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设计工作的核心价值观
相信每一个决心投身于设计领域的相关工作者,在学习设计伊始都思考过这些问题:设计是什么?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什么?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与能力?这些问题也许在每个思考过它们的设计师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则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中指导着设计师们的各种职业准则。以下我会阐述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与个人观点。
首先,设计是什么?我认为设计其实是一种服务。服务的甲方可以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阶层与任何角色下的个体或群体,而服务的乙方则是设计师或设计团队。既然存在甲乙方关系,那么在设计行为中所涉及的甲乙方各自需要履行的义务与职责其实在本质上就与其他的服务业无异,无非是甲方提出需求与酬劳,乙方提供满足需求的方案并与甲方达成共识。因此,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设计行为是可以离开甲方与需求空谈的,换而言之,没有甲方需求的设计就不能称之为设计,而没有满足甲方需求的设计作品从设计的角度评价就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很多时候在接触真刀真枪的实际项目之前,很多设计师需要做各种各样的设计习作。那么设计习作可以被认为是没有甲方需求的设计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设计习作没有假定的甲方服务对象也没有假定的需要解决问题与需要满足需求,则这个设计的习作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失败与无意义的了。
当我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习惯于自由练习的设计师就要反对我的观点了。然而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解答第二个问题,即“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什么”。如上所述,设计是一个甲方满足乙方的服务过程,那么艺术创作是什么呢?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表达个人的或集体的某种情绪、观点、思想或其他内容。所以无论艺术创作的载体和形式与设计如何重叠,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闭环,它可以是任性的、是不需要满足任何需求的,是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的。看这个作品是否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服务对象,可以从本质上区分何为艺术创作何为设计。所以回到本段伊始的争议,我不否认设计师在抛开甲方做“设计”的时候在艺术的角度上可能会获得的收获与满足感,然而从设计的维度上这样的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当设计离开甲方需求后,设计本身就不在是设计,而变成了单纯的、自娱自乐式的艺术创作行为了。
那么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很多人拿到设计作品时会像艺术品一样从色彩,结构,美感与思想上点评这个作品是否优秀,这样的评论维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设计的本质虽然是满足需求,但设计师却可以凭借自身的设计能力与技巧使设计作品远远超出满足需求这个基本要求。因此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基础之上用艺术的眼光与审美去评价设计作品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对于设计作品而言,一切的审美需求与思想性文化性都是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方能再做评论的。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实用性。
在UI领域里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大行其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用户不理解为什么看起来更具象,更容易理解的拟物化设计风格始终十分小众,但是所有在UI设计领域有过设计经验的设计工作者都知道为什么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要由于拟物化。首先,扁平化通过色块与色块之间组合形成图案,相比拟物化要求的复杂光影更容易实现在像素级的屏幕中有较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在不同尺寸不同色差的屏幕适配问题中扁平化的设计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次,扁平化的设计风格更容易实现所有设计作品的矢量化,这也就意味着扁平化的设计在多人协作或再设计中更为便利。最重要的是,扁平化的设计无论是顶级设计师,还是设计初学者都能上手,比起拟物化对于设计者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要求的门槛都低很多,因此这无形中就提升了设计的效率,降低了设计的成本。综上所示,扁平化的设计比起拟物化更实用,这是扁平化风格大行其道最核心的原因。
所以假设作品A是一个毫无美感的公共设施,但是它可以满足使用价值、设计成本低廉,便于批量生产,那么作品A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设计作品;而作品B是视觉效果无比酷炫,人物设计与作品配色都无可挑剔,还有了不起的动效的某高逼格设计平台上的交互作品,但是所有人看来看去都不懂这个作品的含义与作用,那么作品B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作品,甚至不能称之为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看到某个有地位的设计大师负责的公共设施设计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不久后满大街都会使用这位大师的作品;而我们经常看到各种高逼格的设计平台或设计工作室的酷炫作品,但是最后这些作品都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原因了——去讨论一个设计优秀与否的根基永远应当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与能力呢?当然,首先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于自己的设计领域所需的各项技能与良好的审美。除了这些基本要求以外,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容量与平衡力。能做一块钱的设计,也能做一千万的设计;能在任何需求与任何条件下最大化的平衡各类设计因素,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最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始终心系甲方,永远能与甲方保持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甲方的各种需求下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
现在中国一线城市对于设计工作者的需求已经较之5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设计类教育机构建立起了更完善的学科系统与更科学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设计类专业人才从学校走上了设计岗位。这些都使得5年前对于甲方而言高贵如阳春白雪的设计工作变得廉价而唾手可得。这些使得设计师们的竞争关系变得异常激烈。社会对每个设计师的待遇变低,能力要求变高。比起以往设计行业的分门别类,现在无论是大小公司企业,往往都要求自己聘请的设计师能够胜任各种领域的设计工作,以及用更快的时间做出更高质量的设计作品。所以5年前那些有棱角的、自由的、潇洒的、艺术家式的设计工作者现在也逐渐销声匿迹了。然而,高等教育本身的滞后性以及多数设计学院设计艺术不分家的教育结构造成了很多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设计师仍旧将设计与艺术混为一谈,不明白设计师的职责与社会角色。
未来中国对设计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学院派的,实用性的,服务化的,精确的,严谨的,有内涵的设计趋势。而未来中国也一定会需要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有服务意识的,有兼顾能力的,有效率的,发挥稳定的,能力适用范围广的设计师。相反,那些早几年兴起的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不拘一格的,自由的,小众化的,艺术家式的设计师与设计团队如果不转型进步,一定会逐渐走向灭亡。
首先,设计是什么?我认为设计其实是一种服务。服务的甲方可以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阶层与任何角色下的个体或群体,而服务的乙方则是设计师或设计团队。既然存在甲乙方关系,那么在设计行为中所涉及的甲乙方各自需要履行的义务与职责其实在本质上就与其他的服务业无异,无非是甲方提出需求与酬劳,乙方提供满足需求的方案并与甲方达成共识。因此,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设计行为是可以离开甲方与需求空谈的,换而言之,没有甲方需求的设计就不能称之为设计,而没有满足甲方需求的设计作品从设计的角度评价就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很多时候在接触真刀真枪的实际项目之前,很多设计师需要做各种各样的设计习作。那么设计习作可以被认为是没有甲方需求的设计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设计习作没有假定的甲方服务对象也没有假定的需要解决问题与需要满足需求,则这个设计的习作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失败与无意义的了。
当我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习惯于自由练习的设计师就要反对我的观点了。然而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解答第二个问题,即“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什么”。如上所述,设计是一个甲方满足乙方的服务过程,那么艺术创作是什么呢?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表达个人的或集体的某种情绪、观点、思想或其他内容。所以无论艺术创作的载体和形式与设计如何重叠,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闭环,它可以是任性的、是不需要满足任何需求的,是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的。看这个作品是否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服务对象,可以从本质上区分何为艺术创作何为设计。所以回到本段伊始的争议,我不否认设计师在抛开甲方做“设计”的时候在艺术的角度上可能会获得的收获与满足感,然而从设计的维度上这样的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当设计离开甲方需求后,设计本身就不在是设计,而变成了单纯的、自娱自乐式的艺术创作行为了。
那么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很多人拿到设计作品时会像艺术品一样从色彩,结构,美感与思想上点评这个作品是否优秀,这样的评论维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设计的本质虽然是满足需求,但设计师却可以凭借自身的设计能力与技巧使设计作品远远超出满足需求这个基本要求。因此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基础之上用艺术的眼光与审美去评价设计作品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对于设计作品而言,一切的审美需求与思想性文化性都是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方能再做评论的。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实用性。
在UI领域里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大行其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用户不理解为什么看起来更具象,更容易理解的拟物化设计风格始终十分小众,但是所有在UI设计领域有过设计经验的设计工作者都知道为什么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要由于拟物化。首先,扁平化通过色块与色块之间组合形成图案,相比拟物化要求的复杂光影更容易实现在像素级的屏幕中有较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在不同尺寸不同色差的屏幕适配问题中扁平化的设计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次,扁平化的设计风格更容易实现所有设计作品的矢量化,这也就意味着扁平化的设计在多人协作或再设计中更为便利。最重要的是,扁平化的设计无论是顶级设计师,还是设计初学者都能上手,比起拟物化对于设计者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要求的门槛都低很多,因此这无形中就提升了设计的效率,降低了设计的成本。综上所示,扁平化的设计比起拟物化更实用,这是扁平化风格大行其道最核心的原因。
所以假设作品A是一个毫无美感的公共设施,但是它可以满足使用价值、设计成本低廉,便于批量生产,那么作品A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设计作品;而作品B是视觉效果无比酷炫,人物设计与作品配色都无可挑剔,还有了不起的动效的某高逼格设计平台上的交互作品,但是所有人看来看去都不懂这个作品的含义与作用,那么作品B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作品,甚至不能称之为设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看到某个有地位的设计大师负责的公共设施设计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不久后满大街都会使用这位大师的作品;而我们经常看到各种高逼格的设计平台或设计工作室的酷炫作品,但是最后这些作品都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原因了——去讨论一个设计优秀与否的根基永远应当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
所以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与能力呢?当然,首先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于自己的设计领域所需的各项技能与良好的审美。除了这些基本要求以外,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容量与平衡力。能做一块钱的设计,也能做一千万的设计;能在任何需求与任何条件下最大化的平衡各类设计因素,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最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当始终心系甲方,永远能与甲方保持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甲方的各种需求下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
现在中国一线城市对于设计工作者的需求已经较之5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设计类教育机构建立起了更完善的学科系统与更科学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设计类专业人才从学校走上了设计岗位。这些都使得5年前对于甲方而言高贵如阳春白雪的设计工作变得廉价而唾手可得。这些使得设计师们的竞争关系变得异常激烈。社会对每个设计师的待遇变低,能力要求变高。比起以往设计行业的分门别类,现在无论是大小公司企业,往往都要求自己聘请的设计师能够胜任各种领域的设计工作,以及用更快的时间做出更高质量的设计作品。所以5年前那些有棱角的、自由的、潇洒的、艺术家式的设计工作者现在也逐渐销声匿迹了。然而,高等教育本身的滞后性以及多数设计学院设计艺术不分家的教育结构造成了很多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设计师仍旧将设计与艺术混为一谈,不明白设计师的职责与社会角色。
未来中国对设计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学院派的,实用性的,服务化的,精确的,严谨的,有内涵的设计趋势。而未来中国也一定会需要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有服务意识的,有兼顾能力的,有效率的,发挥稳定的,能力适用范围广的设计师。相反,那些早几年兴起的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不拘一格的,自由的,小众化的,艺术家式的设计师与设计团队如果不转型进步,一定会逐渐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