隔41年之后,2003年威尼斯把另一座金狮颁给了俄罗斯,这次得奖的同样是一个年青人,影片同样有着阴郁和残酷的底色,寓言般地倾诉着梦境和诗意,这位39岁的导演叫萨金塞夫,这部让俄罗斯电影重回国际视野的作品叫作——《回归》。
《回归》是一部情节极简的电影,简单到一句话可以概括:离家十二年之后,父亲像一个闯入者那样进入两个儿子的生活,而在一场意外频出的旅行中,看似强不可摧的父亲又永远地消失了。电影的色调有着强烈的塔式风格,有着阴郁神秘并充满诗意的美,暗蓝的天空、停滞的白云、近乎黑色的湖水,天空和水面经常停留在同一画面上,人物成为时空的点缀。电影的配乐也很隐晦,似乎从湖底水中幽幽溢出,在不经意时响起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充满着不安和死亡的气息。尽管是导演的第一部剧情片,但人物刻画却十分纯熟,片头一个短短的高台跳水段落,鲜明地交待出哥哥和弟弟的性格区别——安德烈顺从小心而伊万却倔强敏感。拉朗尼柯饰演的父亲归家后在餐桌上说的第一句完整的话:“给他们倒点酒吧”,一个强权阴冷的男人已扑面而来。这三个男人的性格特点自然而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也为电影的结局埋下伏笔。
电影的主线无疑在讲述父子关系的重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男人有弑父情节,伊万(弟弟——与父亲冲突的角色)面对这个如耶稣般从天而降的父亲最终也拿起了刀。虽然他没有直接杀死父亲,但父亲因为救他而死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父亲是被伊万杀死的。但当父亲死后,父亲试图建立的权威形像才在伊万心中站立起来,电影临近结尾,父亲的尸体和船一同沉入湖底,伊万声嘶力绝地呼喊出“爸爸,爸爸!“,是那样的炽热和绝望。他似乎在这一刻才开始理解父亲,理解一个男人归来的意义。而这,就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但再也没比这更阴郁的遗产了。电影中的父亲,显然是一名军人,母亲口中的飞行员,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特工。离家12年后的回归,不像是为了团聚和旅行,而是像要对儿子进行一场人生训练课,他专制独断,不近人情,用儿子们不喜欢的方式完成他自以为是的教育。但事实是,就在这仅有的六天中,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父亲也是身不由已的,通过电话,他一直被暗中摇控,行程不得一改再改,执行任务孤独又神秘。最终,他通过意外的死亡完成了与儿子的真正交流,但这样的代价也实在太过残酷了。看完电影的那一瞬间,面对合影照片中父亲的缺失,我有些恍惚,甚至偏执地认为,父亲的回归就是在通过某种方式交待后事。我虽然不十分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我认为父子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儿子往往最终获得胜利,但这是残酷和辛酸的胜出,因为他最终又会成别人的父亲。
父子之间的距离和交葛本身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 ,可以有见仁见智的解读,但在电影中显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萨金塞夫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有足够让我们去品味和遐想的空间,尽管导演本人不愿去阐释,但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寓言和像征。以91开头的车牌号、红色的车、12年、荒岛上埋藏的箱子、父亲留下的那只表、一艘破的舰船。都似乎在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他们生存过的时间和土地。
俄罗斯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血液中就流淌有对国家和民族认知的基因,而且有不断去怀疑和反思的传统,我将这称之为伟大的俄罗斯人文传统,它与俄罗斯的强权和专制的政治传统完全不同,但并行不悖。托尔斯泰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蒲宁如此、布尔加科夫如此、帕斯捷尔纳克如此、布罗茨基如此、索尔仁尼琴如此、阿列克谢耶维奇如此,塔科夫斯基也是如此。这个可以列得更长的名单是真正俄罗斯人文精神的代表,真正的俄罗斯艺术家和诗人都是一生飘零,很难终老在家中,他们要么风烛残年还离家出走,要么有家难归客死他乡,要么归来之后还是痛心不已,要么终其一生都在为真相奔波。他们热爱这广袤布满白桦和冰雪的土地,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怀疑它,总是在归来和逃离的天秤上徘徊。我想萨金塞夫也是如此,1991年苏联解体,他时年27岁,一个帝国突然崩塌(就像《回归》中父亲突然死亡),不可能不在他心中生产波动。而苏联解体之后,一个新的政权和政治架构,给俄罗斯带来了什么,给俄罗斯人带来了什么。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个敏锐导演的家国思考和现世关怀。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回归》。这正是这部电影最高的价值。在我看来,《回归》众多的像征和寓言中,应该有政治寓言的成份:父亲似乎像是昔日的苏联,而儿子则代表了今天的俄罗斯。 问题是,父亲死了,一个未能交待好后事的父亲突然死了,还没长大的儿子面临着残酷的现实。这种象征似乎不止一次在萨金塞夫的电影中出现,《依莲娜》中也有这样的桥段,为了亲生儿子,妻子杀死了丈夫(也是一个强权的父亲),但继承了遗产的儿子和孙子还是活在未知之中。
2015年,白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六位获得该奖的俄语作家,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奖并发表演讲,她说:“我们失去1990年代本该拥有的机会,问题出现了: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国家?强大的,还是令人尊敬的,让人们能体面生活的?我们选择了前者,我们再次活在权力时代”,她还说:“我们俄罗斯,或者说苏联,最大的特性在于,我们的资本是痛苦。这是我们经常获取的唯一的东西。不是石油,不是天然气,而是痛苦”。
《回归》获奖时已是苏联解体12之后,就像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苏联留下的遗产是阴郁的痛苦,红色乌托邦还拖着长长的影子。今天的俄罗斯还是一个尴尬而庞大的躯壳,必须面对梦醒之后残酷的现实。电影中父亲在荒岛中挖出的那个谜一般最后沉入水底的盒子,就是俄罗斯人心头说不清道不明的块垒,一种无处安放的痛。萨金塞夫是一个隐忍和节制的高手,在一滴父子之水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太平洋。
-
卡丁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16 10: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