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同理,
先有艺术家,还是先有艺术?
That's a question!
艺术史名著《艺术的故事》作者,
贡布里希认为: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是购买颜料,为招贴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它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事实上,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要是你说一个艺术家刚刚完成的作品可能自有其妙,然而却不是艺术,那就会把他挖苦得无地自容。如果一个人正在欣赏绘画,你说画面为他喜爱的画并非艺术,而是别的什么东西,那也会让他不知所措。
实际上,我认为喜爱一件雕塑或者喜爱一幅绘画都有正当的理由。有人欣赏一幅风景画也许是因为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有人喜爱一幅肖像画是因为让他想起一位朋友。这都没有不当之处。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难免回想起许许多多东西,牵动自己的爱憎之情。只要它们有助于我们欣赏眼前看到的作品,大可听之任之,不必多虑。只是由于想起不相干的事情而产生了偏见,由于不喜欢爬山而对一幅壮丽的高山图下意识地掉头不顾,我们才应该扪心自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们的厌恶,破坏了本来会在画面中享受到的乐趣。确实有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会使人厌恶一件艺术品。
大多数人喜欢在画面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他也爱看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我们都喜爱自然美,都对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艺术家感谢不尽。我们有这种趣味,而那些艺术家本身也不负所望。伟大的费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给他的小男孩作素描时(图1),一定为他的美貌而感到得意。
图1 鲁本斯 画家之子 尼古拉斯肖像 约1620年
他希望我们也赞赏这个孩子。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绊脚石。伟大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画他的母亲时(图2),
图2 丢勒 画家之母肖像 1514年
必然像鲁本斯对待自己的圆头圆脑的孩子一样,也是充满了真挚的爱。他这幅画稿如此真实地表现出老人饱经忧患的桑榆晚景,也许会使我们感到震惊,望而却步。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抑制住一见之下的厌恶之感,也许能大有收获; 因为丢勒的素描栩栩如生,堪称杰作。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领悟,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并不在于它的题材。我不知道西班牙画家穆里略[Murillo]喜欢画的那些破衣烂衫的小孩子们(图3)是不是长相确实漂亮,
图3 穆里略 街头的流浪儿 约1670-1675年
但是,一经出于画家笔下,他们的确具有巨大的魅力。反之,大多数人会认为皮特尔·德·霍赫[Pieter de Hooch]那幅绝妙的荷兰内景画中的孩子相貌平庸(图4),尽管如此,作品依然引人入胜。
图4 皮特尔·德·霍赫 一位妇人正在削苹果的室内 1663
谈起美来,麻烦的是对于某物美不美,鉴赏的趣味大不相同。图5和图6都是十五世纪的作品,画的都是手弹琵琶的天使。相比之下,很多人会喜欢意大利画家梅洛佐·达·福尔利[Melozzo da Forli]的那幅优雅妩媚的动人作品(图5),
图5 梅洛佐·达·福尔利 天使 约1480年
而不大欢迎同代北方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的那幅作品(图6)。
图6 梅姆林 天使 约1490年
我自己则二者都爱。要想发现梅姆林画的天使的内在之美,也许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然而,只要我们不再介意天使的动作略欠灵巧,就会发现他的无限可爱。
美是这种情况,艺术表现也是这种情况。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的因而也能深深为其所动的表现形式。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在画十字架上的基督的头部时(图7),
图7 圭多·雷尼 头戴荆冠的基督像 约1639-1640
无疑希望人们在这张脸上看出基督遇难时的全部痛苦和全部光荣。其后的世纪里,很多人从这样一幅救世主画像中汲取了力量和安慰。它表现的感情如此强烈,如此明显,以至于在路边的简陋神龛和边远的农舍中都可以见到它的摹本,而那里的人对艺术一无所知。尽管我们很喜欢内在感情如此强烈的表现,却不应该因此就对表现方法也许较难理解的作品掉头不顾。中世纪意大利托斯卡纳画师[Tuscan master]画耶稣受难图(图8)的对耶稣受难的感受之深,一定不亚于雷尼,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学会理解他的绘画手法,然后才能理解他的感情。
图8 托斯卡纳的画师 基督头像 约1175-1225
在逐渐理解了那些互不相同的绘画语言之后,我们甚至更喜爱表现方法不像雷尼的画那么明显的艺术作品。有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姿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同样,也有些人喜爱留有余意让他们去猜测和推想的绘画或雕塑。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是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不过,刚刚接触艺术的人,还常常遇到另一种困难。他们乐于赞扬艺术家表现自己所见事物的技艺,最喜欢看起来“逼真”的绘画。我绝不否认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忠实摹写视觉世界的耐心和技艺确实值得赞扬。以往的伟大艺术家已经奉献出巨大的劳动,创作了精心记录每一个细节的作品。丢勒的水彩画稿《野兔》[Hare](图9)就是体现这种耐心的最著名的一个实例。
图9 丢勒 野兔 1502年 水彩和水粉,纸本
但是谁能说由于细部描绘较少,伦勃朗的素描《大象》就必然相形见绌呢?伦勃朗不愧为奇才,寥寥几道粉笔线条就使我们感到大象的皮肤皱襞重重。
图10 伦勃朗 大象 1637年 黑粉笔,纸本
但是,对于那些喜欢绘画看起来“真实”的人,主要还不是粗略的画风触犯了他们。他们更反感的是他们认为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特别是年代距今较近的作品,因为此时的艺术家“本来应该更加高明一些”。讨论现代艺术时,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人们抱怨他们歪曲自然,其实被指责的地方并非不可思议。看过迪士尼[Disney]动画片的人,或者看过连环漫画的人,对其中的奥秘无不了如指掌。他们知道,在这里或那里改动一下,歪曲一下,不按照眼睛看见的样子去描绘事物有时倒是正确的。米老鼠看起来并不跟真老鼠维妙维肖,可是没有人给报纸写信对鼠尾的长短愤慨不平。进入迪士尼魔幻世界的人不会为大写的艺术担忧,他们看动画片跟看现代绘画展览不同,未尝带着看画展时习以为常的偏见。然而,如果一个现代艺术家别出心裁地作画,就很容易被看成是画不出好东西来的蹩脚货。可是不管对现代艺术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画得“正确”。如果他们不那样画,原因可能跟瓦尔特·迪士尼一样。图11是著名的现代派艺术运动先驱者毕加索为《博物志》[Natural History]画的一幅插画。
图11 毕加索 母鸡和小鸡 1941-1942年 蚀刻画,布丰《自然史》插画
他画的母鸡和毛茸茸的小鸡十分逗人,的确无可挑剔。但是在画一只小公鸡时(图12),
图12 毕加索 小公鸡 1938年 炭条,纸本
毕加索就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公鸡的外形,他想画出它的争强好胜、它的无礼粗野和它的愚蠢无知。换句话说,他使用了漫画手法。然而这是一幅多么令人信服的漫画啊!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本书下文讲述的艺术的故事,就想让人们对艺术家进行更改的道理有较多的了解。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我们都容易急不可待地做出结论,说“事物看起来并非如此”。我们有个奇怪的习惯念头,总是认为自然应该永远跟我们司空见惯的图画一样。不久前的一项惊人发现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世世代代的人都看过奔马,参加过赛马和打猎,欣赏过表现纵马冲锋陷阵或者追随猎狗驱驰的绘画作品和体育图片,可是人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马在奔跑中“实际显现出”的样子。绘画作品和体育图片通常把它们画成四蹄齐伸,腾空飞奔,例如19世纪伟大的法国画家热里科再现的《埃普瑟姆赛马》(图13),
图13 热里科 埃普瑟姆赛马 1821年 画布油画
此画问世后大约五十年,照相机已经相当完善,足以快拍飞驰的奔马,所拍的照片证明,画家和他们的观众以往都弄错了,没有一匹马奔跑的方式符合我们认为非常“自然”的样子。马的四蹄离地时,腿是交替移动,为下一次起步作准备(图14)。
图14 麦考利基 奔驰的马 1872年 连续摄影
我们稍加考虑就会明白,若非如此,马就难以前进。可是,当画家开始运用这个新发现按照实际模样去画奔马,人人都指责他们的画看起来不对头。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类似的谬误绝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罕见。我们都倾向于把传统的形状或颜色当作不二法门。孩子们往往以为天上的群星必然是五角星的形状,虽然它们并非如此。坚持画中的天必然湛蓝、草必青青的人就跟那些小孩子相差无多,他们只要看到画面上出现了别的颜色就义愤填膺。可是,如果我们能把过去听说的什么青草蓝天之类的话统统置之脑后,好像从其他星球上起航探险刚刚飘临此地,初次面对眼前的世界,就能发现世间万物大可具有出人意料的颜色。有时画家会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那些先入之见当然不易排除,可是一旦艺术家摆脱出来,就能创作出最振奋人心的作品。正是这些艺术家教会了我们从大自然中看到从未梦见的崭新之美。追随他们,效法他们,哪怕我们仅仅凭窗向外一瞥,也会有激荡人心的奇异感受。
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画家用我们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人尽熟悉的题材往往会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我们越是看到一个故事经常用艺术形式表现,就越是坚信它必须永远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下去。
文章来源:节选自E.H.贡布里希著作《艺术的故事》导论。
同理,
先有艺术家,还是先有艺术?
That's a question!
艺术史名著《艺术的故事》作者,
贡布里希认为: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 |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是购买颜料,为招贴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它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事实上,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要是你说一个艺术家刚刚完成的作品可能自有其妙,然而却不是艺术,那就会把他挖苦得无地自容。如果一个人正在欣赏绘画,你说画面为他喜爱的画并非艺术,而是别的什么东西,那也会让他不知所措。
实际上,我认为喜爱一件雕塑或者喜爱一幅绘画都有正当的理由。有人欣赏一幅风景画也许是因为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有人喜爱一幅肖像画是因为让他想起一位朋友。这都没有不当之处。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难免回想起许许多多东西,牵动自己的爱憎之情。只要它们有助于我们欣赏眼前看到的作品,大可听之任之,不必多虑。只是由于想起不相干的事情而产生了偏见,由于不喜欢爬山而对一幅壮丽的高山图下意识地掉头不顾,我们才应该扪心自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们的厌恶,破坏了本来会在画面中享受到的乐趣。确实有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会使人厌恶一件艺术品。
大多数人喜欢在画面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他也爱看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我们都喜爱自然美,都对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艺术家感谢不尽。我们有这种趣味,而那些艺术家本身也不负所望。伟大的费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给他的小男孩作素描时(图1),一定为他的美貌而感到得意。
![]() |
图1 鲁本斯 画家之子 尼古拉斯肖像 约1620年
他希望我们也赞赏这个孩子。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绊脚石。伟大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画他的母亲时(图2),
![]() |
图2 丢勒 画家之母肖像 1514年
必然像鲁本斯对待自己的圆头圆脑的孩子一样,也是充满了真挚的爱。他这幅画稿如此真实地表现出老人饱经忧患的桑榆晚景,也许会使我们感到震惊,望而却步。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抑制住一见之下的厌恶之感,也许能大有收获; 因为丢勒的素描栩栩如生,堪称杰作。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领悟,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并不在于它的题材。我不知道西班牙画家穆里略[Murillo]喜欢画的那些破衣烂衫的小孩子们(图3)是不是长相确实漂亮,
![]() |
图3 穆里略 街头的流浪儿 约1670-1675年
但是,一经出于画家笔下,他们的确具有巨大的魅力。反之,大多数人会认为皮特尔·德·霍赫[Pieter de Hooch]那幅绝妙的荷兰内景画中的孩子相貌平庸(图4),尽管如此,作品依然引人入胜。
![]() |
图4 皮特尔·德·霍赫 一位妇人正在削苹果的室内 1663
谈起美来,麻烦的是对于某物美不美,鉴赏的趣味大不相同。图5和图6都是十五世纪的作品,画的都是手弹琵琶的天使。相比之下,很多人会喜欢意大利画家梅洛佐·达·福尔利[Melozzo da Forli]的那幅优雅妩媚的动人作品(图5),
![]() |
图5 梅洛佐·达·福尔利 天使 约1480年
而不大欢迎同代北方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的那幅作品(图6)。
![]() |
图6 梅姆林 天使 约1490年
我自己则二者都爱。要想发现梅姆林画的天使的内在之美,也许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然而,只要我们不再介意天使的动作略欠灵巧,就会发现他的无限可爱。
美是这种情况,艺术表现也是这种情况。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的因而也能深深为其所动的表现形式。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在画十字架上的基督的头部时(图7),
![]() |
图7 圭多·雷尼 头戴荆冠的基督像 约1639-1640
无疑希望人们在这张脸上看出基督遇难时的全部痛苦和全部光荣。其后的世纪里,很多人从这样一幅救世主画像中汲取了力量和安慰。它表现的感情如此强烈,如此明显,以至于在路边的简陋神龛和边远的农舍中都可以见到它的摹本,而那里的人对艺术一无所知。尽管我们很喜欢内在感情如此强烈的表现,却不应该因此就对表现方法也许较难理解的作品掉头不顾。中世纪意大利托斯卡纳画师[Tuscan master]画耶稣受难图(图8)的对耶稣受难的感受之深,一定不亚于雷尼,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学会理解他的绘画手法,然后才能理解他的感情。
![]() |
图8 托斯卡纳的画师 基督头像 约1175-1225
在逐渐理解了那些互不相同的绘画语言之后,我们甚至更喜爱表现方法不像雷尼的画那么明显的艺术作品。有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姿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同样,也有些人喜爱留有余意让他们去猜测和推想的绘画或雕塑。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是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不过,刚刚接触艺术的人,还常常遇到另一种困难。他们乐于赞扬艺术家表现自己所见事物的技艺,最喜欢看起来“逼真”的绘画。我绝不否认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忠实摹写视觉世界的耐心和技艺确实值得赞扬。以往的伟大艺术家已经奉献出巨大的劳动,创作了精心记录每一个细节的作品。丢勒的水彩画稿《野兔》[Hare](图9)就是体现这种耐心的最著名的一个实例。
![]() |
图9 丢勒 野兔 1502年 水彩和水粉,纸本
但是谁能说由于细部描绘较少,伦勃朗的素描《大象》就必然相形见绌呢?伦勃朗不愧为奇才,寥寥几道粉笔线条就使我们感到大象的皮肤皱襞重重。
![]() |
图10 伦勃朗 大象 1637年 黑粉笔,纸本
但是,对于那些喜欢绘画看起来“真实”的人,主要还不是粗略的画风触犯了他们。他们更反感的是他们认为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特别是年代距今较近的作品,因为此时的艺术家“本来应该更加高明一些”。讨论现代艺术时,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人们抱怨他们歪曲自然,其实被指责的地方并非不可思议。看过迪士尼[Disney]动画片的人,或者看过连环漫画的人,对其中的奥秘无不了如指掌。他们知道,在这里或那里改动一下,歪曲一下,不按照眼睛看见的样子去描绘事物有时倒是正确的。米老鼠看起来并不跟真老鼠维妙维肖,可是没有人给报纸写信对鼠尾的长短愤慨不平。进入迪士尼魔幻世界的人不会为大写的艺术担忧,他们看动画片跟看现代绘画展览不同,未尝带着看画展时习以为常的偏见。然而,如果一个现代艺术家别出心裁地作画,就很容易被看成是画不出好东西来的蹩脚货。可是不管对现代艺术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画得“正确”。如果他们不那样画,原因可能跟瓦尔特·迪士尼一样。图11是著名的现代派艺术运动先驱者毕加索为《博物志》[Natural History]画的一幅插画。
![]() |
图11 毕加索 母鸡和小鸡 1941-1942年 蚀刻画,布丰《自然史》插画
他画的母鸡和毛茸茸的小鸡十分逗人,的确无可挑剔。但是在画一只小公鸡时(图12),
![]() |
图12 毕加索 小公鸡 1938年 炭条,纸本
毕加索就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公鸡的外形,他想画出它的争强好胜、它的无礼粗野和它的愚蠢无知。换句话说,他使用了漫画手法。然而这是一幅多么令人信服的漫画啊!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本书下文讲述的艺术的故事,就想让人们对艺术家进行更改的道理有较多的了解。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我们都容易急不可待地做出结论,说“事物看起来并非如此”。我们有个奇怪的习惯念头,总是认为自然应该永远跟我们司空见惯的图画一样。不久前的一项惊人发现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世世代代的人都看过奔马,参加过赛马和打猎,欣赏过表现纵马冲锋陷阵或者追随猎狗驱驰的绘画作品和体育图片,可是人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马在奔跑中“实际显现出”的样子。绘画作品和体育图片通常把它们画成四蹄齐伸,腾空飞奔,例如19世纪伟大的法国画家热里科再现的《埃普瑟姆赛马》(图13),
![]() |
图13 热里科 埃普瑟姆赛马 1821年 画布油画
此画问世后大约五十年,照相机已经相当完善,足以快拍飞驰的奔马,所拍的照片证明,画家和他们的观众以往都弄错了,没有一匹马奔跑的方式符合我们认为非常“自然”的样子。马的四蹄离地时,腿是交替移动,为下一次起步作准备(图14)。
![]() |
图14 麦考利基 奔驰的马 1872年 连续摄影
我们稍加考虑就会明白,若非如此,马就难以前进。可是,当画家开始运用这个新发现按照实际模样去画奔马,人人都指责他们的画看起来不对头。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类似的谬误绝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罕见。我们都倾向于把传统的形状或颜色当作不二法门。孩子们往往以为天上的群星必然是五角星的形状,虽然它们并非如此。坚持画中的天必然湛蓝、草必青青的人就跟那些小孩子相差无多,他们只要看到画面上出现了别的颜色就义愤填膺。可是,如果我们能把过去听说的什么青草蓝天之类的话统统置之脑后,好像从其他星球上起航探险刚刚飘临此地,初次面对眼前的世界,就能发现世间万物大可具有出人意料的颜色。有时画家会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那些先入之见当然不易排除,可是一旦艺术家摆脱出来,就能创作出最振奋人心的作品。正是这些艺术家教会了我们从大自然中看到从未梦见的崭新之美。追随他们,效法他们,哪怕我们仅仅凭窗向外一瞥,也会有激荡人心的奇异感受。
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画家用我们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人尽熟悉的题材往往会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我们越是看到一个故事经常用艺术形式表现,就越是坚信它必须永远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下去。
文章来源:节选自E.H.贡布里希著作《艺术的故事》导论。
-
木之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7 0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