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气息——法国艺术家热拉尔·弗罗芒热蓬皮杜个展
![]() |
2016年2月,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了法国艺术家热拉尔·弗罗芒热(Gérard Fromanger)的作品。走近展厅,一股红色力量向你袭来,红色的背景简介,红色的透明装置作品映出一个红色的现实视野。弗罗芒热早期的作品受到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ietti)的影响,而在1960年代中期转向波普艺术的叙事性具象风格(Figuration Narrative),这个起源于法国的流派也是受到波普艺术的启发,在反对抽象主义的主导环境下,重新运用当代社会及其客观对象进行回归形象的创作。较波普艺术不同的是,这个流派更加重视政治化的叙事,艺术家们力图通过艺术作品推进社会的改革。弗罗芒热是1968年5月法国社会运动的活跃参与者,他的一部分重要作品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弗罗芒热的作品唤起对当代社会议题的关注,并且探寻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作者也不忘强调画作本身的关键属性——颜色,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 |
68年五月的气息(Souffle de Mai 68),1968
红色透明有机玻璃,镀铬钢
第一个“五月的气息”装置在1968年6月被放置在巴黎的布朗什广场( Place Blanche),红磨坊(Moulin Rouge)外。这一年10月,弗罗芒热将很多个装置放于阿莱西亚地铁站(Alésia métro station),蒙鲁日圣彼得教堂前。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和皮埃尔·克里蒙地 (Pierre Clémenti) 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场景。不久就有警察追来移除毁坏了装置作品,并逮捕了画家、拍摄人员和演员们。
1968年5月,在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大量的示威、游行、占领大学和工厂的运动相继发生。抗议高热时甚至引起法国的经济停滞。运动由最开始的抗议发展到之后广泛的艺术活动:即兴辩论、集会、音乐、涂鸦、海报和标语等等。活动形式与2016年3月末发生在巴黎共和国广场的“黑夜站立”(Nuit Debout)运动十分相像。五月风暴事件最初发起于反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及传统机构的价值与秩序的学生运动,继而扩展为由1100万工人参与的罢工,参与罢工人数近法国总人口的22%,形成了法国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大罢工。这场运动被视为法国历史上文化、社会和道德的转折点,成功的由一场政治运动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弗罗芒热的“五月的气息”携带了很强的政治信息(关于红色、革命的视觉视角)。这个作品同样也邀请公众参与,透过装置的视觉转换,一个红色的世界展现眼前,似乎人们心底跃跃欲试的正义、勇敢和为自己声张的心事正一触即发,令人振奋。
![]() |
EnChine, à Hu-Xian(在中国户县), 1974
布面油画
这幅画的素材源于1974年法国艺术家团体访问中国时所拍摄的照片,弗罗芒热应导演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之邀一同出行。在这幅作品的背面有对当时场景的一段描述:“中国陕西省户县的农民和农民业余画家,1974年6月20日星期四,在作品展览的入口前,我们正走出来。” 在“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下,人群注视着摄影师,就像是凝视着画作面前的观者,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颜色。
![]() |
LeRouge(红色),1968
20张丝网印刷海报
![]() |
LeRouge(红色),1968 (局部)
20张丝网印刷海报
红色在弗罗芒热不同阶段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初用于自我确认的颜色本身,逐渐衍化成反抗商品经济占领城市空间的意符。旗帜中红色如血液般溢出边界,侵入其它意义指明的颜色,从侧面隐喻了1968年5月运动的示威者及其力量。红色对于弗罗芒热来说具有双面的意义:画作本身的象征作用以及社会抗争的符号。
![]() |
Film-Tractn°1968(电影宣传n°1968) ,1968
热拉尔·弗罗芒热(Gérard Fromanger)与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合作完成
16mm电影胶片,彩色,无声,2’45”
1968年5月,作为巴黎艺术学院学生组织“人民工厂”(Atelier Populaire)的活跃人物,弗罗芒热提议以一面血染的法国国旗作为海报的主题。这个提议并没有被组织采纳,但是电影人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听闻这个信息赶忙联系画家。戈达尔对这场运动中的绘画表现形式很感兴趣,他提议拍摄一部影片。在三分钟的长镜中,一个单纯的绘图事件(红色颜料从旗帜的红色部分开始流动直到渗入旗帜中的白色和蓝色区域)转变成了一个政治声明(旗帜流动着血液)。 这个电影成为了68年5月这场运动中最具煽动性的影片。
![]() |
向弗朗索瓦·托比诺·勒布伦致敬(Hommage à Topino-Lebrun),1975-1977
盖约·格拉古之死(La Mort de Caïus Gracchus)
布面油画
![]() |
向弗朗索瓦·托比诺·勒布伦致敬(Hommage à Topino-Lebrun), 1975-1977
人民的生活及死亡(La vie et la mort du peuple)
布面油画
1975年,弗罗芒热为蓬皮杜艺术中心组织的展览“断头台和绘画”(Guillotine et peinture,1977) 创作了五幅作品,其中的这两幅作品后来被作为了双联画。“盖约·格拉古之死”(La Mort de Caïus Gracchus)是弗罗芒热重新创作的弗朗索瓦·托比诺·勒布伦(François Topino-Lebrun)的同名作品。
出生于1764年的法国画家勒布伦曾师从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勒布伦也是法国大革命的革命者。作品“盖约·格拉古之死”创作于1797年,画作中描述的是公元二世纪,罗马政治家盖约·格拉古因推行扩大特许公民权的持有范围等政改遭到民众反对,被元老院反对派挑拨而惨遭追杀的场景。逃到孚里那的小树林的格拉古要求贴身奴隶把自己杀死。随后,三千名改革者的追随者也被抓住处死。
1798年勒布伦在沙龙上展出这幅作品的时候,众人都不敢议论,因为作品如此明显的暗示着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政改推行者格古拉·巴贝夫(Gracchus Babeuf)在1797年5月的处决。巴贝夫提倡民主和废除私有财产,平等分配,被后世称为“最初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弗罗芒热的画作以两层故事映射而透露其政治见解,他以比色表的形式将人物以颜色及符号来强调和分类,展现了一个社会形态下人民的复杂立场。“人民的生活及死亡”(La vie et la mort du peuple)呈现了巴黎皮加勒(Pigalle)地区(巴黎的红灯区)的街景,画家以同样的符号组成,呈现了历史画作的当代面貌。而人们此时已都变成匿名的过客。
![]() |
皮埃尔·奥维奈之死(La Mort de Pierre Overney), 1975
布面油画
在无数彩色圆点和笔画簇成的背景中,一个深红色的人头正浮现于表面亦或是隐没于窸窣的背景之中。作品创作的原型来源于一张皮埃尔·奥维奈(Pierre Overney)的照片。这位男青年是一位法国的毛主义运动者,1972年在分发宣传册时被汽车制造工厂的保安射杀。这场带有政治符号的谋杀引发了极大的群众回应,20万群众参加了他在巴黎的葬礼。弗罗芒热将这场事件以梦幻的效果抽象化,使观者产生强烈的事件融入感。
![]() |
艺术家的生活(La Vie d’artiste), 1975-1977
布面油画
居于艺术与现实之间,工作室与街道之间,这就是弗罗芒热的生活。这幅作品也像是一则宣言。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艺术家正调试投影以使画面投射到帆布上。图像中,逃逸的囚犯正于监狱的屋顶,警队慌忙在下面部署行动。作品呈现了一种抗争状态,揭示了法国的监狱状况问题,福柯、萨特等学者也曾在1970年早期就此问题提倡过改革运动。
“艺术家的生活” (La Vie d’artiste)表现了弗罗芒热作品的二元性:既是见证社会的抗争情境,又显示出画家夹杂在客观现实与作品呈现真实的技巧中的微妙关系。
![]() |
我仅有的愿望 (À mon seul désir), 1979
布面油画
“我仅有的愿望” (À mon seul désir)是 “万物觉醒”(Tout est allumé)系列中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漂浮在世界地图之上的是三个类似路标的标识。其中一个展示有“艺术家和模型”(Le Peintre et le modèle)系列中的人物剪影,其它两个均出自15世纪神秘挂毯“女子和独角兽”(La Dame à la licorne) 的细节部分。“女子和独角兽”是在1841年发现于法国布萨克城堡(Boussac castle)内的绘于15世纪的6幅挂毯中的一幅。其它五幅挂毯分别描述五种感官(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而最后一幅挂毯,也就是“女子和独角兽”,上面呈现出文字“我仅有的愿望” (À mon seul désir),其表达的真正含义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在作品的其它部分,作者单纯的以一些绘画形式(油漆笔触、涂抹、滴画、线性元素等)使画面迸发活力,像是同样以比色表的形式冲破了“女子和独角兽”的神秘感和规则感。对于这幅作品,弗罗芒热又有意使自己与波普艺术的叙事性具象(Figuration Narrative)保持距离。
(部分资料来自于法国蓬皮杜展览中心作品阐述)
微信公众号
![]() |
-
pariparip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10 14: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