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城堡飘过未名湖,抵达我本命年的精神太初
第一站:4月14日 未名拾翠
2010年春天堆云曡雪的满树琼樱在珞珈山上樱花城堡如约而至时,当年樱花树下高歌奋进素心洁濯欲仗苍山抚苍茫的行吟者如今已各安天涯,各图宏愿。而当于燕园未名湖畔的石板路上邂逅晚樱正欲度时挽裾仙去的洁烈故颜,前世今生的记忆错行流转,我确信本命年的精神虎符已经一扣即合。
暗香如故盈博雅
当博雅塔以无可抗拒的沧桑古朴和沉稳的沉默闯入我的视野,磁场的诱惑与内心积习的平稳节律巧妙地周旋,于是在未名湖牌坊旁拍了几张照后一路小步向博雅踱去。湖畔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和未名湖弯曲回环的上游小流与柔和的夕阳碰撞出无限的新奇,我喜欢这种未曾相识已相知,未曾相知已相思的感觉。旁边有怪石嶙峋的小山,山上的钟亭数小时后得以与友重临端摹。
当博雅塔终究峻然挺立在我面前时,我还是不免再次被触动。在从樱花城堡向未来和未知的广阔遥望的一段岁月里,它曾经当仁不让的充当了数个季节的精神航标:我们约好暮草重生春暖花开的时候挥师北上问鼎未名。
过了情随境迁的念头。不会为了一个念头或未经论证的宏愿轻易动摇或奋不顾身地放弃其他:对放弃某种可能性的坚持和对某种希望的坚持同样需要坚韧,甚至更需要坚韧的自信和信念。
未名夕映
遇见小波的时候他正拿着CANON相机站在水边,我并没有注意他的神情。我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嶙峋波光后转向他让他给我拍张照。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后来才听他说他每天会花一段时间在这里等候着游人然后义务为他们拍照。
他是北大摄影专业大一的学生。我问他会不会设计画面构图,他很干练,删繁就简,去掉画面中不必要的成分,处理好画面中心的光影。他正在策划和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沿着丝绸之路走一个月,自费出行,正在招揽队员。按他的初步构想各种学院的都应该招罗一些。我和他谈人生的意义、自我,还有梦想和脚下的未来。夕阳正干净地悬挂在未名湖西边的天空中,他说这是一天里未名湖最美的时刻,在未名湖的夕光中我摆好姿势好他开始定格一幕幕未名夕映。
钟亭:自在乾坤
整个晚上的聊天集中在几个基本问题的对话上。没有深入讨论康德,在零散的价值体系框架内分享人生、信仰、学术、梦想。
离开珞珈山半载有余,按邬蕾的说法,我们秉受了珞珈山的传统,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新的空间延续我们的传统,代表我们的传统。
大半年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我更加清晰地触摸着自己的极限,也接受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中的必然性,我开始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新的人生洪流中,去继续我受造的使命。在最寒冷的雪夜里当洁白的雪花再一次纷纷扬扬地覆盖我的梦想和日子,两种本初的力量短兵相接然后瞬间达成默契:止于至善,这是唯一可以百年不易的人生方向。
我开始重新为我的人生路线寻求确证。刀剑如梦,神却从未曾忘却他的承诺。唯有心灵的信心和诚实,这是神所期许的,也是我们完满生命的开始。
关于哲学,关于生活,的确不适于为了某种切近的需求作条块化的分割。撇开北大讲师和杜维明不论,我坚持认为哲学是生活形态的思想凝练,是性命之道在个体生命中的熔铸。
晚上近十点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折回钟亭。钟面上烙刻着这个奇伟坚韧的民族思想和智慧的源头。
熹光
很久以前开始,关于人生的高度已经不太相信一个群体可以保持群体性的精神高贵。离开燕园,走在颐和园路大道上,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沉重感迎面袭来。也正是这个民族曾有过的厚重回忆和它对万古之后的心灵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让我坚信这个民族一触即发的能量和无穷可能的未来。
(创作于2010年春,北京)
2010年春天堆云曡雪的满树琼樱在珞珈山上樱花城堡如约而至时,当年樱花树下高歌奋进素心洁濯欲仗苍山抚苍茫的行吟者如今已各安天涯,各图宏愿。而当于燕园未名湖畔的石板路上邂逅晚樱正欲度时挽裾仙去的洁烈故颜,前世今生的记忆错行流转,我确信本命年的精神虎符已经一扣即合。
暗香如故盈博雅
当博雅塔以无可抗拒的沧桑古朴和沉稳的沉默闯入我的视野,磁场的诱惑与内心积习的平稳节律巧妙地周旋,于是在未名湖牌坊旁拍了几张照后一路小步向博雅踱去。湖畔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和未名湖弯曲回环的上游小流与柔和的夕阳碰撞出无限的新奇,我喜欢这种未曾相识已相知,未曾相知已相思的感觉。旁边有怪石嶙峋的小山,山上的钟亭数小时后得以与友重临端摹。
当博雅塔终究峻然挺立在我面前时,我还是不免再次被触动。在从樱花城堡向未来和未知的广阔遥望的一段岁月里,它曾经当仁不让的充当了数个季节的精神航标:我们约好暮草重生春暖花开的时候挥师北上问鼎未名。
过了情随境迁的念头。不会为了一个念头或未经论证的宏愿轻易动摇或奋不顾身地放弃其他:对放弃某种可能性的坚持和对某种希望的坚持同样需要坚韧,甚至更需要坚韧的自信和信念。
未名夕映
遇见小波的时候他正拿着CANON相机站在水边,我并没有注意他的神情。我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嶙峋波光后转向他让他给我拍张照。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后来才听他说他每天会花一段时间在这里等候着游人然后义务为他们拍照。
他是北大摄影专业大一的学生。我问他会不会设计画面构图,他很干练,删繁就简,去掉画面中不必要的成分,处理好画面中心的光影。他正在策划和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沿着丝绸之路走一个月,自费出行,正在招揽队员。按他的初步构想各种学院的都应该招罗一些。我和他谈人生的意义、自我,还有梦想和脚下的未来。夕阳正干净地悬挂在未名湖西边的天空中,他说这是一天里未名湖最美的时刻,在未名湖的夕光中我摆好姿势好他开始定格一幕幕未名夕映。
钟亭:自在乾坤
整个晚上的聊天集中在几个基本问题的对话上。没有深入讨论康德,在零散的价值体系框架内分享人生、信仰、学术、梦想。
离开珞珈山半载有余,按邬蕾的说法,我们秉受了珞珈山的传统,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新的空间延续我们的传统,代表我们的传统。
大半年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我更加清晰地触摸着自己的极限,也接受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中的必然性,我开始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新的人生洪流中,去继续我受造的使命。在最寒冷的雪夜里当洁白的雪花再一次纷纷扬扬地覆盖我的梦想和日子,两种本初的力量短兵相接然后瞬间达成默契:止于至善,这是唯一可以百年不易的人生方向。
我开始重新为我的人生路线寻求确证。刀剑如梦,神却从未曾忘却他的承诺。唯有心灵的信心和诚实,这是神所期许的,也是我们完满生命的开始。
关于哲学,关于生活,的确不适于为了某种切近的需求作条块化的分割。撇开北大讲师和杜维明不论,我坚持认为哲学是生活形态的思想凝练,是性命之道在个体生命中的熔铸。
晚上近十点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折回钟亭。钟面上烙刻着这个奇伟坚韧的民族思想和智慧的源头。
熹光
很久以前开始,关于人生的高度已经不太相信一个群体可以保持群体性的精神高贵。离开燕园,走在颐和园路大道上,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沉重感迎面袭来。也正是这个民族曾有过的厚重回忆和它对万古之后的心灵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让我坚信这个民族一触即发的能量和无穷可能的未来。
(创作于2010年春,北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